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91

第91章 西部卷(35)

但是后弘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阿底峡入藏传教。阿底峡是印度著名佛寺“超岩寺”的首座。应古格王朝的邀请,在1042年到达古格托林寺,在那里居留三年。当时西藏佛教由于在朗达玛灭佛期间转入民间,父子、师徒间秘密相传,难免走样。尤其是密法的修持,没有具体准则,甚至有以讹传讹、装神弄鬼者。阿底峡的最大贡献,是他来到古格后,对西藏佛教进行了“教理系统化”和“修持规范化”。前者是把佛教的戒律和密宗经典加以系统化;后者是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在修持上的弊端,专门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对修持的次第和规范作了全面论述。这部论著不过区区2000字,却奠定了西藏佛教规范、系统的基础。

公元1045年,阿底峡准备返回印度。但在行至今阿里地区普兰县时,听说尼泊尔境内发生战乱,道路不通。适逢出生在拉萨堆龙德庆、正在康区学法的仲敦巴·嘉瓦迥乃,听说阿底峡在阿里传教,千里迢迢跑来请他到卫藏地区说法,两个人正好在普兰相遇。仲敦巴向阿底峡介绍了卫藏及康区佛教发展的情况。此时,卫藏地区派出来请阿底峡到卫藏说法的人,也到了普兰。于是,阿底峡起程前往卫藏——今天的拉萨、日喀则一带。有许多人成为他的弟子,而仲敦巴跟随时间最长,尽得阿底峡的真传。1054年,阿底峡在入藏12年后,圆寂于拉萨河边的聂塘地方

聂塘:亦译作“聂当”,意思是“令人喜爱的平坝”。,

他的骨灰也埋葬在这里。第二年,仲敦巴率众师弟在聂塘举行了阿底峡圆寂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在拉萨河边修建了一座佛殿。因殿中主供的据说是阿底峡生前从印度带到西藏的一尊度母像,这也是他的护法神像,所以当地人称此寺为“卓玛拉康”,意思是“度母殿”。再后来,仲敦巴应拉萨河中游当雄地方头人的邀请,在热振藏布边上,修建了热振寺,创立了藏传佛教赫赫有名的“噶当派”。阿底峡被奉为噶当派的始祖。

阿底峡出生于今天孟加拉国的达卡,出家前是一位王子。1978年,应孟加拉国的请求,我国政府将存放在聂塘寺的阿底峡的骨灰和他的全套著作,送回孟加拉国,在其家乡达卡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

聂塘大佛与八思巴。从聂塘寺沿拉萨河继续向前不远处,有一座峭壁兀立在拉萨河边。峭壁之上,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巨型摩崖石刻,巨像通高9 .83米,宽7 .9米,光是手长就达1 .4米,脚长更达1 .9米,是西藏境内最大的一尊摩崖造像。佛像左手持钵、右手扶膝,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面含永恒笑意,若有所思地注视着面前的拉萨河与河边路上的过往行人。经过此地去往拉萨的人,无不对这尊佛像留下深刻印象。

这尊佛像修成于何年、何人所造,没有确切的史料可考。但当地人传说,被元朝皇帝拜为国师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当年从北京返回萨迦寺,途经此地时,随身携带的一尊佛像忽然开口说话,说要留在此地不走了。于是八思巴即令在此修庙立像,这才有了这尊“临河巨佛”。据文物专家考证,这尊佛像的风格,确实与元代造像比较相近。但也有史料记载,1244年,萨迦派领袖“萨班·贡嘎坚赞”应蒙古皇室人员之请,北上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见面时,路经聂塘,当时发现崖壁下有巨型佛像,他还做了顶礼祈祷。萨班·贡嘎坚赞是八思巴的伯父,当年萨班北上时,年仅10岁左右的八思巴一路随行。这说明,聂塘大佛不大可能是八思巴所造。

尽管如此,聂塘大佛与萨迦派肯定有着较深的渊源。萨迦派是西藏从分裂重新走向形式上统一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元朝时期,曾辉煌一时。

吐蕃王朝崩溃后,藏地陷入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状态。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后,各地的封建主纷纷派人外出求佛法。由于佛法的来源不同,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不统一,导致了后弘期出现了教派林立的突出现象。当时大的教派有素尔波且创立的宁玛派【1050年左右】、仲敦巴创立的噶当派【1056年】、昆·贡却杰布创立的萨迦派【1073年】、达波拉杰创立的达波噶举派【1121年】——后来由此派生出了达波噶举派的“四大支八小支”、

达波噶举派四大支与八小支:四大支是指达波噶举派创始人达波拉杰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后来在前后藏建寺收徒所形成的四个支派,包括都松钦巴创立的噶玛噶举派、向蔡巴创立的蔡巴噶举派、达玛旺秋创立的拔戎噶举派、多吉杰布创立的帕竹噶举派。这些派别中,影响较大、至今犹存的是噶玛噶举派。八小支是指帕竹噶举派弟子们在各地建寺收徒,所形成的八个支派,至今犹存的主要是直贡噶举派、达隆噶举派和主巴噶举派。不丹的藏传佛教,主要是主巴噶举派。

琼波南交创立的“香巴噶举派”【1121年】,等等。

后弘期的佛教派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教派与各地的封建领主结合紧密。不同的宗教派别后面,都有一个个封建领主在支持,进而是一些封建领主直接披上袈裟,摇身一变成了宗教领袖。最后发展成为,在一定时期内,由某一宗教派别掌握西藏地方政权。这一特点在萨迦派表现最突出,它也是第一个以教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的教派。

萨迦派的创始人是昆·贡却杰布【1034年—1102年】。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宁玛派信徒,他从小向他们学习宁玛派教法,也就是所谓的“旧密咒”。但后来他对更加流行的“新密咒”产生了兴趣。他广拜名师,尤其是从卓弥译师那里学习了后来对萨迦派最重要的教法“道果法”。1073年,他在当地封建领主支持下,在今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个山间有着一块灰白土图案的地方,兴建了萨迦寺——萨迦县得名于萨迦寺,“萨迦”的意思是“灰白土”。以后,萨迦派的教主均以家族方式传承。通常,几兄弟中有一个在家娶妻生子,其他人全部出家。教主之位为师侄传承。贡却杰布之后,几任萨迦派教主将本教派发扬光大,所以被尊称为“萨迦五祖”

萨迦五祖:包括贡却杰布的儿子贡嘎宁布【第一祖】、索南孜摩【第二祖】、扎巴坚赞【第三祖】,第四祖贡嘎坚赞【萨迦班智达】是贡嘎宁布的小儿子所生,第五祖八思巴是贡嘎坚赞的弟弟的儿子。“班智达”是一种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古印度对通晓“大小五明”的学者尊称为“班智达”。贡嘎坚赞曾去印度留学,造诣很深,他是西藏的第一个“班智达”,所以一般他被称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

因此,贡却杰布的昆氏家族与萨迦派的结合,形成了后藏地方一股很大的势力。

1236年,蒙古王子阔端准备从甘肃、青海一带南下四川,包围进攻南宋。为了确保蒙古军队南下四川时的后方安全,1239年,他派出一支军队,从甘、青藏区出发,“试探性”地向拉萨河中游的热振寺进攻,杀死了守寺的500多名僧人,并向邻近的其他寺庙进攻,吐蕃全境震惊。当时在直贡一带很有势力的直贡寺住持也被吓得离寺避难。但是蒙古人的真实意图,一是要显示一下军威,削弱藏人的抵抗意志,二是要找到一个可以代表西藏的人物,请他到凉州商讨西藏如何归附蒙古。最初蒙古人选定的是在拉萨河流域极有影响的直贡寺住持扎巴迥乃。但是扎巴迥乃以年老为名,推举当时的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1180年—1251年】前往。

胸怀广阔的萨班没有退缩。虽然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但为了藏地众生,他还是毅然带着两位不到10岁的侄儿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于1244年起程前往凉州。他把两位侄儿带在身边,就是预测到自己一旦身死异乡,可以将衣钵就近传给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在经过拉萨时,萨班让八思巴在大昭寺的觉卧佛像【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佛像】前受戒出家,并到达位于拉萨河支流血弄藏布旁边的直贡寺,接受了直贡寺住持扎巴迥乃赠送的礼物。这表明,他是代表包括直贡派在内的西藏地方的主要僧俗首领,前去凉州与蒙古人建立关系的。

1246年,萨班到达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商定了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从此奠定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基础。1251年,萨班在凉州去世,享年72岁。八思巴在凉州接任了萨迦派教主之位。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之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此后元朝中央政府成立“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八思巴又以国师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并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后世称之为“八思巴蒙文”。

俯瞰拉萨河的“黄教第一寺”甘丹寺。迎着拉萨河的流水进入拉萨,感受了圣城太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与传说,我们还是溯流而上,了解一些以前比较陌生的拉萨河畔的“历史与文化”。

出拉萨城向南,过了拉萨河大桥,再一路向东往上游行进,首先看到的是位于曲水铁索桥东边不远的两座小寺——蔡巴寺与公堂寺。它们都是当年“蔡巴噶举派”的主寺。别看这小寺看上去不起眼,在萨迦派统治藏地时期,蔡巴噶举是统治拉萨周边、拉萨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势力。蔡巴噶举的创始人为向蔡巴,他曾向达波拉杰的侄子学法,后来得到拉萨蔡公堂地方的大封建主的支持,1175年在拉萨河南岸建立蔡巴寺,1187年又在附近建立公堂寺——目前这里的地名,是拉萨市城关区的“蔡公堂乡”。向蔡巴虽是僧人,却以爱械斗、善抢劫而闻名。只要他认为自己是“一心向佛”,就可以随便抢来东西,为他盖寺庙之用。奇特的是,他的这一“恶行”没有引起藏地人对他的反感,反而把他赞颂为藏地“三宝”之一。另外“两宝”分别是帕竹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布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蔡巴噶举派的教主继承权,后来转到了当初作为蔡巴噶举派施主的噶尔家族手中,由噶尔家族成员继承。由于与统治藏地的萨迦派关系密切,通过八思巴荐举,噶尔家族又成为西藏13个“万户”【元代的西藏地方机构和官员】之一,即“蔡巴万户”。但是后来,朗氏家族的帕竹噶举派在山南崛起,在元末中央政府无力兼顾西藏地方事务的情况下,击败萨迦派,于1354年取得了西藏的地方统治权,并先后得到了元朝和明朝中央政府的承认。亲近萨迦派的蔡巴噶举派也被帕竹噶举派打败,封地被夺,公堂寺被焚毁,蔡巴噶举派从此衰落——目前两小寺均属于格鲁派。

帕竹噶举派的根据地在今山南地区的泽当镇,创始人是多吉杰布【1110年—1170年】。他是达波拉杰的弟子,后来在今山南地区的桑日县创立了著名的丹萨替寺【1158年】。这个地方古称“帕木竹”

帕木竹:本义为“母猪之角”,也可译为“金刚亥母所在的角落”。“帕木”的本义是“母猪”,也指“金刚亥母”。金刚亥母在藏语中也称“多吉帕姆”,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女性神祇,在噶举派中,她是女性本尊神之首,在格鲁派中,她又是胜乐金刚的一位明妃。头侧长有一个猪首是她重要的身份标志。“竹”的本义是“舟”,另外一个含义是指“曲折之处”、“角落”等。,

该派因此而得名。这个教派后来与帕竹地方势力朗氏家族结合,由朗氏家族成员相继担任寺主。14世纪中期,朗氏家族的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取代萨迦政权,统治了西藏大部分地区。帕竹政权在1481年被其属下后藏的仁蚌巴所败,但余焰尚存,直到明末的1618年,才完全丧失权势。

西藏与内地的治乱周期相同:由于地理上与政治上的密切联系,藏地从吐蕃时期开始,就与内地的治乱息息相关。唐王朝与吐蕃几乎同一时间兴与亡;唐之后内地是北宋、南宋与其他割据势力并峙,藏地也是400年混乱割据时期;元代内地大一统,藏地为元朝所支持的萨迦派统治;明代藏地为明朝所支持的帕竹派所统治;清代为清政府所支持的格鲁派所统治。

西藏从元代以来,虽然各教派斗争激烈,相互夺权,但严格说来,都不属于“宗教冲突”,更不存在“宗教战争”。教派更替本质上是世俗地方政府势力的争斗,是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所以,帕竹政权虽然本身也属于西藏佛教的一个派系,但对其他派系并不加以排斥,容许和支持西藏佛教各派势力的存在和发展。

当然,这也与明朝中央政府对藏地各教派实行“多封众建”政策有关。明朝对藏地各派宗教领袖赐予了许多不同的封号,最高的封号“法王”就有3位,分别为“大宝法王”【噶玛噶举派】、“大乘法王”【萨迦派】和“大慈法王”【格鲁派】。其次为“王”,共有5个,分别为赞善王、护教王、阐化王、阐教王和辅政王等,以下还有“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这也势必促进了西藏各派宗教势力的并存与发展。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帕竹政权对新兴的格鲁派的大力扶持。

在帕竹政权时期,出现了宗教上的深刻危机。由于各教派与地方政治势力的结合,世俗社会常见的奢靡腐化、争权夺利,也渗透到了宗教领域。当时各教派的上层喇嘛并不关心研读经典和修持密法,而是热衷于世俗利禄。他们有的利用享有的封建特权,在政治上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在经济上大肆掠夺占有财富,过着荒淫糜烂的寄生生活。有的借修密法为名,随意霸占他人妻女,残害无辜下层民众。史称他们“不修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不知戒律为何事”,使宗教在社会上威信大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宗喀巴【1357年—1419年】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出生于青海湟中地方【今塔尔寺附近】的宗喀巴,自幼受戒学经,17岁以后赴藏深造,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他对各大教派的思想兼收并蓄,集其大成,在噶当派讲究修持次第【顺序】的教义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次第井然的教义教法系统。尤其是他针对当时的戒律松弛、教风败坏的现象,提出了一整套的清规戒律,如严禁僧侣娶妻生子和参加生产劳动,僧侣必须常住寺院,专心于宗教活动等,从而划分了僧俗两界的界限。由于宗喀巴十分强调戒律,所以人们称其建立的教派为“格鲁派”,意思是“善规派”。1388年,他在一次法事活动中,改戴象征严守戒律的黄帽,因此人们也称格鲁派为“黄帽派”,或简称“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