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84

第84章 西部卷(28)

外海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6 .41,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氮。与上年相比,外海营养状态均为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和叶绿素α有所上升,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1 .7%,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这样的结果也许不是太让人满意,但是至少滇池水质有了初步改善,入湖河道开始变清,这已经够让人欣慰了。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昆明人从流传于民间的顺口溜说起,向我们讲述了一年多来通过河长们的治理,他亲眼目睹的变化。

他说,前几年的滇池就是一个臭水塘,水面上漂浮着蓝藻、水葫芦,西山睡美人也不得不枕着一塘臭水睡觉。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一条条入滇河道变成了龙须沟,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但现在蓝藻少了,滇池水一天天在改善,只要有人真抓实干,措施对路,或许10年20年后,睡美人的长发终将被一池清水浸润着。这位先生坦言,昆明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推出“河长制”时,不少市民包括他自己心里也在犯嘀咕,滇池治理从开始到现在,算算也已经20多年,河道治理也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可始终效果不明显,按照官方的说法,只是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不再继续恶化的趋势。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一年年的水质监测很大部分滇池水依然是劣五类,五类前面的“劣”字真的很让人绝望,更让人痛心!但是,这一年多来,不经意间,却发现盘龙江开始变清了,这是近20年来没有过的,自己所居住的盘龙江边的房价也因河水的改变而上涨一倍,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口言之,身必行之”的结果。面对盘龙江、滇池的欣喜变化,这位先生由衷地说,人不善待大自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保护母亲河的行动还远没有结束。是啊,远没有结束,应该说,这才是开始,对于一个已被严重污染的滇池来说,谈结束还为时太早太早。

其实类似这位先生的感受到处都是。在上坝村,我们看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几位村民头戴草帽,坐在河边垂钓;不远处,白色、黑色的鸟儿时飞时停,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河道里的水浅浅的,水流缓慢,水清可见底,水里的马尾草随着水的流动而左右摇摆,就像美丽少女飘逸的长发。如果不是偶尔驶过的汽车,还让人以为是到了山中的溪流边,一切都那么宁静而幽远。在中段大花桥,站在桥头看桥下的排污口已经看不到污水了,再看看河水已经清清地流淌着,没有被“染”色的现象了。在南坝村附近,我们见到沿河的临时房屋被拆除了,昔日堆积在河边的垃圾清理了,破败的河堤被重新修缮并拓宽,昔日拥挤、杂乱不堪的沿河两岸变得宽敞、疏朗,取而代之的是亲水景堤、纵向贯穿全市区的景观道。再来到入湖口的洪家小村,泥泞的土路边成了水泥路面。村民们随意堆放在河堤上的柴火、竹竿、砖头、垃圾等已经不见了,只有几棵桑子树和无花果树还屹立在河边。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盘龙江就从这里汇入滇池。村头,杂乱的临时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湿地小公园,里面种植着中山杉、滇朴、滇鼠刺、蚁塔、旱伞草等乔木、灌木及水生植物11410株,“芦苇飘荡、水鸟翻飞”的滇池湖滨湿地风貌使这个小渔村更显自然、淳朴。观景长廊上,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没有多余的建筑物,只有波光粼粼的滇池和西山睡美人,新娘依偎着新郎绽开了幸福的笑脸。

截至2009年4月,来自环保部门的权威监测结果显示,洛龙河、胜利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南冲河和淤泥河7条河流的水质类别达到其水功能阶段目标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盘龙江、新宝象河、大观河等26条河流的入湖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占35条入湖河道的74 .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治理上突破性的进展了。

另有好消息传来:截至2009年8月21日,本年昆明主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达到90天,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88天的最高历史纪录,创造了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严格自动监测以来的奇迹。数据显示,2006年,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为18天,2007年为52天,2008年升至88天,今年仅头8个月就超过了90天,是2006年的5倍,超过2007年38天。昆明市环保局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昆明空气质量在

内陆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13个环境重点保护城市中,仅次于海口,排名第二!

空气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远道而来的海鸥也会为这些欢呼雀跃。

仇和书记认为:滇池流域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是昆明未来最大的发展性资源,是现代新昆明建设最大的载体平台,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滇池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深化对滇池污染治理的认识,把滇池治理作为统筹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确保35条入湖河道、环湖公路全程没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进入滇池。他说:“生活在滇池流域的每一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仇和强调,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省委、省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负责的态度,下更大的决心、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在滇池污染治理工作中下决心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强势发动、持续推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通过不懈努力,早日恢复滇池“高原明珠”的迷人风采,早日恢复滇池流域湖清、水秀、山美、地绿的自然风光。他还说:“生态环境建设是最重要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绿化是生态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仇和在调研中强调:湖滨生态湿地建设一定要机制到位,提倡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对握的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永久性苗木种植区域,尽可能使湿地面积乔木最大化、草本植物最小化,通过企业化管理,既培育苗木产业,又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同时也为农民就地转化提供就业岗位。……要通过工程措施与两侧河道横向沟通、分流,使主城尽可能多的入湖河道拥有活水;在保留现有历史护坡前提下,35条入湖河道进行河床清污形成缓坡,利用河中淤泥种植湿地生态植被,条条河道全程湿地化,提高河床整体净化能力和生态功能,通过河道来弥补滇池湿地的不足。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使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二三产业化。

仇和书记的认识到位了吗?

这幅美景图,昆明人有足够的功底画好吗?

现在是夜晚,我们坐在电脑前翻看着关于滇池的采访笔记以及一大堆有关滇池的背景材料。窗外有风轻轻吹着,好像带来了水浪的声音,时强时弱,是滇池的水浪在回响么。或者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滇池情结,这声音就来自于我们心底。

是啊,这条治理滇池之路,我们走得实在太沉痛太艰辛。

美国的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每一条河流的生命都在唱着它自己的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于加进了滥用的不和谐的音调而变得很长。过度的放牧先损坏了植物,然后又破坏了土壤,来复枪、捕兽器和毒药接着又消灭了较大的鸟和哺乳动物,随后则是拥有道路和旅游者的一个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建立给很多人带来了音乐,然而到了很多人把它调到可以听得见的时候,那里除了噪音,就几乎没有什么音乐了。”滇池也一样,它有自己的音乐,纯自然的音乐,它是那么动听。那么让人愉快。还有著名音乐家刘炽先生专门为它所创作的音乐《滇池圆舞曲》,这音乐也一样美妙,一样怡人,一样令人陶醉。只是后来,由于不和谐音符的加进,才让我们今天除了噪音,就没有什么音乐可言。

2009年9月,昆明郑重宣布:2010年7月2日起,不允许一滴污水进滇池!滇池治理最后要看两个生物指标:滇池土著鱼能否洄游;“河长”能不能带领市民在滇池游泳。昆明人不能不为这种决心和气魄、为这个硬指标鼓掌叫好!

20年,200个亿。这是昆明目前的治理计划。到那时候,滇池的外海水质将达到三类标准,草海达到四类标准。再进一步让滇池还原碧水。同时恢复滇池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湖的污染物以2010年排放量为基数削减65%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率85%以上,滇池面山森林覆盖率达40%,松华坝水源区覆盖率达60%。这种构想无疑是十分美好的。

另一个构想更美好,那就是昆明21世纪城市建设构想,那就是山水之城,园林之城,山水、绿化和园林相得益彰,形成城市在湖泊中,湖泊在城市中,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这一切美好构想,关键还是一个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滇池”。

但愿这不是一个梦。

但愿不久的将来滇池重新唱起它自己的欢歌。

滇池美景的重现,是我们今天一代人的重责,也是我们今后若干代人的希望。江山本如画,风云壮画图。

老昆明人和我们,都还牢记着那首著名的《滇池圆舞曲》熟稔、优美的旋律,至今能吟唱,现在的昆明人还记得吗?

曙光像轻纱飘浮在滇池上

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

像一位散发的姑娘在梦中

睡美人儿睡在滇池旁

金色的阳光闪耀在滇池上

碧波的水面白鸽飞翔

渔船儿轻轻地随风飘荡

渔家姑娘歌声悠扬……



【李霁宇: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红昆: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千古之水倒流记——星云湖和抚仙湖出流改道》

李霁宇

公元2003年,云南玉溪有一个大创意的工程开始不声不响地进行。守在滇池边的昆明人多数不知道这事儿。昆明人只关心眼前这个老治理不好的滇池,几十个亿丢下去了,还是收效甚微,对近在不足100公里外的两个高原湖泊——抚仙湖和星云湖,无暇顾及。他们隐约知道,星云湖的水质急剧恶化,它的命运也许会同滇池一样,他们还隐约知道抚仙湖的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玉溪人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改天换地的创举——

两湖一河的图景

我是一个从小在滇池边儿玩泥巴长大的孩子。每年夏天我都要在滇池游泳,那时的水很清,小鱼儿会痒酥酥地咂着我光滑的腿。以后呢,不知不觉中小鱼儿没有了,那种感觉一去不返,水开始浑浊起来,有几年水面铺满绿绿的藻类,要不就是成片成片压得水都透不过气的水葫芦,在滇池边游完泳后,全身浮满一层脏东西,发出一股腥臭味儿。渐渐地,没人下水游泳了,湖边的游泳区不再有人光顾了,岸边冷清、荒凉起来。我后来到抚仙湖去游过,幸好不远,1个多小时的车路,那里的水像几十年前的滇池水,清澈见底,几米下的湖底闪动着阳光的光斑,那些石子和沙粒都清晰可见。我清楚地记得,滇池水的急剧污染变质,也就是在短短的30年间。而一个湖泊的存在,却是亿万斯年!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将一个亿万年的湖泊污染,真让人惊诧莫名,对天浩叹啊!!

抚仙湖和星云湖是两个姊妹湖。在古代,这两个湖是相连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两湖分开了。抚仙湖是云南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星云湖在它的东北边,是陷落性浅水湖泊,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它们以南,还有一个杞麓湖。在三湖之西,是玉溪市。千万年来,水是这样流的:星云湖——抚仙湖——海口河——南盘江。

在星云湖和抚仙湖之间,有一条唯一的通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隔河,这水就源源不断地从星云湖流进抚仙湖。没有办法考证隔河的历史,当初它可能是一条自然河道,大约在清代,它已成了现有的模样儿,河边有少量的石砌河岸。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隔河两岸全部加衬了石砌堤岸,保留了全部的古树,至今还能见几棵老树从堤岸的石砌中伸出,那一年整治隔河时,还在隔河的中段修了一个船闸。这船闸能控制两湖的水位,也能通航一些小货船。通过的方式就像葛洲坝过船那样,用前后闸提高或降低水位,这样船就能从下游驶向上游。就是说,可以从抚仙湖驶进星云湖。它当然还起到泄洪和保水的多种功能。别小看这个船闸,据说它还是珠江第一闸呢!

我看过船过船闸的情景,很有趣。那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原理,但第一个想出这个办法并实施的人真是天才。

这隔河仅长2 .2公里、深5米、宽8米。

这是两湖间唯一的通道。一条小河将两个湖串联起来,像一条玉带穿起了两颗高原明珠。果然,后来人们在湖边码头处就有了玉带宾馆这个美妙的名字【同时也把这条隔河改叫玉带河】。

形如葫芦状的抚仙湖和状如月牙儿的星云湖就是被这条玉带穿起来的。这情景很有诗意并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因此,在隔河中部沿山势建有小巧的亭台屋宇和回廊,那里的岸边是一片嶙峋的山石,石上有石刻的碑名“界鱼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民间相传,两湖之鱼,从不过界,故名。这又是为什么呢?说法很多,有说是山石的奇形怪状投影到水中,鱼儿害怕,不敢过界。石上还有些碑刻记其趣:“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咫尺隔鸿沟。”另有碑刻,其一为“石怪鳞惊”,是过去一位县太爷题的;另一题刻为“鱼各有性”,是又一位县太爷题的。时间过了上百年,20世纪80年代任江川“县太爷”的普朝和说:前一位题的没科学性,后一位题的才有科学性。这位云南大学毕业的“县太爷”认为是水质和水温的差异造成的。他说的有道理。

抚仙湖的特产是鱇浪鱼和金线鱼,【浪字应写做鱼字旁加一个良字。】鱇浪鱼对水质要求极高,不愿游向上游的星云湖;而星云湖中的大头鱼和小白鱼,喜食富营养的食物,不愿到下游的抚仙湖。

两个湖,一条连通两湖的小河,湖水清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缓缓地从星云湖流入抚仙湖。——这就是两湖千百年来的水系图景。

抚仙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