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15

第15章 海河卷(15)

然而,也许这就是作家采风团的特点,在惊叹感慨之后,会有“然而”出现。然而,漕河渡槽如飞天长虹横跨两河,漕河和马连川河,在高耸的渡槽下,两河的河床乱石横陈,沙砾漫野,没有流水,在春天断流后,成了满目凄凉的荒滩。原本是青山绿水,现在河流干涸了,河床里没有了水,而远来的“天水”凌空飞架渡槽,像匆匆而过的过客。如果我们的河流能够清水长流,我们的山上树木常青,我们用得着不远千里,耗资亿万地引水救急吗?水是可能用完的,湖泊和河流是可能变成沙漠的,这一点最基本的道理,我们的决策者们,希望不要忘了。前两天,电视上播放了一则新闻,说是罗布泊上游开始向罗布泊供水,于是完全沙漠化的罗布泊的一小部分区域开始有了生物活动。这让我回忆起几年前我随部队在罗布泊地区考察的情景,也许,会让我们警惕我们生活的脚下的土地也变成另一个罗布泊:

罗布泊的死亡是因为它的源头枯竭了,作为罗布泊之源的孔雀河,已不复存在。当年孔雀河不仅养育了罗布泊,而且也是楼兰古城的乳母。在西方考古学家瑞典人赫文斯定、英国人斯坦因、美国人亨廷顿等进入楼兰和罗布泊时,有些人员就是乘船沿孔雀河而来。面对这巨大的死湖,我惊愕地发现,沧海桑田这种变迁,原来并不需要千年,就是昨天,也可能是新的太阳升起来那一刻。

我写过一首诗记录罗布泊之行,诗中写道:“我们躲在越野车内,好像/一支支蜡烛躲避火柴的亲吻……汽车发狂地拼命奔跑/拼命在被空气点燃以前跑出/罗布泊——世界上已经最不湖泊的冒牌货!”然而,我们能躲过罗布泊的命运吗?我想问,谁能来回答我!

面对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中最大的渡槽,我想到罗布泊,因为渡槽下是两条干涸的河,而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变成了死亡之湖也只是因为它的源头孔雀河干涸了,死亡了!

漕河渡槽是个象征,是个惊醒的雕塑:两山之间的漕河干涸了,马连川河断流了,自然之河死了,在河滩的乱石沙砾间人们树起了巨大的支柱,支柱上架着巨大的渡槽,渡槽里流着从千里外人工调来的水。但愿这是另一个开始,从此之后,这两条在渡槽下的河慢慢地复苏,渐渐地有了流水,有了绿波,有了一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六

我们下一个采风点是穿黄工程,从黄河的河床下穿越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控制全局的节点。东线也有一项穿黄工程,中线的主战场之一也是穿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全线铺开同时进展,但完工的顺序是从尾到头,而横在中间的穿黄工程则是关系到全面完工的时间的关键工程。在到达工地前,我从管理局的网上已经读到了穿黄工程一个叫王连明的员工自己写的文章,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豪:“一台盾构机,一批工程师,一个项目部,一代穿黄人。别家离远,风餐露宿,踏着历史的足迹,在黄河河漫滩上延伸出一环环管片,构砌成通达南北的隧道。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晨听河水湍急,晚看长河落日。青年人少了爱情的甜蜜,中年人淡了家庭的温馨,但我们无怨无悔。多少悲欢离合,多少酸甜苦辣,尽在豪言壮语中轻描淡写地略过。和着趔趄的河风,穿黄人别有一番英雄气概!有人说,穿越了黄河就穿越了历史。此话一点不假。千年沉积汇聚的地层,古木块石应有尽有,粉砂黏土无处不在。盾构施工所能遇到的地层在这里几乎全能遇到,对施工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有极大的风险。但我们穿黄人从不畏惧困难,本着精细施工的原则,大胆探索,迎难而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使黄河一号盾构机在泥土的海洋中迎风破浪,稳步前进。连老外也不得不佩服我们,伸出大拇指。但是穿黄才刚刚开始,以后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谁也不知道,然而我们坚信一定能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顺利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付给我们穿黄人的使命。晓风伴清月,残霞镀斜阳。一日黑白乱,人燕两头忙。当穿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脸的倦容,从隧道里爬到地面上来时,请不要嘲笑我们身上的泥巴和汗水,那是劳动者最美的品质。或许我们没有空暇看日出日落,没有机会和亲人朝夕相处,没有时间逛公园逛超市,但我们从不缺乏热血和豪情。面对着千百年沉积的黄河河床,我们会用庄稼汉的勤劳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一点一滴地打造壮丽的穿黄工程,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文章写得挺有诗意,也许黄河滩旁真会出一位诗人呢!

南水北调中线的穿黄工程在郑州市以西30公里的黄河两岸。一旦引来的丹江水从黄河下面穿越而过,南来的水才可以最终向北方流去。人类的力量,中国人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巨大,巨大的盾构机,己经在上海的黄浦江下,在厦门的海底,创造了奇迹。这个穿黄工程投资在几十亿人民币,工期接近5年的时间。我们沿着黄河的岸边,一路向西走去。到了穿黄工程的现场,眼前顿时开阔了起来。工地上的繁忙程度是我们很难想象的,现在,工程的进展已经超过了一半,大概到2010年就将全面竣工。从黄河的下面穿过去,其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在工地上,知道了直径9米、长78米的盾构机正在黄河的底下顽强地向北岸掘进。整个穿黄工程由南岸进水工程、黄河底部两条隧道、北岸渠道和老蟒河倒虹吸工程所组成。怎么来形容呢?也就是说,从南边引来的明渠的水,到了黄河边上,要进入一个穿黄工程的进水闸门,在闸门,水的流量和流速都被控制,然后进入到几十米深的黄河底下,在隧道里向北流动,从出水口出来,经过了倒虹吸处理,然后进入北岸边的明渠,继续向北进发。

让巨大的水流从黄河的底下穿过去,也是中国人有实力、有科技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现场,工程的总工们告诉我们,他们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项的科技创新,有很多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在这样的大工程里,中国人的创造性和智慧进一步地得到了发挥。眼前的打桩机、挖掘机、大卡车都在运动和奔忙,我们看着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空茫地带,又向空茫的地方而去。但是在这种空茫的感觉里,却有一种特别实在的感觉:眼前的建设者正在这黄河的底下,把南来的水引向北方;那我们看不见的9米直径的大盾构机,在一刻也不停地向北部掘进,在顽强地从黄河的下面穿越。

为了详细地了解穿黄工程的有关资料与数据,我查阅了记载穿黄工程开工的2005年9月27日郑州的《大河报》发表的消息:《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今动工》。这则消息说:

今天,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河工程在郑州正式开工。无法逾越的黄河天堑挡住了几代人南水北调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就要在郑州化为看得见的现实。穿黄工程,由于它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中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确保中线工程这一输水长廊清水畅流的咽喉工程,在长达1400公里中线干渠上,跨越黄河天堑的穿黄工程如何建设、建设得怎么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穿黄工程开工前夕,记者采访了穿黄工程设计专家。

工程宏大气势磅礴

长达19 .3公里的郑州穿黄工程地点,人文景观式的主要建筑物自南向北包括:南岸连接明渠、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含邙山隧洞段和过黄河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连接明渠、新蟒河渠道倒虹吸、老蟒河河道倒虹吸等。其他建筑物包括北岸防护堤及渠交叉建筑物、孤柏嘴护湾防护湾工程等。其中,穿黄隧洞总长4250米,埋深23~31米,采用双洞并排穿越,隧洞轴线间距最宽处为28米,近间距为19 .3米,净过水内径7米,加衬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直径约9米,这些宏伟建筑由于埋在地下,人们很难看到。地面上的工程气势恢宏,再过几年你站在邙山山顶南望,长4620多米、渠底宽12 .5米、渠顶高程120米的南岸连接明渠逶迤走来。长江、黄河,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在郑州交汇。

穿黄工程设计专家讲,整个工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特征,避免用一般城市建筑设计手法,尽量体现水利工程结构的简洁有序,并通过其宏大、粗犷、简洁的体形表现整体的气势和力度。建筑设计服务从总体上的大气势,避免花哨凌乱。结合工作照明和景观设计,进行了夜景照明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照明技术,渲染和烘托整个工程丰富多彩的美丽夜景。在色彩上,以混凝土灰黄色为主,点缀以醒目的色彩,力求简洁明快。

技术复杂专家答疑:穿黄工程,何为利器?

穿黄隧洞4000多米,重任主要靠“吃苦耐劳”的“大力士”泥水平衡盾构机来承担。过河隧洞既穿越透水砂层,又从粉质壤土层中通过,尤其是在砂性土层中透水性强,开挖面自稳性差,还承受高水压力,如遇高强度震动,砂土层极有可能发生液化,造成隧洞涌水。根据穿黄地质条件以及确保开挖面稳定的要求,经过对各种盾构机的比较,选定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盾构机前面有一个刀盘,刀盘上有许多刀片,众多马达带动刀盘,刀盘旋转起来就像剃须刀刮胡子一样把泥沙切削下。盾构机机头后面是50米长的后续台车,每往前走一个外衬砌管片的距离,伸缩节就把‘腿’缩回去,施工人员着手外层衬砌管片的安装、注浆,然后,伸缩节再顶住刚衬砌好的管片,盾构机向前切削。隧洞掘进全部完成后,就在外衬砌管片拼装形成的隧洞内进行全圆混凝土【二次衬砌】浇筑。穿黄设计技术人员坦承,他们最担心的是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古树、孤石等,如克服不了这一难题,将影响工期。对此,他们的应对方法是:在盾构机上设置超声波探测仪,加强施工中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在盾构机上设置破碎设备,当遇到孤石、古树时,将其破碎成小于16厘米的渣块,顺泥浆管排出。

隧洞如何进水、排水?

专家说,南水来到隧洞前,先用事故检修闸门局部提起5厘米的高度向洞内充水,当进口闸前水位达到低限水位114米时,充水流速加大。1天时间内南水便可充满隧洞。一条隧洞积水量约为167400立方米,检修时,把黄河南、北岸的闸门挡住,每洞选用两台潜水泵同时工作,约85小时就可把洞内的水排空。排出的水可由南岸退水洞排出,也可排向北岸渠道,或直接排往黄河。

检修、清淤如何进行?

根据需要,穿黄工程可以安排停水检查、维修和清淤等,每年一次停水检修,时间为15—30天,每隔3—5年,可安排一次规模较大的停水检查与维修,时间为30—60天。隧洞内部衬底部设行车道,宽3 .1米,采用双线四轨运输。检修时,车辆直接从南岸邙山斜洞进入。车道两侧各有20厘米宽的排水沟,用于排放检修期间的渗漏水。车道平台内有3根埋管,通信光缆、电缆等从下面通过。

工程如何防震、防洪?

穿黄项目设计专家说,黄河南、北岸都设置有工业电视系统设备,监视穿黄隧洞南北两岸建筑物和设备运行情况。隧洞内外装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自动化设备,根据监视所辖设备的报警信号,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现场检修维护。专家讲,根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对穿黄隧洞进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穿黄隧洞按50年超越概率5%的地震标准进行设防,场区地震设计基本烈度为7度。在7度地震条件下河床段砂土液化最大深度为16米,而隧洞顶板埋深在23~32米,位于液化砂层之下10余米深度处,因而不受砂土液化的影响。专家讲,穿黄工程过河建筑物按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北岸河滩明渠及新、老蟒河交叉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穿黄工程过河建筑物施工导流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

工程如何防冻、防冰?

对于防冻防冰,工程设计者是这样应对的:穿黄隧洞进口事故检修门、出口检修门和工作闸门、退水洞检修门和工作门的门槽埋件处均设有防冰冻设备。在渠道边坡设有聚苯乙烯塑料保温板。

背景材料数字黄河

为了选择穿黄工程合适的穿越地点,勘察、规划、设计等技术人员进行过长期的通力合作。根据穿黄工程不同设计阶段、不同引水规模,初步定下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30公里附近的孤柏嘴线、李村线、李寨线、牛口峪线等不同线路穿黄工程方案,黄河槽底隧洞长度分别为3公里、3 .5公里、5公里。最后综合了各方面因素,选择了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处的荥阳市王村镇李村作为穿黄的路线。穿黄工程在南岸布置有东邙山坡、西邙山坡和满沟3处弃渣场,北岸布置1处弃渣场,位于隧洞出口段导流防护堤北侧。穿黄工程高峰年劳动力需用1500人,平均年劳动力用780人。由于盾构机太大,光设计、制造与运输就要12个月,盾构机在北岸竖井组装3个月,对盾构机掘进和管片安装需要18个月,台车安装与拆卸车各需1个月。一期工程设计流量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20立方米/秒,二期工程设计流量440立方米/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