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根本利益
1949500000024

第24章 矿工家属的辛酸泪(2)

像裴介镇这个村的干群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问题,并非是件容易解决的事,弄不好反而会更加对立。梁雨润想,不能采取简单的处理方法,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先派工作组进村调查了解清楚问题。

若干天后,梁雨润在听取工作组的情况汇报后,决定在裴介镇政府就该村的问题召开“当面锣,对面鼓”的“解决纠纷现场会”。

“梁书记,你可要小心哟,这村的干部和群众都不好惹,弄不好双方会争执不下时大打出手,到时你可就成了两边都要踩的烂柿子呀!”有人好心地劝道。

梁雨润不动声色地笑笑,说:“烂柿子的结果我并不是没考虑过,但像这样一个村的干群关系长期不融洽,再靠隔墙传话怕不仅仅是踩成烂柿子,而是早晚要被那垛倒下来的墙给压扁了。”事隔数年后,梁雨润对我说,当时他尽管嘴上对手下说得那么有信心,其实自己心里也是没有底。将矛盾对立的双方弄在一起说事论事,实际上跟摆擂台差不多,搞不好就会砸锅。老百姓没啥怕的,你抢了我的东西,连饭都不让我吃,我还有啥可顾虑的呢?村干部也不是吃素的,你压急了他,一甩手不也是个老百姓嘛!所以说,梁雨润当时心里装的那根天平秆,就像搁在针尖尖儿上,稍稍要偏一点点儿,弄不好准会刺到哪一方的心肝上,这就难收拾了。一边是党的干部,一边是人民群众,你说到头来挨鞭的是谁?谁也不会,能挨鞭的当然只剩下一个人,那便是梁雨润,因为是他挑的这个头。

梁雨润不能不掂量这种结果,然而群众已经集体上访到市委大门口了,干部把公安人员的铁铐都用上了,你当领导的能再不管不问?

“这个险我必须冒。再说我也相信我们的干群觉悟。”梁雨润说。

那天下着霏霏细雨,仿佛要给矛盾着的双方增加一点儿阴沉的气氛。再看看镇政府的会议大厅内,座无虚席。80余名党员和13位村民组组长,及村支委、乡政府干部全部到会,另外还有5名村民代表,加上县纪委人员等共计120余人。梁雨润和乡党委书记、县纪委负责同志等端坐在主席台上。

会场气氛严肃。矛盾双方眼睛盯着眼睛,等待着“开火”的机会。

“现在我宣布今天的会议纪律:一,谁要求发言,应先举手。经主席台主持人同意后再发言。二,发言者和被提问者必须摆事实讲道理,蓄意争吵者将被劝出会场。三,凡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根据谁分管谁回答的原则,村干部必须一一回答,回答不了的由村长和支部书记回答。大家有没有意见?”梁雨润首先说道。

农民们第一次接受这样有条有理的安排,觉得挺新鲜,又合情合理。齐声回答:没意见,蛮好。“村干部们呢?”梁雨润又问。

村干部们用目光交流了一下,“没意见。”

“好,会议现在开始……”

谁说农民水平低见识少?你不给人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说话条件嘛!没有让他们掏心里话的机会和这种平等的权利时,他能不跟你嚷嚷闹事嘛!会议开始后,村民代表一个接一个地对这些年来,村委会和村干部在计划生育、对外承包果园、宅基审批、村务公开方面,提出了一串串责问。实话实说,事事有鼻子有眼,件件讲在点子上。倒是村干部在有些事上被问得不知所措,吞吞吐吐。

会议秩序比预想的要好,而且越开到后来气氛越融洽。即使像李民权这样被村干部牵走5只羊的“钉子户”也没有发蛮劲,讲粗话。

真正受教育的当然是村干部。他们在群众责问的一个个问题面前,不得不承认主要责任在自己身上。小官僚、有贪心、耍脾气、没把群众关心的事认真加以解决,从而使村民意见越积越多,直到怨声载道,集体上访……

“老村长,你还有啥要讲讲?”梁雨润见火候已到,便点名发言。

这是个关键人物,30余年“官龄”的村长,不能说在一村之中称帝,也可称王了。

所有目光聚向老村长身上。会场上顿时静得连针尖儿掉地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老村长终于站立了起来,那张黝黑色的脸涨得有些红。“大伙的意见我都听了,虽说有些出入,但总体提在理儿上。我受到很大教育,这么多年来像这样的面对面论事论理,还是头一回。对过去的事,我负主要责任,我愿接受大伙批评,也甘愿接受组织处理。”

梁雨润的心头顿时松下一口气。再看看在场的群众代表和党员干部,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今天的会议达到预期目的。县镇两级将就你们村的情况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群众作出明确交待。不知大家现在有没有忘了一件什么大事?”梁雨润站起身问会场上的所有人。

会场又是一片寂静,大家面面相觑,脸上都是一片茫然。

“看看,看看表啊!都几点了呀?!你们难道不饿?”梁雨润突然大声问道。

可不,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咳,整整开了8个多小时的会议!连饭都忘吃了!哈哈,哈哈哈!村民和干部们多年来一直没有在一起这么痛快地开怀大笑过。当他们一起走出会场时,天边一缕红霞正照射在丰收的田野上,呈现无限美景。那个李民权在红霞下跑得最快,他要赶在今晚把那5只离家多日的羊牵回家好好乐一乐。

而梁雨润与镇领导则在忙碌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根据群众意见和事实,对原村长和村支部书记的问题进行了查处,重新经全体村民和党员选举出了新的支委和村委会,这个闹事多年的“上访村”终于在春风化雨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说句实话,当中纪委的有关部门向我介绍梁雨润的事迹,看完《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报道后,我一方面对梁雨润同志的事迹表示敬意,但同时内心却存几份怀疑。中纪委领导和报社给予梁雨润“百姓书记”这样一个崇高的称号。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称号已经离我们了太久了,所以一旦出了这么一个真正的百姓书记,我反而觉得有些突兀。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正如有些群众说的,现在的干部不贪就是好干部了,而不贪又一心一意想着老百姓的事,并且充满感情地为最基层、最普通、最无“回报”价值的农民们着想,确实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太多,或者可以说确实太少了。

是否决定采写梁雨润,即使在看完中纪委的领导对他的评价及各媒体对他的各种报道之后,我仍然拿不定主意。但是后来通过夏县纪委,拿到了一盘一年多前梁雨润奉命调任运城市纪委副书记、离开夏县时数百名群众欢送他的录像带。这盘录像带使我产生了非采写他不可的念头。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像电影和小说里所表现的热烈场景。生活中的真实确实常常比艺术中的真实更能打动人。从那盘录像的拍摄质量看,摄像者显然是临时到现场仓促摄制的,但它仍然丝毫没有减弱其感人至深的场面效果。

梁雨润离开夏县赴运城市委任职的那一天的八九点钟,他和县委、县纪委的同志握手告别,正准备走出县委大院上车出发时,突然看到县委大院门口一下来了数百群众。那些群众见梁雨润一露面,便锣鼓鞭炮齐鸣,一幅幅写有“百姓的好书记”、“夏县人民想念您”等内容的横幅与标牌,高举如林。群众纷纷向梁雨润涌过来,与他又是握手又是争着照相。而梁雨润则一边一个劲地说着“你们怎么知道我要走嘛?”“你们村要到这儿几十里路咋这么早就赶过来的呀?”一边不停地推辞着农民群众塞过来的红枣、鸡蛋和匾牌什么的。这时,不知哪个村的一位妇女突然挤过人群,拉着梁雨润的手,一个劲地哭着说“梁书记您不能走,我们不让您走……”这时,我看到画面上众人纷纷在抹泪,跟着在高喊“梁书记我们不让您走!”“一定要再来!”我看到梁雨润一边回应大家说:“大家放心,我会经常来的!”说着说着,这位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大干部”,也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这一刻情景叫人无比感动。

我在看这段录像时,也忍不住掉下了热泪。因为我知道这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今天的人民群众在欢送自己无限热爱的一名干部。都说纪委干部是“铁包公”,而梁雨润到夏县3年间处理的重大案件不下200多个,在那些生与死的斗争考验面前,他所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包青天”形象,即使是在为群众解决困难时,他也常以惩恶扬善的严肃面孔出现,而此刻的他,竟然哭得像孩子般的纯朴,热泪淌湿了他的胸襟,他也不去理会,似乎完全忘了当领导者的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