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9472900000043

第43章 组织行为的基础(1)

【学习目的】

通过对组织行为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各种关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了解组织理论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掌握组织设计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明确组织设计的原则,探讨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组织设计。结合组织理论的应用和管理咨询经验的借鉴,解决组织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重点是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组织结构;

●重点是组织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难点是如何灵活应用;

●重点是组织结构的诊断与优化,难点是如何进行组织结构再设计。

引导案例

新锐广告公司是武汉市一家新成立的专业广告公司,拥有三百余名员工。就广告业务来说,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①与老顾客建立固定联系,搜寻新顾客。

②对承揽的广告业务进行文字创作和艺术创作。

③对广告内容进行电视制作、电台制作、报纸制作、杂志制作或路牌制作,以及其他媒体的制作。

④调查各种新闻媒体的性质、栏目、时间、版面、价格,决定整段时间、整段版面、整段地段购买,还是分别购买,并与新闻媒体保持联系。

⑤帮助顾客设计陈列方式、包装样式或商品分配办法。

⑥帮助顾客调查市场、估计潜力、确定广告影响等。

引导思考题:

(1)针对上述6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给新锐广告公司设计两种组织结构模式,并用组织结构图表示。

(2)试分析每种组织结构模式的利弊,以供总经理决策时参考。

(3)新锐广告公司需要设计哪些职能部门?如何理顺职能关系?

13.1 组织行为的概念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只是沧海一粟,他必须融入某个组织并与某些组织发生联系,通过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组织不仅表示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人们去完成工作,而且代表着某些特定群体的总称。它以某种特有的结构形式,成为现代社会的子细胞。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职能,组织是对各种不同角色进行组合的工作,决定着工作结构和分配的过程。

1.组织的定义

组织的定义是五花八门的。强调组织目标的观点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对这些目标理性的追求。”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依托环境而求生存的输入产出转换系统”。强调组织内部制度建立的观点认为,“组织是契约的集合体,它由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构成,组织成员根据契约的规定进行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强调组织内权力平衡的论点认为,“组织是各种权力的集合体,它是由各种权力集团组合而成的,各集团为满足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力图控制或影响组织对各种资源的分配。”

以上4种有代表性的组织定义的研究视角不同,但都揭示了组织的存在应具备3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而存在的;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的定义

(1)组织和管理

组织与管理的关系如下。

①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2)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即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等。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应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目标分类

按组织目标,布劳(P.M.Blau)把组织分为互益组织、工商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企业工会和员工俱乐部是互益组织;工业企业、银行属于工商组织;医院、学校为服务组织;学会、红十字会、交警大队为公益组织。

(2)按社会功能分类

按组织的社会功能,帕森斯(T.Parsons)将组织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整合组织是协调各种冲突,引导人们向某个固定目标发展的组织,如政党、法院。模型维持组织是维持固定的形式,确保社会发展的组织,如学校、社团等。

(3)按构成方式分类

按构成方式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按有关规定确定组织成员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力、义务的一种群体结构。非正式组织是在自发的基础上,为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有意无意形成的一种不定型的组织,其组织成员的关系是非官方规定的。

(4)按控制方式分类

按照组织对成员控制方式不同,艾桑尼(A.Etzioni)分为强制型、功利型和规范型组织。

(5)按组织规模分类

按组织规模可以分为小型组织(3~30人)、中型组织(30~1000人)、大型组织(1000~45000人)及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例如,许多私营加工厂属于小型组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巨型组织。

4.企业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在全体职工中实行分工与协作,对人们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方面进行设计、作出规定而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管理组织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协作关系,层次、部门、职务等有形因素,是实行分工协作的具体形式;建立健全管理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组织说到底只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组织的内涵是人们在职、责、权等方面的划分与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也可简称为权责结构。

企业管理组织的特征因素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Administrative Levels)指的是从企业最高一级管理组织或管理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或管理职务,其间所经过的组织等级或职务等级。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次的多少,表明企业组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程度。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亦称控制跨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人数。管理幅度同管理层次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当企业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小则管理层次就会增加,形成高耸结构;反之,管理层次就会减少,管理幅度就会增加,形成扁平结构。

(2)专业化程度

专业化程度指企业各项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企业的部门和职务数量的多少。同样规模的企业,如果部门与职务较多,则表明其分工较细,专业化程度较高。

(3)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指企业在国内外不同地区设置工厂、分支机构及管理机构的状况。地区分布表明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复杂程度。如果地区分布很广、很分散,例如横跨多个省区甚至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那么管理的复杂性就会显著增高。

(4)分工形式

分工形式指企业管理组织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分工。例如,按职工分工而形成职能的组织形式,按产品分工而形成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等。分工形式的改变,涉及面广、条件多、时间长,因而是组织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5)关键职能

在企业管理组织所具备的各项职能中,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处于中心地位的职能。不同企业,出于经营战略不同,其关键职能就会有所不同。

(6)集权程度

集权(Centralization)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Decentralization)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的分散。所谓决策权,包括三方面的权力:决定干什么的权力,决定如何干的权力,以及决定何时干的权力。集权程度指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的程度。如果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管理组织的高层,则表明其集权程度高;反之,如果把相当多的权力下放给较低的管理层次,分权程度较高。

(7)规范化程度

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是指以相同方式完成重复性工作或相似工作的程度。在高度规范化的企业里,不仅生产作业有标准,而且常规性的管理业务有标准,其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质量等均规定得很详细、具体,不论人员是否更换,同一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质量要求不会改变。

(8)正规化程度

正规化(Formalization)程度指采用正式书面文件形式来描述、指导和约束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程度。书面文件包括规定各项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的规章制度,以及上下左右之间用于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等。制度化程度高的企业,各项制度都采用经过相应机构批准的书面文件加以合法化,信息交流也多采用书面文件的方式。而在制度化程度低的企业里,各项工作和活动尚未制定出正式的制度,或仅是领导的口头决定,上下左右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多采用口头方式。

(9)职业化程度

职业化程度指企业中各类职工为了胜任本职工作所需接受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程度。如果企业中多数职工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胜任企业生产经营及其管理的各项工作,企业的职业化程度就比较高。职业化程度通常可以用企业职工的平均文化水平(接受正规教育的状况),以及进厂后的职业培训期限来表示。

(10)人员数量及结构

人员数量及结构指企业职工总数及各部门、各职能的人员在职工总数中所占比率,例如技术人员比率、管理人员比率、中高级领导人员比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