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10

第10章 总志(5)

肇域志五十卷抄本,成容镜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炎武纂。炎武纂《天下郡国利病书》,已著录。按此书未有刻本,清曾国藩嘱汪梅村编次为五十卷,而未刊行。其书专叙地域形势、沿革也。每篇末兼及时事、漕耗、备倭寇之类,补《郡国书》未备之事。此本存江南十一册,共七百十一页。浙江二册,共二百九页。山东八册,共五百三十页。山西五册,共三百四十五页。河南四册,共三百十页。湖广三册,共二百七页。陕西十册,共七百二十五页。云南二册,二百四十六页。贵州一册,五十二页。广东二册,二百九页。福建二册,一百二十页。书末有同治已巳宝应成蓉镜跋云:“顾氏原书二十册,据歙程易畴先生跋,已阙北直隶及四川、江西两布政司。此册为余姚朱久香阁学所藏,即蒋寅昉评事所抄之本。江宁汪梅村先生跋所言,又缺广西省也。湘乡相国欲以活字板行之,爰依其式,凡上下方及旁注均搀入,而略以意分为卷。凡江南十一,浙江二,山东八,山西五,河南四,湖广三,陕西十,云南二,贵州一,广东二,福建二,共五十卷。”又据《胡培系杂著。清校刊顾亭林先生郡国利病书议》有云:“《肇域志》原稿,曩在浙江许周生驾部宗彦家。咸丰乙卯培系曾为前署两浙盐运使缪武烈公梓校,钞一副本。庚申粤匪窜扰,武烈殉难,书亦被囗〈火尾〉以驾部文孙季仁、中翰、善长携家远宦,其原稿遂不可问。同治间曾文正公开府两江,得浙江蒋氏《肇域志》抄本,属江宁汪梅村孝廉士铎,商榷体例,拟以活字板印行,文正公旋督师北上,其事遂寝。」按胡培系此文所言,《肇域志》原稿已久无可问津矣。今存此抄本外,见《台湾善本书目》著录抄本,存册与此本同,页数未详。另有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王雪舫所抄焉,存二册、六卷,有韩应陛跋。三种并合,仍不可臻全。按此本炎武自序有云:“此书自崇祯已卯起,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年来糊口四方,未遑删订,以成一家之书。叹精力之已衰,懼韦编之莫就,庶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俾区区二十余年之苦心,不终泯没尔。”嗟呼,《肇域志》传流至今已三百余年,而未见刊本,续纂补缺,则更无其人矣,抄本久将泯灭。此书若视为有用,出版者当加之意耳。

内府舆地全图不分卷清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圣祖敕编。此本书前无序目,绘直隶、盛京、十四省舆地图各一幅。书首列山海舆地全图,世界全图,皆无图说。世界全图球形,海洋陆洲与各国名称,与今之世界地图名殊形异,图中上应星象,而以下绘有狗国,尤为荒率。此图虽采西法,又合旧术数、天象之学而绘成。我国舆图之学,自晋裴秀撰《禹贡九州地域图》及《地形方丈图》,而表达地之高下形势,渐久失传。至元代,朱思本绘《广舆图》,画网格,开方计里数,舆图家遂为滥觞矣。明代舆图多渊源于朱思本图,罗洪先之《广舆图》,为“朱图”一派之继往开来。而陈组之《皇明职方地图》,可谓“朱图”殿军矣。及至清初西方教士绘中国地图之后,而朱图之支流余裔不甚通行,至是消沉。清初所传入西方舆图法,而遂与中国古有舆地学合。如洪亮吉等之考古地图,绘制有摹西方。至李兆洛绘图用开方网格,而经纬线能表达中心点,可以表示都邑所在,里程之数。不若“朱图”开方只可用于山川平原,而不可显示郡邑。及至方楷奇才特出,承其乡邦绘图家与父祖舆地之学,参阅西图,一望即能摹拟逼真,又绘《大地全球图》一百四十八页,采用中国丹青之术。所绘地理考古图等,如《西汉百三郡国图》《水经注图》《长江图稿》《光绪粤海图说》,皆为当时有名之作也。

皇舆表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囗〈忄癸〉叙等修。囗〈忄癸〉叙未详何人焉。是篇为历代郡邑沿革表,自唐虞至明止。用清疆域制排列,分京师、盛京、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省以下列府州县三条。《清一统志》康熙时修者久佚,幸赖是篇犹保存康熙时所定疆理之省、府、州、县顺序。

各省郡县山川古迹通考不分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篇不著纂人。其编次,首列直隶顺天府迄盛京,次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省分布政使司,府、州、县为顺序。中惟湖广分湖北、湖南二布政司,据此,则是篇为纂成于康熙中湖广已分省、江南未分治之时。每省府、州、县各分山川、古迹二条,而建置沿革,专载于府,州县则无。按是篇取材于府、州、县志书,兼采《水经注》及正史,文简事核。

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阳湖薛子瑜据乾隆九年刊本、活字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德华等纂。德华字云倬,直隶安州人,雍正二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迁侍读学士,提督广东肇高学政,旋调广韶学,遭母丧归,未终制,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官,纂成此志。后累迁官兵部尚书,因弟德正为陕西按察使,谳狱施用酷刑论罪。以德华既知弟事非,是当奏闻,乃为隐匿,非大臣体,降为侍郎。又以议处江西总兵高琦违例夺职。后复起为左副都御史、上书房行走,以督诸皇子课。乾隆二十三年擢礼部尚书,二十九年致仕,卒年八十三岁。此志于乾隆八年进呈,其例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次列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皆统括于一省。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目次首京师、直隶,统部十一府、六州;盛京、兴京统部奉、锦二府及宁古塔、黑龙江。次江南统部八府、三州,又八府、四州。山西统部十府、十州。山东统部十府。河南统部十府、三州。陕西统部五府、十州。甘肃统部八府、三州、二厅。浙江统部十一府。江西统部十三府。湖北统部十府。湖南统部八府。四川统部十一府、八州、二厅、一卫。福建统部十一府、二州。广东统部十府、二州。广西统部十一府、一州。云南统部二十二府、一厅、一军民府。贵州统部十三府。又次牧厂一、察哈尔。又次外藩,蒙古统部五十二旗。属国六。朝贡诸国二十。目次按志成时之疆理制也。嗣后乾隆二十八年西域诸回部,滇南诸土司,相继内附。四十年又讨定两金川,开屯列戍,益广幅员。仅数十年,而职方所隶已非此志所能囿。乾隆时又重纂一统志,至嘉庆始成。按清修一统志凡三。一修于康熙,三百五十六卷;二修即此志焉;三修始于乾隆末重纂,至嘉庆二十五年止,道光二十二年进呈,迄未刊布。存写本全部五百六十二卷。至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始为影印,收入《四部丛刊续篇》,题为《嘉庆清一统志》。其书统部,分江南为江苏、安徽,湖广为湖南、湖北。增新疆统部三十四部,蒙古统部二十七部。及阿拉善厄鲁特,青海厄鲁特,西藏归化。清代疆域制度,光绪末始统一行省制。据《清史稿·地理志》载:“穆宗中兴以后,台湾、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复将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东三省,与腹地同风。”凡省二十八,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尔,凡府厅州县,一千七百有奇。清代疆域变革概述如上。

广舆古今钞二卷清乾隆中有诚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程晴川纂。晴川字焉,名未详,歙县人。是书以清制列两京,十四省,凡一百九十二府,二百三十二州,一千二百八十六县为顺序。各级地区,皆著录建置沿革及编户、地丁、赋额之数,山川、古迹之名,道里里程远近。当时称仕宦商贾必备之书。

地舆沿革表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钱仪吉纂。仪吉嘉兴人。此本为仪吉未竟手稿,书名从其自署书签,首页仪吉题:“《一统志》序云:省十有八,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仪吉拟成此书之鸿图也。此本仅成山西、浙江、河南、广西四省,书后附录《东都事略》等书之有关资料。

历代地理沿革图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征麟纂。征麟字表臣,怀宁人。精研小学考据,于地理之学尤有深长。是书绘舆地图凡二十二幅,每幅皆具图考。首《禹贡九州图》次历代舆国,至《明地志图》止。书成于杨守敬《历代沿革图》之前,考据绘法,不如杨图精细。此本首题名者,署方朔。书盖有“方朔藏印”朱文印及叶景葵跋,视为珍本。

历代舆地略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鲍子丰纂。子丰字焉,名未详。淮阴人,别号半农山人。按此书成于清光绪中,子丰序谓:“读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因之启发而成。”此书叙自三皇五帝,迄历代建都之地,及雄郡名邑之名称沿革。如南北朝、五代割据之国,亦皆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