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史
19456900000156

第156章

潮州路,(下。)唐初为潮州,又改潮阳郡,又复为潮州。元至元十五年归附。十六年,改为总管府,以孟招讨镇守,未几移镇漳州,土豪各据其地。二十一年,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来招谕。二十三年,复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以镇之,始定。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县三

海阳,(下。倚郭。)潮阳,(下。)揭阳。(下。)

德庆路,(下。)唐初为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晋康郡。宋升德庆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广东,既取广州,而德庆未下。十四年,广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隶广西道。十七年,立德庆路总管府,后仍属广东道。户一万二千七百五,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领县二:

端溪,(下。)泷水。(下。)

肇庆路,(下。)唐初为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为端州。宋升肇庆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广东,惟肇庆未附。十六年,广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隶广西。十七年,改为下路总管府,仍属广东。户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九。领县二:

高要,(中。倚郭。)四会。(中。)

英德州,(下。)唐洭州。五代南汉为英州。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大德四年,复为路。(本州素为寇盗渊薮。大德四年,达鲁花赤脱欢察儿此岁招降群盗至二千余户,遂升英德为路,命脱欢察儿为达鲁花赤兼万户以镇之。)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县一:

翁源。(大德五年置。)

梅州,(下。)唐为程乡县,属潮州。五代南汉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置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散州。户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一:

程乡。

南恩州,(下。)唐恩州,又为齐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二:

阳江,(下。)阳春。(下。)

封州,(下。)唐改为临封郡,后复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明年,广人叛,广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隶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总管府,后又降为散州,仍属东道。户二千七十七,口一万七百四十二。领县二:

封川,(下。)开建。(下。)

新州,(下。)唐改为新昌郡,后复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领县一:

新兴。(下。)

桂阳州,(下。)本桂阳县,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九年,升桂阳县为散州,割连州阳山县来属,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隶湖南道宣慰司,后隶广东道。户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领县一:

阳山。(下。唐属连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来属。)

连州,(下。)唐改连山郡,复改连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直隶行中书省。十七年,废安抚司,升为连州路总管府,隶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为散州,隶广东道。户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领县一:

连山,(下。)

循州,(下。)唐改为海丰郡,仍改循州。宋为博罗郡。元至元十三年,立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户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领县三:

龙川,(下。)兴宁,(下。)长乐。(下。)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本省陆站一百处,水站七十三处。)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上。)唐初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宋为荆湖北路。元宪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黄州阳罗洑,横桥梁,贯铁锁,至鄂州之白鹿矶,大兵毕渡,进薄城下,围之数月,既而解去,归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从阳罗洑南渡,权州事张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并本道安抚司。十三年,设录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随省处例罢宣慰司,本路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夏,(中。倚郭。)咸宁,(下。)嘉鱼,(下。)蒲圻,(中。)崇阳,(中。)通城,(中。)武昌。(下。宋升寿昌军,以其为江西冲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县。后革府,以县属本路。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口六万四千五百九十八。)

岳州路,(上。)唐巴州,又改岳州。宋为岳阳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立岳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巴陵,(上。倚郭。)临湘,(中。)华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唐平江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德路,(上。)唐朗州。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十二。领司一、县一、州二。州领一县。

录事司。

县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置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龙阳州,(下。)宋辰阳县,元元贞元年升州。领一县:

沅江。(下。本属朗州。后来属。)

澧州路,(上。)唐改澧阳郡,复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领司一、县三、州二。

录事司。

县三

澧阳,(上。倚郭。)石门,(上。)安乡。(下。)

州二

慈利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柿溪州。(下。)

辰州路,(下。)唐改卢溪郡,复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州路。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领县四:

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

沅州路,(下。)唐巫州,又改沅州,又为潭阳郡,又改叙州。宋为镇远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抚司。十四年,改沅州路总管府。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领县三:

卢阳,(下。)黔阳,(下。)麻阳。(下。)

兴国路,(下。)本隋永兴县。宋置永兴军,又改兴国军。元至元十四年,升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三十年,自江西割隶湖广。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至元十七年立。)

县三

永兴,(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

汉阳府,唐初为沔州,又改沔阳郡。宋为汉阳军。咸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来归。元至元十四年,升汉阳府。户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县二:

汉阳,(至元二十二年,升中县。)汉川。(下。)

归州,(下。)唐初为归州,又改巴东郡,又复为归州。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迁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德祐初归附。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领县三:

秭归,(下。倚郭。)巴东,(下。)兴山。

靖州路,(下。)唐为夷、播、叙三州之境。宋为诚州,复改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明年,改靖州路总管府。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领县三:

永平,(下。)会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

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

天临路,(上。)唐为潭州长沙郡。宋为湖南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领司一、县五、州七。

录事司。(宋有兵马司,都监领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县五

长沙,(上。倚郭。)善化,(倚郭。)衡山,(上。南岳衡山在焉。)宁乡,(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浏阳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攸州,(中。)唐为县,属南云州。宋属潭州。元元贞元年升州。

湘乡州,(下。)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湘潭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益阳州,(中。)唐新康县。宋安化县。元元贞元年,升为益阳州。

湘阴州,(下。)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衡州路,(上。)唐初为衡州,又改衡阳郡,又仍为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衡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为治所。十八年,移司于潭,衡州隶焉。户一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顷。)

录事司。

(宋立兵马司,分在城民户为五厢。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县三

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

道州路,(下。)唐为南营州,复改道州,复为江华郡。宋仍为道州。元至

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

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县四。

录事司。

县四

营道,(中。倚郭。)宁远,(中。)江华,(中。)永明。(下。)

永州路,(下。)唐改零陵郡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

十四年,改永州路总管府。户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

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一百三顷。)

录事司。

县三

零陵,(上。倚郭。)东安,(上。)祁阳。(中。)

郴州路,(下。)唐改桂阳郡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

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六

郴阳,(中。倚郭。旧为敦化县,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中。)

永兴,(中。)兴宁,(下。)桂阳,(下。)桂东。(下。)

全州路,(下。)石晋于清湘县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

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县二

清湘,(上。倚郭。)灌阳。(下。)

宝庆路,(下。)唐邵州,又为邵阳郡。宋仍为邵州,又升宝庆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五。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邵阳,(上。倚郭。)新化。(中。)

武冈路,(下。)唐武冈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升武冈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八十六顷。)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领四厢,至元十五年改立。)

县三

武冈,(上。倚郭。)新宁,(下。)绥宁。(下。)

桂阳路,(下。)唐郴州。宋升桂阳军。元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升桂阳路总管府。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万二千二百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平阳,(上。)临武,(中。)蓝山。(下。)

茶陵州,(下。)唐为县,隶南云州。宋隶衡州,升为军,复为县。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二百二。

耒阳州,(下。)唐、宋皆为县,隶湘东郡。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十。

常宁州,(下。)唐为县,隶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二。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大德二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言:

“比者黄圣许叛乱,逃窜交趾,遗弃水田五百四十五顷,请募溪洞徭、獞民丁,于上浪、忠州诸处开屯耕种,缓急则令击贼,深为便益。”从之。)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静江路,(上。)唐初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静江军。宋仍为静江军。元至元十三年,立广西道宣抚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为静江路总管府。元贞元年,并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仍分司邕州。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领司一、县十。

录事司。

县十

临桂,(上。倚郭。)兴安,(下。)灵川,(下。)理定,(下。)义宁,(下。)修仁,(下。)荔浦,(下。)阳朔,(下。)永福,(下。)古县。(下。)

南宁路,(下。)唐初为南晋州,又改邕州,又为永宁郡。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六年,改为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为南宁路。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宣化,(下。)武缘。(下。)

梧州路,(下。)唐改苍梧郡,又仍为梧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二百,口一万九百一十。领县一:

苍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