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35

第35章 松辽卷(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松花江流域的洪水分别发生在1794、1851、1856、1862、1886、1896、1908、1909、1911、1914、1929、1932、1934、1943、1945年共15个年份。资料上说,“12世纪前半叶金王朝在松花江流域兴起后,关于流域内的水灾及防洪渐多。如天会十年【1132年】四月混同江、鸭绿江水涨成灾;天眷元年【1138年】按出浒水【今阿什河】涨溢,当时金都上京【在今阿城市】在河东岸,大水淹没房屋,死亡人数千计。据《元史》记载,元代数十年间宋瓦江大水灾两次,一次为皇庆元年【1312年】,一次为至顺元年【1330年】。辽阳行省【辖区东及南至海,北至极北,西至嫩江流域等】水旱饥荒、赈灾等三十六七次,其中记松花江流域水灾五六次。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齐齐哈尔附近嫩江涨水淹城,坏房屋甚多,泛滥数十里,平地可以行船,后于城南屯田区筑堤防护。又以屡遭水灾,于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筑堤坝护城。其中,1932年大洪水波及面最广。沿江淹没农田1465万亩,哈尔滨市被淹,损失达几亿银元。1938年松花江大水【干流南北、蚂蚁河、拉林河、呼兰河等流域】淹没农田1700万亩以上。”岂止这些,据史料记载,从清代到东北沦陷时期,松花江就先后出现过17次大洪水。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当属1932年松花江特大洪灾。

1932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松花江及乌苏里江西侧支流和额尔古纳河部分支流,阴雨连绵,暴雨不断,尤其在7月份,降雨日数高达20天以上。降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雨区面积就达50余万平方公里、300毫米以上雨区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到了8月初,嫩江洪水与松花江上游、拉林河的洪水遭遇,形成了松花江中下游干流的特大洪水。嫩江、齐齐哈尔以下出现了多处溃口。哈尔滨站实测洪蜂流量达11500立方米/秒,经还原计算,洪峰流量为16200立方米/秒,是1898年以来的首位。而嫩江江桥站洪峰流量为15600立方米/秒,为1932年以前所未见。这场大洪水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3省区64个县旗受灾。

1932年松花江的大洪水,是年轻的哈尔滨市建城之后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水灾。进入7月,哈尔滨地区就开始阴雨连绵,嫩江、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也连降大雨,形成上游洪峰与市区暴雨遭遇,水位超过1898年本市有水位观测资料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19 .72米。

8月4日和8月5日,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及区间来水的水位达到118 .10米,江北太阳岛与江心十字岛已经完全被洪水淹没,马家船口的民房纷纷倒塌,民众纷纷逃难。此时,松浦一带也相继被淹。江堤再次溃决,洪水灌满松浦街市,平地水深达3~5米。8月7日,哈尔滨水位涨至118 .46米……

由于江堤常年无人管理、无人修缮,那些修江堤的款项,又多被刚刚占据哈尔滨的日伪当局地方的官吏贪污、挪用、中饱私囊。所以,年久失修的堤坝基础软弱,又是砖石结构,江水的渗入使堤脚及背坡渐次发生裂隙。8月份 滂沱大雨连降27天,松花江水迅速暴涨。在8月7日早上5点30分,道外【傅家甸】九道街,一个50米长的堤段突然决口,九道街至十道街江堤也同时溃决,从头道街至十九道街立刻被大水淹没。市内交通断绝,市内银行停业,电话断绝,通往各地支线也全部中断。水位高达119 .72米。在8月8日当天,洪水又从道里区顾乡屯一带漫入,一时间城乡水浪滔天,遂成泽国。紧跟着,正阳河江堤溃决,三十六棚【铁路工人窝棚区】被大水淹没。水势迅速将西部炮队街、警察街、中央大街、十三及十四道街浸没。至10日,道里区全部被江水漫及。几个小时之后,道里区的街道水深处已超过5米,最浅处也近1米。由于松花江洪水漫及道外全区,难以数计的民房在洪水中开始纷纷倒塌。中央大街、新城大街【尚志大街】、石头道街、中国十三道街【西十三道街】、透笼街、地段街、买卖街等主要街道无不浸及。工商停业,车辆难行,“街道之上,乃呈现扁舟款行之奇观”。

可是,在大洪水面前,当时盘踞和统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日伪当局,竟对此毫无防备,依旧过着糜烂的生活,花天酒地,搜刮民财,欺压百姓。溃堤之前,连当时普通老百姓都觉得如此的暴雨之下,暴涨的松花江极有可能成灾,洪水很可能破堤入城。于是,许多老百姓多次向有关当局报告他们的焦虑和江水的险情。但是,统治者对此却置若罔闻,无理地拒绝了民众提出的治理水患、加固堤坝的建议。而那些向邻里间报告水灾即将来临的人,却以妖言惑众为名被他们抓了起来。

大洪水终于破堤入城了,束手无策的日伪当局竟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趁机掠夺民船、抢夺马匹,忙乱自救。之后,为了平民怨,他们甚至在高处搭台,出演祈求神灵保佑的丑剧。并且说,“非复人事所能为役”。日伪当局这种丑恶的表现,让民心大失。从当年的一张从空中俯瞰拍摄的历史照片看,松花江水位已经接近大桥的桥面了,有名的道外区同记商场一带已完全陷入了汪洋之中,所有的街道均变成了水道,水道上到处都是行驶着的简陋的船只。那个俄国人常去的道里公园也完全被大水淹没,仅露屋脊。过去热闹的中央大街变成了威尼斯水城,市民只能靠船只出行。下榻在有名的马迭尔饭店那些外国旅人也只能乘摆渡船出出进进。中国大街十二道街的街口水深处可以没胸。银行、房地产公司的职工也只能是靠划船才能到达那里。而那些日伪军警却骑着高头大马在水面上踏水而行。有难以数计的平民只能坐在被淹的房顶上等待救援,或者用自家的大木盆以为舟楫出逃。一时间,数万老百姓流离失所。道里、道外二区的十余万罹于洪灾的难民纷纷拥向南岗、马家沟、香坊等高阜处。约5万余灾民在极乐寺、文庙、大直街、山街等地露宿。啼饥号寒,其状惨不忍睹。这之中还有1万多外籍难民也来香坊避难。

1932年的大洪水,迅速将哈尔滨这座新兴的城市变成了水乡泽国,数万人无家露宿街头。在洪水淹没的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漂过的人和动物的尸体。也时有平民落水身亡。当时住在东兴旅馆的女作家萧红,由于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已被店老板作为人质押在旅馆不准外出,然洪水袭来之际,老板早就逃得不知去向。而她这个孤零零的人质又冷又饿,只好打开窗户,向过往的那些民众的小船呼喊求救。当时萧红已经身怀六甲,行动异常不便,是一个好心的中国老百姓,用自己的破板船把她营救出来。后来,萧红按照萧军留给她的地址,几经周折,多方打听,才找到了萧军的住处。但此时的萧红已近临产,就在大水未退的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女儿。天灾人祸,贫困潦倒,萧红只好忍痛将孩子送人,以致酿成终生的痛。

1932年的大洪水给哈市民带来的灾难十分惨重,道里、道外地区受灾面积达25平方公里,冲毁房屋1104间。灾后,伪政府不闻不问,造成大批百姓流离失所。一时间,哈市灾区的虎列拉、猩红热、白喉、麻疹等传染病相继开始流行,其势愈演愈烈,十分猖獗。鼠疫和水灾给哈尔滨人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当时哈尔滨市有38万人口,其中23 .8万人受灾,两万多人丧生,其中大多数灾民则死于各种传染性疫病。

而这一切,不管不问的日伪当局,却整天在那里装神弄鬼、推卸责任。看到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决定委派杨一辰、王产、傅天飞等同志深入灾区,发动灾民开展斗争。面对泛滥的水灾和无家可归的灾民,杨靖宇同志召集金剑啸、罗烽等爱国左翼文化人士,为灾民募集善款。杨靖宇同志遵照省委指示,组织党团员深入到灾民中去,让灾民组成自救团、互济会、分粮团,让灾民们互助互救,并到极乐寺附近的难民棚进行鼓动宣传,开展“要吃饭、要房住、要救济费”和反对日本侵略斗争。此时正值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杨靖宇和哈尔滨总工会共同发布了《告工人群众书》,号召工人们“自动武装起来,组织工人义勇军”,驱逐日寇,打倒伪满政府。

另一方面,金剑啸和罗烽等进步文化人士,积极开始抗震救灾活动,以文艺和文章的形式,在大灾面前从事救灾和抗日宣传。这时,萧红和萧军也参加进来,与金剑啸、罗烽一起,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救济灾民。他们创作的反映哈尔滨劳苦工人群众苦难生活的画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金剑啸将画展所有的收入全部救济灾民。白涛、冯咏秋、王关石、萧红也纷纷展出自己创作的山水国画策应助赈画展。萧军还专门撰写了短文《一勺之水》造势,方未艾也专门写了篇《助赈画展观后记》,用这样的方法来推介“维纳斯赈灾画展”,争取更多的善款,周济受灾的群众。那些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也成立了水灾难民救济委员会。不少的犹太人灾民也得到了中国老百姓无私、热情的帮助。可是当地的那些伪官吏为了推卸责任,转移视线,竟在水灾过后建了一座龙王庙,说是龙王庙中的龙王为水族之王,是传说中的神灵,能呼风唤雨,为人民祈求平安。而建龙王庙的钱,均摊派给商家老板,并趁机捞取外快,中饱私囊。

据统计,1932年的松花江大洪水,致使全省有26个市县受灾,哈尔滨市江堤决口,水漫市区,经济损失达伪国币2 .3亿元。当时的黑龙江省有190万公顷耕地受灾,全省共淹农田8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3%。直接损害额达几亿银元。

不仅如此,这次水灾,市内248人死于霍乱,自1932年9月1日至1933年11月30日,共收灾尸几万具。而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惨不忍睹的灾民更是难以数计。

洪水拍空百丈立百万英雄缚苍龙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径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超过了黄河的径流总量。虽然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但对东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内河航运、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都超过了黑龙江和东北其他河流。

松花江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6条,在松花江上游,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条。在嫩江,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条。在松花江干流,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6条。

松花江流域一大特点是湖泊沼泡多,大小湖泊共有600多个。这些湖泊大部分在松花江中游、嫩江下游,以及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双阳河、洮儿河和霍林河下游的松嫩平原的低洼地带以及松花江下游地区,有的湖沼在江道上或江道旁侧,并与江道连通,如镜泊湖、月亮泡、向海泡和连环湖等等……

——题记之二

哈尔滨素有“远东的莫斯科”和“东方的小巴黎”之称,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在20世纪初,她还是刚刚建立起来的一座移民之城,当时全市的人口不足20万,而来自俄国等其他十几个国家的侨民、冒险家和大批逃难的犹太人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他们侨居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的思乡方式,就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重现他们梦中的家园,这种错把他乡当故乡的行为,让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欧陆色彩,林立的教堂,俄式的街道、商场、学校、机关、银行,洋滋洋味,随处可见。所以,有人称哈尔滨是“世界建筑的博览会”。在这些建筑当中有一座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它就是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这是一座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于1958年建的。这座防洪胜利纪念塔是由侨居在哈尔滨的俄国建筑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的。其中作为主创设计人巴吉斯·兹耶列夫在设计这座纪念碑的时候,一方面保持了与哈尔滨的欧陆风情相一致的格调,同时,又把哈尔滨军民共同抗击洪水的可歌可泣的场面利用浮雕的形式镌刻在塔身之上。

这座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罗马式回廊组成,由一个半月形的廊柱作为塔的背景,在它的衬托之下,既可以充分地显示22米主塔的高度,也可以透过回廊,将一泻千里的松花江一览无余。塔顶上是防洪筑堤英雄们的主体塑像。塔基用块石砌成,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 .72米,标志着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这座雄伟的防洪胜利纪念塔与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协调相处,构成了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几乎每一个哈尔滨人和所有到哈尔滨来旅游的外乡人、外国人都在防洪纪念塔前摄影留念,赞叹瞻仰。1990年的时候,哈尔滨的市政部门又在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 .89米,现在塔身上的那个金色曲形圆管,就是1998年特大洪水的标志。

1957年的那场大洪水让许多参与抗洪的人们难以忘怀。在1957年9月,松花江一场特大的洪峰直逼哈尔滨市。据东北四省区气象水文部门预测:1957年雨季,整个松花江流域的降雨偏多。如果这个预测准确,处在雨季后期的8月将是哈尔滨市各江河防汛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期间上游出现大的降水,主汛期将被拖至9月。因此气象水文部门提示各地,千万不能被现在的低水位所迷惑。

哈尔滨市防汛办的技术人员则表示,松花江的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居我国各江河第三位,且上游的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都发源于山区,如遭暴雨将很快形成洪峰。松花江曾发生过的前三位的大洪水,均是其中一两条江河洪峰形成的。如果今年8月末9月初上游集中降雨,这三条江河的洪峰必将汇集在一起扑向哈尔滨。1957年,东北地区不仅气候异常,嫩江上游还出现了野鸭上树搭窝等怪现象。自然界在向我们发出某种警告,一旦上游地区长时间大面积集中降雨,也许仅一条河流就会形成威胁哈尔滨的大洪水。

事实证明,这一预报是科学的、准确的。在1957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期间,哈尔滨市江段水位一直持续在119米以上,高水位长达21天。在高水位期间,风雨天占了三分之二,最大风力达到八级。9月6日,最高水位达到120 .30米,是哈市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比1932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 .58米。据水利部门实地勘测,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达到自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120 .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