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122

第122章 东南卷及其他(23)

涉水过去,有一条上山的路,渐渐地从空气里可以闻到一种独特的树脂香味,由此,我们意识到已经走进原始森林。森林中的落叶有三五公分厚,树种很多,我叫得出名字的树木有鸡毛松、陆均松和桫椤。空中花园,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在大榕树两根树干交叉的地方,寄生着许多小鸟巢蕨。

那里的大树普遍长有板根,据说这是热带雨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热带雨林多雨、潮湿,土壤表层的水分很多,树木无须将根系深入到深土层就可吸取重要的养分,于是就把基部向四周延伸,形成板状的根。陪我上山的同学是当地人,读书的时候就写过不少歌颂五指山的诗,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他说,这片森林直线距离大约15公里,而实际距离超过100公里,要六七天才能穿越它。他的意思很明白,要我折回原路,不要再走了。虽说有些遗憾,但我毕竟到过五指山。

为了探访万泉河源区,我于2009年11月初来到海南。尽管那里日历上也有“立冬”、“小雪”,但四周的气温与春天没有两样。到海南的第二天早上,我乘坐朋友的面包车从海口出发,前往黎母山。这几位朋友是我在海南建省时认识的,他们是“十万人才过海峡”中的几个分子。在我成了外省人的同时,他们成了海南的新主人。汽车从“国道”驶入“县道”,再转入“乡道”,一路上大家高声地谈笑,甚至一曲一曲地唱起来,唱的都是一些老歌。

10点左右,我们来到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不似初见,反如重逢。黎母山,古称黎婺山,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就赋有《题黎婺山》的诗章。黎母山是黎族同胞的始祖山。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正是以黎母山为依托,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迎接海南解放。

上行到海拔约400米处,一道河坝横空而出,这里被命名为“小三峡”,虽然久旱未雨,河水倒也充沛,向导说不出河的名字,只说是万泉河的源头之一,上游支流经过悬崖峭壁,常常形成瀑布。从“小三峡”再上行300米,有一处双子瀑布。流水从高处落到一平台稍做一个转身,又继续冲下悬崖,形成似连似断的两截。听向导说,黎母山最有名的瀑布是吊灯岭瀑布,在黎母山主峰西侧谷底,太远了,去不了。我们顺着河流继续走,不久就见到成片成林的桫椤,与五指山的桫椤不同的是,这里的桫椤明显带有海拔带状分布的特征。它的外形与蕨类没什么两样,新生枝条上叶少茸毛多,顶端盘成一团呈螺旋状,含有丰富的水分。

这里的树长得很高却很细,因为这里的热带植物生长茂盛,每棵树为了争得阳光,都拼命地拉长生长,差不多拇指粗的小树也长到10米乃至20米。高大的乔木一般高三四十米,甚至五六十米,树冠十分繁茂。据说,这些树木落叶不在秋冬,而在春季。落叶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因为春季万物滋生,新的叶子必须要长出来,老的叶子不得不让位。所以,今天树上刚掉下黄叶,明天树上就长出新绿。山路越走越困难,这让我感觉越来越好,这意味着这片热带雨林依然保持原始的味道。

鹦哥岭热带雨林孕育了海南两大河流

热带是古老物种起源与聚集之地,展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往往呈现出热烈、原始的景象。我就是抱着这种热带的幻想走进海南热带雨林。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美丽,异彩纷呈。海南热带雨林再次引起重视,是2002年11月科考队在鹦哥岭发现一块我国少有的热带雨林处女地。

鹦哥岭是海南第二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与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遇到鹦哥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后,为全岛带来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是海南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每年的东北、西北寒流侵入岛内,受鹦哥岭山脉等阻挡作用后,沿东西这个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对海南岛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一旦鹦哥岭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的整体气候。

鹦哥岭位于白沙、五指山、乐东、琼中4市县交界处,有近一半的面积在白沙县境内。

1943年7月12日,黎族首领王国兴、王玉锦等领导的“白沙起义”失败后,率起义队伍撤回到这座山高林密的鹦哥岭。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断绝了同山下的联系,不久陷入绝境。王国兴派人下山找到了琼崖纵队,才得以冲出重围。中共琼崖特委专门成立了黎民工作委员会,指导黎、苗族人民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白保乐【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重回五指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保证了海南解放战争的胜利。

王国兴原名王兴,白沙县【今琼中县】红毛峒番响村人,祖先曾被清朝政府委任为黎峒的“总管”,父亲是一位世袭的峒长,他在起义前任白沙县红毛乡乡长。毛泽东主席给予王国兴的评价是:“中国少数民族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有王国兴一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鹦哥岭绝大部分从未有过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1997年,海南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到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调查,听闻鹦哥岭有原始森林存在,却没能进入原始森林。2002年11月,海南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队进入马或岭等区域,第一次确认鹦哥岭有成片原始热带雨林存在。2003年3月,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鹦哥岭地区进行资源调查,第一次科学记录了该地区动植物种类的数据。2003年5月,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海南发现原始森林》的内参。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热带雨林面积多达25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而且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的尖峰岭,它的热带雨林面积仅为150平方公里,五指山、黎母山、霸王岭、吊罗山的热带雨林面积则更小。鹦哥岭首次资源调查发现一个飞蛾新品种和3个海南新记录。这3个海南新记录,分属于苔草属和粗叶木属,其中粗叶木属有两个新记录。这里面有一种粗叶木,以前中国只在云南发现有分布,而今又在鹦哥岭被发现,说明了鹦哥岭在海南生物资源中的独特作用。

这次资源调查更大的收获是,为海南培养了一支永远不走的保护区人才队伍。1997年鹦哥岭调查队进驻前,海南各保护区工作人员组成尖刀队,先行进入鹦哥岭,挑选有代表性的驻点,方便调查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接触鹦哥岭有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这些身处保护工作最前线工作人员,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责任心和关注度的增强,将对海南生态资源的保护带来最直接的推动作用。

热带雨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鹦哥岭原始热带雨林的发现,对于热带雨林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 .7%的我国来说,显得尤其珍贵。

鹦哥岭具有海南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河溪众多,会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是海南第一、第二大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鹦哥岭同样是其发源地之一,发源于鹦哥岭支脉斧头岭的石碌河就是昌化江的支流。昌化江全程大部分流淌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流经地区沿岸无大城镇,在下游是东方市和昌江县的界河,南边由东方市管辖,北边由昌江县管辖,最后从东方市穿过昌江县的昌化港流入北部湾。全长231 .6平方公里,集水面积5150 .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1 .7亿立方米,流域人口131 .27万人。隋代昌化县治在今河口北侧,昌化江因此得名。

昌化江干流在番阳以上为上游,长79公里;番阳至叉河为中游,长84公里;叉河以下为下游,长39公里。干流上中游坡陡水急,洪水暴涨暴落,两岸地面一般高出河床20至30米,无大片洼地和居民集中地带;下游河床宽阔,两岸分布有农田,水流宣泄顺畅,未发生过洪水灾害。

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域内的较大支流左岸有南满水、通什水、乐中水、大安水、南巴水、东方水,右岸有南绕河、七差水、石碌水。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中通什水集水面积最大,石碌河次之,集水面积分别为660平方公里和546平方公里,其他均在400平方公里以下。

海南的第一大河南渡江的水源区,就在鹦哥岭的腹地,具体位置是在白沙县青松乡、南开乡、元门乡和细水乡。白沙县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居全岛之首。全年日照2055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1 .9至23 .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区气候特点突出。境内大小山岭440座,鹦哥岭主峰海拔1811 .6米,是海南第二高峰。全县大小河流30条,其中流过境内的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为三大河。

南叉河、南美河、南川河、南开河、南什河、南湾河等河流直接注入松涛水库,或汇入南开河后注入松涛水库,为南渡江赴海的征程积蓄了最初的力量。这几条河流的名字都有个“南”字,我开始以为与方位有关,在和当地向导交谈后才得知,在黎话中,“南”就是水、河流的意思。这位向导还告诉我,南开河原来叫南溪河,黎话里“开”与“溪”是谐音,为了书写方便,南溪河就写成南开河。乡因河而名,南溪也随之改为南开乡。

南开乡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山区乡,有5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其中26个黎族村,一个苗族村。高峰村是南开乡最边远的一个村,也是白沙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这个村位于鹦哥岭的腹地——南峰山的半山腰,离南渡江的源头最近。高峰村有5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方通、方红、方老、坡告、道银,非常分散,以方通为中心,几个村小组相距20分钟到两小时路程。

我到过村委会所在地方通,村里一栋砖瓦建筑就是高峰小学,一栋平房6间教室,据说是2007年新建的。几位老师从师范毕业分到这里,就几乎没有下过山。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几十年都没有去过县城。来高峰探险的驴友晚上就住在这排教室,或者住在操场上自搭的帐篷。

高峰离县城60公里,道路是一条土路,坡度大,弯道多,坐车要颠簸4个多小时。遇到雨季,路面泥泞不堪,根本走不了,只有等一个月左右,土冻硬了才能走。这条山路是2002年修通的,村民们第一次见到汽车,是县教育局对口扶贫拉了一车猪苗进村。让高峰村通电是2006年,在通电之前,不少村民买来带有涡轮的简陋的小型发电机,放在南开河里,拉上电线,进行有限的照明,村民们把这叫做“水瓶电”。但是很不正常,夏天水大的时候,电压高,没办法控制,常常把灯管和电视机烧坏。而到了枯水期,电压又不够,灯光若明若暗,电视机也开不了。

高峰很安静,树木环抱,南开河绕村而过,河床都是岩石,河水清澈透明。我到河里洗把脸,11月初水是冰凉的。看见一群鱼儿游来游去,不敢伸手去捉,这里是禁渔区,村民们以乡规民约的方式建立的。在海南已记录到的106种淡水鱼种中,仅在南开河一段就发现有48种,淡水鱼品种资源占到全省的将近50%。过去村民毒鱼炸鱼和过度捕捞,使这里的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几十公里长的河段很难见到一条手掌大的鱼。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科技人员长期到村里做宣传,起到效果,道银村小组率先建立禁渔区,坡告、方通先后也在流经自己村庄的河段建立起禁渔区。

村民们不愿再提伐木、狩猎、捕鱼的往事,为保护好南渡江的水源,他们现在以种养为生,种植水稻、山兰、竹子、南药和红白藤,还有养猪养牛。牛以黄牛为主,在它身上做上标记就赶到附近山上;猪每天要喂点饲料,更多的是让它在村里转悠觅食,肚子大得拖地,因而得了外号叫“五脚猪”。

南开河的源头既是南渡江的源头,因为南开河是南渡江的干流,在上游的河流中它长度最长水量最大。它的源头在哪里呢?高峰小学符明能老师告诉我,在南峰山的高处,离高峰村还有40公里,而且没路可走。上去可能性极小,我只能想象这条河的源头是怎样的:一条小溪沿着一条山沟流了出来,时而哗哗作响,时而细细有声。它给自己开辟了一条河床,上面杂草丛生,把小溪遮得几乎看不见了,那块杂草丛生的地方就是大河的源头。

高峰村民本来可以选择下山生活,可他们偏要留在大山深处,这是为什么呢?据《白沙县志》记载:1971年10月,高峰村540余人迁并至荣邦乡,但1980年12月后,大部分村民又迁回高峰,人数大约为460人。主要是荣邦乡水田面积少,没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让高峰村民难以适应。这是高峰村一次不成功的外迁经历,它让我领悟到一条河对于当地黎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大地完整性的表现,是生命的尊严和美丽,它是源远流长的过去与将来。

大边河是万泉河最大一条支流

大河的深沉博大、气概非凡,是由上游的支流孕育出来的。万泉河上游支流有9条,最大的一级支流是大边河。在琼中县境内,大边河流经营根、中平、湾岭等乡镇。中平镇境内山多,海拔500米以上山岭11座,其中白马岭海拔1264米,南茂岭海拔1270米。山陡坡险,河流交错,在深山幽谷之间平地或台地,被称为“坪”,苗族村寨就建在大大小小的坪上。“苗王”陈日光就是中平人,苗村有基督教堂,很多苗族人信仰基督教,与陈日光有直接关系。

据《海南苗族》一书记载:陈日光秉性善良,吃苦耐劳,生活俭朴,不嗜烟酒,身材魁梧,体力超人,能言善辩,交际甚广,因而深得海南苗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20世纪初,他曾担任过中平、南茂、加略等六峒总管,成为最孚众望且最具影响的“苗王”。他曾因狩猎被熊伤及眼部,去琼东县【今琼海市】加积基督教福音医院治疗,在医院中接受了基督教。在他的影响下,苗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到1919年已有12个苗村建起了教堂。1922年,陈日光举家搬迁到吊罗山新安居住,建起了“苗王寨”和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