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1948200000109

第109章 长江卷(42)

城市防洪与改善水环境相结合,这是苏州新时期治水的明确思路。一是完成了淮阳河综合整治工程。苏州市对该地区实施综合整治,拓宽河道350米,新开河道450米,疏浚恢复河道400米,新建驳岸1385米,新建桥梁4座,同时还敷设了雨水管道、建设了绿化带。二是实施了新庄地区防洪综合整治工程。有关部门沟通了青龙河、袁埂浜等一批断头河、断头浜,切实改善了该地区的环境。三是全面实施苏州城市中心区防洪工程。全市在西、南面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北以沪宁高速公路为界,东至苏嘉杭高速公路,面积约8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按照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20年一遇一日降雨一日排出的排涝标准,实施城市中心区防洪工程。该工程计划总投资9.6亿元。项目完成后,城区河道水资源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换水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7年8月,为纪念第十六届世界水日暨第二十一届中国水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苏州水利水务局所有工作人员,以沿太湖长跑的形式,向市民发出保护太湖、爱护母亲湖的倡议。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涉水卫生”,“中国水周”的主题是“发展水利,改善民生”。为改善水环境、确保水安全、保护水资源,今年年内,苏州将再投11亿元治水,重点将用于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完善,河道水质的改善以及防汛安全等方面。来自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苏州水利局的近200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在蒙蒙细雨中进行沿太湖长跑,并发出了“健康太湖”倡议书。倡议市民爱护母亲湖,努力减少污染,不使用含磷洗涤剂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不向河流、湖泊排污水、扔垃圾,同时节约每一滴水,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为母亲湖的健康做力所能及的事。

苏州市委、市政府2008年制定了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太湖、阳澄湖等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主要河流水质逐步改善,列入国家、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10%以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打出治水五大“组合拳”。

组合拳一:安全保供压倒一切。苏州市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环境数据资源、监测监控网络和信息系统基础,强化水源地等重点水体监测。

组合拳二:从严把关源头控污。苏州市在严控工业污染源方面,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2008年关闭化工生产企业261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新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100家。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苏州市建成投运18座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95万吨/日。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苏州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等先进适用技术。2008年农药、氮肥使用量分别控制在4870吨和61751吨以内。

组合拳三:清障畅流科学调水。苏州市推进全市河网水系全面畅流工程,完成拆坝865座、建桥【涵】775座、拓宽束水河段50公里、清理沉船700条,完成1580公里河道、2050万土方的河道疏浚任务。全市拆除了各类阻水坝等水利设施,让京杭运河、太湖水体进入城区水系。

组合拳四:休养生息生态修复。加快太湖湖体的生态疏浚清淤,控制和减轻湖体的内源污染,通过使用植物、微生物等技术,破坏蓝藻的生存条件,提高太湖水系的环境容量。

组合拳五:增加投入落实项目。苏州市委、市政府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用于水污染治理,作为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优先安排关系到民生的饮用水水源地等项目。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和营运,争取到2010年,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

通过组合拳整治工作,苏州市在饮用水水源地10个必测项目及17个选测项目中,按河流标准评价太湖渔洋山、金墅港取水口水源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阳澄湖湾里取水口水源水质有两项指标达到Ⅲ类标准,其余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

“作为江南水都,特别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苏州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州市市长阎立在2008年初的全市环保工作会上强调。今年以来,苏州市通过压缩太湖和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开展河道专项整治执法行动、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力推水污染物减排,着力打造“水天堂”。

蓝藻是由水体中氮、磷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现象,高温盛夏正是蓝藻暴发的季节。近年,太湖、阳澄湖曾遭遇过历史以来的蓝藻大暴发,最严重的西湖和后荡湖部分区域蓝藻厚度达到1—2厘米。市、区、镇三级政府为保护水质,不惜动用大量船只和人力进行打捞,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2008年年初相城区农发局根据湖泊生态平衡原理,组织实施了“以渔治水、以鲢控藻”的生物治理方案,在5万亩的阳澄湖高发蓝藻区域共放养了花、白鲢296万尾,草、鳊鱼21900斤进行生态“养水”。结果显示,东太湖和阳澄湖水质良好,水色清纯,检测的数据也显示生态养殖区的氮、磷含量分别低于非养殖区31.87%和58.53%。“以渔治水”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彻底根治水质富营养化问题,2009年3月初,苏州市动员各方面力量,联手开展了压缩太湖、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专项整治,拆除了西太湖2.6万亩围网,东太湖近17万亩围网年内将压缩到4.5万亩,阳澄湖8.06万亩围网也压缩到了3.2万亩。此外苏州已向太湖投放有“水中清道夫”之誉的细鳞斜颌鲴30万斤,今年将累计放流100万斤。

苏州河网密布,沿河餐饮企业较多,部分企业偷偷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对此,苏州实施河道整治执法行动,加大对沿河餐饮企业日常执法力度。对沿河餐饮企业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准入标准,并重拳出击,整顿规范沿河餐饮企业的排污行为。2009年底前,市区将建立餐饮业整治示范街区10个。

苏州加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着力提高污水处理质量。今年,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建设工程,完成89座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工艺改造项目。到2010年,将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64座,新增日处理能力160万吨。

据了解,2008年底,苏州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85%,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目前,苏州市在建、立项和申报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已达396个,预计总投入超过700亿元。到2020年,苏州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太湖、阳澄湖湖体水质将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的湖光美景将呈现眼前。

近10多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不惜投巨资,坚持不懈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35公里内城河全部疏浚,先后搬迁了古城区数百家企业,实施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强了市区河道管理和保洁工作。近年结合防洪实施了环古城“翡翠项链”工程,仅从盘门至觅渡桥3.2公里就投入7.5亿元。今年又对内城河实行大力度的每天换水,对护城河运输实行永久性封航,河水发黑、发臭和漂浮物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饮水思源

苏州人要感谢的祖先很多,其中最需要感谢的是那些造田、治水和利水的英雄。大禹不用说了,他在太湖降龙的治水传说给吴越先民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其后的泰伯、仲雍是以身作则带领土著人破除了“水怪”的骚扰,开始征服这块荒蛮之地的野性;最早开凿的“泰伯渎”给这里的庶民带来了灌溉、航运和饮水等多方面利益;还有像秦始皇、三国时的孙权、主张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宋朝的范仲淹和赵霖,以及明朝的钦差大臣海瑞和在苏州当了五年清官的林则徐等,他们都为吴地做过造田、治水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成为了一代代人的旗帜和战斗号令,多少江南好儿女,为了水利,殚精竭虑,沤心沥血,甚至奉献出生命。要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今依然“稻谷香、鱼儿跳”的好风景。

在漫长而艰难的苏州治水史上,有许多名字需要我们铭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景祐元年【1034年】任苏州知州。他热心水利,曾修筑泰州捍海堰143里【后人称范公堤】;知苏州时又兴修太湖水利,创设府学,惠泽乡民。他的《上吕相公书》和《条陈江南、浙西水利》是议论苏州及太湖水利的两篇早期著作,论及问题实际,举措得宜,在当时行之有效,对后来的治水者也有启示,是太湖地区治水有影响的古文献之一。述及苏湖常秀一带,原有较好的圩田、河塘等水利工程设施,苏州并有常设管理专业队伍从事维修养护,产量高,出赋多,称得上“膏腴千里,国之仓廪”。但自皇朝一编印,慢于农政,水利失修,圩田、河塘大半隳废,失去大利。尤以姑苏四郊平洼,受太湖纳数郡之水过境,湖河泛滥,横没诸邑,水灾更重于其他州郡。因此,他积极倡议兴修水利,以拯民困国虚之急。他主张疏浚入江入海各水道,把苏州之积潦分两路泄,即“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吴淞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景祐二年,他亲至江浒,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浦、奚浦、茜泾、下张、七丫等港浦,导诸邑之水,为重兴苏州水利打开了僵局。他主张新导之河【指通江达海港浦】一定要设挡海闸,使“常时御潮防淤,旱时蓄水溉田,涝时开闸排水”。清光绪《常熟·昭文两县合志》载:“范仲淹于福山置闸,依山麓为固,旧址今尚存,人名曰范公闸。”范仲淹还主张裁直吴淞江的盘龙港湾道。这一工程,“范公曾经度之,未遑兴作”。后至宝元元年【1038年】由两浙转运使叶清臣付诸实施,将40里长的湾道裁直成10里长的直道。朱文长称“道直流速,其患遂弭”。他建议每年入秋后,有关部门就要将应开的河渠、应筑的堤堰陂塘之类,调查清楚,做好计划,春季兴役,“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就可农利大兴”。元代任仁发在其《水利集》中赞称:“范文正公,宋之名臣,尽心于水利,尝谓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备矣,水旱岂足忧哉。”范公所倡导的“修圩、浚河、置闸”治水方略,仍为后人治理苏州水网圩区的重要理论根据。

单锷【1033—1110年】,字季隐。宜兴人。嘉祐五年【1060年】进士。存心三州水利达三十年,尝乘小舟往来于苏州、常州和湖州之间,考察水利形势。元祐三年【1088年】作《吴中水利书》,翰林学士苏轼代奏于朝,但未得实施。单锷的《吴中水利书》主要是议论“三州”水害及太湖洪水治理问题。书中指出,水为害苏、常、湖三州,已五十多年,十年之间熟无一二,有人认为是天数,不可治;有人虽深求力究治水之策,但不得要领,找不出水害根源,因循失治。他认为三州水患原因有三:一是庆历二年【1042年】欲便运粮,筑吴江长堤,横截江流,太湖水溢而不泄,壅灌三州之田;二是唐末废去东坝五堰,致使宣、歙、金陵、水阳江之水东灌苏、常、湖;三是宜兴百渎湮塞,荆溪之水不能畅入太湖而为患,其中尤以吴江长堤阻水,是三州水患最根本的原因。单锷对处理太湖洪水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杀其入,宣其出,利其泄”。他提出:上治五堰,使西水不入荆溪;中治宜兴百渎之故道,使西部之水归入太湖;下治吴江长堤为木桥千所,开白蚬、安亭江,使太湖之水东注于海。而外,置常州运河斗门十四所,筑堤管水入江;开夹苎干渎,泄隔湖水入大吴渎、白鱼湾、高梅渎及白鹤溪,北入常州运河,经十四渎泄入大江;开通、疏凿太湖下游临江临湖的一切港渎。

夏原吉【1366—1430年】,江西浔阳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左侍郎,后与骞义同任尚书。因嘉兴、苏、淞诸郡频发水患,屡敕有司督治,迄无成绩,命夏原吉治理。夏原吉于永乐元年疏浚夏驾浦,接通浏河,分泄吴淞江之水,后人称之谓“制淞入浏”。又开范家浜,导淀山湖积水从南跄浦出海,即今黄浦江的前身;永乐二年,夏原吉又浚白茆、浏河、千灯浦等导阳澄水入江,九月工毕水泄。苏淞水利,得益匪浅。他在施工时布衣徒步,日夜经划,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不忍独适。”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曾将夏驾浦改名尚书浦。

沈启【1490—1563年】,字子由,号江村,吴江县人。曾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告老还乡后,著《吴江水考》,全书分五卷。第一卷含水图考、水道考、水源考等三章;第二卷含水官考、水则考、水年考、堤水岸式、水蚀考、水治考、水栅考等七章;第三卷、四卷、五卷均为水议考,记载历代太湖治水名人的议论,其文体有奏疏、公移、上书等种。是一部记载太湖水利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后期的归有光,对吴中水利作过研究,著有《水利论前》、《水利论后》,又先后上书兵道熊桴、知府王仪及昆山知县彭富,阐述自己的治水观点。他是昆山县人,又是著名学者,颇受地方人士注目。他对吴中治水的基本主张是“专力于吴淞江”。提出“淞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其余水不劳余力矣”和“独治淞江,则吴中必无白水之患,而从其旁引以溉田,无不治之田矣”的论点。《水利论后》中进一步强调开挖吴淞江要有大禹治水那种“山陵当路者,毁之”的气概。赞扬单锷“迁沙村之民,运去涨土,凿堤岸千桥走水”和苏轼“欲淞江不塞,必尽徒吴江一县之民”的言论。《上兵道熊桴水利书》恳求把大开吴淞江看做与屯兵百万于海上防倭同等重要大事。在归有光的水利论述中,还对太湖水的处理作过评论,不同意拆除吴江塘路排泄太湖水的主张,提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的英明见解。这是从战略高度提出的有关太湖水资源利用的课题,为引导后人治理太湖向引、蓄、排、泄全面考虑有所启迪。

耿桔【生卒年不详】,字蓝阳,一字朱桥,又字庭怀。献县【今属河北】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县。讲求农田水利,主张“高区浚河,低区筑岸”,治水成绩卓著。在任三年,曾先后疏浚横浦、横沥、李墓塘、盐铁塘、福山塘、奚浦、三丈浦等。对邑境地势高低,宜蓄宜泄,著《常熟水利全书》详细记载。并对修圩的工程标准、质量方面,提出许多规范意见,还在任阳和金家大圩试办小圩联并大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