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102

第102章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黄在中纂修。在中字公瓒,江西宜春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按本志沿革,璧山建县肇自唐至德二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属渝州;宋、元时并入巴县,明复置璧山县,属重庆府;清初因之,康熙时曾并入永川县,雍正七年复置。县之旧志,此志修时已不可求,故此志如同首创,为在中与邑士夏燧、蓝翠芳等参考互订而成。书分上下二卷,凡三十篇,卷前有八景图,各图有七律诗一首,对仗极工,为在中所作。八景者,日觉院夜雨,日东林晓钟,曰圣灯普照,曰茅莱仙境,曰凉繖云遮,曰金剑晴雪,曰虎峰马迹,曰石泉凝脂。璧山为蜀中山水之区,观此八景图,可知其仿佛焉。

昭化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元纂修。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县人,举人,乾隆五十年任昭化知县。昭化志书可考者,清康熙癸巳知县吴珍奇创修,其书久佚。乾隆四十八年知县孙文起又议修志,未成而去;元官昭化,继辑而成此书,有邑生杨祖德为之编次校讎。其书体例,分沿革表、土地志、人物志、政事志四类,析目若干,颇见凌乱。按沿革表,昭化汉葮萌县地,三国蜀置汉寿县,晋改曰晋寿。南朝宋分置益昌县,后魏改益昌为京兆,北周省晋寿,复改京兆曰益昌。五代后唐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又改曰昭化,元、明、清因之,属保宁府。

通江县志不分卷清康熙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未著纂修人姓氏,考为李钟峩所纂。钟峩字芝麓,号雪原,通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历官翰林院讲读詹事,福建学政,康熙壬辰科会试同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国史馆纂修,著有《垂云亭集》。通江建置,始于唐贞观间析巴州之始宁县置通江,五代属璧州,宋废璧州,改属巴州。元初为新得州,至正四年废新得州,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仍之,清改属保宁州。通江旧志无可考,按道光《通江县志》凡例谓:“今日之志仅据李芝麓志稿。”考《李志》无刻本,今抄本流传者,以此本最旧,其书体例,分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诸类,为未竟之稿也,阅其书,则行文高雅有度,系出钟峩之手。

西充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六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棠修,李昭治纂。棠字曾鳞,直隶清苑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五十三年任西充知县,昭治西充人,举人,官扬州府仪真县知县。西充古充国之地,唐始置西充县,县志明以前未可考。此志为前知县戴凯方创修,及棠仕西充继成之。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列传、物产、艺文九类,凡六十九目。物产搜罗极繁,而无分类属,如同簿计。舆地志山川目有凤凰山条,谓:“顺治丙戌,张献忠盘踞其地,肃藩惩勦,张遂授首于此。”按张献忠之死,自盐亭寻走西充之凤凰山,为进忠一矢所殪。据毛西河《后鉴录》云:“就戮于盐亭之凤凰坡。”按凤凰坡即凤凰山,实属西充县。

蓬州志略十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洪运开纂修。运开合肥县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初任蓬州知州。是书为运开官蓬州时所修,有州人王矶、张汝霖相协采辑。其书草创急遽,未遑考订润色,刻成后运开即携版去,印本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此本外,仅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考《蓬州志》,创于明正德间知州吴德器修州志十卷,嗣后数百年间未见刻本,至运开官蓬州时又成此书,而运开纂此书时,欲求吴德器之州志,已不可得矣。沿革篇谓:“蓬州北周置,治固安,隋废,唐复置,宋末移治营山县,界云山。元时又徙治相如县,明省相如县入州,属顺庆府,领营山、仪陇二县。”按是书所考沿革及职官表等篇,颇多谬误。道光末桐城姚莹以鸦片战杀俘得罪,尝谪官于此,多所兴作。观其《寸阴丛录》,考蓬州疆域沿革及历代名人之官斯土者甚详,盖有修志之意而未果。《丛录》云:“《通鉴》北周天和二年,以赵文表为蓬州长吏。胡注蓬州本汉宕渠县地,李势时为獠据,萧齐立归化郡,梁置固安县,后周置蓬州,因山以为名也。迄光绪二十三年桐城方旭官蓬州修州志,据姚说考沿革,始克无误。

重修营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纂。廷稷福建晋江县人,举人,隆庆六年任营山知县。彭年号小菴,营山县人,万历元年举人。营山县建置于后周太和间,明时属蓬州。县志据本志序称:“宋时已有之矣,于明始创于成化中,正德中邑令严杰又修之。”均岁久散佚,今存以此志最推古本。其书凡七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官守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杂志,目凡五十有一,其记舆地,颇见散逸失次,艺文志所收滥而无择,几占全书之半数;余类记载,不免缺略,分目多而事实则寥寥矣。

庆符县志五十四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何应騊纂修。应騊广东番禺县人,嘉庆八年以举人授任庆符县知县。庆符为汉汉阳县地,唐为开边县地。宋初为叙州檄外地,置庆符、来附二县,后省来附入庆符,明清时属叙州府。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王林声修县志二卷,颇简略。此志为应騊官庆符时所纂,稿成于嘉庆十年,十九年知县昔光祖为之刻成。全书编次为五十四门,体裁琐碎。图考志列舆地图后,有铜鼓图一幅,殊非体例也。铜鼓图附有图说云:“乾隆四十年,野人耕田获铜鼓一面,叩之有声,送至南风寺以供佛侧。不知铸于何代,用于何人,或曰即武侯南征战鼓也。”又云:“诸葛鼓相传武侯制之,以镇蛮者所铸,皆奇文异状,互相错蟠,雕镂精工。明万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荡平九丝都蛮,俘获诸葛鼓九十三面,择其有声者六十四面,分天地人三号以献。蛮中以为异宝,有剥蚀声响者为上,易牛千头;次者七八百头,递有差等;藏得二三面者,即得雄视一方。”按此志所例五十四门,虽体裁庞浩,而纪载则简略,如方技志、古帝王志、故宫志诸门,皆有目而无文,其书实为未竟之作。

长宁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宗让修,宋肄樟纂。让字岱峰,山东济宁人,贡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长宁知县。肄樟山西人,举人。唐始置长宁州,宋熙宁中改置济井监;元明以后为长宁县。此志为让官长宁时延肄樟等纂成,草创之志,仅存大概而已。其全书凡二卷,卷一共三十三篇,有篇目而无文者八,卷二为艺文志。卷后附补遗一卷,为邑人刘春生所纂。艺文志末附外纪一篇,叙宋绍兴间及明正统、成化间杂事甚多。补遗一篇,为后所增辑,版刻与前书显异。

筠连县志四卷清乾隆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世基纂修。世基字云士,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乾隆九年任筠连知县。据本志沿革篇云:“筠连自汉始设州邑,为南广县地,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降为县。”按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丙寅知县丁林声始修《筠连县志》四卷,此志继而重辑,仍依《丁志》体例,全编为四卷,凡四十六篇,纪载不免缺略。如钱法、榷政、屯田诸篇,仅立篇目而无文,秩官止于乾隆三十二年,世基以后有知县五人,书后附世基请修县志通禀五则。按此志似未竟稿本,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有无刻本无可稽考也。

兴文县志六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余炳虎纂修。炳虎字风樵,浙江遂安县人,贡生,嘉庆六年任兴文知县,官至翰林院侍诏。兴文沿革明初为九丝都地,万历四年于其地设建武守衔所,后又析置兴文县,属叙州府。清乾隆元年截建武,合并兴文县。康熙间知县宗让创修县志二卷,乾隆六十年知县陈潘郕集建武、兴文事纂成志稿,未付梓。此志创修于嘉庆辛未,至癸酉成稿,为邑人李联淇等采辑,炳虎总集其成,继任知县张淳刻成。其书体例,以纲为志者六,曰舆地志、日经制志、日典礼志、日人物志、曰外纪志、曰艺文志,各系子目凡六十有七。卷前列县境全图,图中有城池二,兴文县城圆形,东南北三门,三面环水,西北有山。建武所城四方,有四门,四面皆山。按外记所述,自明初迄万历四年,与九丝都族抅兵,其间百数十年之事甚详,可资史家为稽考也。

马湖府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行简修,余承勋纂。行简乾州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马湖府知府。承勋字方池,青神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国史修撰。按此志为知府赵时吉奉台史鄢懋卿以檄征府志,乃延承勋编纂,志未成而时吉去,行简继事书成。其书体例,卷一府纪、府表,卷二秩官表、人物表,卷三提封,卷四创设、食货,卷五秩祀、儒学,卷六秩官列传、良牧列传,卷七人物列传、孝义列传、杂志,凡十四门。府纪谓:马湖古牂祠地,建置断自汉武元鼎二年,置牂柯诸郡。唐贞观中置牂柯羁縻州。宋末复乱,元世祖发察罕脑儿军千人征之,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弘治九年改设流官知府,领仍四长官司。府境有马湖、龙湖,去府城三百里许,湖之四围皆峻崖长二十里,广七里,湖中有堆如螺髻,景色秀丽,有龙湖十二景。

屏山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曾敏纂修。曾敏字逊求,号凫门,安徽桐城县人,贡生,乾隆三十九年任屏山知县。据本志沿革谓:“屏山为古僰国地,自西汉武帝时始置僰道、朱提二县,蜀汉时改置马湖县,唐升为郡,因其地有马湖故名。明改为马湖府,兼置屏山为附郭县,清雍正五年废府留县,属叙州府。”《屏山县志》据其凡例谓:“屏山向未有志书,惟康熙丙寅知马湖府事何公所辑钞本六十余页,所纪仅山川、道里、事迹,是为未竟之书。”此志为曾敏官屏山时所纂,所定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边防、木政、杂志十一类,凡五十二目。木政类纪马湖地处深山多楠木,明清时因修筑宫殿,尝饬尚书御史等官亲临督采,终以山岭险阻,徙运艰难而止。艺文志载何源浚撰《马湖府勘验楠木纪》,纪中言明成祖累派大臣至马湖采大木,以尽人力,木终不得。此事《明史》未见有纪载。按此志乾隆原本,久已稀有,嘉庆五年屏山知县敬大科、教谕刘躬逢为之重刻;又增纂续编,续编仅增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凡十七页。民国二十年又有重印本。

夔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吴潜纂修。潜字显之,江西临川县人,弘治三年进士,正德四年任夔州知府。按夔州古为蜀之大郡,与荆、襄、汉、沔相接壤;江山联属,为蜀险要之地。据本志沿革所述:“周为鱼复国,春秋为庸国地;庸于其地置鱼邑,厥后楚人秦人巴人三分庸地,夔地属于巴。王莽时公孙述据其地,更名日白帝,东汉建安初改为巴东郡,宋置三巴校尉治于此;齐改为巴州,梁、陈为信州,隋复为巴东郡。唐初为信州,贞观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讳,改曰夔州。其后名未更改,迄明洪武十四年升为府。”夔州旧志,见诸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刘得礼《夔州图经》,马导《夔州志》。《通志·艺文略》有《夔州路图经》。于元无可考,于明代志书,据吴潜本志序称:“得郡志写本,乃遂延文学生四人分理纂辑。”按此则此志以前已成志稿。此志编例,自沿革迄文制凡三十三门,又附目七,卷前有府地理总图一,县地理图十二。考《夔志》今传者此志最古,且为仅存之书。其书中采摭核实,考稽精详。如所纪刘备卒于白帝城事甚详,白帝城即在今夔地。按本志宫室门载有永安宫,在卧龙山下,刘备征吴,为陆逊所败,还至白帝卒于永安宫。陵墓门,有甘夫人墓,在府治内镇北堂。古迹门载先主庙,在府城东。文制录载杜甫《先主祠诗》,及《诸葛武侯柯堂记》《谒昭烈庙文》等篇。

云阳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鸾修,秦觉纂。鸾字雪峰,贵州威清卫人,嘉靖十七年任云阳知县。觉字惟学,云阳县西市里人,嘉靖七年进士。按此志为鸾官云阳之四年,延觉总纂;又属幕宾王景原、施继宗、唐相集、翁镗、屈表、黎拱相与编摩,成于嘉靖辛丑。其书体例,卷上:县谱一、星野二、提封三、古迹四、创设五、学校六、风俗七、祀典八、食货九、武备十、卷下;惠政一、官守二、名宦三、选举四、人物五、烈女六、侨寓七、外志八,凡十八门。此志县谱云:“按古无考,夏、商、周为梁州,春秋属巴,战国属秦。汉朐囗〈月忍〉县,属巴郡;后改云安县,属巴东郡,蜀因之。唐隶夔州路,置云安盐监,宋开宝六年升云安军,县属焉;熙宁析置安义县,寻废,建炎间属夔,仍置军。元置云安军,后改云安县。洪武四年归附,为云安州,七年改云阳县;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故名。邑分二乡九里,居仁乡五里,东市、西市、从善、仁慈、仁爱;安义乡四里,路阳、高阳、云兴、上温。”人物志首载汉扶嘉,朐囗〈月忍〉人。引旧志载:“嘉母于汤溪水侧遇龙后生嘉,及长占吉巧发奇中。”按嘉实避秦乱隐居汉成山,高祖为汉王时嘉劝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为廷尉,食邑朐囗〈月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