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167

第167章 珠江卷(11)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为发展农业需要,将围董会改为水利会,负责农业设施兼围堤管理。1954年经过全线联围培修后,始称北江大堤并建立了各堤段的管理机构,由省水利厅直接总管全堤及芦苞、西南两大水闸。清远堤段设石角管理【处】所。三水堤段设三水县北江大堤管理处,其下有大塘、芦苞、黄塘、河口、西南5个管理所。南海堤段设有狮山管理【处】所。3个县的堤段管理处、所行政上属县,业务上属省厅,形成双重领导关系,以利于依靠地方和群众的力量。为了加强对北江大堤建设和防汛工作的领导,1954年12月曾成立以古大存为主任、几名领导组成的北江大堤管理委员会,后因文化大革命自动解散。

1985年,北江大堤管理处改制成立“广东省水电厅北江大堤管理局”,其管辖范围及业务不变。

1989年2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广东省北江大堤管理委员会的通知》,由副省长凌伯棠兼主任,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水电厅厅长、广州市市长为副主任,大堤捍卫范围的市、县领导及大堤管理局局长为委员,负责北江大堤规划审批,督促有关市县做好河障清理,协助大堤防护区防护费的征收,防止违章建筑等工作,其目的是加强对北江大堤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领导。

由党政军领导亲自管理北江大堤,与民国时期相比,共产党人比那些开明的乡绅们更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由于北江大堤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担负的防洪重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北江大堤工作更加重视,每年汛期开始,省主要领导一定亲临大堤检查和部署防汛工作。大堤的防汛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四条规定,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管理,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北江大堤防汛体系的安全由省领导负总责。同时制定有各级市、县【区】、镇指挥人员的主要职责及《北江大堤抗洪抢险的应急措施》。

而各级指挥部的设置、人员的组成,亦各有详细规定。共产党人像对待战争一样对待北江洪水,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北江两岸的群众。那一条条平实得乏味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人保护人民群众的一道道“救命符”。

新中国成立后,北江大堤沿岸在加紧培修大堤的同时,亦出台了许多相关制度,以求最大力度保护大堤,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先敌制胜”。1950年6月26日,省府颁布《关于加强堤围管理的布告》,关于水闸的开启权限,关于河堤的养护,关于经费的来源,关于抢险人员的组成,甚至怎么治白蚁、怎么灌浆,都有详尽的规定,真正做到了制度先行。这其中,关于汛期防守的制度规定尤其严格,基本上就是一道“死命令”,谁也无权违反。

1959年4月25日,省委召开全省防汛会议时作出《关于认真做好北江大堤防汛准备工作的指示》,要求有关地、【市】、县委及有关部门,充分做好准备,克服太平麻痹思想,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这两句话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为了继续加强与提高大堤的防汛能力,必须按既定日期坚决完成抢修工程任务,除南海县应将大塘、黄塘等段遗留未完成的防浪石墙于4月底前赶修完成外,下列工程必须于5月15日以前完成:

1.广州经花县至清远石角公路;

2.河口至狮山段堤顶防浪石墙;

3.石角下灵洲至蚬壳岗段填塘工程及南海县堤段修理工程。对省各厅、局提出:

【1】商业厅:负责为北江大堤储备草包50万个,存放地点为广州30万个、清远5万个、芦苞10万个、西南5万个,还有油料储备等,要求于4月底前将实物送到上述地点。

【2】林业厅:于4月底前解决大堤防汛用木材1000立方米【其中运至芦苞水闸600立方米、西南水闸400立方米】。

【3】省邮电局在汛期对防汛长途电话应予优先接通。

【4】航运、交通等有关部门应教育所属职工、干部支援大堤防汛工作。

共产党人,最讲究“认真”二字。措词强硬的文字背后,就是当年对治水制度的高度认识与遵守。

清朝时期,每年6—9月为汛期,分别由官府设水汛和陆汛及塘铺等负责传递水情;民国时期,1938年设巡逻队巡逻,以基围长度确定巡逻人数,每公里至少2人,最小堤围也要2人以上巡逻。

建国后,规定每年4—9月为汛期,在此期间各级防汛机构都要专人办公。当洪水到达警戒水位时,各级防汛指挥【所】的负责人,上堤指挥防洪工作,要照规定组织好巡逻。

在大堤各站水位到达警戒水位时,所属堤段的县【所】必须组织人力上堤巡逻并按每公里32人分四班日夜轮换巡堤。

如洪水继续上涨达到或超过20年一遇水位时,则视上游水情来决定是否增加人力上堤。巡逻人员的巡逻规定:

【1】当班巡逻队员在值班时间内应连续往返巡视,在每次来回都要越过交界线30米,然后回转。

【2】巡堤人员进行巡逻时分别沿着迎水坡和背水坡的坡脚跨至堤顶全面行走,密切注视有无漏水、管涌、裂缝、牛皮胀、滑坡、塌陷等险情发生。发现问题要及时用电话、电台向指挥部报告,并留人看守,把险情发展记录下来。



当大堤达到警戒水位时,对沿堤较大的【或有险情的】涵洞、窦闸要指定专人看守。同时组织上堤的抢险队,抢险队的组织按照运输、潜水等分工,并分驻各防汛亭,及时准备应急抢险。

当预报北江大堤将出现2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需增加抗洪力量,经请示省长后,根据“抗洪抢险应急措施”所制定的方案,由省三防指挥部发出指令,调动解放军等相关力量进行抗洪抢险。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与全国各地一样,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北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北江的防洪和治水建设,广东省政府及有关水利部门也把北江防洪安全列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今,北江下游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防洪体系。这个体系由北江大堤、西南涌、芦苞涌分洪道、潖江天然分洪区、飞来峡水库等五个部分组成。体系的功能近期把北江20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50年一遇的洪水,远期把北江300年一遇的洪水,降低到10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防御100年一遇洪水。

北江大堤北起清远,经三水,最后到达南海,长63.34公里,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堤围,国家必保的七大堤围之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防洪屏障,大堤围护着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最核心经济圈,也围护着白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等众多交通大动脉,是珠三角上千万居民的“生命之堤”。

这条“生命之堤”的诞生见证了广东在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科学探索,完善治水方略……

今年84岁的莫婵是大塘镇下落塘村的村民,从小就住在北江边,她13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去挑泥防洪了。作为当地群众,莫蝉参加了北江大堤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抢险、培修。至今,忆起30年前的修堤“大会战”,这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难掩激动之情。1970年,刚刚经历完1968年2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大堤暴露出不少险情。虽然安全度过,但防洪抢险极为紧张,原黄塘段就发生蚁穴跌窝等20余处,全线有二分之一堤段渗漏严重。为了保证大堤安全,这一年起开始了北江大堤的第二次整修加固。

这一次大堤培修,正值“文革”期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于12月决定组织全堤培修大会战,并同时成立“北江大堤工程大会战指挥部”。在那个完全没有机械协助的年代,三水、南海的各个公社都派出大量农民参与修堤,完全是用肩膀扛出一条崭新的北江大堤。不仅农民,还有工人、学生等队伍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

莫婵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的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大堤边挑泥。每天早上7时吃过早饭,莫婵就光着脚去修大堤,有时精神好还能一次挑两三担,由于是冬天,脚上长起了冻疮。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时间每天都累得难以想象,每天7点就去大堤,一直不停工作到中午,大家中午一起在大堤边上吃饭,然后一直做到夜晚,有时任务急的时候,挑着灯做通宵也试过。

由于每个生产队都有指派任务,因此村中无论男女,只要是劳动人都要去大堤,工作量也都一样。莫婵说当初她们村每人每天都要做够12工分,有些生产队是10工分1元,她们的生产队是10工分6毛钱,如果做够的话一天能拿到7毛2。莫婵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的大堤都是他们人手一担土一担土地垒高,大堤上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这一代人的血汗。

时光匆匆,几十年弹指一挥间。2001年,北江大堤按Ⅰ级堤防、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达标加固,堤身加高培厚61.28公里,堤基处理42.06公里,填塘固基23.86公里,穿堤建筑物进行封堵、加固、重建共计28座,护岸10.37公里。“最近几年的培修,看见的都是各种机械的身影,当年万人上堤的情景如今不复存在了。”这位陪伴着大堤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见证着大堤的发展、见证着社会进步的老人感慨道。

2008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全面完工,单位工程验收和合同工程验收已基本完成。已完成单元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均在90%以上,已验收的单位工程质量等级均为优良。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由飞来峡水库、北江大堤以及芦苞涌、西南涌分洪河道组成的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已基本完成。这个体系充分利用库、区、堤、分洪河道联合调度,可防御北江300年一遇特大洪水。

2009年以来,尽管接连受到热带风暴“莲花”、“浪卡”、“苏迪罗”、“天鹅”、“彩虹”、“芭玛”和台风“莫拉菲”、“巨爵”等8个热带气旋直接袭击或严重影响,但是广东并无大恙,尤其是当台风“莫拉菲”正面袭击我省时,我省各界积极防御,取得了“零死亡”的非凡成绩。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广东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