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003

第3章 黄淮卷(2)

能与洪水搏斗的人,都是超出一般人的能力的人,他们是众人眼里的神。尧于是四处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这时,四岳【古代四岳既是人名,也是族名,又是山名,此四岳所指是人名】、群臣都推荐禹的父亲鲧,说他能够胜任。尧则反对,说:“他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仍坚持,说:“比来比去,这么多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的,不如让他试试。”

尧犹豫后,听从了四岳的建议,叫来了鲧,要他受命前去治理洪水。鲧于是成为第一位站出来治理洪水的人。

9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泛滥不止。尧帝这时寻找帝位继承人,发现了舜。于是,他决定禅让帝位于舜,先让他代行天子的职务,去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的仍是泛滥的洪水,看不到鲧治水的成效。鲧治水采取了堵的办法,造成治水不力,舜帝在一怒之下,把鲧杀死在羽山之下。舜对鲧的惩罚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

神话版中,鲧的死却是他因为没有等待天帝的旨命,盗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去治理洪水,惹得天帝淫威发作,怒气冲天,叫出一个火神祝融,把鲧杀死于羽山。“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龙,以入于羽渊。”【《国语·晋语八》】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被杀之地叫羽山,它在北极之阴,一个太阳永远也照不到的地方。传说山的南面是雁门,那里有一条神龙,叫做“烛龙”,生有一副人脸,它身子长达1000多里。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始,就盘踞在此,它的嘴里永远衔着一支蜡烛,用来照明。人们传说中的幽都就在羽山附近。

鲧被杀后,因为他治水的愿望没有达成,他的精魂不散,因此,他的尸体三年也没有腐烂。而且,在他没有腐烂的尸体里还在孕育着新生命。这就是他的儿子禹。他是在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在喂养这个小生命。他期望着这个小生命长大,然后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禹在鲧的肚子里生长着,3年里迅速具备了神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鲧。

上帝得知鲧的尸体3年不烂,十分惊骇。他害怕鲧变成精怪来与自己作对,于是,又派了一位天神,并带了一把宝刀“吴刀”,吴刀砍下去,鲧的尸体被剖开了。这时候,突然跳出来一条虯龙,它头上长有一双锋利的角,在地上盘曲腾跃,一眨眼间就飞到了云彩之上。这就是鲧的儿子禹。

鲧被天神剖开的尸体动了动,收缩成了一条黄色的龙,然后一跃,跳进了羽渊之中。这条黄龙再无神力了,它只是一条普通的龙,它的神力全部传给了儿子禹。它活下来,唯一的期望就是看到禹继承他的事业,把人们从洪水围困之中救出来,把滔天洪水治理好。

这是一位多么感人的神!一个失败的英雄,死了仍然想着治水,不肯放弃,尸体竟然3年也不腐烂,用它去孕育能帮他实现愿望的新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精神感天地,泣鬼神!

神话中鲧与禹的故事,神秘、悲壮,又充满了戏剧性。

三

让人生疑的是,一代贤君,怎么会因治水不力就治他的死罪?何况鲧是大臣们推荐他去治水的。他勤勤恳恳、从不懈怠,只是沿用常人的方法,没有找到更科学的办法,处死他,这其中是否有权力的算计与争斗?何况鲧真的只会堵,笨到如此的程度?

杀死这样一个为民治水的人,还得到人民的拥护?这一定是杀他的理由被篡改了,或是编织了最早的莫须有的罪名,鲧是中国第一个有冤情的人。或者,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根本上就是妄加于群众头上的谎言,事实被人歪曲了。鲧是一个悲剧人物,是第一个历史之谜。

古代从尧时起,中原各部族已结成强大的部族联盟,部族联盟由联盟议事会领导,是一个民主制的社会组织。尧作为部族联盟首领,组织大家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调整各部族间的关系,他为众人的服务精神受到人们真诚的拥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这些传说也许是可信的。

《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都写到,尧在年老力衰的晚年,感到自己不能继续胜任联盟首领之职,于是开会讨论继任者的问题。在联盟议事会上,尧推荐的人选是四岳而不是舜。四岳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害怕有负重托,推却了首领一职,大家这才推荐有虞氏部落的舜担任此职。众人的意见是,舜作为尧的副手,先要经过各种考验,然后才能接班。3年后,尧认为“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让。正是在这3年试用期间,舜把鲧给杀了。

历史的真相常常扑朔迷离,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尧的禅让,自古并非没有异议,战国时代的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见。”《韩非子·说疑》也有“舜逼尧”的记载。《广弘明集》引《汲冢竹书》:“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吕氏春秋·行论》则说出了舜杀鲧的另一因由:“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这个时期私有制的发展,建立在公有制之上的禅让制开始遇到了挑战。也许篡夺权位的争斗已经开始。到夏王朝国家权力形成,如果没有武力篡夺反倒是难以想象的。

舜即位后,首先对部族联盟议事会进行了整顿,驱逐了一些与自己政见不同的部族首领:“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又吸收了一批新部族首领:“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舜召集他们,又对联盟议事会成员进行了分工。

有一次,舜帝问四岳:“在你们中间,还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我想让他来担任要职。”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这些部族首领又把禹给推举出来。舜这一次没有反对,甚至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说:“嗯,好!”然后就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欲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这些大臣。舜便说:“你还是快去办理我交给你的事情吧!”

一个因治水不力而被处死者的儿子,又被舜帝看中,让他承担起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继续治水,这又是怎样的一步棋?想斩尽杀绝?背后有怎样曲折的原由,已经不得而知了。反正尧、舜都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好名声。禹于是走向了大地上的江河湖泊。

四

谁也想不到,禹因为走向大地上的江河而获得身后盛名。他因此成为一代帝王。他是真正厉害的人!他改变了社会制度、权力交接方式、建立了国家,也断不会少杀人,他却成功了!后人对禹的赞美达到了不吝言词的程度。司马迁在《史记》里赞他智力聪敏机智,体力能吃苦耐劳,道德遵纪守法、讲诚信,人品仁爱可亲。而他的为官之道也是勤勤恳恳、庄重严肃的,堪称百官典范。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还赞美他的声音与身体,说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这是超级歌星与超级男模!那时的人真的那么重视身体在意身体?也许是那个2000年后才出生的孔子弄出来的那一套伦理哲学,把生命最重要的根本--身体--忽略了。而在远古身体是重要的,比道德纲常重要得多!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两位大臣益、后稷一起到任。他在如此广大的土地上治水,没有一支浩大的治水队伍是绝没可能的。《史记》只写到一句:他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惩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这些罪人应该是奴隶,各个部族战争的俘虏,他们变成为奴隶,他们数量应该巨大,一个奴隶社会在禹的有生之年出现,奴隶一定占有很大的人口比例。有这样可以任意役使的劳力,禹自然充满信心。可惜的是那时劳动效率极低,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只有石器可用。青铜时代远在他们身后,就像铜仍隐藏在石头之中,像时间一样没有痕迹,不被察觉。

禹一路上穿山越岭,用树木立下一个个桩,这是施工的标志,他以此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

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被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有一个说法,在大禹划定的九州,每州有3万余人投入了治水工程。他们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从不敢懈怠。

司马迁写到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这是人之常情。他走在父亲踩踏过的土地上,回想起与父亲生活的一幕幕,一定有难以抑制的悲恸。他治水也许带着生命的恐惧,父亲的死也许就是他的前程。这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死是那样真实,抬头之间就能看到那个结局。他的不顾劳累,他的苦苦思索,特别是他在外面生活了13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都可能有父亲惨死的阴影在压迫着他,让他不敢有半点懈怠。因此,司马迁写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一个“不敢”道尽多少辛酸。这是一个注定要舍弃亲情、孤独而寂寞的人,先是失去了父亲,后来因赶着挖通河道,化为熊身,终于把妻子也吓得变作了石头,失去了爱人。他只得向石头求一子。为了完成这个没有人完成过的治水大业,他甚至“致孝于鬼神”。

中国治水史诗黄淮卷

这里无意贬低大禹,他的超越常人的隐忍、耐劳,一定有他父亲的原因在。《史记》写他节衣缩食,居室非常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都是为了治水成功,因为,他是不能失败的!

由于大禹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也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连腿上的毛都磨光了,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在如此巨大的土地上治水,大禹的踪迹到达过如此广阔的地域,在一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大禹一定要追求自己的速度。《史记》写道:“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他在地上行走时就乘车。尚不知他那时的车是什么样的车,但一定是比人走路要快的车。他在水中行走就乘船,说明那时已经发明了船,船的古老历史,说明的是夏朝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一些基本的东西已经出现在生活中了。他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齿的鞋--木橇、鞋,这些足以证明以上的推论。至于科技方面,《史记》提供的有:“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这些已经十分先进了。4000年前,如果这些记述是真实的,中国古代的文明当是十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当不是一句虚言。

大禹治水,除了疏导河道,修治湖泊,还搞开发,把行政工作也一并做了,他就像是一国的总理,走到哪,就在哪现场办公,也许古代的权力分配没有现代那么精细的分工,也许大禹看不得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等着事情拖着,不理不睬,让别的人来处理。或者他就是有野心的人,要施仁政,收买人心。或者他想到了父亲,要想不被人杀就要掌握权力。大禹是这样一个有能力处理大事的人,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伟人。他把治水与治国养民结合起来,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他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他不仅治理水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在颂扬禹治水的功德时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

禹爬到权力的巅峰,成功地把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把松散的部落联合变成了一个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第一个把中国从原始社会带进奴隶社会,他杀戮而不留下恶名,他征税而没有引来反抗,他在治水的过程中,施展政治手腕却获得赞扬,特别是他身后美名万代传颂,他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神。这足可证明他是一个非凡的帝王。

《史记》里记述:他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这已经是一个帝王的作为。

禹也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

五

在这里,九州土地、九条河道、九个大湖、九座大山,九是最大数,并非实指,而是许多的意思。只有九州也许是实指,因为九州就是大禹划定的。从此,中国号称自己国土时都爱称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