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来安县志
19480800000007

第7章 营建志(2)

文庙 建置详《学校》。正中为大成殿,殿前两廊为东西庑;前为大成门,亦曰戟门;又前为泮池;周围甃石基砖栏 ,中为桥。又前为棂星门 ;又前为大成坊;又前为屏墙。大成门之左为名宦祠 ,右为乡贤祠,又右为土地祠。大成坊前东西各置下马碑,又各置耳坊。嘉庆间星棂门外又加围墙,包下马碑接屏墙。另设旁门,寻以阻塞神道撤之,如旧制。以每岁仲春仲秋上丁日举行祭礼如制。雍正五年,奉上谕:八月二十七日,至圣先师诞辰 ,各官致斋,不理刑名,永著为令。

名宦祠 在大成门左。《会典》 :岁春秋释奠 ,礼毕,教谕一人诣祠致祭。

吕 鉅野人,名失考。

杜居敬元县尹,汴梁人。

边宁明知县,岢岚人。

赵礼知县,顺义人。

孙镒知县,庆都人。

周祚知县,山阴人。

顾问知县,蕲州人。

魏大用知县,光化人。

张四术知县,考城人。

杨时训导,汧阳人。

吴毓嘉训导,长汀人。

钱应元教谕,六合人。

陈宗岳训导,上虞人。

刘正亨知县,新淦人。

林鹏飞知县,漳浦人。

郑元辅知县,莆田人。

韩梦周国朝知县,潍县人。

按旧志,名宦祠有范承勋、于成龙等十四员,皆国朝封疆大吏,已崇祀省城名宦,不当祀于下邑,旧志误列,应即删除。惟前明知县刘正亨、林鹏飞、郑元辅三公均宦来邑,当时曾立专祠。今专祠已圮,应并祀名宦,以垂不朽。韩梦周于道光年间已请祀名宦,应列入。

乡贤祠 在大成门右,祭礼与名宦祠同。

苟与龄宋敕旌孝子。

赵察宋永福县丞。

常道明山西巡抚。

武功明福山教谕。

周球国朝正定总兵左都督太子少保。

忠义孝弟祠 在文庙东。国朝雍正七年建。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谕邑孝廉马锦云捐赀重建。祭礼与名宦祠同。

苟与龄见乡贤。

王来

周懋德

贺植家

节孝祠 在忠义祠右。国朝雍正七年建。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谕邑孝廉马锦云捐赀重建,祀本邑节烈、节孝、贞节、贞烈各妇女。祭礼与名宦祠同。

本学土地祠 在乡贤祠右。旧志:仪同名宦、乡贤祠 ,教谕主之 。

武庙 在文庙东,火神庙左。建置无考。明万历十二年,知县何其贞建三义祠于其后。四十二年,知县第五伟重修。崇祯六年,知县袁翎捐俸倡修。国朝历任知县随时修补,以每岁春秋仲月诹吉 ,及五月十三日神诞举行祭礼。道光八年,知县刘廷槐重建正殿、后殿。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

文昌祠 在文庙东,城隍庙右。建置无考。嘉庆六年列入祀典,以每岁春二月初三日神诞致祭。秋祭八月,其日部颁。后殿,道光八年知县刘廷槐建。

城隍庙 在文庙东,文昌祠左,火星庙右。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孙镒重修。万历间,知县张国祥等相继增修。国朝雍正九年,知县伍斯瑸、前知县黄金品、典史袁有成捐资重葺。无专祭,岁以春秋仲月设位于神衹坛同祀。旧志:春秋仲月从祀山川坛 ,朔望,县令率僚属行香。凡县令以下到任并考满复任 ,皆祀以少牢 ,誓于神前。

厉坛 在城北。明洪武初颁有祭文,镌石在城北里许,以清明、孟秋望、孟冬朔祭之。

马神庙 在武庙东。以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祭之。

火神庙 旧祀在开元观,后移建祠于城隍庙东武庙西。国朝雍正十三年定制以每岁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蜡神 旧在东岳庙旁,有祠,后附祭于刘猛将军祠,以每岁冬至后第三戊日致祭。

案蜡祭有八 。国朝雍正十一年,奉文将邮表缀、水庸坊、猫、虎、昆虫五神,敬制牌位以祭 。只称五神者,以先啬、司啬、农统于先农也。

军牙六纛 神号曰旗纛之神。每岁正月诹吉,及霜降日致祭。

土地祠祠像案牍神二,与土地像而三。 在县署仪门外东。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旧志:每月朔望,有司拈香祗谒 。

狱神 在监舍内。以每岁四月祭之。

刘猛将军祠 在开元观西。国朝雍正二年奉敕建。以每岁正月十三日神诞及十二月上戊日致祭。

龙王庙 南门外二里。明知县陆宗俊、魏大用、刘正亨相继增修。国朝道光二年,知县杨炘重修。以每岁春秋仲月致祭,其日部颁。

附寺观秩祀之庙见前,其为民间建置,亦称祠庙者,统列此门。

城内

吉祥寺县治后。宋绍兴二年建。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冷起元修。国朝道光四年重葺,寺内恭设龙亭,为三大节朝贺所。

开元观一名真武观。原在县北岑湖村,唐开元中建。宋淳熙年移于城东门内。明万历五年、四十六年相继增修。国朝雍正十三年,知县伍斯瑸捐修。

三义阁关帝庙后。

朱子祠 建阳书院后。

魏公大用祠

刘公正亨祠

林公鹏飞祠

郑公元辅祠上四祠俱前明知县,今废。

刘公之昂祠康熙年知县。诸祠向为邑民所祀,今并废。旧志载有魏公、刘公、林公、郑公生祠记 ,并有专传。惟刘公之昂传、记俱无。今无从知其事实。刘祠,旧在水口镇,今类附于此。

白衣庵城西北隅。雍正元年重建,后废。今为恤孤院地。

城外

金刚寺县东十八里。明嘉靖年重建。崇祯年修。

朝阳寺县东西龙山。

玉石寺县东武家集西。康熙五十八年修。

药师寺龙山东。康熙年间修。

甘露寺县东三十里。

曲涧寺县东三十五里。

马神寺县东四十里。

龙泉寺县东北三十里。元天历年建。明嘉靖年修。寺当盱眙大道,有铺,名龙泉铺。官使经行有题咏甚多。寺有菩提树、锥栗、黄金嵌碧玉、碧玉嵌黄金二竹 ,花木丛茂。万历中,邑工吏吉晨与僧有隙,借公事尽伐之,后遂荒凉矣。

观音寺县南三十里。元至正年建。

弥陀寺县南水口集。宋淳熙年修 。明隆庆年重修 。

白岩寺县南四十里。

大安尼寺县南五十里。康熙年修 。

延塘寺县南五十里,宋天圣三年建。旧名塔院。治平四年赐名寿圣,后改今名。国朝康熙五十年修。

黄道寺县南五十里。康熙年修修 。

大雅寺县南五十里。明嘉靖年修 。

三城寺县南五十里。宋庆历三年建。明嘉靖、万历年 、国朝雍正六年重修。

孔雀寺县西北二十五里练寺山。寺前有铁孔雀。据滁人石玺碑记 ,寺肇于唐开元间 ,井床勒宋天圣年号 ,钟铸正统,瓶纪成化 ,盖古寺也。至嘉靖丙寅,寺僧修整殿宇,广栽松竹,垒石疏泉 ,清雅幽邃。旧志谓可与琅琊争胜。岁久荒落。国朝雍正五年重修。

太平兴国寺县西北八十步。详《丘墓》。

永兴寺县西北十五里。明万历年重建 。

独山寺县西北三十五里独山上。康熙年重建 。

广福寺县西北四十里。明嘉靖元年建。

嘉山法华寺县西北四十五里。宋政和五年重建。

宝乘寺即大乘寺,县北三十里,宋大观元年建,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

普贤寺县北三十里。宋元佑六年建。有石匣一副题记元佑年月。明正德年修 。

老龙寺县北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宝积寺县北石固山。

龙窝寺县北囤仓集。今废。

白云寺县北三十五里。明万历年修。

新兴寺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元年建。

塔山寺县北四十里。

贴山寺县北四十里。

永兴寺县北长店桥地方。宋元佑二年建。

白塔寺县北六十里。即今广福寺。旧有砖塔,雷摄去三层,遗于泗州伏虎山,今存半塔,刻有“赤乌元年”字样,其地亦名半塔集。

永福寺县北六十里。

老田寺县北六十里。

蓝田法华寺县北八十里。

真武观县南水口集。

开化观县南五十里乌衣河北。

三茅宫县西南十八里。

紫微宫县西北三十里秋沛市。久废。

神霄玉清万寿宫县北三里。宋宣和年知县刘滂奉敕建。久废。前有霄宫桥。

金容宫县西北张浦营旧讲约所。

大王庙县东二里庙,在沙河南岸。庙南为官路。近年以来河岸逐渐倾圮,庙基废为河滩,路窄而险。道光三年众姓公捐钱一百千,契买路南张姓屋基作为官路,以利行人。

东岳庙一在东门外,为每岁迎春所。一在县东彭冈。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六十里。一在县西北严家集。

汉高皇庙县南五里。

龙王庙一在南门外,见前。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五十五里。

高皇庙一在县南,近叶家湾。一在县南旗杆周。一在县南,近月塘。一在县北五里。一在县北六十里。

元帝庙县南四十里。

清源真君庙石固山。元至正元年建。

大圣庙县南十五里。

关帝庙城内武庙,见坛庙。一在县东张山集。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北舜山集。一在县北囤仓集。一在县北宝山集。

司徒庙县西北一里许。

祠山庙一在县南二十里。一在北湖堡。祠山神姓张氏,即广德州祠山大帝也。详见《一统志》 。

八里庙县北八里。庙内黑龙王,祈雨屡验。

慈山庙

文昌庙

痘神庙

降福庙上四庙俱在水口集。

灵官庙上四庙,旧志曰“殿”,宜改从庙。

乌龙王庙县西乌龙山。

东茶庵一在东门外。一在县南三十五里。

甄家庵东门外里许,即草庵。

延寿庵县东五里,即胡家庵。

大树李庵县东十二里。

准提庵县东十七里沙子冈东。

大圣庵县东十里。

长庆庵县东十八里。

南庵县东武家集。

清净庵一在县东二十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

般若庵县东西龙山顶朝阳寺上。久废。

不二庵县东三十里。

花家庵县东三十里。宋庆元二年建。

西庵县东施官集旧讲约所。

园觉庵县东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杜家集庵县东三十五里旧讲约所。

鹫峰庵县东龙山下。佛殿后石塔刻“元至正年祈雨有应特建”。

堰塘庵县东南三十五里。

天竺庵县东龙山下。元至正三年建。

峨嵋庵县东南四十里。

南茶庵一在南门外,久废。一在县南二十二里。

宏觉庵县南五里。

白衣庵县南二十五里,近水口集。

古井庵小南门外。康熙年重建 。庵前有古井,井底甃以花瓶数百,以瓦砾投之,铿然有声,一名鼓井。雍正年曹匠淘井,尽撤取其瓶,不久遂堙塞。

段家庵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年改龙王庙 。

三圣庵县南相官集。

万寿庵县南四十五里。

新集庵县南五十里。

朝阳庵县南五十里。明崇祯年修 。

东胜庵县南相官集。

观音庵县南五十五里。

九锡庵县南五十五里 。

昙花庵县南程家集。

庆成庵西门外,即西茶庵。明万历年建 。

卓家集庵县西七里。

八石庵县西八石山。

回龙庵县西二十五里。明万历年建 。

极乐庵县西磨山。

太平庵即仙人庵,在练寺山东。

东岳庵县西北严家集。

大神庵县北十五里。

吉祥庵县北舜歌山。创自元至正二年。倚山壁构殿 ,两旁禅室斋堂悉自上而下因势为台砌,中殿侧为山门,标题:尊胜禅院。游者取道舜歌山脚地藏庵前,迤西竹树盈十亩,苔茵草径,履藉无声 。殿前桂二株,可荫数亩 ,殿后石壁峭立,古树槎枒 ,下有泉,大旱不竭。

北庵县北舜山集。

净业庵县北二十里。

地藏庵县北二十余里。

双鹤庙县东北二十五里五湖山上,凿石为庙,地极高敞 ,可以望远。

寺观附坛庙后,原非秩祀可比。乾隆三十一年奉例不准立檀越名色 ,故凡捐置香火田者,志内概不登载。

附古迹

建阳废城《明一统志》:来安县本汉九江郡建阳县地。考县南三十里水口镇东有古城址,高数尺,俗呼东城埂,相传即古建阳遗址。案《南畿志》:建阳城在滁州东四十里。今水口镇在州东三十五里,城址又在其东,正近四十里,其地为四达要冲 ,今置汛 。

顿丘废城县东一里横风村。东晋初侨置顿丘于此 ,详见《沿革》。今废。城东有顿丘山,盖缘县而名 。又,新昌城即顿丘城。刘宋立新昌郡,治此。《太平寰宇记》:废顿丘城在永阳县东一里,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 ,即此处也。

高塘废城县东北六十里白塔镇西,详见《沿革》。塘埂南接王母山,状若城。塘内田约二百顷,相传下有丁城,上有高塘,盖潴水以为丁城之备 。

永阳旧治在县城北二里许北塔山上。山仅如冈,一名瓦砾冈,接连霄宫桥。襄时寺院林立 ,即永阳旧治也。自唐景龙三年置县后,迄宋南渡前,县治均在此处。今则蔓草荒烟,仅瓦砾遍地而已。

古城县北八十里古城集,《魏书/地形志》:高塘郡,治高塘城,领县四 :平阿、高塘、石城、兰陵。《方舆纪要》云:萧梁侨置。平阿,在今天长高邮界,余无考。今案古城在县北,实近高塘,疑即其所领,但未知何县。又隋废乐鉅、高塘入顿丘。《通志》云:古城疑即乐鉅。案乐鉅未知置何时,或周陈间改梁之盘塘、兰陵等县置也 。

丁城县东北五十里曲里村。《通志》云:丁城在白塔镇东南,四面平远,城地高数丈,废置不可考。案《纲目》 :梁天监二年,魏攻梁,拔白塔、清溪等城。是白塔原有城,疑即丁城。又案梁置高塘郡,所领有石城、高塘,正近白塔,岂丁城乃石城字之讹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