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15

第15章

○河 北

长兴 陈光贻学

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于成龙修,郭棻纂。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拔贡,入清授广西罗成县知县,历任知县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棻字快圃,清苑人,顺治九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棻为文颇华赡,著有《学源堂文集》。畿辅为今河北省等地,古冀、兖二州之地也。春秋时为燕、齐诸国地,战国为燕、赵、魏、齐四国地,秦置上谷、渔阳诸郡于此,三国属魏。晋永嘉时为石勒、苻坚所踞,后魏置幽、冀两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改为幽州总管府,隋初因之,寻废。唐置幽州节度使,宋为河北东西两路。金仍之,贞元元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路。元初为大都路,后分为八路,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之地。明初改大都为北平府,后改置北平等处布政使司,永乐时改为顺天府,废北平布政使司。清为北畿,直隶六部,由是与诸省之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不同。故诸省皆有通志,惟直隶独无。自元以来,如元《析津志》、明《顺天府志》,所记只存京城梗概而已。清康熙十一年大学士卫周祚,奏令天下郡县,分辑志书,于是直隶巡抚于成龙,嘱翰林院侍读郭棻纂《畿辅通志》,书将成而成龙去,巡抚格尔各德继成之。其书纂成仅数月,讨论未免不详。其体例分图、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城池、学校、兵制、公署、祠祀、古迹、户口、田赋、风俗、帝后、封建、职官、选举、名宦、流寓、人物、艺文、杂志二十三门,体例殊未完备。雍正《畿辅通志》凡例,议此志云:“多杂记异闻,谓破拘墟之见,而驰域外之观也。或征诸梦卜,或见诸歌谣,及猎取野史家传,猥琐谲怪,事属不经。”又云:“各郡州县志多踵此,而为之阙讹尤甚。”观清初志乘,多琐细芜滥之病者,盖其时已启端矣。故自雍正《畿辅通志》出,体裁核备,此志遂不为人所器,以致其传本稀少,今存者无几矣。

保定府志四十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六至四十)

明王国桢纂修。国桢字翼廷,安邑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任保定府知府,官至济宁兵备道副使。按保定建置,始于宋置保塞军,后升为保州,政和间又更名清苑郡。元为保定路,明改为保定府。成化八年,郡守章律始成府志二十五卷。隆庆戊辰,镇兵易宪征修府志,时郡守贾近臯嘱通判冯惟敏为之,冯去,知府章孟泉继事,志成于隆庆辛未,凡二十卷,为图二、表四、志十一。是编为国桢与王政熙诸人纂修,悉依《冯志》体例,列天文志、地理志、山川志、古迹志、郡国表、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政事志、祥异志、风俗志、学政志、田赋志、户役志、兵政志、边政志、盐政志、屯政志,马政志、仓厂志、驿传志、封爵志、宦迹志、艺文志。

固安县志九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何永庆修,苏志皋纂。永庆字善夫,河南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四十三年任固安知县。志皋字德明,固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江西进贤知县,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直隶卢凤兵备佥事、陕西潼关兵备副使,官至右副都御使。按此志体例,分象纬、方舆、职官、循吏、先贤、高士、列女、选举、宫室、食货、杂志诸门,绪次殊若凌乱,于体裁犹未尽也。方舆载:“固安为汉方城县,晋名故安,隋改曰固安。元以后属畿甸,嘉靖间因浑河迁徙改道,为患甚巨,文物荡尽。”按志皋自序,谓前无邑乘。此志为志皋与其子大生、性生、有生,采摭考索而辑成。全书大旨,义在重以讽劝也。

永清县志三十五卷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嘉庆十八年增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震荣修,章学诚纂。震荣浙江嘉兴县人,举人,乾隆四十二年任永清知县。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邃于史志之学,著有《章氏遗书》。学诚创修志议例之学,于所著《文史通义》之《方志立三书议》《修志十例》《州县请立志科议》诸文,皆述修志义例甚详。按《立志科议》云:“案周官宗伯之属,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楚杌梼》之类,是则诸侯之成书也。”创论方志为古国史起源也。《立三书议》云:“凡欲经记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记传之体而作志,仿律令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此其定修志之义例也。以志、掌故、文征为三书,又与三书之外附丛谈,此则征材之所余焉;故可有可无。以志为全书体裁之主,而分目必慎。《修志十议》尝谓修志有四体:皇言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此四者为学诚所创之修志义例,以匡当时修志体例之弊。又其所议论志乘之文颇多,按张树棻所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所收凡一百十三篇,又十九则,可谓富矣。学诚所参修志书甚多,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等,而今大抵散佚;惟《永清县志》犹存完本,为学诚一手所纂,议例最详。按永清有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万一鼒与县训导乔寯修志十一篇始。学诚此志则继《万志》重纂,其体例,纪二:皇言第一,恩泽第二。表三:职官表第一,选举表第二,族表第三。图三:舆地图第一,建置图第二,水道图第三。书六:吏书第一,户书第二,礼书第三,兵书第四,刑书第五,工书第六。政略一。列传十:龙敏列传第一,史天倪列传第二,史天安史天祥列传第三,史天泽列传第四,杜时昇张恩忠郝彬列传第五,诸贾二张刘梁列传第六,义门列传第七,列女列传第八,缺访列传第九,前志列传第十。书后附文征五卷,分奏议、征实、论说、诗赋、金石五门。按此志学诚以创定《立三书》之例,分为纪、表、图、书、政略、列传六纲。纪之属,皇言纪言,恩泽纪事。然核其所集,皇言止于诰勅,恩泽止于蠲缓钱粮。推学诚之意,以皇言当《尚书》,以恩泽当《春秋》,欲强合史例,而方志上及帝纪,实非志例所宜焉。表之属,以职官选举二表,皆本年经事纬之法,秩序井然。士族表托于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之义,意亦深远矣。其小序云:“州县之志尽勒谱牒矣,宦人取士之祖贯可稽检也;争为人后之狱讼,可平反也;私门不经之纪载,可勘正也;官府谱牒之讹误,可借雠也;清浊流品可分也,婣穆孝友可劝也;凡所以助化理而惠士民者,于此可得其要略焉。”按学诚所列士族表仅叙世家望族,于庶民实无载。而其所列北街贾氏详其婚配族姓,以著女真部族汉化之由,于庞庄郑诸姓,详其受田之数,以著汉军入关之渐矣。图之属,舆地既有总图,合境须载全图之内,而城内古迹杂于建署图,而反列后于四乡,排次殊若凌乱。水道图源委,亦不足明晰。书之属,以科房类次,意诚至善,然于吏、刑、工三书,则不过虚张篇目而已,实质甚疏。惟户书中载乾隆四十三年前之银钱粮价之定数,以至棉布鱼肉蔬菜之通值,以及职业等,其微致如此。政略一纲,即名宦也。学诚尝言,名宦不当收于人物,职官不当备书政绩,故特立此门,以示分例。列传之属,以人为类者六,其七曰义门,八曰列女,九曰缺访,十曰前志,分目则新旧显划,体例至善。六纲之外,另以文征别为一书,体例当否,则尚可议论也。综观学诚此志,体例严密,而全书旨义重于史治,而疏于经济;严于志例,而忽于考据。按此志版本,原本极稀,而有嘉庆十八年补刻本,《章氏遗书》本,民国十九年景印原本。

霸州志九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唐交修,高濬纂。交字云川,山东东平州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由武安知县任霸州知州。濬南直隶江都县人,监生,官莱州府训导,霸州学正。霸州为周世宗就益津关置治,为建置之始。明初为益津县,永乐时升为霸州,属顺天府,领保定、文安、大城三县,是为京畿要塞。此志为整饬霸州兵备事副使周复俊命知州唐交所修,交延学正高濬,及州监生王嘉等编纂成书。分舆地、宫室、学校、武备、食货、秩官、人物、艺文、杂志九门,凡五十八目。武备一门,因是时霸州为驻扎兵备事副使所在,纪其驻军体统甚详。

文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二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杨朝麟修,胡淓纂。朝麟字蔚斋,正白旗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由藁城知县调知文安,四十一年升顺德府漳河同知。淓字箕澜,文安人,贡生,侯补内阁中书。按本志沿革谓:“文安汉县,周置霸州,以文安为隶焉。清为顺天府属县,康熙四十年且以邑之苏桥镇建驻跸所。”县志可考者,崇祯四年唐绍尧修志八卷,康熙十二年崔启元修志四卷,及《文献备考》十卷。此志乃继《崔志》重修,凡八卷共五十八目,无大纲。文安地低多水患,故此志卷三,所纪堤防疏浚尤详;如河渠一目,纪河渠源流分派入海,莫不毕举;并考证历代河道之迁移改道。河堤一目,纪堤工自宋以来河堤修建之长短,及施工之策,一一尽述。又附《河录》一篇,乃选录有关文安河防水利之条议片奏。又艺文志中所选水利之文亦多焉。古迹一目,纪广陵城云:“《五代史》刘海蟾燕地广陵人。”今新旧《五代史》皆无此语,则此志修时,《旧五代史》犹有全书耶。

清苑县志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廷宝纂修,廷宝曲沃人,嘉靖十四年任清苑知县。按沿革清苑县始置于隋,宋升保州,明立保定府,遂以县为附郭。清苑形势,城临四野,地址坦平,河流萦迥绕其左,狼山秀拔拱其右,为宋以来要塞。按此志体例,则凌杂无序,纪载亦疏略,其中若风俗物产,仅数页而已。首创之志,搜摭固难,而《保定府志》早成于成化间,其所叙述附郭之事,梗概具成;且清苑自金元以后,遂为畿辅要地,岂绝无可纪之史实者哉。

安肃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纯纂修。纯字鲁堂,贵州安顺县人,举人,乾隆四十年任安肃知县,任满升涿州知州。安肃自宋始立军,金为遂州,明改为安肃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壬子,崇祯癸未重修,志未刊行,顺治丙戌刊行之,辛丑又重订,康熙甲寅重修,丁丑又增续。此志重修于乾隆四十二年,志类分星野、封域、山川、古迹、风俗、封迹、建置、赋役、方产,学校、选举、职官、宦绩、人物、艺文凡十五。按此志为出于邑人史元善等所编,喜侈谈沿革,然无考证;如山川类于象山条牵为陆九渊之象山,黑山乃以黎阳之黑山混淆,动成笑柄。然古迹风俗于县之习俗,颇能致详。赋役则滥叙古制,方产则博征物类,不免侈陈失实。查此志原本今极稀少,另有嘉庆十三年知县石梁补修本。

庆都县志六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天囗〈土幾〉纂修。天囗〈土幾〉营州人,康熙十五年任庆都知县。按沿革,庆都金改望都置县,属河北西路中山府,元属中书省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按庆都邑乘此志以前无可考。是编天囗〈土幾〉与李毓琦诸人采辑而成,据天囗〈土幾〉序谓:“时仅阅三月。”而何其速也。其书体例,分分野、方舆、赋役、职官、政事、艺文、选举、人物八类,子目六十有七。此志原本久稀见之,光绪三十年曾为重刻,而今传本亦不多见。

容城县志入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克淳纂修。克淳字笔峰,山东黄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容城知县。容城置县自汉始。县志肇于明隆庆丁未邑令李蓁春,再修于邑令蒋如苹,三修于崇祯癸未邑令胡廷佐;稿成未梓而廷佐罢去,付其稿于邑人孙奇逢所。至清康熙癸未,邑令赵士麟索旧稿于奇逢,以备采取,厥成县志。此志克淳续《赵志》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辛巳;凡八类,曰舆地,曰宫室、曰学校、曰食货、曰秩官、曰人物、曰艺文、目杂志,各有子目,各有小序于篇首,而小序皆为空虚之言。

蠡县志十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清顺治八年、康熙十九年增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钱天锡纂修,清祖建明增纂。天锡字公永,沔阳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十二年特命整饬保定兵备,在蠡县驻扎。建明字馨宇,辽东人,顺治八年任蠡县知县。汉蠡县为蠡吾,金元为蠡州,明为县,畿南一大邑也。崇祯时李自成攻近畿辅,亟于防务,于是特出宪臣以督城守,为京畿要地也。天锡为此志盖有旌伐之意。凡十卷,分方舆、建置、亩籍、祀戎、爵秩、选举、人物、祥异、荒政、艺文、寺观、仙释、陵墓十三类,惟荒政一类叙述较详,余则简约。建明病甚疏漏,为之增补,又为续志四卷,分列各类之后。康熙十九年知县耿文岱又续补顺治八年后事,为续志一卷,附订于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