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039

第39章 黄淮卷(38)

尽管诸多的民间传说及贫乏的史料记载,让微山湖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几千年间的地壳变化、水害频仍,曾令显赫一时的古留城,沉眠在茫茫的微山湖水中,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给人们无尽的反思与警醒。这不争的事实时时警告着人类,悠悠岁月,水可鉴史,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必将成为一个亘古的话题。国人从大禹治水,到三峡工程,再到南水北调,事实证明,兴修水利,强国富民,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诚然,为了今天的悔悟与觉醒我们曾付出了诸多高昂的代价,痛定思痛,今天的我们必须放下掠夺的手,善待环境、善待生命,常怀仁爱之心,常感责任之重,方能求得天地间万物共生的永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忆过往,曾经,那湖湾幽深、岛屿点缀、芦滩广袤、荷叶田田、白帆点点的微山湖,被古人称作桃源仙境,清代诗人赵执信有诗赞曰“舟前湖泱漭,湖上山横斜”,“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乾隆皇帝曾沿运河几下江南,写下了《韩庄观湖》等多首律诗;征战南北的陈毅元帅,途经此处,面对钟灵秀丽的微山湖风光,挥笔写就了“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人画图”的壮丽诗篇。这融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微山湖,数十万亩荷花竞相开放的夏日盛景更是蔚为壮观,堪称世界之最,曾赢得游客“黄山归来不看岳,微湖归来不赏荷”的慨叹,湖区的人民更是将荷花奉为“神花”、“救命花”一样去敬奉。80年代末,胡耀邦到微山视察时,也曾倍加赞赏美丽的湖光山色。

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区人民“靠水吃水”,多以打鱼为生,衣食住行几乎全在船上,因而这些长年漂泊在水上的点点帆船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被当地人亲切地叫做“连家船”,每当夜幕降临,各连家船相聚而泊,湖水舒缓的起伏声和着船上的荧荧渔火,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定会让人想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来。但这“连家船”上的生活并不太平,也如他们赖以生存的微山湖水一样,时而起伏不定,在日积月累的渔猎生活中,为了利益与面子,船与船之间也会出现争斗,且常有渔霸欺负渔民的事情发生。据说在清朝末年,微山湖渔民为反抗渔霸的欺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带有游猎性质的四大船帮。“帮主”则由民众推选的长者担任,各帮有各帮的帮规,且纪律严明。

和平年代的微山湖人民也得益于这妩媚灵秀、物产富饶的水资源,曾醉心于春夏水天一色时的泛舟垂钓之乐,曾留连于秋冬万物萧索后赏冰封雪落的惬意……或许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是湖区人民共同的梦想。然而,在这四季美景的转换更迭中,仅80年代以后,微山湖就面临了五次大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期都厉害得多,曾经出现过占山东淡水总面积45%的南四湖所剩水深还不到20厘米,12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内,仅剩0.4亿立方米库存水量,181万亩水域已干涸160万亩的严重旱灾。一度导致航运中断,鱼塘见底,饮水困难,经济衰退,生态急剧恶化。尤其是2001年微山湖遭遇的那次百年大旱,湖水全面干涸,京杭大运河断航,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微山县全县受灾人口就高达32万,120个自然村20万人吃水困难,农作物受灾30万亩,渔业干涸面积20万亩,10多万渔民失去以渔业为生的条件;历史上梁山好汉聚义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也曾经一度难觅水的踪迹。许多水利专家因此忧虑,他们呼吁:要坚决搞好水利治理,进一步合理调配、利用水资源,绝不能让“北五湖”消失的悲剧在南四湖重演。

幸运的是,严重的旱情惊动了一位心系民生的慈善老人,2002年的夏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了当地旱情后,毅然作出了决断:“给南四湖以抢救性生态补水,以满足湖区生态链的最低用水需求,保护生物物种的延续和多样性。”于是,微山湖才没有步北五湖的后尘离我们而去,它不仅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以保护南水北调水质而受到各方关注。

二、问诊施术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人类生息的命脉。自古以来,如何给“水”把脉问诊、综合治疗,从而使水害变为水利,乃是上到官员下至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然而,纵观历史,“治水”涉及的问题却非常庞大复杂,因为治水问题不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资金、技术问题,还是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关乎人类文明的起源,及人类社会为了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所衍生出的文化和制度,是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性特征及与现代化关系的基本认识。

禹迹茫茫永流芳

在中国,“水利”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中叙及舜的事迹,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为写《史记·河渠书》,曾考察了许多河流和治河、引水工程,总结了当时黄河瓠【hù】子决口和堵口的经验教训,他在书中写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由此看来,中国的水利自古以来就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水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拥有长江与黄河“两条巨龙”及众多江河湖海的大中国,得益于水也曾被水所伤。相传自尧舜时代,黄河流域经常发生特大洪水,那时的人们就开始采用“堙障”之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而治水功臣大禹更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英雄,他成功治理水患的故事,及在治水中所体现的独特人格魅力与公仆精神,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同时也造就了千古传承的大禹文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自古以来,凡有洪水的地方,就多有大禹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叫冯夷的人,整天妄想成仙无心耕种。在听说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转化成仙的说法后,更是舍下一切,不惜跋山涉水到处寻找水仙花。在东奔西跑寻找水仙花的过程中,冯夷看见地面上的沟沟道道里流淌着的全是黄河水,因为那时候的黄河还没有固定的河道,只能到处漫流,搞不好就会泛滥成灾。但受黄河水滋润过的水仙花倒是汁液饱满、鲜艳欲滴,令冯夷大为欣喜。转眼已经过了九十九天,眼看就要成功了,冯夷只要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喝上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以变成神仙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得意忘形地蹚过黄河水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时,河水突然猛涨,将他吞没在河中间不见了踪影。

带着一肚子委屈死去的冯夷,恨透了让他丧命的黄河,借着生前吸吮九十九天水仙花汁的功力,他斗胆跑到玉帝那里告了黄河一状。他告黄河缺少管教,四处撒野奔流,祸害百姓。玉帝看着这个功力已就将要成仙的人,心里也在为黄河的肆意妄为而头痛,就随口送了个顺水人情。封冯夷为黄河水神去治理黄河。为了报被淹之仇,冯夷高兴地走马上任,后被称作河伯,但他自知道行尚浅,又未练就什么仙术法宝,要治理黄河谈何容易?不禁转喜为忧,愁容满面,后经玉帝点化,天天查看水情,摸清了黄河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深,哪里浅。遗憾的是待到河图画好时,他已年老体弱,再也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只能奢望一天有能人来治理黄河时把图授予他,也算自己没枉费心机。直到望眼欲穿时,看到一个头戴斗笠、肩扛开山斧、手执避水剑的人对他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河伯才把黄河河图授给他后,跃进黄河安享晚年。而大禹得到了黄河水情图后,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后又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帝位,成了夏朝第一位天子,得以流芳千古。

这美丽的传说,只能说是大禹治水“心诚则灵”的回应。而在众多的史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大禹的确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因为他不但治理了滔滔洪水,还划定了中国国土为九州。在华夏大地从洪荒走向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关头,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尽管迄今为止,关于大禹治水的事情尚有“堵”、“疏”之争,但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惜耗费十年工夫,带领群众“疏川导滞”,凿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挖了一条又一条河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治水成功后,他没忘记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发放稻种指挥群众种植水稻等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鹅鸭、鱼类,并种植蒲草,使水害渐渐变成了水利,继而使中国发展成一个水利大国。

纵观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当权者,亦都把水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了诸多治水功臣,战国时期的李冰与都江堰;东晋永和元年间,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的荆江大堤;秦朝的史禄修的灵渠;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的京杭大运河;新疆特有的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坎儿井,以及共工治水、朴父治水、鳖灵治水等许多治水的传说,都充分印证着千百年来,全国人民在兴修水利、惩治水害的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治水史诗,孕育了灿烂绚丽的水利文化。

湖波微荡人情凉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缓缓奔流的泗水,北从山东济宁,南到江苏徐州,洋洋洒洒汇成了面积1266平方公里的微山湖。那湖光山色、岛屿森林及荷花、芦苇荡等,处处透着野趣与柔情之美。湖内丰富的湖田、湖产、水利、矿产等资源,居全国同类大型湖泊之首,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誉。现有鲫鱼、黄GFDA3鱼、乌鳢、红鳍【鱼白】、长春鳊和鲤鱼等78种鱼类;仅浮游动植物就达364种之众,水生经济植物及鸟类品种极为珍奇,被山东省定为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的“四鼻孔鲤鱼”、“中华鳖”等名冠中外。曾被清朝的乾隆皇帝定为晋京贡品。

说起这全国独一无二的四鼻孔鲤鱼,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丽传说。相传,在早期的时候微山湖的鲤鱼也是只有两个鼻孔。只不过是在东海的龙王到人间来查看后,突发奇想要模仿人间的科举制度,也想通过科考选出一个能帮它治理水域的人才。经他的一声令下,各水域的官员们不敢怠慢,水族们也都纷纷紧抓良机,争先恐后参加本水域的选拔,部分优秀水族会被选中送到东海龙宫,参加由龙王亲自主持的殿试。而微山湖的水族们经过激烈角逐后,只有黑鱼、螃蟹和鲤鱼进入了殿试。结果也只有鲤鱼连过了东海龙王巧设的三道考试关卡,终于在成功地跃过龙门后,被龙王重用。然而,由于它来自小小的微山湖,就有一些水中贵族出身的大臣们嫌弃它出身卑微而看不起它,鲤鱼为此整天生闷气,也无心情好好为龙王效力。为了让它安心,龙王不惜将自己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了它,并以给鲤鱼增加智慧为由上奏天庭,请求上苍格外开恩,给鲤鱼开了两个天目,使鲤鱼多了两个鼻孔,摇身一变成了贵族。可有了贵族身份的鲤鱼,在和小龙女过上富贵享乐的生活后,却不适应龙宫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便向龙王辞了官,带着小龙女重新回到微山湖,过起了平静安详、悠闲自在的生活,且子子孙孙无穷尽。多年以后,投胎转世到人间做皇帝的龙王之九子巡游至此处,见妹妹小龙女和鲤鱼妹夫久不出水拜见于他,才一怒之下揭开了微山湖鲤鱼是四个鼻孔的秘密,这个揭秘的皇帝就是清朝的乾隆。

不管这传说有多大可信度,微山湖的水产资源以优质多样而著称倒是真的。也正是因为湖产资源丰富,多年来微山湖才被沿湖群众视为生命之湖,为维护各自利益,互抢湖产湖田,他们亲近了财富却薄凉了人情。为一己之私,苏鲁两岸双方曾陷入历时多年的矛盾与争斗之中。多年无休止的纷争,造成了双方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无心无力来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而导致了贫穷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争呢?划个边界,各是各的有什么好争的呢?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是定居的,而水却是流动的”生存条件,依湖而居的人民,要想划个清晰的边界谈何容易。

新中国成立之前,微山湖西基本无堤,只以湖边为界,边界则随着湖水连年的涨落而不断变化,渐渐形成了浮动的省界,特别是在湖水较浅处,常年淤积的泥沙,在冬天水少的情况下,就有大片湖底露出水面形成湖田,人们可以在湖底种上麦子;夏天水多时,这块泥沙复又成湖面,可以用网箱养鱼;湖边湿地还可以种植大片的芦苇、莲藕等,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而这浮动的土地和湿地就成了湖区两岸人民湖边之争的导火线,后来矛盾的焦点也从湖田、湖产扩大到水利、交通、矿产、税费征收、市场管理和社会治安等。

苏鲁两岸群众为了点点小利,曾经颠覆了微山湖那鸟鸣鱼跃、荷花飘香、落日衔水、山岛镶金的浓浓诗意。为了争水、争田、争矿产,他们不惜动手、动棒,甚至动真刀真枪。据了解,50年代初的几年里,两岸湖区就发生大小冲突400余次,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90年代起,10多年间共发生恶性争斗事件5起,曾造成9人死亡,多人受伤,有些矛盾甚至尖锐到尸体拖至10多年无法火化的地步。多年来的经济纷争,出现了群体械斗,集访闹事等影响极坏的事件,也使微山湖地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矛盾特区”。

诸多争斗事件,当数江苏沛县大屯镇丰乐村与济宁微山县付村镇大卜湾村的争斗最为典型。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两村隔湖相望,湖田相连,而两村村民却除了打架从没有别的往来。这两个村是湖区发生纠纷最多、死伤群众最多的村庄。据了解,在90年代中期两村发生的纠纷中,曾造成了6人死亡的悲剧,而双方受害人亲属都以要缉拿凶手为由,坚决不同意火化尸体,并且动不动就要闹着抬尸上访。在两地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直到2005年初,济宁、徐州两市召开第五次苏鲁接边地区维护稳定会议,专门就多年湖区纠纷死亡人员的尸体处理问题进行了协商,沛县县委书记亲自披挂上阵,安排专人专款,并要求公安及有关部门驻村处理;微山县也为此事不惜拨出50万元专款抚恤死者家属并火化了尸体,最终在双方协议规定的期限内,于2005年5月底前,彻底解决了遗留的尸体火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