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158

第158章 东南卷及其他(59)

仅我们国家内陆就有成千上万的河流、湖泊和山川沟壑。整个地球那就更是水网密布,江河交汇,只要暴雨袭来,山洪暴发,水淹城郭,城市和生命就会面临灾难。所以,为了制服这些“恶龙”,人类的堤坝就是钢铁巨龙,就是吉祥之龙。大自然与人类磨合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使人类渐渐明白对大自然顺应、利用和巧用【因势利导式地改造】的利害。人类最初建造堤坝其实是预防山洪和海潮,利用堤坝限制洪水出槽是历代主要的工程措施,确切地说是在发明水库以前。内陆地区的堤坝,收获了水库,并利用水库让人类安居乐业。

人类在修筑堤坝的记录上,有着相当优秀的成就。例如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它是埃及人民和国家的骄傲。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专家建议,埃及可以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高坝,从而调节河水流量,并扩大灌溉面积。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埃及【阿联】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由于埃及人口增长很快,年增长率达到3%,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却非常有限,于是,埃及政府就希望通过修建尼罗河高坝,开发新的资源以推动经济发展。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修建尼罗河高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首先,高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在枯水季节用于灌溉及其他用途。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洪泛区,建成高坝后可以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其次,大坝建成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裕而廉价的能源。再次,修造大坝所形成的巨人水库及对下游水位的调节,可以发展淡水养殖及内河航运。埃及在1959年完成了阿斯旺大坝工程设计,1960年破土动工,5年后大坝合龙,1967年阿斯旺大坝工程正式完工。这个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它高100多米、长5公里,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上游形成了一个长650公里、宽25公里的巨大水库——纳赛尔湖。到1970年,坝内安装的12台水电发电机组全部投入运转。

我们中国更有震惊世界的建坝壮举,例如长江三峡大坝,2006年5月建成,大坝全长2309米,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度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大坝的作用有:防洪、发电、航运三功能。防洪:“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流经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粮库、棉山、油海、鱼米之乡,是长江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荆江防洪问题,是当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中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221 .5亿立方米,对荆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h,

是世界最大的电厂。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0 .18至0 .21元/【kW·h】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至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缴纳大量所得税。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当然,如此壮观的堤坝,还会有一个观光功能。当你站在著称于全世界的三峡大坝上,放眼人类与自然合作创造出的绝美风光,真可谓“当惊世界殊”了。可以自豪地说,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可仅仅在半个世纪前,也就是在旧中国时期,江河长年失修,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之内战时期对堤坝的大肆破坏,造成江江河河成恶龙,暴雨季节疯狂地肆虐,仅举淮河一例,在新中国成立初年时的大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从水利部部长陈雷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经是更上多层楼的高度了。他说:治水方略之变,60年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到“给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折射了新中国在实践中尊重自然、认识规律、与时俱进的治水方略之变。

大禹改鲧的“壅堵”为“疏导”;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翻开中国治水史册,凡兴水为利者,大都遵循自然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发,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以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科学的治水方针为指导,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水利工作者对治水思路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到了20世纪末期,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沙尘暴肆虐——人水相争导致的不和谐景象时有出现。

实践不停,思考不止。1999年以来,水利部门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思想解放大讨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增量供给需求,必须树立“大”的水资源观,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部总结吸取国内外治水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治水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

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移民建镇工程在长江中下游付诸实施。这是一次水上“战略大撤退”,是防洪工程建设思路的重要调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向水进军、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人水相争变成了人水和谐,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迈出了理智的一步,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00年起,9次对长期断流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2001年起,连续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补水,使生态恶化的湿地逐渐恢复原有功能;2002年起实施引江济太,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挽救了几近干涸的“华北明珠”。

治水兴国之要:60年来,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加大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作为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支撑,“民生水利”正逐步实现百姓安康、人民幸福、社会稳定这个水利事业的发展目标。当年7月中旬,大山深处连续旱了6年的甘肃省靖远县若笠乡曹岘村,终于盼来了今年的头一场雨。这么旱的年份,70多岁的田德生老人感慨地说:他和村民再不像前几年一样担心吃水了,拧开厨房水缸上方亮晃晃的水龙头,清凌凌的水喷涌而出,田德生老人满脸褶皱里全是笑意。

正是“水”让若笠人过上了水灵灵的新生活,而依靠水利改变的,又岂止是一个若笠乡呢!

汩汩清流润民生,座座丰碑保民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为重点的“民生水利”事业突飞猛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工程接踵而至,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标准很低的2 .4亿亩,以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区正式开工建设为标志,国家先后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8 .77亿亩。大规模的灌区建设和改造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喝上安全水是广大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60年来,我国累计解决了2 .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解决了1 .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3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初步调查显示,项目区内受益农民的肠道传染病等疾病发病率降低了47%。

经济效益可以计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则无法估量。60年江河治理,基本实现岁岁安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致富奔小康。“淮河治理好了,我们的日子安稳了。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致富,还帮我们办了水灾保险。这种安定的生活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蓄洪区54岁的农民王富三很知足。

国家水利部

陈雷部长表示:“发展民生水利,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盛世治水,人水和谐。60年的水利发展,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大兴水利建设,治理江河湖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战,在一次次特大的水灾面前,经受磨难然而成效显著。

五、水利工程创奇迹人民生活有保障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发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 .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年高出14 .5米。尽管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因为我们在水利工程上下大力量,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后来又有多次重大和特大的水灾降临,使人们饱受磨难也饱受磨炼,坚强不屈的民族决不在灾难面前低头,他们在最困难的年代艰难地前行。改革开放后国力大增,人心大悦,抗击自然灾难的力量百倍地增长。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共有763座水库积极拦洪削峰,拦蓄洪水达340多亿立方,使约700万人免遭洪灾,避免了约33 .3万多平方公里耕地、30个以上县市受淹,保住了京九、京广铁路、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初步估算防洪经济效益500亿元,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8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超历史的特大洪水,位于嫩江支流的察尔森水库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黑龙江音河水库、吉林丰满白山水库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汛期察尔森水库出现了三次洪水过程,与此同时,水库下游归流河也发生了超历史的特大洪水,如果水库泄流与归流河来水遭遇,形成的洪峰流量将直接威胁下游城市安全。为了削峰、错峰,水库调动了全部防洪库容,共拦蓄水量25 .5亿立方米。为下游地区及干流起到了明显的防洪作用。

另外,必须提一笔的是,在抗御1998年大洪水中,葛洲坝、隔河岩、五强溪、柘溪、丹江口、察尔森、音河等水库,通过拦蓄洪水,错峰、削峰,大大减轻了水库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全国共有1335座大中型水库参与拦洪削峰,拦蓄洪水532亿立方米,减免农田受灾面积228万公顷,减免受灾人口2737万人,避免了200座城市进水。据统计,全国水库1998年防洪效益高达1500亿元。

1999年长江出现了1954年后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大洪水,太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特大洪水。在抗御1999年大洪水中,长江流域的五强溪、凤滩、柘溪、隔河岩等水库在洪水来到之前,提前降低库水位,腾空库容拦蓄洪水,又一次较好地发挥了水库的防洪作用,确保了大坝及下游地区的安全。据统计,1999年全国共有922座大中型水库在汛期参与了拦洪削峰,累计拦蓄洪量280亿立方米,减免233万公顷农田受淹,2318万人受灾,避免212座城市进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853亿元。

在治理黄河六十年的纪念文章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创造了六十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转机发生在1999年,国家开始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自此,黄河连续7年没断流。正是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合理配置水资源,强制关闭一批过度引水的引黄闸,才保存了黄河生态的血脉,唤醒了一度沉睡的黄河!

在黄河入海口,从南岸湿地归来的利津河务局干部盖鹏程说,连续5次调水调沙,此前干涸的河道形成漫滩,两岸芦苇重新长了起来,在深秋季节再现美丽的“芦花飞雪”。河道鱼虾也多了起来,三角洲面积稳定下来,数百种珍贵的鸟儿正飞回安居。

“一度绝迹的黄河刀鱼又零星出现。”盖鹏程说,“尽管还难得一见,但黄河刀鱼的再现,正是黄河生态开始改善的一个信号。”

从有记载的资料上可以看到,历史上黄河决口近1600次、改道26次。古都开封曾7次被淹没,地下形成了“城叠城”的世界奇观。开封屡次被洪水淹没,最严重的一次死亡人数达35万之多!开封浓缩了古今黄河变迁的历史,一唱三叹的黄河文明在这里写下最鲜明的一笔。正因为如此,从远古时期,开封人对“黄河决口”四个字,有着基因传导式的恐怖。那么,如今悬在开封人心头的“决口”之剑是如何被消除的?开封黄河河务局总工程师孟昭岭说,为确保“任何情况下不决口”,黄河流经开封段的近88公里的黄河堤防,先后清除了历史形成的大小隐患3 .4万余处,同时黄河大堤被加宽到100米,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坚固堤防,加之中游小浪底水库的调控,使黄河开封段抵御洪水的能力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六十年安澜无恙的黄河,已经不再是“雷霆一怒、赤地千里”的“害河”。她变成了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有限的乳汁喂养着沿黄人民,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