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御选语录
19485100000034

第34章 前集上(5)

楊岐甄叔禪師

示眾曰。羣靈一源。假名為佛。體竭形消而不滅。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無風。金波自涌。心靈絕兆。萬像齊照。體斯理者。不言而徧歷河沙。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覺反合塵勞。於陰界中妄自囚執。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

師常持錫杖夜出林麓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號。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師曰。然。山曰。騎却頭時如何。師曰。出頭即從汝騎。不出頭。騎甚麼。山無對。

僧參。方展坐具。師曰。緩。緩。曰。和尚見甚麼。師曰。可惜許。磕破鐘樓。其僧從此悟入。

觀察使裴休訪之。問曰。還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箇。祇是不可見客。裴曰。在甚麼處。師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菴後而出。裴覩之驚悸。師語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師乃良久曰。會麼。曰。不會。師曰。山僧常念觀世音。

襄州龐蘊居士

至藥山。山命十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有全禪客曰。落在甚處。士遂與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麼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麼生。士又掌曰。眼見如盲。口說如瘂。

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虗。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藥山惟儼禪師

師參禮馬祖。於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侍奉三年。一日。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師曰。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祖曰。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師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師乃辭祖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裏作麼。師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即閒坐也。曰。若閒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師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曰。我這裏針劄不入。師曰。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頭然之。

坐次。道吾。雲巖侍立。師指按山上枯榮二樹問道吾曰。枯者是。榮者是。吾曰。榮者是。師曰。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又問雲巖。枯者是。榮者是。巖曰。枯者是。師曰。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澹去。高沙彌忽至。師曰。枯者是。榮者是。彌曰。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師顧道吾。雲巖曰。不是。不是。

僧問。平田淺草。麈鹿成羣。如何射得麈中主。師曰。看箭。僧放身便倒。師曰。侍者。拖出這死漢。僧便走。師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

看經次。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甚麼却自看。師曰。我祇圖遮眼。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你若看。牛皮也須穿。

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師曰。思量箇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問師何姓。師曰。正是時。李不委。却問院主。某甲適來問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時。未審姓甚麼。主曰。恁麼則姓韓也。師聞。乃曰。得恁麼不識好惡。若是夏時對他。便是姓熱 李初嚮師玄化。屢請不赴。乃躬謁師。師執經卷不顧。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去。師曰。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李回拱謝。問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禮。述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李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裏無此閒家具。李罔測玄旨。師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潭州長髭曠禪師

師曹溪禮祖塔回。參石頭。頭問。甚麼處來。曰。嶺南來。頭曰。大庾嶺頭一鋪功德。成就也未。師曰。成就久矣。祇欠點眼在。頭曰。莫要點眼麼。師曰。便請。頭乃垂下一足。師禮拜。頭曰。汝見箇甚麼道理便禮拜。師曰。據某甲所見。如紅爐上一點雪。

天王道悟禪師

師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祖囑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師蒙旨已。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節使來訪。師不為加禮。使怒。擒師擲江中。及歸。見徧衙火發。且聞空中天王神瞋責聲。遂哀悔設拜。煙燄頓息。宛然如初。乃躬往江邊迎師。見師在水。都不濕衣。益自敬重。於府西造天王寺供師。

龍潭信問。從上相承底事如何。師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潭曰。這箇眼目幾人具得。師曰。淺草易為長蘆。

師常云。快活。快活。及臨終時。叫苦。苦。又云。閻羅王來取我也。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師舉枕子云。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

黃檗希運禪師

百丈一日因普請開田回。問師曰。運闍黎。開田不易。師曰。隨眾作務。丈曰。有煩道用。師曰。爭敢辭勞。丈曰。開得多少田。師將钁築地三下。丈便喝。師掩耳而去。

一日。捧鉢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見。乃問。長老甚年行道。師曰。威音王已前。泉曰。猶是王老師兒孫。下去。師便過第二位坐。泉休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請長老和。師曰。某甲自有師在。師辭南泉。泉門送。提起師笠曰。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師曰。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泉曰。王老師呢。師戴笠便行。

裴相國一日托一尊佛於師前跪曰。請師安名。師召曰。裴休。公應諾。師曰。與汝安名竟。公禮拜。

師一日揑拳曰。天下老和尚總在這裏。我若放一線道。從汝七縱八橫。若不放過。不消一揑。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師曰。七縱八橫。曰。不放過不消一揑時如何。師曰。普。

示裴公美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師云。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此是喻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徧虗空處。虗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虗空。虗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虗空。但莫作虗空解。虗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虗空。虗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夫學道者。若以一切時中。心有常見。即是常見外道。若觀一切法空作空見者。即是斷見外道。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但不說本。祇說末。不說迷。祇說悟。不說體。祇說用。總無你話論處。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無。緣起不有。緣滅不無。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爾。即不用愁他慮他。如言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極也。據我禪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後念且不是聖。前念不是佛。後念不是眾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說甚麼內之與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世間出世間。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元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無亦空。盡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故達摩大師從西天來至此土。經多少國土。祇覓得可大師一人。密傳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際。等法性。法性空中。誰是授記人。誰是成佛人。誰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所以道。無一法可得。祇教你了取本心。當下了時。不得了相。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覺知。不得者。亦不自覺知。如此之法。從上已來。有幾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幾人。

師云。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眾。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一日。云。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惟一真實。不可云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恒。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師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却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僧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祇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不得有纖毫依執。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耶。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何堪也。

問。和尚現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祇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箇箇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異。

長慶大安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