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107

第107章 东南卷及其他(8)

港府与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差距被认为有季节因素影响,冬季枯水期的污染物较全年平均水平偏高。但绿色和平组织人士忧虑,即使水质只属季节性恶化,但是港府为清理食用水,将要采用更多化学物料进行消毒。而且自密封管道启用后,邻近东江、受严重污染的石马河,水量急降,每遇潮水涨退,更可能倒流至东江中游,污染东江源头。广东水利厅亦承认石马河污染极严重,计划整顿污染。

15 .2006年,港府再次重申密封管道启用后,输港东江水水质在各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港府与广东省政府设立紧急通报机制,透过电话及传真就可能影响东江水水质的重大事故尽早通知对方,以便适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和相应行动,确保供水安全。然而2006年以来,为发展经济作物,东江中上游不少原生态灌木林带被砍伐,大力发展种植尾叶桉,大量原生态森林被毁,变成单一桉树,导致物种多样性消失,生态破坏严重。若情况继续,东江水源很可能遭遇断流危机。

百年供水的新难题,不仅影响到香港未来的发展,更是广东省政府乃至中国的发展瓶颈。污染的影响是其一;内地工业的发展,用水量激增是其二,广东可用水资源也日渐捉襟见肘,中央一再保证对港供水,但香港也要未雨绸缪,多自躬省,不能肯定,日后香港制水是否卷土重来。因此港府在配合和督促广东省政府治理污染的同时,自己也在研究探讨其他供水方法,包括再造水、海水淡化及本地收集雨水等,避免畸轻畸重,过度依赖东江水。

16 .地是恒数,人是变数,香港地少人多,增加集水区并不可行。而扩大现有集水区,如加高堤坝,每立方米水价急增至9元,较目前购买和处理东江水的成本高出一倍。而且扩大集水区会淹没毗邻郊野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减少有限的可发展土地。

再造水则成本高昂,市民亦未必接受。而海水淡化目前成本虽高,但有下降趋势,如配合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使用,有助降低营运成本,可能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水源。

节流方面,水务署制定了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全面水资源管理计划”,包括用水器具标签计划、15年的水管修复更换防渗计划、海水冲厕和集雨区扩展计划以及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计划等。

17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香港每年耗水约9亿多立方米,由于水管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其中将近四分之一是在输水过程中汩汩潜行,在地底悄悄溜走,一算吓一跳,足足等于9万个标准泳池容量。过去测漏水管要在夜间进行,将水管网络内的水掣逐一关掉,监察流量及水压的变化,从而找出漏水范围。水务署自2001年采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将大量有如成年人拳头大小的记录仪,置于水管网络的水掣上,这些仪器会自行于夜间启动,如发现附近一带有水管渗漏,水务署就会派员驾车巡查,以无线接收器接收信号,找出渗漏的一段水管,然后以声纳仪器收窄范围,最后由富有经验的水管测漏人员监听音棒或电子测漏仪,在地面进行听声检查,确定实际位置。此法好处是减低对交通影响,检测期间亦无须停止供水。单是过去5年,估计累计节水2 .6亿立方米,相当于8 .5亿元的食用水。节约是富余之母,能不慎乎俭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香港百年供水的过程,生聚教训,困厄颠踬,恰如奔流到海的大江,回环九曲,慷慨悲歌,然而终于在祖国的怀抱里,在港人治港的奋进中,得到涌泉之报。

二、天容海色本澄清

——香港治水百年

1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保障供水,固然是当今全世界各大城市一大难题;治理污水如同保障供水一样,同样是经济发展迅捷城市的一个令人头疼的肯綮。

香港最早的环保措施可追溯到百年之前的雨污分流系统。百年沧桑,一路跋涉。1894年,香港暴发的大规模瘟疫,首宗病例,患者是一名国家医院的庶务员,由刚从广州视察疫情返港的国家医院署理院长娄逊医生【Dr .Lowson】发现的。5月10日,香港宣布成为疫埠。是年,全港人口最稠密及环境卫生恶劣的上环太平山区成了疫症重灾区;控制疫情,就成为当年港督的首要任务。之后30年,香港市民仍然不断与鼠疫搏斗。媒体一片哗然,也直接引起港英政府对香港华人生活区的公共卫生状况的重视,1902年,已经开始有新建住宅规划成雨污分流系统,即雨水和污水用两套独立渠道进行收集和排放。上世纪20年代,港府在港岛东西侧填海并将人口分流,同时较大规模地在住宅区铺设管网系统,且一开始就用雨污分流。高处的雨水被拦截送到水塘作为20%食用水来源;剩下的则通过管道排出,因地势低洼而排不及的,不少地区会形成“水浸街”。那时候的香港人,尤其是日常采买的家庭主妇,穿着木屐,摄裙蹚水,莫不以为苦哉!采用此套系统,主要的考虑还是收集雨水,供应短缺的用水。

工业发展初期,万事蛰伏,炊烟霭霭,当时污水只需顺着管道直排维港,每天数万次的海水潮汐足以将它们净化。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工业的起飞,污水直排对海水水质影响越来越大。深水埗的雨水渠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垃圾和油迹全部流入“坑渠口”。发展蓬勃的屯门一带海域满目油污、荃湾工业废水直排维港。维多利亚港的水质被长年忽视,当时政府没有任何措施监控工厂排出的污水,香港每天向维多利亚港排放约150万立方米筛滤后的污水,其中有不少含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的废料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维港,沉积在维港海底的污泥中。

2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直到1980年政府才实施《水污染管制条例》,明文管制废水污染海洋及河溪环境。1989年,全港人口产生的污水,仍有超过50%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大海或内陆水域,泛泛之波,清流变浊,伤痛隐隐的岂止是媒体,又岂止是环保绿色和平组织。当人们发现,本港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经收集所得的污水曾做较高级别处理,其余一概散入大海,遽然知晓生存环境之劣,未必要等到子孙后代来品尝风侵雨蚀之痛。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政府在各方吁请的压力下,下决心制定了16个“污水收集整体计划”,为本港所需的污水收集基本设施制定一本发展蓝图,要义便是收集集水区内的污水。轻重缓急,一一展列之后,政府更知自己的首要工作峻切迫急,那便是清理维多利亚港的海水。

维多利亚港湾一线逶迤多姿,大厦接云,山峰似列,鸥鹭翻飞,汽笛悠扬,更有客轮、货轮、游艇和快艇驰骋其间,斩浪劈波,弧线如梭。从太平山头眺望维港,从来都是八方云游而来的客人的愉目之景,岂可或缺!但这一线又是香港最密集的人口生活区,每天排放近185万吨污水,超过全港总排污量的60%。维港水质极为恶劣,每天有足以注满1000个奥运规格泳池的170万立方米污水,这些泛着扑鼻臭味的污水,只在沿岸的初级处理厂略经隔筛及隔滤砂砾的简单处理之后便排入港湾。受水质污染影响,不少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老一辈人在海边随便用桶盆即可舀到鱼虾的记忆,美好而不可复现。虽然之后一直仍有不少人在维港两岸垂钓,或有垂钓之乐而无口腹之福,因为人们担心污水残留的有害物质,鱼虾难以幸免,于是通令维港中的海产品已不宜食用。一方面是鱼虾不可食,另一方面,因维港污染问题严重,海水能见度下降,加之海面交通繁忙使得封闭海港困难,以往常见的泳装男女,竞相竞姿的泅渡活动渐趋式微。至今忆起,那些肌腱发达的“老运动员”们犹自惋叹不已。

3 .似乎没有哪个住户能够对自家门口一天天恶化下去的海水景况无动于衷,人们在奔走呼号,媒体在激扬文字,政府在反躬自问。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非一日之寒的冰冻,须得慢慢来融解,但是必须行动。政府开始推行策略性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又名“净化海港计划”及“海港污水处理计划”,并于1995年展开第一阶段的建设工程。好的计划然后行动,便是成功开始发酵。在这项计划下,政府改良了现有的初级处理厂;在深海挖通总长度达23 .6公里的污水收集隧道,把九龙市区、青衣、葵涌、将军澳和港岛东北部的污水,引进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该计划下第一阶段的污水处理厂亦已在昂船洲建成。现时已处理的污水,可通过扩散式排水口排进维港以西的水域。海水固然有自净能力,但是污水的集中排放是自净的大敌,分而治之净之,这要有一个科学的估量。

4 .追根溯源,香港策略性排放计划是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解决维多利亚港日益严重的污水问题肇其始。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第Ⅰ期的目的是将来自九龙市区及香港岛东北端的污水截流,利用地下排污隧道将污水输送到昂船洲的化学辅助初级厂集中处理,经处理后的污水由维多利亚港西面的海底竖井排水扩散器排放。昂船洲污水处理厂于1997年5月落成以来,每天处理300000立方米污水。只经过初级处理后便排入海港的污水量,已减少20%。第一阶段的污水处理系统在2001年下半年启用后,只经过初级处理便排放入海港的污水量,减少了70%至75%。市民站在维港两岸再闻不到异味,海水中溶氧量、大肠杆菌以及海水清晰度等多项卫生和环保部门关切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一番科学治理,众人劳心劳力,维港中东部水质如今已大为改善,在维港绝迹了近30年的珊瑚群正渐渐发育成形,如颜色鲜艳的海葵、柳珊瑚已率先在海底摇曳生发,争妍斗艳。香港海洋保护组织指出,只要不把维港做“厕盆”,来日可期,这批珊瑚群便会伴随市民的美好期盼,一起盛开、成长。

香港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派出潜水人员在维港7个海域进行珊瑚普查工作,当中包括将军澳、北角、启德、中环皇后码头及昂船洲等。普查结果非常令人鼓舞,在这些海域均看到灿烂夺目的珊瑚簇,如在歌连臣角看到海胆、海葵及石头鱼;在昂船洲看到海马、柳珊瑚、软体珊瑚等;在将军澳看到星珊瑚、鱿鱼卵、狮子鱼;在启德看到海葵及珊瑚丛等。能否设想,不远之将来,内地和世界游客,香港游又多了一个海底观秀的项目,那就是我们香港市民和绿色环保人士共同爱护家园的可喜收获。

这些海洋生物过往只能在西贡和东坪洲的海岸公园看到,如今,在维港都可以看到,虽然规模并不算多,只要政府进一步落实改善维港的水质,这些海洋生物便会与市民一起成长。珊瑚都是刚刚生长出来,只有一岁左右,非常幼嫩,从长远看,还需多多护佑。

环保人士建议当局可以仿效早年在海岸公园进行的人工鱼礁,尝试在维港一至两个水域内安装人工鱼礁,以便在海底营造一个聚集鱼类及珊瑚群的地方,相信可以加速鱼类及珊瑚群的生长速度。

5 .但针对“净化海港计划”,时至今日仍有质疑之声。当年供职于环保署的香港公开大学教授何建宗仍认为这条深海污水隧道“不是最优方案,只是基于当年港英政府一意孤行而为之”。早在1995年该工程施工之初,何建宗和另外62名香港学术界及科技界学者就联署一份长达6000字的意见书公开反对。

“昂船洲现在处理香港一半的污水,万一‘死机’了怎么办?”何建宗说,深海排污工程缺乏弹性,由于排污管道又深又远,发生意外时处理起来很困难,“我们怎么可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和多名专家当时建议做分散型的污水处理厂:将军澳一个,观塘一个,北角一个,摩星岭一个。“全世界都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如此大型,一口气处理140万吨废水!其实分散成几个20万至4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有如战场降敌,分而治之,既省钱又高效。”

渠务署回应当初不采取“分散设厂”,主要是因为市区难以找到政府满意而市民又无异议的场地。而“净化海港计划”一期工程自2001年底竣工投入运营以来,成效很明显,从未试过“死机”。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有两套“中央处理器”电脑系统,完全电脑化控制的排污流程并不惧怕“死机”;即使因停电等因素“彻底死机”,厂方也早已制定后备方案:在各个收集污水的隔晒厂进行初步处理后通过深海渠排放,排污原理与未用深海污水隧道时一样。

6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头痛的问题层出不穷,23 .6公里的深海隧道每天将140万吨近一半香港人排出的污水收集到昂船洲,经处理后在西面通过海底排放管排入维港,这直接导致荃湾至少4个泳滩关闭。原因是荃湾一带水域受到污染,经过“一级半”化学强化处理的污水集中排放,会令海水大肠杆菌严重超标。人泳其间,安危难保。

“环保界的同行都说,这是香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例子。”专家至今坚持认为,净化海港计划是一个“反面教材”,完全是由于“洗湿了头没有办法不继续”。

而香港渠务署在已经进行的净化海港二期甲工程中加入污水消毒项目,主要针对超标排放的大肠杆菌。完成后的消毒设施,对昂船洲每天处理的140万吨污水全部进行消毒之后再排放,维港水质将得到显著改善,预计海港主要区域的细菌含量可减少90%。为早日改善维港西部的水质,政府计划在两年内提前完成兴建污水处理消毒设施,使得部分已关闭的荃湾区泳滩可早日重开。渠务署官员乐观地表示,等2014年二期所有工程投入使用时维港水质将得到更大改善,停止36年的“渡海泳”年度盛事极可能旌旗翻飞,重新举办。另外在“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的基础上,政府将进一步采用更高级别的污水处理技术,即开展“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乙,增设生物处理设施,从而提高除污率,以应对集水区内的人口增长。

7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目前全港共划分为10个水质管制区,每区按该区水体的用途和性质订立具体的水质指标。蓝图所列,一一规范,处理废水的要求和排放的地点均视受纳水体的同化能力而定。这项能力受潮汐、珠江口水流和海洋水流的影响,也受个别地区具体环境需要的限制。比如在半封闭的海域,如吐露港,或者河流,水流更新缓,只能将少量的经过高级处理的污水排放进入这些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