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166

第166章 东南卷及其他(67)

这位皇帝是个真正的好大喜功者,似乎凡事都求极致,冠冕堂皇。他下令左右各十二军兵分二十四路,“络绎引途,总集平壤”。每军统领骑兵40队,步兵80队,设大将、亚将各1人,下设各团偏将1人,另有辎重散兵等四团,由步卒夹道护送。每军又特置受将使者1人,直接听皇帝命令,不受大将制约。兵力总计1133800人,而后勤供应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九日后,每天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40日后才出发完毕。最后御林六军出发,长80里。故史称其“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旗旌亘九百六十里……近古出师之威,未之有也”。其实,征一小国,何须如此阵势,且兵在精而不在多。也许,炀帝此行也意在炫耀,以此声威,似闻者必降。故严令诸将凡进止都须奏闻待报,不得专擅,若高丽投降,必须安抚。结果误了战机,隋军渡辽水围辽东城时,守军遇危,即称投降,隋军即停攻。驰奏朝廷,然命至,守军补充完毕,复又坚守拒战,如此反复,打打停停,无一城攻下。可炀帝仍迷信自己的声威,执迷不悟。直至大将来护儿从海路攻至平壤,被守军击得大败,精兵4万,仅数千逃回船上;宇文述所率30余万人马,除一军保全,其余仅有2700人逃回。加之资储器械亡失殆尽,隋炀帝只得撤军败归洛阳。

大业九年【613年】,炀帝再次征发全国兵力集于涿郡,修辽东古城以储军粮,再次以“拔山移海之势”亲临辽东,再次发动了与高丽的战争。此时,隋之境内已不安宁,时有揭竿而起的起义者,局面已呈乱象。可炀帝竟毫不顾及,仍大举兴兵。二征高丽炀帝吸取了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行事,双方攻守20余天,均伤亡惨重,可这节骨眼儿,传来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素之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的消息。被委以重任的杨玄感扣住粮草不发,断了炀帝后路,又谎称大将来护儿造反,并打出“以救兆民之弊”的旗号,得下民支持,不久攻下洛阳,以大军10万,直逼关中。于是炀帝连夜下令撤军镇压,而杨玄感因战略失当,兵败自杀。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再次下诏议征高丽。其时已是国政垂危、大厦将倾,人心惶惶,数日之议,百官竟无敢言者。然炀帝不顾一切,独断专行,似乎只是为出心头的一口恶气,又出大手笔,复征天下之兵,“百道俱进”,再伐高丽。三月,炀帝至涿郡。可此时已成乱世,诏书似成一纸空文,应者寥寥,诸郡多留兵不发,所发之兵也相继逃亡。虽屡斩叛军者示众,怎奈大势已去,至七月,应召之兵仍失期不至,于是炀帝驻军辽西怀远【今辽宁北镇】,隔辽河相望,不敢冒进。还是大将来护儿率兵从海路至比奢城击破高丽,兵临平壤城下。如此看来,所谓“百道俱进”的铺天盖地的大军已成泡影,只一支精兵便能奏效。高丽王元亦久战疲惫,难以支持,遣子乞降。炀帝大悦,令来护儿随即撤军,八月班师回朝。可当他回长安诏令高丽王入朝时,对方竟不加理会。炀帝又怒,复敕将帅严装,拟四征高丽。可此时烽火已遍及隋境,有心而无力了,隋已至穷途末路。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于乱世之际,再巡江都。当年刀兵四起,隋之天下已摇摇欲坠,臣子上书极谏,皆不欲行。可炀帝一意孤行,将极谏的建节尉任宗于朝堂杖杀;奉信郎崔民象、王爱仁等上表谏阻,尽被处死。

因龙舟水殿于杨玄感起兵时被烧毁,炀帝复令江都造新船千艘,且更为阔大美观。巡行之前,他又下令“毗陵【今常州】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数万人,于郡东南起宫苑。周围十二里,内为十六离宫,大抵仿东都西苑之制,而绮丽过之,又欲筑宫于会稽”【《资治通鉴》卷183《隋纪七》】。

此次三巡江都,已今非昔比,有如逃难了。似有放弃西京、退保江都之意。

在江都,炀帝愈加昏庸,地方官谒见,他只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卒从停解。”江都郡丞王世充献上铜镜屏风,并“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由是益得宠”,旋即升为江都通守。于是乎,郡县官吏竞为刻剥,以充贡献争宠,黎民百姓则深受其害,乃至煮土为食或自相食之。为了稳定军心,支撑其靡烂的却将要倾覆的暴政皇权,炀帝还下令“括江都人女寡妇,以配从兵”。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挽回其穷途末路的到来。四海之内,锋镝雨集,膏血川流,民怨沸腾,烽烟烛灭。尽管运河仍川流不息,可龙舟倾覆,甲兵星散,殿阁为墟,所谓“兵不足以为强,险不足以为固,天子之位不足以为尊”,新建的宫苑尚未筑成,炀帝来江都一年又8个月后,被缢死于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功与罪

一个活在1400余年前的人,纵然是皇帝,我们也只能在史书中去了解他了。可史书也是人写的,除正史之外,野史、传说以及传奇小说也描绘出他的形象,众说纷纭。正史也难免偏颇之论,野史及小说的虚构却流传甚广,有时却歪曲了其本来面目。看其人,恐怕只能以可靠的史实为据。据《隋书》零落的描绘,隋炀帝名杨广,又名英,小名阿GFEA6。幼时姿仪俊美,聪慧敏捷,极受文帝杨坚和其母独孤氏钟爱,为杨坚次子。隋朝开国时杨广13岁,被封为晋王,拜为柱国、并州总管。不久,拜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杨广痴迷文学,能写出佳诗妙文。其举止端庄,城府深沉,颇有王者之风,被朝野看好。据称,隋文帝曾请著名相师于暗中为诸皇子看相,相师来和言:“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或许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文帝,给其暗示,才有了废太子复立杨广的后事吧。

年幼的杨广颇收敛。打猎遇雨,他拒披油衣,与士卒同被雨淋。文帝去看他,见其乐器弦断蒙尘,则认定此儿不好声色,心中亦喜。其间杨广被称为有德之人,“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如此情形,他羁束压抑自己,屈服于道德、文化的规范,若非胸有大志,阳奉阴违,便是为天降大任而克服私欲,严于律己。杨广真正广受推重且名闻天下,是在平陈统天下于隋的战争中,他被文帝任命为三大行军元帅之一。他恩威并重,兵不血刃而受降门城;下令将陈朝民愤极大的五奸臣正法。同时封存了陈之府库,丝毫不取。这使他声名大振,“天下称贤”。此后,陈之余属豪强再度造反割据,杨广再临江都,任扬州总管,负责剿抚,坐镇江都,由此,扬州成为他的“龙兴”之地。

杨广遭非议最多之处,是他对太子杨勇的取而代之。对此,杨广确竭尽心力,且不择手段。立太子自然以嫡长制为原则,然功勋制也是一种补偿原则。杨广既已“天下称贤”,且平陈功高,于是杨广对太子步步紧逼至绝地,最终取而代之。再则,杨勇性格放荡不羁,奢侈不改,张乐受贺越礼,又不听劝诫,无作为,已日益失宠。杨广则深谋远虑,派亲近宇文述带金宝入京,拉拢权臣杨素、杨约,多次与约饮酒“共博”,每次皆故意将财宝输光,待言谢时则称为“晋王之赐”,说明夺嫡之意。由此,靠心腹联络更多权臣,“私赂东宫幸臣姬威”刺探太子情报,稳定江南,取南北名流支持,巧取人心,于是内外形成一股“废勇立广”的较强的力量。

杨广知皇后之言,上无不用。他消息灵通,凡父母派人考察都能有效应付。他“姬妾但备员数,唯共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使母后“由是薄勇,愈称晋王德行”。且父母派来晋王府的人,杨广无论贵贱,都与萧妃亲迎,并热情款待,“申以厚礼”。致使往来的仆婢,“无不称其仁孝”。而杨广每次上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使其在父母、朝臣心中“声名籍甚,冠于诸王”。父母亲来考察,所见侍者是穿着俭朴的老丑,连屏帐亦缣素,乐器亦仍弦断蒙尘,让吝啬俭朴的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终在600年杨广再次取得北逐突厥的军功后,废勇立广,文帝亲宣杨勇“建春宫”、“近小人”、“迁奸佞”、“乱天下”的大罪,废为庶人。重立杨广为太子。

按韩隆福教授的说法:杨广夺嫡成功,凭借的是其“南平吴会,北却匈奴”维护国家统一的实力和功劳;治理并州与江南的政绩,以及亲信集团的努力,利用了关陇集团的内部矛盾,取得了后宫和朝廷的支持,加上父母的钟爱和考察,杨素等的权谋,在政治、军事、舆论、策略的较量中,日益显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最后击败了杨勇,取代了东宫,坐上了太子宝座。我觉得此说合乎实际,是中肯之论。

杨广更不可饶恕的罪行是“弑父”。关于隋文帝之死,唐初官修的《隋书》并未坐实,记载比较隐晦和极为简略。其中记载最详的《隋书·后妃·宣华夫人传》并没有所传被张衡毒杀的记录。《隋书》中所有与文帝之死有关的传文,都没有炀帝弑君的明确记载,且疑点颇多,多重复了杨广调戏陈夫人的桃色信息。后来,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综合了《隋书》各传的说法,仍说“中外颇有异议”。只是胡三省注才将“异议”注为“此上叙帝所以见弑”便真成了“弑父”了,可据《隋书·高祖纪下》记载:“秋七月已未【初一】曰青无光,八日乃复。己亥【初五】,以大将军段文振为云州总管。甲辰【初十】,以上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十三日】,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下面是“遗诏曰”。这里已将文帝病死的事实说得颇为清楚。即使真有“弑君”之事,袁刚教授也认为:仁寿末年,“废勇立广”的斗争达到水火不容之时,“杨广被迫自卫,由卫宫走向夺位,在隋文帝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肆行弑逆,冒天下之大不韪,乃是势所必然之事”。

仁寿宫变,被废为庶人而文帝死前又欲重立的前太子杨勇被杀。而拥有52州,几十万军队的汉王杨谅兵变。然而,“君臣位定,逆顺势殊,纵有士马精兵,人心已是劣势”,故杨谅所辖52州从者只有19州,其中亦有反对者。杨谅从起兵叛乱之日起,三四十万军队“月余而散”,杨广仅用10余万部队胜之,开创了大业之治的时代。炀帝考虑到自己帝位已定,与杨谅终有兄弟之情,仍“屈法恕谅一死”,以示宽容,将其“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竟以幽死”。

对此,韩隆福教授认为:仁寿宫变,是杨广开创大业之治将隋朝推向极盛的关键,是国家之幸。他的任何兄弟为皇,都不可能有如此的才能和气魄。与任何帝王相比,隋炀帝的大业之治,都不比隋文帝的开皇之治或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逊色。其次仁寿宫变既稳定了杨广的地位,也避免了统一国家的分裂,亦避免了人民再遭血雨腥风的灾难。再则,杨广宫变为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带有明显的进步倾向。

据史书载,隋疆域之阔超于秦汉;国之财富亦为历代所不能及;开运河更是史无前例,造万世之福;立刑律,施政法,简机构;创科举,选贤能……曾一度将隋推向极盛之巅。诚然二世短命,隋亡而法末亡,为整个封建社会制度打下了久远的根基。

就我看来,隋炀帝最大的功绩是开凿堪称旷世之举的大运河。或可称之为大业之治的具体实施。运河是隋之血脉,亦是后世王朝得以延续的血脉。如果说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那纵横交错的运河则是细密的血管,七经八脉,给了整个民族以生机和活力。这样世界难以逾越的伟大工程和长城一样,成为中国的重要标志,并将继续造福中国人以千秋万代。

对隋而言,大运河可称得上是一条生命线。它解决了“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的问题;强化了以东都为中心的南北东西通畅无阻的有效控制,其政治与经济联系;是维护一个大帝国统一、国富兵强的有力保证,且河道的开通直接给农业带来灌溉之利。运河流经之处皆农业发达的地域,春秋时吴国常常是“禾稼登熟”,吴曾一次借给越国粮食达万石之多,古运河开凿的同时,两岸塘浦田的建设几乎是同步而行,即在平原低地开沟渠,筑成“横塘纵浦”,周高中低的稻田。于是,耕作技术逐步改进提高,塘中禽飞鱼跃,鸡陂、牛宫、鸭城、鱼城遍及两岸,且规模之大,养育之丰,令人叹为观止。

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物资交流与商业的繁荣,同时促进了造船、纺织业及手工业的发展。一些港口由于水运的通达,成为繁荣的市镇,并逐渐孕育、生长、兴盛了一批沿河的重要城市。而南北文化的交流,对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相互滋养、渗透与互补,亦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是,春秋时百家争鸣的私学随着河流传遍了大江南北;孔子整理的《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亦大有普及之势;有了吴人言偃跨江越河,至孔子门下受业。言子曾回故乡吴地传孔子之道,使儒学南渐。子贡、澹台灭明等人亦游历江南,后者隐居江南吴都湖边,有弟子300余人,授徒讲学,并终老于此。其时,道家之说地得到相应传播,范蠡就曾与越王详细讨论过“道”的问题。此外,墨子的“兼爱”、“尚贤”、节用,反对战争争夺与铺张浪费,亦在吴越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人孙武曾在吴地著《孙子兵法》,其中关于吴国水战的实例,应与吴水运的开发有直接关系。其他诸如吴之天文学,吴地歌舞、音乐、气功、饮食、铜铁的冶炼技术等,亦流播全国各地。委婉、细腻的吴歌。吴发明的笙、箫、笛管;中原的青铜雕绘艺术、医药学等,亦相互交流,使中华文明于南来北往。纵横交错中浑然一体……

对于“开万世之利”的大运河的开凿,旧史家贬意居多。说隋炀帝开运河只是“为了游玩”,隋炀帝一登上宝位,就开始了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开运河“导致生产停滞”,“严重破坏生产力”,“劳民伤财破坏生产”等等。这种论调不仅可笑,甚至违背了常识。《隋书》主撰魏征是炀帝同时代人,由于隋之基业短暂,因而,尽管修书目的是以隋为鉴,本有贬炀帝颂大唐的倾向。但还保存了不少史实,其内容应当是可信的。据《隋书·炀帝纪》《食货志》等记载,炀帝登基后曾几次大赦天下、免除妇女课税,“男子以二十二岁成丁”。通济渠开凿完工后,“赦江淮以南。扬州给复十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大业二年【606年】又“大赦,免天下今年租税”。大业三年【607年】,又“大赦天下,关内给复三年”。大业四年【608年】修永济渠、筑长城,又“大赦天下”,炀帝“车驾所经郡县,免一年租调”,“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大业五年【609年】,“诏天下均田”,“陇右诸郡,给复一年”。炀帝“行经之所,给复三年”。从《隋书》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大业元年到五年,炀帝虽先后征丁300余万人开凿运河,工程之大,费力之多可以想见,死伤恐也难免,但五年之中年年大赦,减免租赋,应当说还是考虑了民之生息,将养,并让耕者有其田,于那个年代,便已有了“土地改革”了。

也就是在大运河基本贯通之后的大业五年,炀帝降服西突厥,平定吐谷浑,在新疆,青海设置郡县,建立了远远超过秦汉的广大疆域,正如《隋书·地理志》所言:“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威,极于此也。”正是大运河的开凿使隋人均耕地达120亩,运河本身亦是隋极盛之年的重要内涵之一,至于中唐杜佑所撰的《通典》,言开凿运河的河丁“死伤大半”连《隋书》也未记载,该是不实之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甚至将野史、笔记小说中的描述也纳入史实,便更不足为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