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来安县志
19480800000004

第4章 舆地志(3)

至大元年,河南省臣会两淮盐筴改隶,当在至元以后,治汴梁。肃政廉访使司治扬州。

江北淮东道

淮东道

宣慰司改隶河南江北行省时增置。至元十五年置。

扬州路总管府滁州

至元二十年改。

明 南京京师中书省 凤阳府 滁州

洪武元年建南京,十一年改为京师。

京师六部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置六部。

南京六部

永乐元年,京师复为南京。

南畿巡抚

宣德时置,初遣部寺大臣,至景泰间定以总漕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滁、和三州。

分巡淮徐等处兵备道

初设未详。案与景泰间巡抚所辖府州同。

凤阳府滁州

滁州直隶州

洪武二十二年升。时省县并清流、全椒俱入滁州。 来安县 洪武十三年与全椒俱析自滁州复置。

国朝 江南省

顺治二年置。 江南安徽省

康熙六年分。 两江总督

顺治四年设,驻江宁,辖江南、河南、江西三省。六年改辖江南、江西二省。康熙元年兼操江。

安徽巡抚

初设以操江兼巡抚,驻安庆。顺治五年移驻池州。康熙元年操江并归总督,始设安徽巡抚,驻安庆。

安徽布政使司

顺治二年初设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为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定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八年由江宁移驻安庆。

安徽按察使司

初设为江南按察使司,驻江宁。康熙三年分设北按察使司,驻泗州。五年改北按察使司为安徽按察使司,移驻安庆。

分巡庐凤颖六泗滁和兵备道

明设淮、扬、凤、庐、徐、滁、和道。国初顺治七年设安庐道于庐州,又改庐六道。康熙五年分淮扬二府及徐州归右布政使。九年设庐凤滁和道,驻凤阳。至雍正二年,改六、泗为直隶州。十三年,改颖州为府。治为今庐凤颖六泗滁和道。

滁州直隶州

来安县

疆域

县始自秦,曰建阳,治今县水口镇东。时县地与今州地合。东南界棠邑今六合,西南界全椒,北界盱眙,东北界东阳今天长,西北界东城今定远,其界至究,莫详也。东汉省建阳入全椒,南及东南、西南又当以全椒所界为界。至东晋复分置顿丘,治今县东一里,与全椒别,是否适得建阳故城,亦莫详也。宋以沛县并入,兼今天长全境。萧齐复置沛县,未还顿丘之旧。梁又于东北析置高塘,治今县东北六十里白塔镇西;于西南错置赤湖、荻港、薄阳等县,迩今州地。北齐、陈、周间复废赤湖、荻港、薄阳,《隋志》不言废,知北齐、陈、周间已废,而置乐鉅。乐鉅见《隋志》,而宋、齐、北魏诸《志》无,疑北齐、陈、周间置其地,即今县东北古城是也。分合错杂,界益难言。至隋并废乐鉅、高塘入顿丘,改置新昌县,移今州治,立滁州。新昌寻又改名清流,时今县地与今州地始约略可睹。唐景龙三年,析清流置永阳,治县北二里北塔山上,今县地又始约略可睹,其西南则界清流,其北则界盱眙也,其东北则界天长,其东、南则并界六合也。今南界江浦,江浦系明析六合及滁、和二州境地置。五代时,南唐以今县东有来安水,改永阳为来安县。宋南渡后,累遭兵燹,尝省入清流。绍兴十八年,复置县,移居今县治焉。乾道间又经省并,未久旋复。明初亦尝省入清流,寻复,故清流为今州地。今县系唐置永阳析出清流地。故今县地南北袤而东西狭。四至八到,具列如左:

东至界首桥,二十五里,六合县界。《通志》:施官桥即界首桥。

南至三汊河,七十里,江浦县界。即汊河集,系来安水、清流水入滁河处。

西至腰铺桥,二十里,本州界。

北至长店桥,九十里,盱眙县界。在古城集北

东南到张家堡渡,七十里,江浦县界。又东南到雷官集界牌,五十里,六合县界。

西南到乌衣河,六十里,本州界。又西南到界牌墩,二十里,本州界。

西北到三界市,七十里,本州及盱眙、定远县界。又西北到嘉山,五十里,盱眙县界。

东北到三山,八十里,天长县界。又东北到白塔集,七十里,盱眙县界。

东西延阔狭不一 ,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迤南偏东至张家堡河 。

东至六合县,九十里。微偏东之南。

西至定远县,二百二十里。偏西之南。

南至江浦县,一百里。偏南之东。

北至盱眙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到天长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本州,四十五里;到全椒县,九十里。

西北到凤阳府,二百四十里。

东南到江宁府省会,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安庆府省会,水陆六百六十里。

北至京师,陆二千二百里,水三千二百五里。

星野

来邑分野,次为星纪 ,宿属南斗 ,星当天府 ,度在半初 。

《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 ,为星纪。吴越之分野,属扬州。《汉书/地理志》: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尽吴分也。《唐书/天文志》: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宋史/天文志》:南斗六星,一曰天机 ,南二星魁、天梁也 ,中央二星天相也,北二星天府、廷也。石申曰 :魁第一主吴,二会稽,三丹阳,四豫章,五庐江,六九江。《晋书/天文志》:九江,入斗一度。

来安县经纬度康熙年测定

来安县治,按地球纬线在赤道北三十二度二十五分四十秒,经线在北京东一度五十五分四十九秒。〈考正〉旧志仅载纬线,漏经线未载,今补入。

形势

永阳,名邑,界于江淮,西阻滁山之险 ,南通浦口之津 ,东连瓜埠之口 ,北拊盱眙之背 。圩田如罫 ,易于足糗粮 ;山势若环,便于资守御。诚长江之屏蔽,建业之咽喉也。以故白塔溃师,拓跋因之扰江北;梁天监二年,魏攻梁 ,拔大岘三城,白塔、牵城皆溃。魏师进攻阜陵。嘉山筑垒,女真不敢窥淮南 。宋嘉定年间,金人犯来安,李全败之于嘉山。今故垒尚在。惟此岩疆,实据形胜,保民者所当注意也。第万山雄峙,古戍犹存;宋绍定元年,滁帅赵葵命赵必胜守万山,有戍垒故迹。石固嵯峨,遗屯何在?宋绍兴辛巳,居民避寇石固山上,垒石为屯以防守。欲讲地利,先求人和。故曰: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考证〉原文错误,今订正。

附名胜旧志有图

琉璃日影县治后数十武吉祥寺前古井 ,大旱不竭,亭午日影射入 ,光若琉璃。

玉石霞光县东南二十里,朝夕霞光,隐映禅林 ,足称胜境 。

沙河带练县东来安水源远流长,环绕顿丘邑。势东向,拱抱有情,学宫宜向之。

石固呈祥岩石层叠,与尖山对峙,为邑东北隅门户。顶极平衍 ,可屯千余人。明时曾产驺虞献于朝 。

五湖环秀山在县东北十八里,广袤可二十里 ,西南北茆村,北白禅村,村下乃五湖。今已半湮,环秀未改。

八石仙踪《滁志摭遗》云:尝见万历年县志十景图作“八石仙踪” ,谓淮南八公,道经来邑,留仙踪于八石山也。事详《十道志》及《太平寰宇记》。今《伍志》作“王母仙踪”,误矣。

舜歌樵乐县北二十里,为邑基之保障。樵歌互答,亦太平乐境也。

天竺迎晖寺在龙山内,山口幽邃,沿溪而入,将六七里,至水穷处。竹木阴翳,禅居隐焉。

龙泉云气山距邑三十里,势如龙蟠。东有伏虎岩,泉流幽咽,云气郁葱。名贤多留题咏。

马岭风声岭距邑九十里,上为白禅村。山高林茂,风声飒然而至,披襟当之,每生远想。

山川山

来安山脉起自六安,逶迤入滁,为五尖山,是为来邑祖山。自六安历庐州西陲,延袤百余里 ,行平塘小焰而起五尖山,又平地分脉出东支、北支。北支起南将军庙皇甫山,东趋州治 。又其先,皇甫直北而行者,渡牵驴坂至磨盘山,稍东为仙居山、大岱山,转南为牛头山,东行为矾山、小岱山,又转北从严家集起嘉山,走信山,转龙窝,经舜歌、银杏以底县治 。左界来安水,右界小涧水,棋布星罗,征名如左:

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为县治主干。上有龙王庙。宋庆元间敕建 ,赐号嘉泽。有井,名嘉泽井,有封诰石刻。又有法华寺、七盘岭、锦绣谷、清凉源、白云涧、过溪桥、丹枫栈、分宝岩、钓鱼台诸景。山之西北属盱眙县。宋嘉定十二年,金人寇淮西,自盱眙犯来安,李全败之于嘉山,即此。故垒犹存,周数里。凡山有寺者详后《寺观》。

信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

太平山与信山连。

鲁山

长岭

白肖山皆与嘉、信两山相连。

破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悬崖对峙,如一山分凿。

浮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宝积寺,后废,塔存,下有涧。

莲荷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顶有莲花池。

独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孤峰矗立,上有寺三重,俱历峻级而登,多古佛像,每至佛诞日 ,香火甚盛。

清河岭在县西北八十里,双源沛—出于此,去为清流河 。

网鹰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树林阴翳,多鹰鸟,猎者率网捕于此。

柱子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香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二山俱以形名 。

练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双源沛—出于此。旁有孔雀寺,旧称名胜寺,东曰浮林,产浮石,体轻质黄,入水不沉。一名浮石岭。

岑湖山在县西北二十二里,旧有开元观。

雨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乌龙山《明一统志》:在县西十八里。上有乌龙王庙,祈雨辄应。旧有茅司徒庙。《通志》:宋绍兴初,县多虎,有石尉者立茅司徒庙于此,率兵捕逐,害遂除。又有黑龙泉,出石窦 ,旱潦无盈涸。

磨山在县西十三里。

八石山在县西十里。巨石叠砢,耸立山岭,丛林环之。《太平寰宇记》:八石山,在永阳县西南十三里。故老相传云,汉时有八仙人在寿春寻淮南王,于此山过,各踞一石坐,故号八石山。《十道志》:即淮南八公憩石处。一曰八公山,亦名八仙山。

马岭在县北九十里。来安水出其下。上为白禅村,村旁有石羊石虎蹲于茂草,不知为谁氏冢。案《隋地志》:县有白禅山。旧志疑即五湖山,以地有白禅村也。据此亦有白禅村,《隋志》所云或即此。并存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