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165

第165章 珠江卷(9)

像老朱一样,15日那天,在乐昌市昌山路开店的王姐也像是做了一场噩梦。眨眼间六层楼轰然倒塌,变成了几根石柱子;6岁的小孩抱着树梢在洪水中呼救;路边的汽车被龙卷风般的流水冲走。王姐在昌山路开店有10多年了,近6年来几乎每一年都会“水漫金山”,但最猛的一次也只涨到一米多深。所以15日下午,她看见门前的积水越来越多,就提前做了一点准备,将所有货品都转移到了一米多的高处。但没想到突破了一米还在往上涨,她沿着屋内的台阶一步步往上移,一直到了阁楼,但是涨水还是没有停止。一直漫到了她的腰部,她不敢下楼,只好乱叫。住在对面五楼的丈夫水性很好,听到她的呼救,冲下楼,游到店内将她拖了出来。洪水泛滥的那几天她没敢下楼,一直在家的窗户前查看水情,眼睁睁看着自己店里的东西被冲走,路边的汽车被冲走,但束手无策。至今,忆起这段经历,虽然痛苦,但是王姐觉得自己和丈夫是幸运的,她说,东西冲走了不要紧,只要人没事就是万幸。

这是一片令全球瞩目的土地;这是一片不断创造奇迹的土地;这是一片诞生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经济神话的土地!到广东去,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富有诱惑力的一句话。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市场高度繁荣,使广东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地区。广东这个地名,成为了改革开放、勇于拼搏的代名词。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精神,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时代精神。广东,这块占全国面积不到百分之二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GDP总量超过百分之十的奇迹!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广东,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精神成就了广东。那么,广东的水利工作者则以他们的辛勤付出捍卫了广东的建设成就,成为保卫广东经济建设成就的坚强卫士。

雄伟的北江大堤,壮观的飞来峡大坝,秀美的万绿湖风光,延绵的防浪海堤,巧夺天工的城市堤防公园,广东人民把他们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浓墨重彩地写在广东的大地上。大地作证,江河作证,大海作证,在广东经济建设的辉煌中,广东省的水利建设者们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广州,这座南中国的特大都市,也曾有过惨痛的记忆。1915年,一场特大洪水长驱直入,一时间,哀鸿遍野,这座商业大都整整在洪水中浸泡了七天,其损失无法用数字来表示。而护卫着广州城的是一条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北江大堤。因此,北江大堤,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险要之地。防灾减灾,北江大堤的加固达标是重点。北江大堤的施工者提出了“安全、文明、优质、高效、创省优样板工程”的总目标,施工监理单位成立了精干的工程监理部进驻现场,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把北江大堤建成固若金汤的生命之堤。

“94·6”这场洪水,北江大堤出现“三无”,即全堤涵闸无发生大险情,堤身无出现蛇、虫、鼠、蚁洞大漏水;堤身内坡无大漏水和较大的塌坡现象。这是由于建国后历年来除险加固,特别是经过3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和近年征收防护费以后,每年投入3500万元除险加固,逐步提高大堤抗洪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北江大堤有近一半多的堤段是建筑在强透水地基之上,加上历史决口又多,这场洪水所发生的冒水、散渗,远距堤脚管涌,甚至大面积的牛皮胀等险情仍有不少,这是大堤安全的薄弱环节。

而时任省委书记谢非在视察抗洪抢险前线时也曾说过相关的话。是的,治水是一项科学工程,要讲究科学方法才能奏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是远远不够用的。

北江下游左岸的广大地区,从宋代起就已陆续有一些分散的小堤,直到广东解放时的1949年冬,这些小堤还是各自为政,堤身矮小,防洪标准很低,一遇稍大洪水便决堤成灾。仅民国期间【1912年—1949年】便决堤了7次,平均约5年出现一次。其中以有较详细记录的1915年【乙卯年】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每一次关于洪水的记录,其实都是一次生命的浩劫,令后来人不胜唏嘘。

北江大堤大部分原为历史上的老堤。芦苞水闸以下堤段,古称榕塞西围,宋朝已有;其余堤段,多是明朝兴筑;现在的清远市境内堤段原为石角围,和三水县交界的界牌圩上下堤段为七乡围;芦苞水闸以上至长岗的堤段称六合围;河口段的魁岗围【含旧三水县的县前围】、西南水闸上段古称大良围;西南水闸以下三水县境内堤段古称沙头围;南海县境内堤段称良凿围、狮山围。这些堤围在解放前由所在地方自行管理,未形成完整体系,但以其位置重要、淹没范围广,且可淹及广州,清朝时期,官府对这些堤围,由两广水师提督掌管。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人民当家做主,哪能再让堤毁人亡的惨剧隔几年便来一次?治水,关系着百姓的福祉,对于刚刚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培修大堤,自然成了广东省有关部门议事日程中的头等大事。

共产党人讲究实事求是,所以在准备治水修堤之时,调查北江流域原有堤围的情况便首当其冲。不打无准备之仗,几十年的革命中,共产党人坚信这条。于是,各地纷纷进行堤围调查,然后逐一汇总。三水县当时组织的调查队伍,沿河而行,历时上百天,将辖区内的河堤情况摸得清清楚楚,调查队伍里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专家、技术人员,个个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累得昏倒在大堤上也不休息。他们说,过去【民国时期】想干干不了,如今正好可以大干一场了。

由于有了调查队伍的辛勤工作,很快省委主要领导手中便掌握了一份详细的北江流域原有堤围的沿革情况。

北江大堤的堤线,有堤与堤衔接,近岸无堤的为山岗相接,虽岸边无堤而其内山地连接可作防洪屏障的则以山作屏障。这,就是掌握在领导们手中材料的基本概貌。

1949年至1950年,由当地政府动员民众进行各堤段堵口复堤工程。1951年冬开始至195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就统一安排由清远县石角围至南海县沙口堤段进行比较全面的复堤培修工程。

这两次修复工程规模较大,清远、花县、三水、南海等县组织大批民工进驻工地,按县【区】划分堤段,进行土方填筑。为依时完成工程,有关县都成立指挥机构:三水县成立六合围工程指挥部,由支前指挥部主任李杰夫任指挥,中共三水县委书记徐瑞任副指挥。

当时施工主要靠人力肩挑,日上堤人数曾达6万多人,填土夯实也没有机械,动员附近村庄拉耕牛上堤踏土【踏实松土】及用桩棰、木棍人工打实填土,后期曾从湖北省招募熟练打硪工8人来工地传授打硪技术【夯实填土】。

新中国的劳动者,都有着巨大的主人翁责任感,干起活来要拼命。而工程指挥部亦发动了群众的劳动热情,开展劳动竞赛。党员突击队、团员突击队争着下战书,没入党入团的就组成青年突击队,要跟党员、团员们比个高低。工地上红旗招展,夯土的号子声威武雄壮。三水芦苞的一支青年突击队,人均每天挑土上百方,两边肩膀都磨破了,在肩膀上垫上一片旧布又继续干,被大家夸成“牛一样的人”。

1951年北江发生一次较大洪水,当时石角堤身单薄,隐患甚多,洪水高涨期间,堤基渗漏破坏严重,到处出现管涌、喷沙情况。当时,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刘兆伦、顾问麦蕴瑜亲自到石角指挥防抢工作。事后,提出兴建“遥堤工程”作为【婆基头—蚬壳岗之间】第二防线的建议,得到了赞同,并指定由北江工程队负责“遥堤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遥堤是由石角东南的华塘山起至马鞍岗止长1.68公里,顶宽3米,堤顶高于临水外堤1米,外坡1∶3,内坡1∶2,堤线上有乐排河三孔排水闸一座,及马鞍岗涵洞一座等附属工程。

遥堤工程于1952年12月1日开工,至1953年完成。施工技术管理由珠局北江工程队负责,由广东省公安厅组织劳改的犯人进行施工。为了争取早日改造成功,获得自由,犯人们也开展了劳动竞赛。后来,还真有表现突出的犯人因此获得减刑。新中国用劳动改造犯人的工作收到了实效。

堤身填土夯实、操作是聘请黄河大堤硪工队前来作夯土技术指导【是广东省建国后第一次推广黄河大堤硪工夯土经验】。堤身填土大部分采用堤外红砂岩风化土,经分层夯实后施工质量较好。仅有堤线南部一小段,当堤身填筑至堤顶时有10余米内坡出现塌滑,坡脚隆起。经在堤上钻孔检查,才发现该处堤基下埋有浅层淤土,根据资料分析试验后,决定在内坡塌滑隆起范围加土重压作平衡滑塌措施,经过加土后滑塌范围逐渐稳定,使堤身最终填筑至设计高程。

遥堤工程中成功解决了几起技术问题,并且再次积累了劳动现场管理的经验,为以后的北江大堤全线大培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世界闻名。而1954年至1987年,北江大堤加固培修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分三期对干堤全线的培修加固,被人们称作北江治水的“三大战役”。因为这三次大培修后,北江大堤再也没有决过堤,那种堤毁人亡哀鸿遍野的情形也一去不复还了。

一、大联合--1954年,北江大堤首成体系

古人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又有人说,“握着拳头好打人”。

对于北江沿岸的堤坝而言,必须联成一体,才能发挥防风林一样的拳头作用,挡住北江大水,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万紫千红的新生活新气象。

1954年12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固北江大堤的决定》,要求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上旬,由清远县石角至南海县沙口全长66.7公里的原有堤围,在旧基础上进行联围筑闸,加高培厚。

这是一次战斗的号角,意味着各个堤围单打独斗时代的结束,从此“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的联合行动开始了。

这是一次集结号。

为全面培修北江大堤,成立北江大堤委员会,并同时成立北江大堤工程指挥部,大堤沿线所在的清远、三水、南海三个县分别成立指挥分部,沿堤县属各区【镇】亦分别成立指挥所,由下到上,从上到下,两岸干群层层组织了起来。12月上旬,全线干堤培修工程开工。

广州、佛山、肇庆等15个县市【地区】8万民工上阵施工,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便将石角、七乡、六合、榕塞、大丰、沙头、良凿、狮山等原来独立分散的13条小堤围联结起来,还包括新筑的河口以北的北基、上岗横基两段,加上石角遥堤,使之成为完整的防洪体系,并正式定名为“北江大堤”,由省直接管理。这个速度非常惊人,它让人们认识到新社会对人的潜能的开掘。因为在解放前,这样的速度,这样的举动,想都不敢想。

这次统一标准的大培修加固工程完成后,北江大堤统一称谓,各县分别按堤段范围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北江大堤管理处【所】”的机构。

自此,“北江大堤”名副其实了,它像北方阻挡匈奴人的万里长城一样阻挡着滔滔北江水。只不过,万里长城终究没能起到防御作用,北江大堤却真正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江大堤比万里长城更伟大。

二、大会战--1970年,10万人上堤

然而,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建设共产主义是这样--“大跃进”让新中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北江治水同样如此。1968年经受了一场约2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大堤暴露出不少险情,虽安全度过,但防洪抢险极为紧张,原黄塘段就发生蚁穴跌窝等20余处,全线有二分之一堤段渗漏严重。这需要比“大联合”时期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治理北江大堤。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为确保大堤的防洪安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于1969年12月决定组织全堤培修大会战,并同时成立“北江大堤工程大会战指挥部”,省革委会副主任委员、生产组长【军事代表】袁德良任总指挥,梁湘、焦林义、范希贤、罗天、林李明、黎奇、施桐、郑铭伍及曾光等9人任副总指挥,派出军事代表郑铭伍、省水电厅副厅长曾光负责工地指挥工作。沿堤线分别成立清远、三水、南海、广州【包括花县及市郊】和佛山等3县2市的指挥分部,负责各分管堤段施工。参加大会战的劳动力包括上述各县市所管辖地区的社【队】农民外,还有工人、学生等队伍参加会战,人们把参加“文化大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了治理大堤上。

在高涨的革命热情下,大会战施工进度较快,民工积极性很高,为赶在春节前完成任务,最高出勤劳动力达12.5万人,除小部分民工住进工地附近居民房屋外,大部分均在沿堤架搭塑料帐篷住宿,沿河望去,五花八门的帐篷像一朵朵蘑菇盛开在北江岸上。

日夜奋战,仅用10天就基本完成首期培修计划任务。在“早请示,晚汇报”的时候,民工们纷纷向远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表忠心,告诉他老人家自己当天完成了多少工作。在劳动中,他们喊着毛主席语录加油鼓劲,看到别人跑到自己前面去了,喊出来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共产主义”,炊事员送饭来了还不舍得收工,朝竞争对手喊出的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然而,革命热情也有个持续性的问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间长了,后期施工受“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而民工劳动报酬又不合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劳动者总要吃饭啊】,施工管理不严,加上大部分培堤土料多在堤外坦地【滩涂】上挖取沙、土料,致使填土质量较差,不少堤段在竣工后继续沉陷,比原要求的设计高程下沉60厘米至80厘米,工程结束后还花4年至5年时间进行维修培高,才能达到原设计施工的标准。这就像进行一场大战役,后勤工作不做好是不行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像战役结束后,打扫战场等善后工作还需要做好。

三、总动员--1983—1987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北江大堤自建国后,虽经过多次培修,但由于沿岸堤身基础差,存在险弱堤段不少。1982年5月,北江又发生一次有记录以来超历史的大洪水,大堤上游段多处出险,出动军民5000余人,经过大力抢险后,才保住大堤安全。

大堤安全,两岸的群众才安全。人民政府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那还算什么“人民政府”?

有关领导人在这次洪水后作了自我检讨,于是广东省水电厅于1982年6月邀请省内有关部门、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三水县召开大堤技术鉴定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北江大堤是按防御1915年型洪水【约百年一遇】设计,但实际的防洪能力【在大力防洪抢险的情况下】也只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达不到原设计要求,这与其防御任务的重要性不相称,必须进行全面加固。

工程加固设计任务由广东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