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五灯严统
19548400000175

第175章

毗陵陳氏子。謁笑隱。隱舉臨濟無位真人話詰之曰。你還知麼。師不覺下拜。隱曰。你何所見而作禮。師曰。拜者非是他人。隱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師曰。和尚慎毋欺人。隱首肯之。洪武五年秋。應召至便殿。問以佛法大意。師書偈獻。上大悅。賜食上前。師或假寐。鼻息微有聲。隣坐引裾覺之。上笑曰。此老人無機心。誠善知識也。後示寂。塔於石耳峯。

杭州靈隱用貞輔良禪師

蘇州吳縣人。范文正公十葉孫。十五薙髮受具。乃曰。學佛將以明心。非師無以示肯綮。遂參笑隱於龍翔。隱一見器之。他日再有所問。師發言愈厲。隱笑曰。得則得矣。終歸第二義也。久之遂契心法。後出世嘉興資聖。晚住靈隱。示眾。達磨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然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於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變大地為黃金。受之當無所讓。否則貽素餐之愧矣。歲月流電。向上之事。汝等急自進修。洪武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

紹興府寶相寺清遠懷渭禪師

南昌魏氏子。笑隱之甥也。生時有靈芝產於庭。長而英發。誦書不待師授。時隱住龍翔。聞而喜曰。此吾宗千里駒也。挽致座下。一日隱警勵諸徒。眾未有對。師直前肆言。隱震威一喝。師氣不少沮。往返詰難。隱笑曰。汝可入吾室矣。遂命為記室。師行化時。有陳氏婦求開示。其婦恍若有悟。師行未百步。而婦與家人別。坐脫而去。

竺田霖禪師法嗣

安吉州道場孤峯明德禪師

朱氏子。家世明之昌國。父與普陀玠公交。玠聞鷄聲入道。凡說法。必鼓翅為鷄鳴。玠亡已久。母夢玠來託宿。覺而有娠。十四月而生。幼好趺坐。有問之曰。童子不讀書。癡坐安求。師曰。求作佛耳。十七得度圓具。謁竺西。西問。何方來。師曰。金鵞來。曰金鵞山高多少。師曰。不見頂。西斥之。次見晦機。機問。什麼人恁麼來。師曰。胡張三黑李四。又問。汝從朝至暮。著衣喫飯。還認自己否。師如前對。機拈棒。師拂袖而出。後參竺田。值田上堂。舉隱山泥牛入海公案。音聲如雷。師不覺慶快。羣疑頓釋。因呈偈。田歎曰。人天眼目儼然猶在。自是名稱普聞。歷主四剎。洪武五年二月。書偈入滅。塔建東崗。壽七十九。

天池信禪師法嗣

杭州大慈止巖成禪師

傑峯參師曰。那裏見神見鬼來。峯曰。捉得賊了也。師曰。贓在甚麼處。峯一喝。師曰。開囗合囗都不是。向上道得一句來。峯曰。徧界明明不覆藏。師舉竹篦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汝喚作甚麼。峯便掀倒禪牀。師打竹篦三下曰。瞎漢敢來者裏捋虎鬚。峯便禮拜。隨侍三載。一日師曰。古人尋師擇友。不可蕩喪光陰。子雖得佛祖之道。猶未能向上翻身。豈不聞汾陽見首山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乎。峯乃豁然。

建寧府天寶山鐵關法樞禪師

溫之平陽林氏子。十七禮竺西為師。受具。參中峯及庵。不契。遂見元翁於石門。教看三不是話。一日齋後下牀。忽大悟。作頌曰。不是心佛物。拶出虗空骨。金毛獅子兒。豈戀野狐窟。咄咄。即詣方丈。翁問作麼。師曰。南泉被我捉敗了也。翁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師曰。牙齒一具骨。耳朵兩片皮。翁曰。不是別道。師曰。鶯啼燕語。鵲噪鴉鳴。翁曰錯。師亦曰錯。翁曰。南泉即今在什麼處。師便喝。翁曰。離却者一喝。南泉在什麼處。師拂袖而出。後南遊建州。郡將請主天寶。再住松溪之普載。上堂。弗弗弗。莫莫莫。錯錯錯。顧侍者曰。老僧舌頭在麼。三年退歸天寶。至元六年中秋。書偈曰。本無來去。一句全提紅霞穿。碧落白日繞須彌。擲筆而逝。

無能教禪師法嗣

西湖妙果竺源水盛禪師

初謁月庭忠於蔣山。時孤舟濟為第一座。以皖山示蒙山語示之。越五載有省。濟曰蒙山甞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緣而生。達磨塟熊耳。後隻履西歸。果神通耶。抑法如是耶。師曰。此形神俱妙而已。濟曰。不然。子他日當自知之。師後見無能。述前話。能曰。為汝弗解故也。師忽大省。天曆己巳主妙果。至正丁亥夏示寂。

無用寬禪師法嗣

常州龍池一源永寧禪師

通州宦族朱氏子。生而頴慧。十三歲給牒。薙度為僧。尋受具戒。蓬累出游。見諸宗匠。語多弗諧。後至淮西。謁無用。纔進門。用厲聲叱出。師作禮門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師退就禪扄。通夜不寐。一日聞用舉雲門一念不起話。有省。急趨求證。用便打。然知師頓悟。令頌趙州無字。師立成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象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餘剩。用大笑。久之辭去。用囑曰。汝逢龍即住。遇池即居。至治癸亥。適請居龍池。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而赴。踰歲遐邇畢集。叢席屢遷。入覲帝宸。賜紫加號。洪武己酉夏季示疾。屬製紙衣。且曰。吾將逝矣。十七日起服紙衣。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書畢吉祥而化。

重慶府縉雲山如海真禪師

碧峯來參。師於地上。畫一圓相。峯以袖拂去。師復畫一圓相。峯於中增一畫。又拂去。師再畫如前。峯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師復畫如前。峯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又拂去。師乃總畫三十圓相。峯一一具答。師曰。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宜往朔方。大行吾道。

南嶽下二十二世

雙林誾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月江宗淨禪師

蘭溪倪氏子。誦楞嚴。至如標月指處。有省。參雙林。林問。黃檗打臨濟你作麼生。師曰。按牛頭喫草。臨寂偈曰。祖師門下客。開囗論無生。老我百不會。日午打三更。遂逝。

天界曇禪師法嗣

南京靈谷定巖淨戒禪師

參覺原。原舉桶箍爆因緣問之。師未答。原厲聲曰。早遲八刻了也。師於言下大悟。師續刻聯珠頌古。行於世。

大慈成禪師法嗣

衢州烏石山傑峯世愚禪師

本郡西安余氏子。遍遊叢社弗愜。聞止巖闡化大慈。往謁焉。巖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夕坐至夜分。聞隣僧舉證道歌曰。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釋重負。偈曰。時時覿面不相逢。喫盡娘生氣力窮。夜半忽然忘月指。虗空迸出日輪紅往見元翁。翁問何來。曰大慈。翁曰。大慈鼻孔深多少。師卓拄杖一下。翁曰。抝折拄杖。把甚麼卓。師作禮曰。今日親見老師翁。翁曰念汝師孫。放過三十棒。值岩回。師往禮。因夜舉汾陽見首山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方得瞥然。住後上堂。有一人說到行不到。有一人行到說不到。有一人行說俱到。有一人行說俱不到。且道是什麼人。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說到行不到。達磨大師少林面壁九年。行到說不到。狸奴白牯念摩訶。行說俱到。露柱燈籠齊合掌。行說俱不到。且道四人中間那個最親。若也辨得出。許汝具一隻眼。其或未然。請木上座。出來與諸人通個消息。卓拄杖曰。昨夜雷聲轟宇宙。普天匝地雨漫漫。喝一喝。上堂。秋風颯颯。秋葉飛飛。炎威乍退。暑氣方微。山高日出晚。海濶浪來遲。竪起摩醯三隻眼。大千沙界一毫釐。上堂。臨濟德山大機大用。喝似雷轟。棒如風送。震動五嶽三山。驚散靈山大眾。有放有收。有擒有縱。百匝千重無罅縫。大眾還見德山臨濟麼。咄。白日青天休說夢。上堂。諸方今日開爐。紅燄亘天。衲子爭前向火。個個烘得。頭黃面赤。雖然取性一時。爭奈被守爐神看破。龍眠這裏也不要開爐。也不須向火。從教玉潔氷清滴水滴凍。凍得徹骨徹髓。忽然冷灰中爆出一粒豆響。驚天震地。不妨慶快平生。何故。即知此日圍爐坐。不記當年立雪人。上堂。臘八喫鷄羹。纔疑禍便生。溪邊楊柳影。不碍釣舟行。古人與麼道。大悟不拘於小節。未免與賊張梯。引邪入正。興國則不然。臘八喫紅糟。叢林意氣豪。酣酣沉醉倒。更不惹風騷。上堂。年年此日鬥龍舟。鼉鼓喧天水上遊。翻憶屈原當日事。悲風動處冷湫湫。即此意有誰酬。往古來今幾度秋。漢地楚天何處是。長江依舊水東流。上堂。若論此事。如人上山一般。行一步見一步。行到半山。便見半山境界。行到山頂。便見山頂境界。若都不行。皆無所見。大眾且道。諸人即今在山頂耶。在平地耶。有所見耶。無所見耶。竪拄杖曰。見見見時非是見。卓拄杖曰。聞聞聞處更無聞。豁開頂眼超三際。大地山河一囗吞。靠拄杖起身。解夏上堂。浙東山浙西水。福建泉南脚頭脚底。假饒徧界遨遊。不出縵天網裏。呵呵呵。哩囉哩。滿堂無限白蘋風。明明不自秋江起。僧問。我有沒絃琴。久居在曠野。不是不會彈。未遇知音者。如何是沒絃琴。師曰。高山流水。曰作麼生彈。師曰。雪曲陽春。曰與麼則一聲畵角龍樓曉。手握金鞭賀太平。師曰。此是宣差相公分上事。曰學人全肩領荷時如何。師曰。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裏聞聲方始知。曰夜半折蘆江上渡。九年面壁意如何。師曰。一場敗闕。曰二祖立雪齊腰。斷臂投誠。所求何事。師曰。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曰罪從心起將心懺。懺罪何如莫起心。三祖因甚求二祖懺罪。師曰。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花。曰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向諸聖求解說。四祖因甚乞求解脫法門。師曰。好肉剜瘡。自繩自縛。曰垂垂白髮下青山。七歲歸來改舊顏。人却少年松已老。是非從此落人間。畢竟是真是妄。師曰。日從東出。月向西沉。曰黃梅碓觜花開日。夜半傳衣過嶺南。此事還端的也無。師曰。一物本來無。兩肩擔不起。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又作麼生。師曰。知燈元是火。信水不離波。曰畢竟如何保任。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曰和尚為人一句。又且如何師曰。攔腮一掌。腦後一槌。曰與麼則老婆心太切。師曰。不從白浪拋香餌。爭得金鱗上釣船。僧禮拜。洪武三年臘月十日。書偈辭眾曰。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撒手便行。一天明月。擲筆而逝。

天寶樞禪師法嗣

福州雪峯逆川智順禪師

溫之瑞安陳氏子。七歲出家。長出遊教苑。皆以頴邁見推。忽感世相無常。遂入閩參鐵關。踰月如廁。有省。舉所得求證。關曰。此第入門耳。最上一乘太遠在。復囑曰。汝可悉棄前解。專於參提上致力。則自入閫奧矣。一日值關晚參擬離榻。豁然大徹。厲聲告關曰。南泉敗關。已見了也。關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物。師曰。地上磚鋪。屋上瓦覆。關曰。即今南泉在什麼處。師曰。鷂子過新羅。關曰。錯。師亦曰錯。關曰錯錯。師觸禮一拜而退。關曰未也。鳴鐘集眾勘驗。師笑曰。未吐辭前。已不相涉。和尚眼目何在。又為此一場戲劇耶。關曰。也要大家知。後出世大龍。以至雪峯。凡五大剎。洪武六年。應召赴京。僅四閱月。奄然坐化。

縉雲真禪師法嗣

代州五臺靈鷲碧峯寶金禪師

永壽石氏子。幼恒纏疾。父母以為。生感祥徵。宜歸之釋。甫六歲。令依雲寂溫法師。及長受具。縱遊講肆。隨更衣入縉雲。謁如海。海示以道要。師大起疑情。偶攜筐隨海擷蔬。忽凝坐不動。半晷方寤。海曰。汝定耶。師曰然。海曰。爾何所見。師舉筐。海不肯。師置筐於地。拱手而立。海亦不肯。師一喝。海奮前揕其胸。師不少讓。海笑曰。塵勞暫息。定力未能深也。必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後大法可明耳。後憩錫峨眉。三年脇不沾席。一日聞伐木聲。大悟。急往求證。海反覆辨詰。師拽傾禪牀而出。至正間。順帝三召入燕都。賜以金紋伽棃并寂炤圓明之號。洪武初。太祖亦屢召見。褒寵倍優。未幾示疾。眾請遺偈。師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吾言欲何為。夷然而逝。壽六十五。茶毗於聚寶山。獲五色舍利無數。

南嶽下二十三世

淨慈聯禪師法嗣

杭州慈光寺立中成禪師

錢塘孫氏子。謁淨慈聯。聯舉六月火燒山話。師頌曰。白雲迷却舊行踪。臘月燒山火正紅。再得慈風來扇發。冷氷氷處煖烘烘。聯深器之。

烏石愚禪師法嗣

南京靈谷寺無涯非幻禪師

衢之西安人。從傑峯出家。峯問何來。師曰。虗空無向背。峯指寺鐘令頌。師曰。百煉爐中滾出來。虗空元不惹塵埃。如今掛在人頭上。撞著洪音遍九垓。時年十二。峯器之。即令薙髮。永樂丁亥。太宗文皇帝。有事於長陵。徵師入對。稱旨。大嘉賞賚。命住靈谷。庚子春。上建會。師若不經意。其徒問之。師笑曰。自家有一大事甚緊。何暇他及。乃書偈曰。生死悠悠絕世緣。蒙恩永樂太平年。者回撒手空歸去。雪霽雲消月正圓。遂逝。

羅陽三峯寺太初啟原禪師

日本國人。年十九。參上國四十五員宗匠。末於傑峯得法。後住三峯。一日書偈曰。生也鐵面皮。死也鐵面皮。一槌百雜碎。白日繞鐵圍。擲筆而化。塔於院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