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永乐大典残卷
19496400000650

第650章

晋武置理广州主护南越。

光国中郎将

【晋书】

《刘曜记》曜以尚书郎王犷,为光国中郎将。

武贲郎将

【隋书】

来整为武贲郎将,尤骁勇,善副士众,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诸贼甚惮之,为作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整乃荣国公护儿之第六子也。

鹰扬郎将

【郑樵通志】

大业三年,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改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五年,又以鹰扬副郎将为膺击郎将。九年,别置折冲果毅及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统领骁果。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於隋,唐兴因之。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又有骠骑二府,皆有将军。后更骠骑曰鹰扬郎将,车骑曰副郎将,别置折冲果毅。

自称郎将

【唐书】

《武后纪》垂拱三年九月已卯,州人杨初成自称郎将。乎虎州人迎庐陵王于房州,不果见杀。

武官入郎将

【唐会要】

开成二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武官合入郎将等。其堪送名者,请中书门下准吏部送名例,磨勘仍先过堂,然后批拟从之。

天策上将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上以秦王功火,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自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天策府置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应接宾客。典签四人,掌宣传导引之事。主簿二人,掌省覆教命。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功,仓兵骑铠士一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

【燕语考异】

天策上将,唐官也。初太宗破王世充,窦建德,高祖以其功大,其官号不足称,乃知是名位三公上。开府终唐世未尝更命人。梁更为天策上将军,以命马殷,亦开府祥符。八年,楚王元佐久疾,以皇兄之宠,故采唐旧典授之,结御在功臣上,而不开府。其后荆王元俪薨,因以为赠官。唐太宗为皇太子,即罢天策府,自不应更有府官也。

诸路将官

【文献通考】

宋神宗留意武备,本以捍西北二虏,而推其法於东南,故西北为多,东南为少。陕西诸路四十二将,河北诸路三十七将,而东南才十三将。元丰四年,诏东南诸路团褚诸军马十三将,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浙西路第三,东路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荆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三州备广西应援第九,福建路第十,广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合诸路九十二将,各有正副军中行图阵队,调发赏罚,皆关决於将副。宣和六年诏。元绍元年,司马光请尽罢诸路将官,其禁军各委本州县长吏,与总管、钤辖、都坚押等辖,一如未置将官以前之法。而枢密院难之,止诏诸路将副在州驻,不系路分兵官知州、并州钤辖兼充者,并差将官一员兼本州都监,其单将驻处,勿复差兼。宣和五年,御笔诸路将副部队,自今并依元丰法选差。乾道四年,密院奏诸州拣中经弩手锥已差路分钤辖都监,春秋诣诸路巡按,绿逐州未有将官专一日逐训练,恐致事艺生疏。诏诸州各置准备将一员,专一管辖目逐训练拣中弓弩事宜。《孝宗会要》、《哲宗职官志》诸路官掌统制所隶禁旅,以行阵队五金鼓旗职,弓矢击刺之法,而教习训练之别。其武艺精强者,侍决迁补,以激劝士卒。凡兵仗器甲之数,廪禄犒设,赏罚约束之禁令,皆掌焉,副将为之贰。若此戍防边,则受师司节制。御寇敌,则审其战守应援之事。若帅有功,则具馘数。籍用命者,而旌赏之焉。元佑初、右仆射司马光乞罢诸路将官。疏曰:臣窃见国朝以来,置总管、钤辖、都监、监押为将帅之官,凡州县有兵马者,其长吏未鲁不兼同管辖。盖知州即一州之将,知县即一州之将,故也。先帝欲征伐四夷,患诸州兵官不精勤训练,士卒懈弛。於是有建议者,请分河北、陕西、河东、京东、京西等路,诸军若千人为一将,别置将官,使之专功训练。其逐州总管以下,及知州、知县,皆不得关预。及有差使,粮留羸弱、下军及剩员,以充本州官白直,及诸般差使。其余禁军,皆制在将官,专事教阅。臣愚以为职事修举,在於得人,不在设官。苟得其人,虽总管等,皆能训练士卒。不得其人,虽将官,亦何所为?况今之将官,即向之为总管者也。岂为总管,则不能举职,为将官,乃能举职乎?此促变易其名,无益事实。非惟无益,兼复有害。斤设官分职,当上下相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纪纲乃立,今为州县长吏及总管等官,而於所部士卒,有不相统摄,不得差使,殆如路人者。至於仓库守宿、街市巡逻,亦皆乏人。虽於条许差将下兵士,而州县不能直差顺牒将官,将官往往占护不肯差拨。万一有非常之变,州县长吏何以号令其众,制御,奸究哉。

【宋周必大集】

《论诸路师臣将副子》乾道六年七月十四日,臣伏见陛下,选将练兵,大修边备,深谋选略,固非外庭所能窥测。然臣私忧过计,以谓诸路帅臣,有其名而无其实,将副有其官而非其人,万一用师於外,而寇攘乘间掣肘子内,安得不为之虑也哉?愿诏三省枢密院,稽考诸路帅府,除本州禁军外,安抚司实有兵马几何?随其闲剧、远近立为定数。已足者,令精加训练;不足者,令疾速招填。既只在本路驻泊,计亦不难办集。仍於见今副总管钤辖,路分都监中,选有勇略、经行阵之人,就兼统制。戎容既壮,奸谋自折。至於择师加详,谕以久任,其在今日,尤为急务。如此,则稍有帅臣之实矣。昔神宗皇帝,初置将副,其选甚重,比年小使臣不经边任者,往往得之。军情兵法,懵然不晓,但知讠舀辞媚色,以奉守帅。勇夫、壮士,专克工匠杂之用,本路一有调发,岂徒无益?愿遵旧制,参以宏摹,详於择人,革此积弊。如此,则稍复将副之旧矣。二者一定,他日朝延专意外御,必无掣肘之患,取进止。

将星

【郑樵通志】

天文略,东方氏十六度,下二尺,为五星;日月中道,为天子之路寝,骑阵将军一星,在骑官东南,主骑将也。摇动,则骑将出。

又,房六度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亦四辅也。下第四星,上将也。次,次将也。又,北方河鼓三星在牵牛北,天鼓也。主军及铁钺。右星,南星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度乱起。直则将有功,曲则将失律。左旗、右旗各九星,在河鼓左右。明润,将军吉。动摇,兵起。怒则马贵。又,奎则十六度,天之武库。石氏所谓天豕封家,主兵。九尺下为天之中道,又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亦曰大将。明,则天下安;动,则兵乱。客星守入,兵起。又,参十度上,为日月五星中道。甘氏曰:参,白兽之体。其中三星横列,三将也。东北曰左肩,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右将;东南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曰右足,主偏将军。故黄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代天之都尉也。主胡、鲜卑、戎狄之国,故不欲明。又曰:七将皆明,天下精兵也。

【史记】

天官斗魁,戴臣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又天官、房南众星曰:骑官、右角将。又,天官,西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门左右掖门。门内六星,诸侯其内,五星,五帝坐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将位也。

【晋书】

《天文志》太白为上将。羽林为中军。毕八星,主边兵弋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将。南三星,骑阵将军。骑,将也。南三星车骑,车骑之将也;狼一星,在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也。色有常,欲不动也。又,星辰为偏将之象。

【抱朴子】

战,名大将参星主之。

【唐李翰林集】

《应星文》: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旌卷夜云。

郎将星

【郑樵通志】

《天文略》,郎将一星,在郎位东北,所以为武备。张衡云:今左右中郎将,是也。大明芒,角将怒不可当也。

【隋志】

将一星,在郎位北,主阅其所以为武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