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永乐大典残卷
19496400000445

第445章

丈席请益,朋簪忽疑。模干矜式,金兰切亻思。术有四而,益者三而。传物洽闻而罔敢自恃,抠衣会文而诚知所先。惟求有余者归而学,岂能自守者奚其交?彼能诲成以责我,敢不亲其而乐其?贵得童蒙之筮,勿容朋盍之疑。冀循循而善诱,赖切切以相规。首重尊严之德,先求直谅之资。以其主善敢后于矜式,以其视学益勤于切亻思。泳遒圣门游夏岂仲舒之及,扬清世俗荀陈宜元礼之为。将以释疑敢怠执经之间,求其责善莫先营道之司。当稽夫子择善者而从之,更效孟轲其取之必端矣。体字

【拦江纲】

尊信,隆亲;丈席,朋簪;渊源,德义;善诱,相亲。赋句虽若无训导交游之迹,隐然有琢磨警策之规。严然后尊尊以且贵,取之必端端惟固旨。况渐磨之中是乃心友,而渊源之外他非我师。不必群儒屡访而训则如临,不必先生与言而端焉必取。一习闻之顷若听严规,一渐摩之际如交善士。味尊贵辞模范如在;训由行数语精神密庸。父子如师友

【乐庵语录】

先生自幼讲明道学于昆山南六里,架屋数间,种竹二亩,号乐庵。时往来其间,日取六经论孟读之。每坐则焚香酌茗,与诸子及门弟谈道德性命之学。衮衮不休,家事悉付之弟,不复关心。父子相亲如师友。伯仲为师友

【宋名臣言行录】

陆九龄兄弟皆志古嗜学。燕居从容,讲论道义;门言门言侃侃,和而不同;伯仲之间,自为师友。虽其所以成德资取者非一端。然家庭追琢封植之功为多。

情兼师友

【南史】

《王锡传》:梁武帝敕锡使入官,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

宾 友

【孟子】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亥唐,晋贤人也。平公造之,唐言入,公乃入,言坐乃坐,言食乃食也。疏食,粝饭也。不敢不饱,敬贤者之命也。范氏曰: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禄,言天所以待贤人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尚,上也。舜上而见于帝尧也。馆,舍也。《礼》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之甥。贰室,副宫也。尧舍舜于副宫而就飨其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贵贵尊贤,皆事之宜者。然当时便知贵贵而不知尊贤,故孟子曰:其义一也。此言朋友人伦之一,所以辅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不为诎,以匹夫友天子而不为阝替。此尧舜所以为人伦之至,而孟子言必称之也。

【职官分记】

汉淮南王安为人好书,招致宾客数千人。八公之徒,咸慕其德,各竭材智,著述篇章;各分其辞赋以类相次,或称大山小山,犹诗有大雅小雅也。

【类说】

魏武帝为《北君大传》,孙策汉高晋宣帝荀为四明公宾友。

【东汉书】

《诸葛恪传》:恪,字元逊,大将军瑾长子也。少有隽才,机辩警速,嘲谑如流,莫与为对。身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安页,广额大口高声。权见而奇之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传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资治通鉴】

唐宪宗元和十年初,吴少阳闻信州人吴武陵名,邀以为宾友。武陵不答,及元济反,武陵以书谕之曰:足下勿谓部曲不我欺。人情与足下一也。足下反天子,人亦欲反足下,易地而论,则其情可知矣。

父 友

【礼记】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父之齿,随行。

【东汉书】

《马援传》:援有疾,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何得失其序乎?

【书林事类】

汉陈蕃年十五,父友薛勤来候之,谓曰:孺子何不扫洒?蕃曰: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勤乃知其有清世志而甚奇之。魏常林伯槐年七岁,父党造之,问伯槐曰:伯先在否,何不拜?林曰:对子字父,何拜之有?

执 友

【晋书】

《王道传》: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称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执友。潘岳阳肇诔曰:余以顽蔽,覆露重阴,仰追先达,执友之心也。

【太平广记】

张说之谴岳州也,常郁郁不乐。时宰以说机辨才略,互相排摈。苏廷页方当大用,而张说与坏善。张因为《五君咏》。致书封其诗以贻廷页。诫其使曰:当候忌日,近暮送之。使者既至,因以忌日斋书至廷页门下,会积阴累旬。近暮吊客至,多说先公僚,廷页因览诗,呜咽流涕,悲不自胜。翌日上对,大陈说忠贞謇谔,有勤乎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于遐方。上因降玺书,劳问。俄而迁荆州长史。由是陆象先,韦嗣立。张庭、贾曾皆以谴逐。岁久因加甄叙,廷页常以说。父之执友,事之甚谨。而说重其才器,深加敬慕焉。

【邵氏后录】

柳子厚记其先友为父墓志,意欲著其父。虽不显所交游,皆天下伟人。

故 友

【礼记】

亲者,无失其为亲也。故者,无失其为故也。

【论语】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史记】

贾子楚昭王与吴战。楚军败走,王忘踣履。已行三十步,王反取之。左右怪而问之。王曰:楚国虽贫,岂无一履哉?吾悲与之俱出而不与之俱反矣。于是楚俗无相弃者。范睢与魏齐言曰:子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

【五典毓蒙事实】

景差至蒲骚见宋玉曰:不意重见故人,慰此去国恋恋之心。昨到梦泽,喜见楚山之碧,眼目顿明。今又会故人,闭心目足矣。

【汉书】

光武,少与严光同学。及即位,思其贤,访之齐国得焉。三聘而后至。引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帝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崔豹古今注】

郑弘行宦京洛未至,夜宿一。如过如缘二切,河边地也。于是逢旧友四人,四顾荒郊村落绝远,酤酒无处,情抱不申。仍各以钱投水中,依评共饭,尽夕酣畅,皆得大醉。因名沉酿川。

【韩氵虎涧泉日记】

故友不可见,新相知者有数。老觉宾朋日日稀,故家言话转依违。百年以往自兴废,千古其间谁是非,江左风流徒可想,山东豪杰竟何归?勾吴于越连闽峤,瘴雨蛮烟百鸟飞。

益 友

【论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注:友直则多闻真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南轩云:友者,所以辅成己德也。直者,有遇必问。谅者,忠信相与。多闻者,如诚可广。是三者友之,则使人常怀进修而不耿自足,得不日益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商也日益。谓与贤己者交。

【性理会元】

范云:无友不如己者,所以进德也。夫与贤于己者处,则自以为不足;与不如己者处,则自以为有余。自以为不足则日益,自以为有余则日损。游云:孟子之论尚友也。以一乡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一国;以一国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天下;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古人。无友不如己者,尚友之道也。求得贤者尚而友之,则闻其所不闻,见其所不见,而德日起矣。此仲尼所以期子夏之日进也。

【三国志】

吕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称与共言伦。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庄,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岱。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谭者美之。位大司马。

【镇江志】

梁刘遵,晋安王剌南,徐遵,为治中,甚见宾礼。大同元年卒。王为皇太子深悼惜之,令曰:吾昔忝朱方,从容坐首。良辰美景,清风月夜。益鸟舟乍动,朱鹭徐鸣。未尝一日不追随,一时不会遇,酒兰耳热。言志赋诗。校覆忠贤摧扬文史益者三友。此实其人。

【上蔡语录】

谢显道,见河南夫子辞而归。尹和靖送焉,问曰:何以教我?谢子曰:吾徒朝夕从先生,见行则学,闻言则识,譬如有人服乌头者,方其服也,颜色悦怿,筋力强盛;一旦乌头力去将如之何?尹子反以告夫子。夫子曰:可谓益友矣。

【唐柳宗元】

《进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韦中立所谓先声后实者,岂唯兵用之。锥士亦然。若今由州郡抵有司求进士者岁数百人,咸多为文辞,道今语古,角夸丽,务富厚。有司一朝而受者几千万言,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此而日吾能不遗士者伪也?唯声先焉者。读至其文辞心目必专。以故少不胜。京兆韦中立,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是岂拙于为声者欤?或以韦生之不胜焉有司罪。余曰:非也。谷梁子曰: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过也。名誉既闻而有司不以告,作不取有司之过也。《谷梁》:昭公十九年句人之视听有所止,神志有所不及。古之道:名誉未至,不以罪有司。而况今乎?今韦生乐植乎内,而不欲扬乎外,其志非也。孔子不避名誉以致其道,今韦生伏其文简其友,思自得于有司,抑非古人之道欤?将行也。余为之言,既以迁其人,又以移其友,且使或者知释有司也。

损 友

【论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及善柔,友便佞,损矣。注:友直,则多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说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旯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严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太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南轩云:便辟、便佞、便于辟与佞者。善柔,谓善为柔者。辟则客止足恭,柔则每事毕屈,佞则巧言为悦。是三者友之,则使之日趋于骄惰焉得不日损乎?

【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商也日益,谓与贤己者交;赐也日损,谓好悦不若己者交。故君子所交。

信 友

【周礼】

孝友任恤注:任,信于友通。恤,忧患也。

【论语】

子曰:朋友信之。

【中庸】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大学】

与国人交止于信。

【史记】

吴季札使邻国,道过徐君。徐君见李札剑欲得之,而口不言。札心知之。及回,徐君已死。札乃解剑挂于徐君家树而去。

【两汉蒙求】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至日巨卿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商子微,晨夜省视。元伯临尽,曰恨不见死友。寻卒。式梦元伯玄冕垂缨而呼曰:吾死当以某日葬。子岂能相及?式觉而悲赴之。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未届而丧已发引。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也?停柩移时,见有素车白马哭而来。母曰:必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与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皆挥涕。式执绋引柩乃前进,式留止次修坟树而退。

互见死友

【会稽典录】

卓恕,字公行,上虞人也。与人期约,虽遭暴风疾雨无不至者。尝从建业辞太传诸葛恪。恪问何当复来,恕答曰:某日当复亲觐。至是日恪停食候恕至。时宾客会者皆以为会稽建业相去千余里,道隔江湖,岂得如期,须臾,恕至,一坐尽惊。

诤 友

【孝经】

子曰: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抱朴子】

《交际篇》: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见彼有失,则正色而谏之;告我以过,则速改而不惮。不以忤彼心而不言,不以迸我耳而不纳;不以巧辩饰其非,不以华辞文其失;不形同而神乖,不匿情而口合;不面从而背憎,不疾人之胜己。护其短而引其长,隐其失而宣其得。外无计数之诤,内遗心竞之累。夫然故鹿鸣之好全,而伐木之刺息。

【张子经学理窟】

有问于程子者曰:吾与人居视其有过而不告,则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则奈何?曰:与之处而不告,非忠也。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则言出而人信矣。又曰:责善之道,要使诚有余而言不足,则于人有益而在我者无自辱矣。

【晏元献公类要】

穆员与张舍人书云:友朋之分,攻过为先。差之毫厘,则赖讥正。

【朱子语类】

先生谓时举曰:朋友相处,要得更相规戒。有过则要告,时举应诺。先生曰:然小过只哓哓底说,又似没紧要相似;大底过夫,又恐他已深痼不容易说。要之只尽公之诚意耳。

【胡五峰知言】

能攻人实病者至难也,能受人实攻者为尤难。人能攻我实病,我能受人实攻,朋友之义其庶几乎?不然其不相陷而为小人者几希矣。

正 友

【黄石公素书】

枉士,无正友,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通鉴外纪】

宣王四十六年初,王将杀其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不许。王曰:汝别君而异友也。儒曰: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若以诛友;友道君逆,则帅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则死。儒曰: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臣能明君之过以正杜伯之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

【东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