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538500000235

第235章

万,取析一十五城。守敬按:《史记 楚世家》无一字,戴删。汉祖入关,亦言下析、郦,守敬按:见《史记 高祖纪》。非无城之言,修之则可矣。朱修讹作循,赵、戴改。守敬按:谓先本有城,而汉高重修之,非汉高始筑也。析水又历其县东,王莽更名县为古亭也。沈炳巽曰:今本《汉志》作君亭,戴改古作君。而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会贞按:下文 丹水合均水,不称丹口而称析口,恐人疑其不合,故此于析水注丹水,先释之。盖二水互受通称,丹水会均,即析水会均,故有析口之称。丹水又东南,径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汉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会贞按:《注》 丹水东南流,先径此城南,后径丹水城西南,则此三户城在丹水县西北,北可以该西北,与杜预言县北有三户亭者颇合,疑此即《春秋》之三户。郦氏则意此城为王陵所筑,而以密阳乡当《春秋》之三户。《括地志》,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县南三十一里。《荆州记》云,昔汉高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此城王陵所筑,因名。所引《荆州记》即此《注》所本,而以为在上洛南。《商州志》亦云,今州西南四十里军岭下,地名秦王城,或谓即王陵之 ,与此所指之地异。此当在淅川厅西北。丹水又径丹水县故城西南,守敬按:汉县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齐、后魏因。在今淅川厅西。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守敬按:《汉志》,丹水县密阳乡,故商密

也。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守敬按:《左传 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 克,屈御冠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杜《注》,商密,鄀别邑。今南乡丹水县。《春秋》之三户矣。守敬按:《左传 哀四年》,晋人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守敬按:郦氏因杜《注》言商密,三户皆在丹水县,故谓商密即三户,而实非一区。蜜阳乡在今淅川县西,三户城在县西南。《竹书纪年》守敬按:梁惠成王二十四年,今本《竹书》周显王二十二年。曰: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者是也。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守敬按:安本《初学记》引此侧作则。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守敬按:见《吕氏春秋》[《召类》]《注》,[二六]又见《抱朴子》四。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北出予山黄谷,朱《笺》曰:一作北予山。赵云:按《汉志》,析县下云,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湍水经》云,出郦县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异谷耳,《笺》说无据。戴乙出北作北出,而改予作芬。盖以赵说为据。全氏则驳赵说。[二七]会贞按:《汉志》所云黄水入湍,在均水之东,今犹名黄水河。此《注》下云黄水注丹,则在均水之西。今无此水,岂郦氏误系乎?南径丹水县,南注于丹水。戴删于字。黄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缋彩奋发,黝焉若墨,故谓之墨山。会贞按:《隋志》,南乡县有石墨山。《寰宇记》引《荆州记》,内乡县有墨山,一谓玄山。《方舆纪要》,墨山在内乡县北五十里。《一统

志》,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石墨山。今河南新安县有石墨山,会贞按:见《洛水注》。斯其类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赪壁霞举,若红云秀天,会贞按:《初学记》五引《荆州图副》,丹崖山高可三十丈,北临丹水,赤壁如霞。《寰宇记》,内乡县仙圣窟南,有丹崖,映川流之滨,实为殊观。二岫更为殊观矣。会贞按:二岫总墨山、丹崖山言,谓墨山之黑,丹崖山之红,与 峦迥别也。丹水又南,径南乡县故城东北。会贞按:后汉置县,属南阳郡。汉建安中,割南阳右壤为南乡郡。会贞按:《战国策》,鲁仲连遗燕将书曰,弃南阳,断右壤。是郦所本。此谓南阳郡之西境也。《晋志》南乡郡,魏武平荆州,分南阳西界立。逮晋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二八]守敬按:《晋书 宣五王传》,扶风王骏子畅改封顺阳王。因立为顺阳郡。朱立为讹作为立,赵、戴乙。会贞按:《晋志》,顺阳郡,太康中置。而南乡为县,旧治酇城。会贞按:《晋志》郡治瓒。互见《沔水注》酇县下。永嘉中,丹水浸没,至永和中,徙治南乡故城。守敬按:宋、齐、后魏,县并为顺阳郡治。后魏末复曰南乡郡。故城在今淅川厅东南。城南门外,旧有郡社柏树,大三十围。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围,会贞按:《御览》九百三十三引此作大数十围,盖衍十字。长三丈,群小蛇数十,随入南山,声如风雨。伐树之前,见梦于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更少日,果死。朱更作吏,《笺》曰:孙云,疑作更。赵、戴改。会贞按:《御

览》引无此字。《寰宇记》武当县下,引《隋图经》,南阳武当南门,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郡云云,与此条同。据郦《注》郡社柏树在南乡,而《隋图经》谓在武当,误也。丹水又东,径南乡县北。兴宁末,会贞按:晋哀帝年号。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朱涧作溪,《笺》曰:宋本作涧。戴、赵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涧。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晋顺阳太守丁穆碑,会贞按:丁穆,《晋书 忠义》有《传》。郡民范宁立之。会贞按:范宁,南阳顺阳人,《晋书》附其父《汪传》。丹水径流两县之闲,历于中之北,戴改于作于。会贞按:《通鉴》周显王二十九年《注》,引此作于。所谓商于者也。会贞按:《史记 楚世家 集解》,商于之地,在今顺阳郡南乡、丹水二县,有商城在于中,故谓之商于。《正义》引《荆州图副》,邓州内乡县东七里,于村即于中地也。《张仪传 索隐》引刘氏云,商,今之商州,有古商城,其东二百余里有古于城。《一统志》商于城在淅川县西。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会贞按:见《史记 楚世家 张仪传》。谓以此矣。[二九]《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朱口讹作水,赵据孙潜校改,戴改同。守敬按:今丹水自商州东南流,经商南县曰丹江,又经淅川厅,又西南经内乡县,至均州东入汉。

校记

[一]「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按:「西县」二字赵氏据《汉志》校补。杨氏《要删》云:「按此郦氏引《华阳国志》文,原本无西县二字。」今按《汉志》陇西郡西县下云:《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赵氏所据,但变其文耳。故杨氏仍之,增「西县」二字。

[二]「《广韵》,峒音洞,山一穴也」按:《广韵》但有音译,无「山一穴也」之训,而释为深涧。《集韵》去声送峒字,注一曰山穴通作洞。《康熙字典》引《广韵》、《集韵》、《正韵》、《韵会》有此义。

[三]「东南至广汉白水」按:朱、沈、全、赵、戴皆作「广魏」,《笺》云宋本作「广汉」。何焯云:「道元以广汉为广魏者,元魏故也。」全云:「予按下条阳平注文,广汉之名三见,盖杂出汉魏人之手。」杨、熊从宋本作「广汉」。今按《大典》本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四第二十一页作「广魏」,是也,当改。

[四]「良马九百」按:今本《穆天子传》,「良马」作「食马」,作「食马」是也。

[五]「《御览》六十五引《开山图》渊作泉」按:此唐写本避高祖讳改作「泉」,而《御览》因之。犹隋人避文帝讳苻坚曰苻永,固而《通典》因之。(《通典》一百四十六清乐)

[六]「邑之秦,为秦侯」按:《史记 秦本纪》原文作「号为秦嬴,秦嬴生秦侯」,朱《笺》误。

[七]「全又于始昌上增直字……戴删六字」按:《要删补遗》卷二十,杨氏是全说,谓戴删六字而不乙城西,不可通,与此异。今按:杨氏以下文引「《地道志》正释此」六字,其说可从。熊氏删去

师说,非是。

[八]「《明 地理志》,西和县东北有盐井」按:《明志》云:「西和西北有西汉水,亦曰盐官水。」又云:「东北有盐井。」

[九]「萧子显曰,武兴西北有兰皋戍,去仇池二百里」按:《通鉴》元嘉十九年胡《注》引萧说,又云:「按《五代志》,将利县,后魏武兴郡之石门县也。」(《五代志》即《隋书 地理志》,《志》上武都郡将利,旧曰石门。)

[一〇]「《通典》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熙仲按:检《通典》同谷郡长道县下无此文,但杨氏上文引《通鉴》胡《注》,《注》引杜佑曰:「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杨氏误记,今订。

[一一]「《寰宇记》校改」按:金陵局本百三十四「凤州」下作「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不作「太师」,赵氏所据或误本。

[一二]「太和中为梁州」按:《地形志》讹作「渠州」。标点本有校记,订作「梁州」。《地形志》作「太和十二年。」

[一三]「《广城颂》,演以荥洛, 屋韵」按:马融此《颂》上文为箕背王屋,赵故云。

[一四]「苻弘祖」按:「苻」原作「符」,《通鉴》胡《注》云:「符当作苻,杨氏、苻氏,皆氐种也。」今订。

[一五]「莫折,念生遣其都督杨伯年」云云按:是年六月,太提死,子念生代立,七月丁丑遣伯年等。熊氏未细核原文致误「念生」为「太提」,今订。

[一六]「《寰宇记》梁泉县引《水经》云」按:《寰宇记》百三十四引作《水经注》,《御览》百六十七「凤州」下引作《水经》。今订。

[一七]「字书无囗字」熙仲按:下文 虞诩事有云:烧石囗木,朱《笺》引《后汉书 诩传》作「烧石翦木」,然则「囗」即「翦」之异体。

[一八]「依此《注》则本作故」按:《元和志》云:「本汉故遒县地,后魏变文为『固』,于此置固道郡。」

[一九]「秦州之天水治上邽」按:后魏避拓跋珪讳改为「上封」,此既引文,时代有先后,不宜改「邽」字。

[二〇]「又名关城」按:关城即阳安关口之城,晋始为地名,《锺会传》之攻破关城,尚未为地名。

[二一]「郦道元以广汉为广魏」熙仲按:何焯引崔浩改「冯汉强」作「冯代强」,例谓「广魏」为郦氏改,非也。《经》文作「广魏」,三国时作《水经》者尊时王之制度,称其地曰广魏,不用旧名。郦作《注》时追 阴平道之故城在王莽改名前即广汉之北部,于后汉时 安帝分置广汉属国都尉,故皆曰广汉,不得言广魏。《经》、《注》俱不误。熊氏又谓《经》作于三国魏人,意在尊魏而改汉作魏,亦自相矛盾。至吴属之阳安,在后汉顺帝时为汉宁,在晋时为晋宁。赵氏以为郦氏改《经》。但前有汉宁,后有晋宁。曹魏时作魏宁,于理有可能。《锺水注》曰:「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晋以太康元年平吴统一中国,于其时改魏宁为晋宁以正视听,亦于理于势皆合。赵氏之言不足据也。熊氏遂谓作《经》者所意改,此则求之不得其故而曲为之说,尤误。

[二二]「《永乐大典》内之本仍作广魏」按:戴说是也。今影印《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四第二十五页后正作「广魏」。

[二三]「按《注》阳字不误」按:沈氏《疏证》云:按建阳不误。《隋志》平武郡方维县,旧曰秦兴,置建阳郡。曰旧者,别于西魏后周也。《纪要》七十三:方维城在龙安府东北一百二十里。(「考」上「按《注》阳字不误」六字,今据台北本删。)

[二四]「《地形志》……」按:此说恐未足据。沈钦韩《疏证》云:《寰宇记》(百三十五)「齐明帝永泰元年分晋寿郡之兴安(郡)县置东晋寿郡于乌奴北一里(乌奴山在广元县西二里)即今利州是也。」按《南齐书 州郡志》梁州始有东晋寿郡。《宋书 州郡志》益州但有南晋寿郡,盖魏收误以南为东也。《宋志》文帝元嘉(十)二年立,魏收又误为司马氏。沈说较详晰。

[二五]「盖汉水入江之道」按:此下钞脱七字:「即羌水入江之道」,今校补。

[二六]「见《吕氏春秋 [《召类》 注》」按:《召类》篇《注》无此事而有尧丹水之战。

[二七]「全氏则驳赵说」按:语意不明。全氏云:余按《汉志》谓黄水入于湍水,不入于丹水。而是《经 湍水》篇谓湍水出北芬山,当并存其说。熊氏引全说过略,致下文按语无张本。

[二八]「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按:《疏》但云再检《晋书》,而实未果检。今检得其事,见《宣五王传》。畅为宣帝子扶风王骏子。骏卒,畅未袭扶风,改封顺阳王。删《疏》。「再检《晋书》」。(今台北本同。)

[二九]「谓以此矣」按:全氏引《通典》,今邓州内乡东七里有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