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152

第152章 东南卷及其他(53)

所有这些发现,足以证明南通在古时候是个很偏远的地方。南通人编了一本《历代文人咏南通》的小册子,根据这本书上的记载,似乎找不到什么宋以前的文字记录。在写诗词歌咏南通的古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也就是王安石了。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太白没到过这里,与江浙大有缘分的苏东坡没到过这里,动不动就喜欢“下江南”的康熙和乾隆皇帝,也没有到过这里。与李白和苏轼相比,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名气要小一些,但是南通人相信自己与他的关系十分密切。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当年把武则天本人也给惊呆了,连呼“宰相安得失此人”。关于他的下落有着不同解释,《资治通鉴》说他当时就被当做乱党给杀了,《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说是“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他落发做了和尚,“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南通人坚持认为骆宾王最后躲在了“邗之白水荡”,这个白水荡又名白水窝,就是今天启东的吕四。明朝的时候,有人在吕四发现了“骆宾王之墓”,到了清朝,这个墓被移到狼山东南山麓的峭壁前,现在已成为供人游览的一个景观。

同样,为纪念文天祥南归修建的“渡海亭”,不但是很好的旅游景点,同时也可以作为当年这里是边远蛮荒的见证。1276年,文天祥在被押随元军北上的途中脱逃,几经磨难,在通州卖鱼湾附近渡海南下,与惊恐逃亡中的小朝廷会合,重举义旗,最后虽然没有能够完成挽救南宋的大业,但是南通人永远忘不了这位忠贞不贰的民族英雄。

一提起今天的滨海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旅游度假胜地,想到一片片金黄色的沙滩,想到一栋栋建筑风格迥异的别墅,想到衣着鲜丽的男女游客,想到温暖的海风和绿色棕榈树,这些海边常见的旖旎风光,显然不是南通的真实写照。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南通,三面临水,一面靠陆,状如菱形半岛,与上海和苏州的常熟张家港隔江相对,境内拥有江海岸线364 .91公里,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个河口港口。作为长江流域进出物资的转运枢纽,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港口,南通已在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这里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像上海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历史并没有把这美好的机会留给南通。让人不得不感到遗憾,或许与大上海挨得太近了,南通不仅不能与它相提并论,与其他省份著名的滨海城市相比,也要逊色许多,起码到目前为止,南通还不具备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那样的综合实力。一个城市的发展,通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滨海城市能够成为亮点,也就是在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事实上,只要稍稍考察一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在历史上海边不是一个什么了不得的好地方。在闭关锁国的政府眼里,一个滨海小县城,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南通只是伸向大海深处的一个拐角,是犯人藏匿的好地方,天高皇帝远,老百姓自得其乐。

南通又被称之为“崇川福地”,虽然滨海临江,位于长江口岸绝佳的地理位置,把守着进出中国内陆的大门,这里自古就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偏安于江海三角洲之间,境内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纵横,因为少有战乱,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和富足。离南通不远的江面与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大小战斗共发生了40余次,这些战斗一般都跟改朝换代有关,对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并不太大。明清时代的海禁,抑制了南通的对外发展,譬如清政府就严格规定,如有打造双桅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海者,不论官民,俱发边卫充军,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判3年徒刑,明知打造而不举报者,官要革职,老百姓要杖100记屁股。

真正影响生活的是大自然,在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南通的先民只能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这里的地理环境,与地处莱茵河入海口的荷兰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荷兰人的航海业发达,敢于出外探险,到处去寻找殖民地,南通人干不了这个,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待着,煮盐为业或者开垦荒地。千百年来,围海造田是南通人最可歌可泣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所做的努力,完全可以与荷兰人相媲美。自13世纪以来,勇敢的荷兰人向大海填土争地,为其国土增加了7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其领土的五分之一,南通人历年从大海所争得的土地,已经接近这个数字,因此,南通也被誉为东方的“荷兰”。

当然,向大海争土地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星移斗转天道无常,人类在和大自然作斗争的时候,并不是总占上风。唐宋时期,南通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到了元朝末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长江主泓北移,江水海浪开始发威,冲刷着已成为平原的南通。整个明朝期间,南通的海门都在不停地崩溃之中,无数村庄沉入了大江大海,无尽哀号响彻了数百年,海门县衙一次次搬迁,结果清朝康熙皇帝接手这个烂摊子时,不得不含恨撤消无土而治无、民而抚的海门县治。今天的人站在狼山前,望着山下滚滚的长江,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良田万顷,随处可见炊烟缥缈的村庄。好在海门很快从海底冒了出来,在取消县治的几十年后,海水又一次退去了。新的沙洲再次被改造成了大片良田,大规模的移民又一次从江南和崇明拥过来,筑堰修圩开沟排水。南通人向大江大海要地的不屈精神让人敬佩,事实上,如果没有几代人的前仆后继,栉风沐雨历尽艰辛,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南通。南通的这些神奇土地,既可以说是老天爷的恩赐,也可以说是南通人靠自己的奋斗获得。

:江南水乡和太湖佳处

真往古时候说,苏州算不上什么好地方,譬如汉朝的司马迁眼里,中国土地分成9个档次,苏州的所在区域,属于让人感到尴尬的最后。后来江南大开发,到了唐宋,这里逐渐牛起来,经济开始起飞。于是天下财富数这地方最多,所谓“江南居十九”,国家财政收入的10块大洋,有9块是江南的贡献。江南不是苏州一家,若没有了姑苏这道菜,这桌宴席怕是也没办法弄。

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想不明白苏州为什么能一直这么牛。历史文化名城中,发达的城市有一大串,唯有苏州保持的亢奋状态最为持久。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苏州人一旦阔了,似乎再也没有穷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各抒己见,我的观点是苏州人沾了两个光,一是善于规划,二是有富贵传统。

好的规划莫过于900年前的苏州再造,那时候金兵来袭,好端端的一个城市破坏得不成模样,苏州人索性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引水进城,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构成了非常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传统中国民居都是坐北朝南,太湖在城西,大海在城东,湖水潺潺东流,前街后河家家临水,便成了此地日常生活的情景。

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苏州,通常都是“水陆相邻,河街并行”,这个传统并不是天生,靠的是历史上一个好规划。好的规划可以有上千年的深远影响。其实就城市功能而言,老苏州早已遭遇了太多的现代化障碍,而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出路,说白了就是只能再造一个全新的苏州。螺蛳壳里做不出道场,要想继续做一只经济的领头羊,必须要有新的好的城市规划。

苏州人说起自己的高新开发区,眉飞色舞情不自禁。经济腾飞在有着富贵传统的苏州人那里并不算奇迹,但是今昔对照,面对一系列惊人的统计数据,那种强烈的自豪感仍然按捺不住。一位苏州官员告诉我们,有钱的洋人很乐意把银子拿到苏州来,为什么愿意在这投资,因为这地方有文化底蕴。

不由得在心里感到好笑,想自己这些年不说见多识广,好歹也去过一些码头。说到文化底蕴,中国毕竟是泱泱大国,几千年辉煌历史,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说自己有底蕴。外国人又不傻,他才不会跑到中国来投资文化,情人眼里出西施,洋人老板一眼相中苏州,是看中了富贵传统,看中了这里做事有板有眼,也就是有好的规划,因此才敢大胆放心地过来投资。一个巴掌拍不响,就相当于我们心甘情愿把钱放在银行,不是老百姓手头有钱,是为了这家银行有实力,有很高的利息和回报。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故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描写,说到了《红楼梦》就会联想到林黛玉,林黛玉便是苏州人。苏州的文人有名气,苏州的女人也是非常了不得。历史上与苏州有关大名鼎鼎的美女太多,譬如那位在四大美女中名列第一的西施。

倾国倾城的西施本来是越国女子,可就是这位大美人,依靠玩美人计彻底颠覆了强大的吴国。自从西施来到了吴国,美人与苏州的缘分从此就再也分不开。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佳人见白头,苏州的美人似乎都难逃悲剧厄运,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是苏州人,桃花扇底看南朝的李香君是苏州人,状元夫人《孽海花》的女主角赛金花也是苏州人。

元朝时期,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外国人曾经到过苏州,这地方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十分富庶。他用“漂亮得惊人”来形容这个城市,在他眼里,人人都穿着昂贵的丝绸,人人衣食无忧。在西方人眼里,马可·波罗绝对是一个中国通了,可是他完全弄不明白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我们来说如此简单明了的意思,却被他曲解为杭州是“天上的城市”,苏州是“地上的城市”。更为荒唐的是,他认为苏州城外附近的山上,不仅大黄长得茁壮喜人,同时还盛长生姜,而且售价低廉,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18公斤生姜。

大黄和生姜显然不是苏州的特产,大多数的苏州人恐怕连大黄是什么玩意,都弄不太清楚。不过有一个信息非常准确,就是那时候的苏州确实已经是不同寻常的富庶。除此之外,苏州与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家尽枕河的水城,都是在水上大做文章,并且做好了文章。同样是出于人工,与威尼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州城并不是像精明的意大利人那样,把一座美丽城市凭空建造在一排排结实的木桩上面。

苏州城的基本格局,是借助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河道。要想解释清楚这个城市基本格局,举世闻名的宋《平江图》是一份最好的说明书。1129年金兵南下,原有的苏州古城几乎毁于战火,这是有文献资料以来,苏州城遭受的最大的一次伤害。在其后的100年间,废墟中的苏州不断恢复和发展,很快又生机勃勃地繁荣起来,当时的郡守李寿朋令人绘制了平江城地图,精细镂刻在一块石碑上。苏州又名姑苏,姑苏之外,用了比较多的就是这个平江。《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绘图手法是以平面和简练的立体形象相结合,它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苏州的繁华风貌,勾画出了宋代苏州人民的生活景象。苏州城充分利用了水这个自然条件,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十分大胆地引水进城,在城内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构成了非常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由于茫茫的太湖在城西,大海又在城的东面,湖水经苏州城潺潺东流,因此苏州城里的河道更多的是东西走向,而传统的中国民居是南北朝向,于是前街后河,家家临水。“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成了古代苏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常态。

苏州人很在乎自己的排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并称,苏州排在前面。苏湖熟,天下足,苏州又排在前面。苏州人因此不能不得意。好事者觉得这些排名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过是为了顺口和押韵。苏杭并称是在宋朝,源于北宋京都开封的一句流行俗语,“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杭州人认为自己是南宋的首善之地,是天子脚下的京城所在地,他们才应该排在苏州之前。苏州人不认这个道理,他们觉得自春秋以来,一直延续到北宋,杭州都是“僻在一隅未显”,它曾经作为京城是不假,那也就是南宋这个小王朝的事,风物长宜放眼量,考察经济指标,“若以钱粮论之,则苏十倍于杭”。

当然,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天堂”不仅仅是应该有多富庶,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能够远离战乱。苏杭排名之争本来就没什么是非,相比之下,同属吴地的苏州和杭州一样,自古以来便是太平的时间居多,宋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大批难民纷纷避祸南下,他们来到江南,看到的是一片和平景象,看到的是这里安居乐业,于是产生了一种恍若来到天堂的感觉。

对我来说,盘门最初是个纸上的符号,是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地名。虽然填写籍贯,习惯上写苏州这两个字,但是直到有一天,去拜访一位住在盘门的姑娘,我才和苏州这座名城,有了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记忆中,苏州和盘门差不多是一回事,很长一段时期,鸿雁传情,锦书易托,我把感情全寄托在面值8分钱的邮票上,在信封上一遍遍地写着苏州盘门。那位苏州姑娘,确切地说,那位住在盘门的姑娘,把我弄得神魂颠倒。不知道自己为她写了多少封情书,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文字的磨练,我有幸成为了一名作家。

苏州有许多标志性的东西,它的园林,它的评弹,它的美味佳肴,最能够引起我奇思妙想的却是盘门。那时候的盘门,藏在深闺人未识,通过一道闸门,通过一条窄窄的小河道,把古运河里的水,毛细血管一样引向城市的四面八方。我和家住盘门的苏州姑娘,沿着这些小河道,没完没了走着,脚心走出了泡,鞋底磨穿,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都留在了小桥流水之上,都留在桃红柳绿之中。有一句流行的俗语,叫“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实际上,年轻时不仅不懂爱情,而且根本就很少有欣赏风景的闲情雅致。随着青春岁月一同消失的,除了这一条条小河道,还有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它们和交叉纵横的河道一样,通向无数条小巷的深处。以盘门为起点,沿着鹅卵石小径,我们浏览了苏州的每一个角落。我用自行车驮着盘门姑娘,她为我指引着路。

苏州城以它的美丽精致闻名。在苏州人眼里,古运河边上的盘门,有着水陆两门和瓮城,这已经足够壮观了。水门傍南,陆门依北,有城楼有城垣,这又是何等的气派。我有时候喜欢和苏州人抬抬杠,尤其喜欢和那位下嫁到南京的盘门姑娘比阔。和南京的中华门城堡比起来,盘门的狭隘,至多也就只能算是个小弟弟。苏州人是中国最傲气的,必须煞煞他们的威风才行。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以一个城市的古城门而言,盘门这个小弟弟显然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个。大而无当,盘门从来不以庞大取胜,它的独一无二,它的精致,恰巧是“小是美丽的”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