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1945900000021

第21章 明清绘画 (3)

王(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野老、雪笠道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海虞山樵等,江苏常熟人。年轻时曾得二王的悉心指导,加上本身神悟力学,画艺逐渐炉火纯青,成就超越二王,遂成一代名家,被清人奉为“一代正宗”。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呼吁群众破除陈旧思想,摇旗呐喊“要革王画的命”,其中的“王”指的便是王石谷。

王的作品面貌较为丰富,技法全面,除“元四家”外,对范宽、文征明甚至院体风格皆有涉及。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将南北技法熔为一炉。60岁那年,王为康熙绘制《南巡图》,深得皇帝赏识,此后名气益显,求画者络绎不绝,奠定了其一霸天下的统治地位。作品《断崖云气图》,颇得倪瓒神韵;《秋山潇寺》,带有王蒙大气;《古木奇峰图》似有李成笔墨;但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溪山霁雪图》,已不见古人痕迹,纯为个人原创。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世称“王司农”。祖父曾亲手绘制《仿李成以下宋元名家山水册》来指点原祁学习,对其寄予厚望,赞之曰:“此子业,必出我之右”。同他祖父一样,原祁最为推崇黄公望,自谓已经得到了黄氏的“脚汗气”,代表作《山中早春图》,干湿皴擦,笔墨韵致皆仿自黄公望。但在用色上,其作品多采用浅绿为主,色调明快,“浅绛”法极精要,能从其祖父与黄公望的范式中脱离出来,成自家面目。

吴历(1632-1718年),本名启历,字渔山,号桃溪居士,后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幼孤,家道没落,中年亡母丧妻,郁郁寡欢,曾发“三绝之愿”,即“绝色,守鳏贞;绝财,甘贫乏;绝意,从长命”。

吴历擅画山水,曾追随王时敏、王鉴学画,技法虽宗法元人,但不受前人成法局限,笔墨表现富有变化。由于有天主教的从教经历,他的画在元学根基的基础上仍受到某些西洋画技法的影响,如《湖天春色图》,采用平远构图,重视进深感,类似西画中的“焦点透视”,近、中、远三景的安排布置与实际景象吻合;设色淡雅,带有水彩特色。

恽格(1633-1690年),字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草衣生,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幼年曾跟随父兄抵抗清军,失败后一生不仕,隐居卖画。作为王的好友,见友山水画独霸天下,不愿步踵其后,故舍山水而专攻花卉,终成一代大家。与清代流行的勾勒重彩追求华丽的花鸟画不同,恽独创没骨画法,不以墨线勾勒再填色,而是直接以色彩渲染,点染并用,设色淡雅,造型生动,被赞为“逸之写生”,受到朝野上下追捧。

代表作《锦石秋花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石、草、花直接以没骨勾勒画成,不以人为线条对框定对象,得其活色生香之态。

其他画派

僧侣画派 尽管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在清代大行其道,但除了复古主义画派之外,在清代还活跃着一批极富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四王”的生活及艺术道路大相径庭。作为明代遗民,他们在政治上与清朝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并且在艺术创作中利用作品来表达内心情感,著名者如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等,因他们皆有出家经历,故常被称做僧侣画家。

弘仁(1610-1664年),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剃度出家,法号弘仁,别号梅花古衲。他擅画山水,宗法黄公望、倪瓒,不过弘仁之师古,全在领会古人之风格,而不落技法之窠臼。他主张师法自然,往来于黄山、武夷山、齐云山观察写生,绘制出大量以黄山为题的作品,抒发个性。如《黄山天都峰》《黄海松石图》《黄山始信峰图》《仿元四家山水图卷》《崇冈山村图》《晓江风便图》等。

《黄海松石图》,纸本水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笔墨清简,气韵空逸,写危石刺天,石松倒挂,山石线直而陡,刻意处理成独特的几何形状,展现出黄山奇松奇石的独特姿态,体现出作者独创的幽冷宁静的格调,超尘绝俗,意蕴深远。

髡残(1612-1673年),俗姓刘,武陵人(今湖南常德)。他是四僧中唯一明亡前便已出家为僧之人,法号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电住道人等,晚号石道人等。他擅画山水,长干笔皴擦之法,笔墨苍劲浑厚,与石涛并称二石,影响深远,时人以其艺高不可学,叹之“曲高和寡”。他的代表作《苍翠凌天图》,纸本设色,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作者采用全景式构图,运用干笔皴擦与湿笔晕染相结合,圆润厚重,描绘出重峦叠嶂,气象万千的壮阔景象,直抒胸中情怀。

朱耷(1626-1705年),号八大山人,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初为僧,后不久还俗为道,别号雪个、个山、驴汉、荷园主人等。有关八大山人的来历有多种解释,最常引用的说法是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所认为的朱耷写“八大山人”四字,八大二字连缀,山人二人连缀,可认作哭笑二字,传达对现实哭笑不得的无奈隐痛。

朱耷擅山水与花鸟,山水作品有《秋林亭子图》《仿董北苑山水图》《松谷山村图》等,但在其花鸟画的盛名面前,山水作品则显得失色不少。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师承沈周与徐渭,笔墨简练,形象夸张,极富奇简冷寂之风。所作鱼鸟,拳足缩颈,形象倔犟,白眼向天,将视觉形象赋予令人寻思不尽的意蕴,抒发作者胸中的愤慨之气。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荷鸭图》,一副“白眼看青天”神态的鸭子便坐于一头重脚轻的河石上,岌岌可危。《孔雀牡丹图》则画两只孔雀立于摇摇欲坠的危石上,以孔雀喻示清朝官员,嘲弄唯命是从的奴才,暗示清朝统治不能长久。

石涛(1640-约1718年),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守谦十一世孙。为避祸逃生,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超济,字石涛,别号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苦瓜和尚等。由于身世特别,身逢乱世的石涛注定过着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这也使得他得以饱览名山大川,对各地风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师法自然的精神下,“搜尽奇峰打草稿”。因此,他的山水不宗一家,变古法为我用,使作品既有生活气息,又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淮扬洁秋图》,截取滩头一角,构图自然,笔墨恣纵,皴染分明,境界开阔,突出了江南风情的明净清爽。

金陵八画家 据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所载,时人把明末清初之际活跃于南京的龚贤、樊圻、高岑、邹、胡、叶欣、吴宏、谢荪称做金陵八画家。尽管他们的画风并不完全相似,但因同居一地,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皆不入董巨、四王樊篱,给当时以南宗为正统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龚贤(1618-1689年),又名岂贤,江苏昆山人,字半千,号野遗、半亩、柴丈人、钟山野老等。曾参加“复社”的抗清活动,明亡后隐居不仕,以卖画为生。

龚贤工山水,取法董、巨而自成一派,以金陵一带风光为题材,运用浓重的墨色创作出大量富有野逸之趣的绘画作品。其作品风格分为“白龚”、“黑龚”两种。白龚者,多用枯笔,着墨不多,极少皴擦,空勾物象,代表作为《自藏山水轴》等。“黑龚”者,变古人积墨之心得,其法先干后湿,先皴后染,层层积墨,既见骨力,又显圆润。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过雨图》便是黑龚的代表作品。绘云山烟树,笔墨融融,层次分明,润泽淋漓,将夏山雨过之后,群峦如洗,苍翠欲滴的景致生动再现,其韵无穷。

樊圻(生卒年不详)字会公,江宁人。山水取法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赵孟和刘松年诸家而能自成风貌,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穆然恬静。仕女画悠闲静逸之致,神韵俱佳。

传世作品有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江浦风帆图》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柳溪渔乐图》卷;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雪景山水图》轴;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山径骑驴图》轴;藏于青岛博物馆的《堂上祝寿图》轴;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花蝶图》等。

吴宏(生卒年不详)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后移居金陵。工山水,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笔墨纵横放逸,浑融无际,任凭想象,在八画家中风格最为粗放,充满了生活气息。传世作品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山水》册页及《江山行旅图》卷,藏于南京博物院《松溪草堂图》轴及《竹石图》轴,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山村樵牧图》轴。

高岑(生卒年不详)字蔚生,杭州人,长居南京。善山水及水墨花卉,曾师法宋、元、明各代名画家,至晚年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其为:“所见水墨花卉,清逸雅秀,有超然出尘之致。山水未见,用笔用墨既如此灵妙,想丘壑位置,必能引人入胜。”传世作品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山苍翠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凤台秋月图》《秋山万木图》及《林荫平古图》,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松窗飞瀑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山阁清秋图》,藏于青岛市博物馆的《野居图》,藏于烟台市博物馆的《春景山水联屏》等。

胡(生卒年不详)字石公,金陵人。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苍莽浑厚,秀雅清爽,亦写人物,笔简传神,尤擅写菊,用墨神妙,独创一格。说者谓:菊乃冷花,经石公手洗尽铅华,独存冰雪,堪称“真冷”。传世作品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花鸟图》《葛仙移居图》扇面,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山居观梅图》册页《山水图》扇页,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山水图》,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范双玉小像》扇页等。

叶欣(生卒年不详)字荣木,华亭人(上海松江),长居金陵。工山水,学赵令穰,笔法方硬,自成一格。(邹,生卒年不详)字方鲁,擅画山水、花卉,师法董源,自成一格,“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兼长花草,勾勒敷染,有王若水风格。”

谢荪(生卒年不详)字缃酉,又字天令,江苏溧水人,常住南京。擅画山水、花卉,颇具功力,尤工花卉,用笔工整,设色绚丽。传世作品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图》《荷花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