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72

第72章 西部卷(16)

唐代吐鲁番坎儿井的存在,还可以从其他文献和古遗迹中找到线索。交河古城内,有一段凿于地面以下3米左右深30多米长的地下暗道,至今保存完好,虽然尚无法断定它修建原由,但此类暗道开凿技术与坎儿井工程相近。新疆水利厅原厅长维吾尔·米努甫在《新疆坎儿井研究》一文中这样说:“在今吐鲁番胜金口水库西坝端有一古居民遗址,在水库附近曾挖出两个陶罐和一个陶碗,经鉴定是魏晋时期文物。还有一条长l00米的坎儿井,出口处距古居民遗址仅有30米,有7个竖井,每个竖井相隔约10米,现已干涸,出口处有一段已坍塌成明渠。可以肯定自魏晋至隋唐时期,这一带必定有坎儿井。”

史料中的各种有关坎儿井的记载,尽管说法并不完全一致,但至少可以说明坎儿井这种灌溉方式源远流长,属于中华文明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关于起源的猜想和传说

天下事,不管大事小事,都会有个开始。坎儿井这条地下长河,不管有多长,也会有个源头。第一口井,是谁挖出来的,是怎么挖出来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历史往往是这样,很多事物开始时,没有人去在意,更不会有人去记载。尤其是些细节。直到有一天,这事物变得意义重大,后人才想把它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可真相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丢失,很难再有什么办法寻回,只能靠推断去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不可能只是一种。

一种猜想,第一个坎儿井不是在吐鲁番挖出来的,而是先在关内的某个地方挖出来的。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说当时的汉武帝,出兵攻打乌孙,部队开进戈壁,没有水了,眼看战马与战士要被渴死。将军组织士兵,在白龙堆沙漠的南土山脚下,同时挖掘深井六口,并采用关中的井渠取水法,使六口深井相连,得泉水如河,救千万士兵于干渴中,

使部队恢复了战斗力,一齐冲向乌孙铁骑,获得大胜。战后一些士兵留在了西域,同时留下的还有关中的井渠取水法。能证明这种猜想的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西汉攻打大宛时,当地人还不会凿井。在元朝以前的各种文献中,都没有坎儿井的记载。直到了距今700多年前的元朝刘郁写的《西使记》中,才写到了“井渠”,说明在内地早就有了“井渠”,而这个时候,西域还没有井渠这样的引水工程。另外,老坎儿井的名称和挖坎儿井的工具的名称,也多是汉语命名。一些坎儿井的名称,如钱生贵坎、西门坎、东门坎、大长水坎等,一听就是汉族人起的名字。还有挖井的工具,如单辘、马辘,也是汉人使用的。近些年,还在一些坎儿井发现了铜制的水烟袋,这些东西,似乎都在说明最早的坎儿井,是由内地来到西域的汉人挖出来的。不过,这种说法,后来不断受到质疑,主要理由是关中的“井渠”,在用途上和目的上,包括具体的挖掘方法上,都和吐鲁番的坎儿井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否定了关中“井渠”西传的猜想。另外,那些井的名字和挖掘工具及出土的铜水烟袋,只能说明汉人参加了坎尔井的挖掘,并不能说明别的什么。不过,这种反证都不够有力,因此,吐鲁番的坎儿井从内地传入的说法,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另一种猜想,说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提出这个说法,主要是一批国外的西域研究的学者。美国人亨丁顿在他的著作中说,他在1906年来到新疆,为坎儿井的事,向鄯善的伯克和毛拉打“听过”。他们告诉他,坎儿井是1780年,由伊朗传进来的。亨丁顿的听说,传出去,马上得到了一批西方学者的赞同。他们赞同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中亚一带的坎儿井在结构上和挖掘方式上十分相似。二是在浩罕一带称坎儿井为坎儿孜,发音极接近。传入者,很可能是浩罕国的斯坎达尔·玉努斯,因为1780年他在吐鲁番修建大砖塔。当时,新疆确实和中亚的浩罕国来往比较密切,许多商人居住在新疆,并且官方在喀什还设有代办机构。包括后来一度侵占了新疆的阿古柏也是来自浩罕。种种迹象都表明说坎儿井自浩罕国传入,并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甚至个别国内的学者也支持这种猜想。不过,它的正确性,也一样遭到了怀疑。更多的学者认为坎儿井不可能从浩罕传入。一是至今为止,国内外从未发现任何关于新疆坎儿井是由中亚传入的文献。如果坎儿井确实从浩罕传入,这么重要的事件,至少源流国应有文献记载。如果是民间行为,在传入地,官方和民间文书中也会有明确记载的。但是新疆坎儿井由中亚坎尔孜东传说,除了美国人亨丁顿的一次“听说”以及一些外国学者的随声附和外,再没有任何可以让人信服的东西。吐鲁番的坎儿井,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是不可以随意下结论的,是要能经得起考证的。而说坎儿井的名称,不是汉语,不是维语,而是波斯语的说法,似乎也是一样没有什么道理的。维吾尔族历史上先后使用过多种语言,皈依伊斯兰教后,才改用了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语言文字,仍属于突厥语族,但融入了相当数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因为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维吾尔语中,就有不少词汇,直接取之汉语。如大豆、茶叶、凉面等,维吾尔语都是直接音译,形成鲜明的汉语借词。通过这些词语的形成,不难看出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坎儿井”一词,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维族词语的“坎儿”,意思是暗流,与汉族的“井”合在了一起,就有了“坎儿井”的叫法。由此看来,只凭名称断定坎儿井由波斯传入是不足为信的。因为,完全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波斯地区的坎儿井,是从吐鲁番传过去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断,他们看到了坎儿井后,觉得这种引水灌溉的方法,也一样适应同样少雨干旱的中亚,就把它带回到了家乡,使得波斯一带从此也有了坎儿井。

说坎儿井从内地传入,或说坎儿井是从波斯传入,都是一种说法,一种猜想。可信也可不信。不信的人,就有了第三种猜想。这猜想其实不用多说,你也一定能猜得出来,那就是坎儿井这项人类历史上独有的伟大的水利工程是由新疆的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发明的。

20世纪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发现了一幅岩画。岩画是2300年前生活这里的人们所画。画面上刻有一条水系。水系有井和泉及渠道组成,其配置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考古专家们认为新疆先民们留下的这个实物证据,证实了早在新疆的远古时代就有了坎儿井。也许会有人问,不是说新疆坎儿井产生于18世纪80年代,怎么会在2300年前就有坎儿井呢?看起来有些矛盾,其实想一下,也并不矛盾。或许事实上新疆先民们于2300年前,就在吐鲁番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坎儿井。但在以后的社会巨变中,比如说战争瘟疫等大灾大难的出现,让它在历史长河的波浪中,一度被淹没了,中断了,失传了。直到18世纪80年代,这里的人们重新创造出了坎儿井。或者说,坎儿井2000多年以来,就一直在吐鲁番地区存在着,只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所限,有关的文字记载和文物实证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并不等于它没有。许多历史秘密的发现,就是开始于人们大胆的猜想。而说吐鲁番的坎儿井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已经有岩画作证,不再是猜想。也就是说,坎儿井确实是吐鲁番的劳动人民共同的创造,既不是从内地传入,更不是从波斯传入。而一直在吐鲁番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坎儿井自创的起源。说在许多年以前,有一户人家的两兄弟出去放羊。在大戈壁突然遇到大风,风大得把太阳刮得没有了,把地上的沙子刮得飞了起来,把比磨盘一样大的石头刮得滚了起来。两兄弟和他们的羊群,被大风刮得只能跟随着大风乱跑,想停都停不下来,想躲也没有地方躲,直到大风不刮了,他们才停了下来。只是这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他们已经搞不清楚了。只能凭感觉,就赶着羊群往家走。可是在大戈壁滩上走了两天两夜,也还是看不到家的影子。而这个时候,他们和羊群都已经渴得走不动了,累得走不动了。兄弟俩知道如果没有水,他们和羊群都不可能活着走出戈壁了。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找寻泉水。是哥哥突然发现了前面的一个断崖下有一丛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弟弟说能长芦苇的地方下面一定有水,我们往下挖,一定能挖出水来。于是兄弟俩就不顾一切地挖了起来,坚硬锋利的刀子挖断了,结满了厚茧的双手挖出了血,就在他们觉得快要坚持不住打算要放弃时,一股泉水从沙土里涌了出来。兄弟俩和羊群靠着这股泉水重新恢复了体力,最终走出了骄阳如火的大戈壁滩。兄弟俩回到村子里,把他们经历的事情说给了乡亲们。从此以后,村子里的人就按他们说的,去找寻可能藏着泉水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了泉水后,就把泉水引进村子和农田,用来饮用和灌溉。时间长了,就在当地形成了习俗。一些地方的维吾尔族百姓直到现在还会过清泉节。到了这一天,为了保证泉水畅涌,就会去清理掉堵塞泉流的淤泥。为了清淤方便,人们就会在泉水的源头打一口竖井,清淤的人可以直接下到井底清除淤泥。民间把这种只有一个竖井的坎儿井,叫单坎儿。可以说,它就是后来坎儿井的雏形。

对坎儿井源流的三种猜想,我有些相信第一种猜想,但我更相信第三种猜想。虽然要证实这种猜想,还需要更多的文物和文字记载,但要找出理由并不难。我以为坎儿井这样的水利工程的出现,首先是和某种自然环境有关。在吐鲁番这样一个地方,要想不断地开发出农田并能不断地收获到庄稼,在那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必须找到一种既可行又有效的引水灌溉方式。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迫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在当时,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是比较理想的形式。我想当时的劳动人民一定有过各种尝试和摸索,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才渐渐地发现了坎儿井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坎儿井是严酷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它比一般的引水方式,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体力上,都要付出更多更大的的成本。别的地方的人,没有这个迫切性,没有去创造坎儿井的强大动力。只有吐鲁番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去找寻和发现,不得不承受挖掘的失败及艰辛和劳累。所以说,坎儿井只能大部分在吐鲁番地区出现,并使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较大的规模,作为人类勇敢顽强与大自然抗争的一个奇迹而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

四、一个老坎匠的故事

在吐鲁番我见到了一位老人。他不住在城里,他住在城市郊区的农庄里。我去见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是个坎匠,挖了一辈子的坎儿井了。

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院子的葡萄架下喝着茶。一道流水从他的身边流过。这几天,我在吐鲁番采访,对坎儿井已经有些了解。一看那流水的清亮度,我就知道这是从坎儿井里流出的水。听我说明了来意,老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听他的故事。我告诉他,不光是我有兴趣听,还有许多人都有兴趣听,并告诉他国家要出一本关于中国水利故事的书,我要写一篇关于坎儿井的文章登在上面。听说他讲的话可以写进书里,让许多人听到,老人这才让我坐到了他的身边,给我倒了一杯茶。他说:我叫艾斯海尔,今年75岁了。从15岁就跟着爷爷去挖坎儿井,挖了60年坎儿井了。可以说,是个老坎匠了。要说别的事情,我可说不出什么。可给你说挖坎儿井的事,我可以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你要是真想听,那你就不要走了,就住下来,和我住在一起,听我慢慢给你说。

从哪说起呢?好吧,就先从怎么选井址说起吧。你看到了,山那么高,戈壁那么大,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去挖井。那么干,十有八九会白干。汗流了,力气掏出来了,挖出的只是一个洞,什么用都没有,是一件让人很恼火的事。要想不白干,就得选好地方,得事先就判断出地下面有水,才能动工,才能朝下挖。这个工序,也叫选泉流。

选泉流,先朝山上看,看山上的雪。这里的山很高,一年四季山上都有雪。光有雪不行,还要看雪是多还是少。山上的积雪叫雪帽,雪帽越大,说明积雪越多,积雪多了,化掉的水就多。雪水流下来,渗到地下面,就成了泉水。一般来说,山上的积雪多,山脚下的泉水也就多。可泉水藏在地下,看不见,凭什么断定呢?这也不难办。在山脚下找,看什么地方长着草,长得草越多越密越高,说明它的下面就会有水,很可能有很多的水。

断定下面有水了,就先挖一个三四米深的井。这叫试井,试着看看下面是不是有水。光有水还不行,水太少了,就不值得挖,得形成暗流才行。如果看到了暗流,可以说初步试探成功了。但还要继续试探。要在这个口井的上游大约20米远的地方,再打一口井,比这口井更深一点。如果继续发现暗流,就再往上游移动20米,再打一口井。如果这口井也同样发现了暗流,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坎儿井的位置算是选对了,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挖了。和上面说过的方法一样,还要朝坡上挖,一直挖,挖到竖井里的泉水流量达到了要求,就可以不往山坡上挖了。

不往山坡上挖了,就转过头,朝坡下挖,朝盆地下边的村庄挖。还是二三十米一个,不管多远,就这么一直挖下去。如果离村庄近,可能挖几十个竖井就行了。如果离得远了,那就要花力气了,很可能挖几百个竖井都不够。

挖坎儿井,先挖竖井。竖井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0 .8米、南北长0 .6米。相对来说,竖井要好挖些,不过,井口太小,人多没用,下不去。一次只能一个人挖,可以三个人轮着挖。光挖竖井,也得用去好几天工夫。挖好了竖井,就开始挖暗渠了。暗渠一般宽为0 .8米、高约1 .5米,上为拱形。暗渠不好挖。坎儿井能不能挖成,主要是看暗渠挖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