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9472900000008

第8章 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基础(2)

2.能力结构理论

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心理特点的总和。研究能力的结构,分析能力的构成因素,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能力测量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特征,因而出现了研究能力的不同理论。下面介绍3种不同的能力结构理论。

(1)“二因素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所构成,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例如,一个算术推理作业由g+s?决定,而一个语言测验作业由g+s?决定。两套测验的结果如果出现正相关,就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因素g;而它们不完全相关,就是因为每种作业包括不同的、无联系的s造成的。根据这些相关性,他还认为:在能力结构中,第一位的和重要的是一般因素g,各种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

(2)“群因素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与二因素结构理论相反的群因素结构理论。塞斯登认为,能力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所构成的。他总结出大多数能力可以分解成7种原始因素:计算、词的流畅性、词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他对每种因素都设计了测验内容和方法,然而实验的结果同他的设想相反:每一种能力与其他能力都成正相关。例如,计算与词的流畅性相关为0.46,与语言意义的相关为0.38,与记忆的相关为0.18等。这说明各种能力因素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可以找到一般的因素。

(3)“智慧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力结构设想,称为“智慧结构”学说。他认为智慧因素是由操作、材料内容和产品3个维度构成的。每一个维度由一些相关的要素所组成,根据排列组合的方法,智慧可能由150种因素所组成。

吉尔福特认为,能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它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5种能力类型;能力的第二个维度是材料内容,它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5种能力类型;能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能力活动的结果,它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和含蓄6个方面。

3.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本节关注的是解释和预测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下面介绍不同工作对个体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体在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显然,当能力与工作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高工作绩效对具体的心理能力、体制能力、情商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比如,飞行员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视知觉能力;海上救生员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视知觉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高楼建筑工人需要有很强的平衡能力;一个缺乏推理能力的记者很难达到最低的工作绩效标准。因此,仅仅关心员工的能力或仅仅关心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够的。员工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对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后者的协调作用。

当这种匹配不良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如果员工缺乏必需的能力,常常会在工作中失败。比如,如果你被录取为一名文字处理人员,而你的能力常常达不到键盘打字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无论你的态度多么积极或动机水平多高,最终的工作绩效还是很低。员工得到的薪水反映的应该是个体在工作中的最高技能水平。如果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工作要求,则管理层应付给他更多的薪水。另外,当能力水平远远超过工作要求时,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才华时,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2.3 人格

读过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整日郁郁寡欢,极易伤心落泪的人物。她可以因为贾宝玉一句笑话伤心难过数日,也会因为缤纷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处境而掉泪,连她说的“我从会吃饭时就吃药”这样一句描述自己身体状况的话也使人感受到她的压抑和忧愁心境,终日难见她的一丝笑容。

为什么有些人安静而被动?另一些人则热烈且进取?是否某种人格类型的人更适合从事某种类型的工作?在人格理论中哪些内容能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也叫个性(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表述某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究竟什么是人格?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说:“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使用最多的人格定义是高登·奥尔波特提出的定义。他说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上人格,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人格;人格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等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这个定义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具有独特性。正如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与气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与爱好。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

第二,具有综合性。即所有特点的综合,它既包括一个人在能力与兴趣方面的特点,也包括一个人在气质与爱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具有稳定性。这里说的个性,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东西。如性急的人,他自己急,也要求别人快,这一件事要求急,那一件事也要求快,经常在各方面都急,才称为性急的人。

2.人格的决定因素

有关人格研究的早期争论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一个人的人格究竟来自遗传还是来自环境?有人认为,个性是由遗传或者先天决定的;也有人认为,个性是由环境决定的或者说后天决定的。例如,心理学家华森说:“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我培养他什么样他就是个什么样子。我培养他成为法官,他就是法官;我教他成为小偷,那他就是小偷。”

显然,这其中并不是简单的一方面决定的。人格是这二者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就是说,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可能性。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影响。

1)遗传

遗传指的是那些由胚胎决定的因素。身材、相貌、性别、秉性、肌肉的组成和反射、经历水平及生物节律等特点,都是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受到父母的影响,也就是受到他们的生物的、生理的、内在心理组成的影响。

人们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地相信人格有其遗传基础。比如“她就像她爸爸”,“他的暴躁脾气得于你的家族亲人”,均反映出这一观点。

遗传观点认为,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可以全面解释个体的人格特征。这一观点有3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它们分别提供了确凿证据来支持遗传在决定个体人格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是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的观察;其二是对刚出生就分开的双胞胎进行的研究;其三是在不同情境和时间下对工作满意度进行的稳定性研究。

近来针对儿童的一些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遗传观点。研究证据表明:一些特质,如害羞、畏惧和不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的基因特点所决定的。这些发现表明,一些人格特质可能是由与影响我们身高和头发颜色相似的基因编码决定的。

还有一些研究者曾对10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并分别在不同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如果遗传在决定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那么在这些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身上将很难发现相似性。但是,研究者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一对双胞胎彼此分离了39年,在相距45英里的两地分别成长起来,但研究者发现他们驾驶的汽车型号和颜色完全相同,抽同一牌子的香烟,给自己的狗起相同的名字,而且常去距离各自1500英里以外的海滨度假。研究者发现,在人格方面,大约50%的变异及在娱乐和业余爱好方面超过30%的变异源于遗传因素。

有关遗传重要性的进一步支持证据来自个体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个体工作满意度是相当稳定的,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自己的主管或企业发生了变化,工作满意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还是比较稳定的。这些现象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人格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外界的环境决定的。

如果人格特点完全由遗传决定,则会从个体出生之后就固定下来,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例如,如果你在孩提时代就心态平和、易于交往,而这些特点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对你来说不太可能改变这些特点。然而,人格特点并不完全由遗传所决定。

2)环境

许多行为学家仍然相信环境在人格形成中比遗传起更大作用。对我们的人格形成施加外部压力的因素包括:文化、家庭、团队成员和生活经验。

(1)文化

文化是指不同人类群体或他们所处社会组织的独特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人类学家们明确指出,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作用。个体出生在特殊文化环境中,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文化同时还界定了不同社会角色的规范。比如,在美国崇尚独立和竞争,而在日本合作及团队精神备受推崇。

文化决定了某一群体中行为的相似性,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极端不一致存在。大多数文化并不具有同质性(也许有些文化同质性更强些)。例如,工作道德观(努力工作是提倡的,消极工作是有罪的)通常和西方文化相联系,但这种道德观对西方文化中每个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虽然文化对雇员人格发展有冲击性,但每个个体对此影响的反应不一。实际上,管理者经常犯的严重错误之一就是认定属下在社会价值观、人格或其他个体差异性方面同自己是一样的。

(2)家庭

家庭是个人在一个特殊文化中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对于多数人来说,父母亲及兄弟姐妹对人格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大家庭成员,如祖父母、叔叔、姨妈及表兄弟同样能影响人格形成。父母(或单亲)以3种方式影响他们孩子的发展。

●他们通过自身行为,提供特定情境使儿童产生相应行为;

●他们提供给孩子经常能有力识别的角色模式;

●他们有选择地奖励或惩罚孩子的某种行为。

家庭情境也是产生人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情境影响包括家庭规模、社会经济水平、种族、宗教和地理位置、家庭中的出生顺序、父母教育水平等。例如,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与在富裕家庭中的个体绝对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境遇,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个体在一些重要方面也是不同的。

(3)团队成员

许多个体从属的第一个团队是家庭。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要参加各种不同的团队,如从儿时的玩伴到少年时的同窗、运动队成员、成人工作的社会群体等。个体作为不同团队成员所担负的各种角色及不同经历是个人人格差异的又一重要来源。虽然早期生活的玩伴和同窗对人格形成有强烈影响,但在以后的生活中社会和团队体验继续影响人格的形成。

(4)生活经验

从特殊事件和经验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也是人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自尊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经历,包括达到目标的机会和期望值、影响他人的能力、获得他人认可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