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60

第60章 西部卷(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中央领导在关心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同时,十分关心青海省的小水电建设。1983年11月9日,李鹏副总理办公室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就新华社记者反映的“青海省同仁县有一半以上水电白白随河水淌走”所作出的批示,总书记严肃地问:“李鹏同志,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解决不了?”李鹏副总理批示:“同仁县小水电应充分发挥作用。”同日,青海省委书记赵海锋指示副省长尕布龙及水利厅长:“弄清情况,决定改进办法,坚决按耀邦、李鹏同志的批示办理。”一座小水电站,惊动了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真是前所未有啊!此后,同年12月7日,省长办公会议讨论了同仁地区电气化工作,成立了隆务河小水电公司,根据“自建、自用、自管”的原则实行工程管理、电站电网配套、发供电运行管理三统一,财务上单位核算,实行以电养电。1989年12月12日,国务院将同仁县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试点县之一,至此,黄河上游隆务河畔的同仁电气化建设正式启动。同仁县境水能资源丰富,河道落差大,年流量达6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9条,水能蕴藏量20万千瓦。经过6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奋战,全县已建设成水电站14座,发电机21台、5924千瓦。全县有9590个家庭利用水能做饭烧水,户年均生活用电量达300千瓦时,也完全满足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农牧业生产、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户的用电需要。1989年11月,按照水利部部颁标准逐项进行工程项目审查,各项考核指标完全符合要求,运行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三江源藏区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得到各族群众的称颂。同仁县电气化试点工程带动了三江源小水电建设。1984年,长江流域的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西南的西杭水电站开工,是一座建坝引水发电的水电厂,引水渠4公里。该水电站由通天河支流巴塘河引水,由于水量稳定,水温较高,冬不封冻,可以常年发电。尾水渠直接泄入几公里外的东方红水电站。这个气候、水温及连续导渠用水在海拔近3800米的雪域高原极为罕见。此外,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也相继有一批小水电修建。黄河流域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水电站、黄南自治州河南蒙古自治县优干宁水电站等陆续开工,至此除因各种原因已淘汰的160座电站外,尚有200余座小水电运营良好,极大地改善了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工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满足了城乡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保护了三江源森林和草原生态平衡。

青海幅员广阔辽远,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水旱气象各地相异,故此,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工作中,把提水灌溉工程、井灌工程、喷灌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也列入重点工作议程。提灌以机械驱动和水流驱动并用,主要集中在黄河谷地和湿水两岸,至上世纪90年代统计,可使用的水车和扬水站近千座,可浇灌溉农田40万亩。新中国成立前,青海农民向无利用井水灌田的习惯,后经大力倡导,动员农民打土井车水灌田,并快速发展机井灌溉,除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外,大部分机井还为农灌渠道补充水源,成为“井渠双保险”灌区。经几十年的发展调整,现仍可发挥作用的机井近2000眼,配套机井1600眼,最深的机井达250米。目前,除在高海拔牧业区的玉树、果洛两地无灌溉外,其余各农牧区均有了灌溉机井。喷灌和滴灌在青海起步较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在十年九旱的浅山地区推广。经过多年的实践,由于水源不足,管理不善,缺少资金更新补充配件设备,成本大,效率不显,致使近绝,大部分喷灌工程停滞无用,逐步走向衰落,只保留少部分约300处。喷灌面积不足6万亩,看来喷灌和滴灌还不能普遍推广,有待今后。

青海省有大范围的水蚀和风蚀面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共和国成立以前,未进行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治理,只是结合农牧业生产

,组织群众实施一些保护草坡、植树造林、修建沙田、挖防洪沟、引洪淤地等零星的水土保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逐步开展了防治水害保土淤田工作,80年代以后,又开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1985年的文件资料统计,三江源和湟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分别在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区、黄河龙羊峡以上水土流失区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经实测调查,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地质史上,青藏区域第三纪以前还是海洋,后来逐渐抬升为陆地,新的地质构造继续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今天高寒干旱和生态脆弱的环境气候特点,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山体上升、气候变化、土壤风化、乔木植被减少、森林逐渐消失等原因,演变成古代侵蚀地貌,而在近代和当代,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挖草皮烧野灰造肥、开矿采金及挖药樵柴等,致使土层裸露失去被覆,加大了地面径流与侵蚀而加重了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水保治理工作起步,开展群众性的治山治水改土造田和植树造林,一个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初步形成,频受自然灾害侵袭的乡野和草场草山面貌有所改观。特别是新的世纪交汇之际,国家成立了三江源保护区,退牧还林还草,限制牛羊牧群盲目发展,推进科学养畜,使高山雪域广阔的草原休养生息,三江源地区生态得到较快恢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了牧区的小城镇建设,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区已经建成9个生态移民小镇,近3万生态移民搬迁进城,从事其他行业。围栏禁牧场406万公顷,减畜338 .79万头。国务院指令,在三江源地区取消GDP考核指标,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首要任务,这对三江源地区的未来前景意义十分重大,为再秀山川铸就了一把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让美丽的三江源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成为清洌甘美的“中华水塔”,成为令人神思神往的地方。

三江源【下篇】

聆听:龙羊的叙说

西北多山,昆仑为首,河流万里,独清青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肯定是从未到过青藏高原,亦未见过天下黄河青海清的天然河源美景,大概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荒岸野村熏酒徜徉了一番,就挥笔写下“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并不确切的诗句,贻误人间千年。其实,黄河从其发源地到东入渤海行程万里,出雪山,过草原,穿高峡,走平川,在青海境内就蜿蜒流淌了4000里之遥,且河水占整个黄河水量的49%,清碧的河水映得高原天蓝云白。可黄河在东出积石峡,进入甘肃黄土高原界,绿黄河才裹沙携土波浑浪浊地汹湧浩荡,赶赴大海的碧涛与蔚蓝,洗濯一路的劳顿与苍黄。

古老的黄河在中华大地流淌了千万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流淌了五千多年,只有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有了她华丽地转身,变河患为水利。新中国的伟大公民,智慧神勇,勤劳巧绘,将母亲河装扮得美丽妖娆,仪态万千。

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逆流而上,三门峡、小浪底、青铜峡、刘家峡、八盘峡……如果说这一座又一座新中国修建的水电站,给黄河母亲胸前镶嵌了一面面硕大的镜子,照亮了北中国广阔的原野和城镇村舍,点燃了人们火热的生活;那么,进入青海境内以后,就是到了水的故乡,电的摇篮。积石峡、苏只峡、康杨、尼娜、直岗拉卡和国家大型水电站公伯峡、索家峡、拉西瓦、龙羊峡等15座已建成的珠联成串的水电站,恰是缀在黄河母亲颈脖上的银光闪耀的水晶项链,发出惊世夺目的光芒。这一串光华四射的璀璨明珠,结束了千古黄河白白流失的历史,为人类奉献光明和力量,开创了黄河造福人类的新纪元。

让我们将历史的镜头转向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这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水电站。

从西原重镇西宁出发,穿湟水峡谷,翻越唐朝公主文成走过的日月山,沿闻名遐迩的青海湖东岸的倒淌河向西南方行走146公里,就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龙羊峡。这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之后,进入的第一道大峡谷。“龙羊”是藏语,意为“险峻的悬崖深谷”。深秋的龙羊峡,天高地阔、水碧草黄、凉风吹身、似有了冬天的寒意。站在海拔2700米的高处放眼望去,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怡然忘我。河的左岸,是起伏险峻的茶纳山,右岸是绵延远去的无垠莽原,峡中是平阔的谷地,长达40公里,形成了龙羊的天然库区。狭窄的东出峡口,突兀两座峭壁陡立,危岩峥嵘,相向对峙,形如天门,距离仅30多米,在此修筑水库大坝,拦腰截流,真乃得天之独厚,得地之利宜。

龙羊峡是黄河上游第一梯级水电站,故有“龙头”电站之称。大坝高达178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筑之时,为国内和亚洲第一高坝。目前,仅比185米的长江三峡大坝有7米之差,居坝高第三位【第一高坝是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大坝,高250米】。这雄伟的以土方青石钢筋水泥铸就的高坝,将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流水收纳拦截,在苍茫的高原之上造就了一座面积383平方公里,总水量247亿立方的我国最大的人工水库,它不仅仅只是后蓄水发电的功能,还有着防汛防洪、灌溉、渔业、旅游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

在美丽的龙羊游贤,大坝锁长河,高峡出平湖,苍穹大野,水光山影。蓝天大白云之下,清波碧浪倒映摇晃着银白的雪山,大雁、海鸥、鸬鹚、赤马鸭、白天鹅淋浴雅歌;虹鳟鱼浅翔戏水,画舫快艇穿梭游弋,使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而远处大坝泄洞奔腾而出的飞瀑,声如巨雷,令人肝胆责张惊心动魄,飞起的流沫之上,忽悬一架雾腾的彩虹,构成一幅绝妙的大自然画卷。有游客突然顿悟了,惊叹黄河水在这里是碧绿的,是清亮的,这是大自然独特的恩赐,亦是当代人对黄河的利用,治理和改造的圣绩,是人间伟力创造的胜景和辉煌。

龙羊峡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响过不久。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走马黄河进行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次年4月,国家燃料工业部成立水力发电建设总局,该局的水电勘测战士就先期闯入这鲜有人烟的荒漠。创业者的脚步,踏出了龙羊峡谷的第一条道路,开拓者的炮声,赶走了洪荒野谷的寂寞,完成了龙羊峡河段坝址的勘测任务,并初步做出了规划。可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以及工程技术上的难度,直到1976年1月,国务院才批准兴建龙羊峡水电站,正式揭开了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序幕。龙羊峡水电站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电工程。

1976年农历正月初三,新春喜庆的爆竹硝烟正浓,刚刚建设完黄河刘家峡水电站的水电第四工程,派出的先遣队西进青藏高原,在龙羊峡口家营扎寨。以后,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山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十一年漫长岁月的默默奉献,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迹,于1987年10月5日,龙羊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发电机单机容量最大为32万千瓦。两年后,四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是黄河上游乃至整个西北电网最大的发电厂,当时为国内仅次于葛洲坝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她和葛洲坝水电站南北相望,成为当代中国水电事业的窗口。龙羊峡水电站的建设成功,是中国人的光荣,高原人的光荣,龙羊人的光荣,更是黄河母亲的光荣!

经历:大洪水来临

龙羊人永远不会忘记1981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

黄河是慷慨而慈祥的,黄河的慷慨与慈祥是世界上哪一条河流都无与伦比的。然而,黄河的暴戾也是可怕的,在它怒吼之时,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世界上哪一条河流都无与伦比的。

黄河大洪水造就的灾害,仅早在《诗经》时代的中国人,就发出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叹息。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发生在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泛滥,到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的2540年间,黄河共溃决1590次。每当大洪水咆哮翻卷,淹沃野,噬生灵,哀号惊天,人神共泣。黄河就是这样让人喜也让人忧,造福的同时也造孽,在给人类享受的同时也让人类遭难,在为人类创造生存条件的同时,也时刻不忘考验人的生存能力与抗争精神。

高原的春天姗姗来迟。时令至5月,牧草绽芽,树木叶绿。在高原的山野施工,夏秋之际正是大好的季节。可是,1981年施工正忙碌的8、9月间,来自东欧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一带上空的冷空气,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流在青藏高原黄河上游上空长时间的对峙交锋,致使阴雨连绵数月不息。至9月6日,是个星期天,热火朝天的龙羊峡水电工地告急。上游洪水猛涨,形势十分危急,12日,大洪水已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每秒流量5190立方米,达到每秒5450立方米的高危程度。13日洪峰最高,每秒5570立方米。

黄河大洪水惊动了国务院。

国务院听取龙羊峡水电工地的汇报后,立即发出了第一个紧急通知,要求施工队伍及兰州军区官兵死守龙羊峡大坝,严防出现任何细微的漏洞和疏忽造成险情。否则,大坝一旦塌垮,青海省沿河几县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灾难,甘肃兰州以及宁夏、内蒙及包兰铁路,带来的损失不堪设想。

9月6日,水电部副部长李鹗鼎同志奔赴龙羊峡坐镇指挥抗洪。12日,是为水电部部长的李鹏又亲临现场。13日,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将军,又电话询情、指示。同时,国务院第二号紧急通知下达,决定围堰加高4米,沿河下游五县尽快坚决撤离一些村镇共4万人,7175户各族群众,牲畜12万余头。洪水疯狂肆虐,浊浪一次次地扑来,险情不断出现,国务院及水电部领导再次决定,围堰加高至7米。并指示青海,甘肃及兰州军区,稳健果断,全力以赴,确保围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