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016

第16章 黄淮卷(15)

其间,中卫刘庄河堤决口20多米,洪水涌进跃进渠,危及与渠平行的包兰铁路。指挥部立即制订出抢险方案,当即在胜金关扒开跃进渠右堤,使大水回注黄河,并组织起抗洪抢险队伍,奋战七昼夜,堵住了决口,保证了包兰铁路的安全通行。中宁县田滩堤防决口300米,淹没康滩渠,直奔奋战湃,导致下段决口,洪水经莫家嘴入河,严重威胁县城安全。指挥部当即组织近4000人,于两天内修成了第二道防线,并协助险情地区居民转移,才免遭重大损失。吴忠市柳条滩和扬滩堤防决口,抢堵不及,淹没中滩泰民渠以东秋作物10115亩,淹毁农田1300亩,淹倒房屋1389间,冲坏码头14座,毁坏防洪堤13公里。永宁县望洪堤出险,某炮团指战员一起跳进齐腰深的水中,筑成人墙,奋力抢堵,遂化险为夷。石嘴山洪峰流量5660立方米/秒时,洪水水位高出市区地面0.8米,高出铁路支线0.4米,第三排水沟倒灌15公里,沟内水位比农田高出1米多,情况危急。指挥部立即组织了2000多名战士、农民和职工,驻守在6公里长的堤防上,每10米设一岗,岗哨附近均备有装土草袋,并在砖瓦厂险堤外坡增筑了两道台阶,在堤内坡增置了防风浪设施,同时消除了埋藏在堤防内的碎砖、炉渣,另换新土夯实。

第一道防洪堤大部被河水冲垮,洪水漫过堤顶,直向第二道防洪堤扑来,威胁整个石嘴山市区安全。防汛指挥部立即动员人力,加固第二道防洪堤,保卫了煤城安全。第三排水沟低洼地带燕窝池、高庙湖等处填方段外坡脚出现滑坡,十分危急,当地驻军闻讯赶来,用草袋培砌,方转危为安。

在20多天的防汛抢险中,有近20万人上堤,万众一心,迎战洪峰。幸好宁夏境内行洪期间天晴无雨,加之汛情传递准确及时,区水文总站每天把水情公报递送有关单位,并在《宁夏日报》和当地广播电台发布,为防洪抢险部署提供重要依据。沿河堤防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发生决口立即抢堵,堤防加人防,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夺得了抗洪斗争史上的又一大胜利。

为总结这次抗洪抢险斗争的经验教训,认真完成善后工作及加强堤防管理,自治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抗洪胜利表彰大会,总结了以往“修堤不管堤,三年堤变地”的经验教训。1982年,在大修沿河防洪堤之后,沿河各县、市均成立黄河管理所,归县【市】水利局【科】领导。沿堤县界设分界牌,分县编号设立公里桩,以明确责任,空旷地段设河堤管理点。分段定人承包巡护,保证了堤防的基本完整和稳定。

黄河河道段河道段的中宁县枣园以上137公里的区域内,因坡陡流急,为不常封河段。以下260多公里,河宽流缓,为常封河段。封河一般在“大雪”以后开始,自下而上日进数里至十数里不等。封河的速度与位置,随气温的高低、流凌的稀稠而别。冷冬封河最上可达下河沿,暖冬则不过枣园。新中国成立以来,1954年和1966年两个冷冬,封河年曾至下河沿;1967年和1968年青铜峡、刘家峡两座水库蓄水运用后,黄河水温、流量、流速都发生了变化,不常封河段由中宁县枣园下延20多公里到新田,青铜峡坝址下游附近从1966年冬季也开始不再封冻,以下不常封河段延至永宁县望洪乡一带。

据历史资料表明,石嘴山水文站处始凌日期一般在11月26日至12月27日封河,次年3月7日开河,多年变幅在40天左右,冰厚0.5米左右。青铜峡和刘家峡两水库蓄水前,始凌期石嘴山比青铜峡早5—20天,比下河沿早10—30天;封河期石嘴山也比青铜峡早5—10天,比下河沿早20多天。青、刘两库蓄水运用后,始凌期石嘴山比青铜峡早5—15天,比下河沿早10—70天。封河、开河日期,沿河顺序变化。封河自下而上游,开河相反,为自上而下游。区内这种顺序上下相差天数为:封河5—30天,开河5—40天。在顺序递变中,封河时的永宁县望洪乡和石嘴山两处,有时偏迟10多天,中宁枣园乡有时偏早几天;开河时的贺兰潘昶乡上下,有时分别早或迟5—10天。区内黄河这种封河、开河顺序,对凌汛涨水过程起着加大作用。凌汛期遇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年份,或遇强寒潮袭击,弯窄河段常易堵冰结坝,冰坝和冰塞都将造成壅水淹没灾害。宁夏河段一般凌汛年份灾害不大,冷冬年份灾害较重。水库蓄水运用后,冰情有所减轻。

冰坝大都在开河期出现,1967年3月开河时,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内有蔡家河口、通贵、石嘴山水文站至钢厂段三处,都曾出现过冰坝,是历年冰塞分布河段较长、次数最多的一年。由于防凌抢险措施得力,幸未造成重大灾害。1974年3月开河时,平罗县的通状乡由于冰塞,水位抬高,历年未曾淹过的滩地,皆被水漫。3月14日,石嘴山水文站处开河,下游阿左旗巴音牧仁公社杨寺滩处,水鼓冰并,结成冰坝,垮后下游复结,坝长5—7公里,坝高约3米,壅水5—6米高,河心滩受淹,危及滩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此时,宁夏军区及驻宁部队出动车队,由兰州、北京两军区派来6架直升机临场营救。至17日下午,被冰凌围困的431名群众得以安全脱险。这次凌汛,共淹地4000余亩,倒房260间,损失粮食1万余公斤。另外,历史上该区域还有两次重大防凌抢险工作值得记录,简述如下:

1.1955年青铜峡防凌抢险。

是年2月19日,自治区水利局银川分局向沿河各县市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去冬天冷,最冷时达-32℃,黄河结冰又厚又宽,有的地方结冰比往年厚一倍以上。入春以来气候变化较大,弯窄河段已有集结冰坝征象,要求抓紧时间做好防凌工作。26日,在银川召开防凌紧急会议,组成了防凌指挥部,制订出统一的防凌计划。3月2日,防凌指挥部进驻第一线【宁朔县】领导防凌工作。一面在大坝、小坝、陈俊堡等地发动群众,组织防凌队,日夜在沿河地区巡护;一面积极备运防凌物料和工具。

为加强防凌的情报工作,以小坝为中心,在西河口、峡口、方家巷、清渠亭等险要地带都架设了专用电话,并安装了发电机和照明灯,以利抢险。10日,气候突变,开河冰凌堵塞唐徕渠、汉延渠正闸以上,危及大干渠的安全。防凌指挥部立即动员驻军、农民与干部千余人,昼夜打冰炸冰。防凌队员不畏艰险,日夜不停地打冰、埋炸药、投手榴弹爆破,紧急时用山炮、迫击炮轰击,使冰坝随结随破,解除了险情。3月13日,细腰子坍附近一带,黄河河道形成一道冰坝,冰块聚积到西河口,又进到惠农、汉延两渠口,情势危急。驻余家桥某炮兵连发弹50多发,才将冰坝打通。

经过整整6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夺得了防凌斗争的胜利。青铜峡灌区各干渠被毁损的闸底渠槽,亦于当年春天修复。

2.1967年至1968年中宁防凌抢险。

是年12月6日,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截流闸门失灵,下泄水量逐日增大,正值黄河封冻期,河水逐日上涨。中宁县境内青铜峡水库回水末端上游河段发生冰塞,冰层之上流水复结成冰,层层加厚,由左岸余家营子起,跨河到右岸长滩,横河结冰成坝,越壅越高,阻水横溢,淹没范围急剧扩大。兰州军区派飞机轰炸冰坝,随炸随结,未起作用。随后又调工兵,用炸药爆破,仍未见效。于是紧急加筑堤埂和迁移傍河人家,才限制住淹没范围,缩小了灾害损失。

这次凌汛,持续到次年的2月3日,长达50天,为数十年来所罕见。受灾面积影响到5个公社的10个大队,64个生产队,1566户,9840人,淹没土地17155亩,淹房364间,淹没林场6个,防洪工程损坏多处,损失巨大。

向来有“凌汛难防”和“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防凌如同防洪,改革开放后,这项工作得到了大力加强。防凌期间,除加固旧堤增设新堤外,还使用炸药、大炮、飞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炸开冰坝,疏通河道,消除壅水现象。由于措施得力,灾害损失大减。为加强凌汛监测,提高测报精度,当地政府在黄河宁夏段沿岸设有11处冰情测报站,控制全河段冰情项目。后来又投资建成了黄河水位自动遥测站4处,以适时监测黄河水位变化。在防凌工作上,进一步改进观测设备,改善观测手段,组织巡测组,沿河加强观测,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为防汛决策提供依据,保证防凌安全。

兴建扬黄工程:宁南山区的福音

宁南山区占宁夏一半左右的农业人口和大约75%的耕地面积,除六盘山附近—些阴湿地区雨量较丰外,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只有200—30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与农作物生长期极不同步,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农业生产靠天,雨多丰收,雨少歉收,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都有困难。要发展农、林、牧业,治穷致富,就必须设法改变干旱面貌,而改变干旱面貌,水是关键。除了打深井、截潜流利用地下水,挖涝池,筑水窖收集雨水,修水库拦蓄河沟径流和洪水,充分利用平地有限的水资源之外,还需引进外来水。天下黄河富宁夏,高扬远送黄河水到山区就势在必行。

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的扬黄工程,已建成的大中型扬黄工程有同心扬水、南山台子扬水、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等。正在建设的有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等。--这些工程设施在发展水浇地、解决人畜饮水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同心扬水工程是以解决同心县城及其周围的人畜饮水为主,结合灌溉沿途农、林地10万亩,总投资2700万元,1975年6月开工,1978年5月竣工。从七星渠羚羊寺提水5立方米/秒,经过田营、唐家圈、黑水沟,到达龙湾,分两支通往同心县城和海原县李堡。分6级扬水,设泵站7座,装机36台,总容量达14220千瓦,总扬程253米,净扬程205.6米,渠道长93.75公里,全断面混凝土砌护,有各种建筑物204座。渠道穿越沙漠26公里,用麦草扎防沙障,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很见成效。工程建成后设同心扬水管理处专管。开灌以后,灌区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牧业正在稳步上升,供给人畜饮水的数量范围远远超过原计划数。1982年已达7万人【原计划4万人】,大小牲畜7万头【原计划3万头】。同心扬水效益显著,并为以后的扬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经验和数据。

南山台子扬水工程是为解决中卫县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修建的。灌区位于中卫县香山洪积扇台地上,总面积约20万亩,由中卫县主办。1976年8月开工,1978年8月主体工程竣工,9月1日正式通水。从南山台子下面的羚羊寺渠提水6.65立方米/秒,分3级扬水,设泵站4座,总装机29台,容量达18110千瓦,总扬程136.4米,干渠总长29.6公里,全断面混凝土砌护,有建筑物36座。渠道穿越较大山洪沟的涵洞、渡槽5座,扬水泵站、供电线路及输水渠道总造价1378万元,工程完成后即成立南山台子扬水灌溉管理站。到2006年,历经20多年,灌区开发成龙配套,外借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内靠全县人民支援,已开发建成10.5万亩的新灌区,造林5000亩,使千年荒塬变成良田。小麦亩产400公斤,硒砂瓜亩产四五千公斤。

中卫县在南山台子设东台、西台两个乡政府,辖14个行政村,原有与迁入人口已达18200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有诗赞曰:“自从黄河水上台,绿洲乐园人间来,艰辛经营二十年,家给人足乐陶然。植树千万蔽风沙,阡陌深处有人家,创业守成两不易,发展进取更向前。”

固海扬水工程是为开发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固原县七营以下两岸川台地,变旱地为水地,使聚居在这里的回族人民脱贫致富而修建的大型扬黄工程,从中宁县泉眼山北麓黄河南岸提水20立方米/秒,分11级扬水,经中宁、同心、海原到固原县七营乡,干渠全长153公里,总扬程382.47米,净扬程342.74米。总装机93台,容量达73275千瓦,计划灌地40万亩,并解决沿途人畜饮水问题。1978年6月开工,1986年底竣工。

固海扬水灌区与同心扬水灌区相互交叉,1982年1月合并统一管理,设固海扬水管理处。1988—1992年,固海工程又行扩建,现在固海扬水工程共有泵站25座,总装机163台【套】,总容量99890千瓦,运行容量85680千瓦,变电所17座,有大小变压器65台,总容量87995千伏安,主、支干渠25条,总长287公里,各种建筑物678座。2000年已灌农地、林地60多万亩,超过计划面积。工程效益巨大,其显著特点如下: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昔日旱地变水地,荒漠变良田。过去旱地一般年景亩产四五十公斤,大旱之年颗粒无收。如今扬黄河水浇灌,几年后亩产即达三四百公斤,农业稳产高产,还促进了多种经营。

2.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过去人畜饮水靠水窖贮蓄雨水和雪水,大旱之年无水可蓄,要到十几里外拉水,有时国家用汽车从百里外拉水供应。如今饮用黄河水水源可靠,已解决灌区及周围20多万人和60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问题,大大超过计划数字。

3.改善了生态环境。过去少有林草,土地沙化、大风沙暴危害严重。扬水灌溉后,地面植被增加,如今经济林连片,防护林成带,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政治意义重大。灌区是回族聚居地区,由于干旱贫困,国家经常救济,而今扬水灌溉,灌区农民几年就能脱贫致富,迁入农民也是“一年建家园,二年得温饱,五年走上富裕路”。人们评价固海扬水工程是“经济效益高,政治影响好”。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固海扬水同心河西灌区后,激情赋诗曰:“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扬黄造绿洲,万民俱开颜。”

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陕西定边、甘肃环县与宁夏盐池、同心四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问题,改善当地农林牧业生产条件,防治氟病危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程之一,由陕甘宁三省区联合建设,分共用工程和专用工程两部分。

共用工程于1988年7月开工,1996年8月完成。在青铜峡河东灌区东干渠建站提水11立方米/秒,分配给盐池县5立方米/秒,同心、环县、定边三县各2立方米/秒,分8级扬水,设梯级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13万千瓦,运行容量5.18万千瓦。累计总扬程【含专用工程】分别为盐池灌区452米、同心灌区331.3米、定边灌区526.4米、环县灌区651米。输水干渠11条,总长101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131座,总投资核定为303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