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19423400000055

第55章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姜汁 酥(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上十一味捣,后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药末搅匀。每服一匕,日再,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荆沥汤 治患风人多热,宜服。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上三味相和,温暖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进此,平复乃止。(煮散见后解表杂方条)〔《衍》〕唐王太后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医人许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煎黄 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之。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急非大补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药汤,缓不及事。今以黄 防风煎汤,气如烟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为也。

〔《食》〕主风中心气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肚服之。

〔《肘》〕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渍饮之。治卒风中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可浓煮饮之佳。

〔《圣》〕治卒风中不语,舌根强硬。陈酱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绞取汁,不计时候,少少与服,久当愈。

〔《肘》〕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颈一周,以绵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积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医者蒸黄 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仲〕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挛不能转侧。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当归 人参(各一两) 石膏(四两) 干姜 甘草 芎 (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肺风,但服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洁〕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麦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防风(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如无汗恶寒者,加麻黄、防风、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太阳经至阴出血。如有汗恶风者,加桂枝、芍药、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太阳中风也。如身热无汗不恶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热有汗不恶寒者,加葛根、桂枝、黄芩,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也。刺厉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中风也。如无汗身凉者,加附子、干姜、甘草,宜针隐白,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中风也。如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太溪。此一证,少阴中风也。

如无此四证,六经混淆,系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汤。

小续命汤(八两) 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上古之续命,混淆无经,今立分经治疗,又各分经针刺,无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治法之大体也。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如心烦多惊者,加犀角半两;如骨节间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间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闷小便涩者,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服;如脏寒下痢者,去防己、黄芩,倍附子,白术一两,(热痢不可用附子);如脚弱,加牛膝、石斛各一两;如身疼痛,加秦艽一两;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两;如失音,加杏仁一两;如或歌笑语无所不及者,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无附子、防风、生姜,有当归一两;自汗者,去麻黄、杏仁,加白术;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导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则已。如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从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愈风汤 疗肝肾虚,筋骨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风湿内弱者,是风热体重也。或瘦而一枝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而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乱则百病生,静则万病息,是以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保命集》云∶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中道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服之。如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羌活 甘草(炙) 防风(去芦) 黄 (去芦)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去苗) 枳壳(炒)人参(去芦) 地骨皮 麻黄(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 枸杞 当归(去芦) 独活白芷 杜仲(炒,去丝) 秦艽(去芦) 芍药(去皮) 黄芩 白茯苓(各三两) 石膏(三两) 生地苍术(各四两) 肉桂(一两)上锉。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渣服,俱要食远服。空心咽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咽下四白丹,谓之轻剂。

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之,得利为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辅,如望春大寒后,加半夏、柴胡、人参各二两,木通四两,此迎而夺少阳之气也;望夏,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此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此胜脾土之湿也;秋初大暑后,加浓朴、藿香各二两,桂一两,此迎而夺太阴之气也;望冬霜降后,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此胜少阴之气也。如得春,减冬所加药,四时类此。此药治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永不燥结。如久泻服之,能自调适。

初觉风气,便服此药。与《局方》天麻丸一料,相为表里,乃治未病之圣药也。不问男子妇人小儿风痫急慢风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气养魄,为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砂仁 香附 甘草 防风 川芎(各半两)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半)知母(二钱) 羌活 薄荷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二钱) 麝香(一钱,另研) 牛黄(一钱) 龙脑(半钱,俱另研) 藿香(一钱半) 甜竹叶(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用愈风汤送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熟地 天冬 丹参(各一两半) 茯神 甘草(各一两) 菖蒲(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人参(半两) 麦冬(一两,去心) 朱砂(二钱,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愈风汤送下至六十丸。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为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也,当以秦艽汤主之。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芍药 白芷 白术 生地熟地 白茯苓(各一两) 细辛(半两)上锉。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加枳实一钱同煎。

天麻丸 行荣卫,壮筋骨。

天麻(六两,酒浸三日,晒干) 玄参(六两) 牛膝(六两,酒浸三日,焙干) 萆 (六两,另为末) 杜仲(七两,锉,炒去丝) 当归(十两,全用) 羌活(十两) 生地(六两) 附子(一两,炮) 独活(五两,一方无)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服。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塞,微以七宣丸轻疏之,使药可为用也。

如素有痰,久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不得利者,用独圣散吐之,吐后用利气泻火之剂。

独圣散 治诸风隔痰,诸痫,痰涎,津液涌溢。

用瓜蒂一两,炒黄色为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二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钟调下。

若用吐法,须天气晴明,阴晦无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此法。吐时宜辰卯二时,故《内经》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若论四时之气,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辰卯,是其候也,故宜早不宜夜。先令病患隔夜不食,如服药不吐,用热 水投之。如吐风痫者,加全蝎五分微炒。如有虫者,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五分,立吐虫出。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此药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

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

〔洁〕泻清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方见治虚实法)〔丹〕一妇人年六十,左瘫手足,不语涎痰。

防风 荆芥 羌活 南星 没药 乳香 木通 茯苓 浓朴 桔梗 甘草 麻黄 金蝎 红花上作末。酒汤下,不拘时。春脉渐伏,以淡盐汤、 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术、甘草、陈皮、浓朴、菖蒲一日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 汤吐了,用苍术、南星、生姜、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能言。

〔《千》〕竹沥汤 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患热风者,必先用此以制热毒。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五合)上三味相和温服。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觉四肢有力,次进后汤方。

竹沥(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 防己 附子 人参(各一两) 羚羊角(三两) 芍药 黄芩甘草 桂心(各一两) 生姜(四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减半,纳沥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频服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风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两) 麻黄(三两)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苦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服。

竹沥(一升) 甘草(二两) 人参 芎 独活 升麻(各二两) 防风 麻黄 芍药(各一两半)羚羊角 生姜 石膏 附子(一作杏仁) 防己 桂心 黄芩 白术(各二两)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行人十里久,更服。若有气者,加陈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 除余风方。

防己 防风 独活 秦艽 黄 芎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神 羚羊角 远志 升麻石斛 牛膝 五加皮 丹参 甘草 浓朴 天门冬 陈皮 地骨皮 黄芩 桂心(各一两)干地黄 杜仲 生姜 麻黄 槟榔 本 乌犀角(各二两)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两)上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匀。每服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渣,顿服之。取汗,日服。若觉心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

〔世〕治卒中风不语,桂枝薄辣者去皮一两,怀中藏三个时辰,分三服。水煎,并进,神效。

上解表诸方,治中风全不能语,经所谓甚则不能言者是也。

〔罗〕犀角防风汤 治一切诸风,口眼 斜,手足 拽,言语謇涩,四肢麻木,皆治之。

犀角 防风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两) 滑石(三两) 石膏(一两半) 麻黄(七钱半,不去节) 独活 山栀(各七钱) 荆芥 连翘 当归 黄芩 全蝎 薄荷 大黄(各半两) 桔梗白术 细辛(各四钱)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未汗再一服。

如病患脏气虚,则全减大黄。

轻骨丹 治风瘫痪,四肢不随。

苦参 桑白皮 白芷 苍术 甘松 川芎(各四两) 麻黄(去节,五升河水五升,煮去渣,再熬成膏至半碗)上为末。入前麻黄膏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研化服之,卧取汗。五七日间,再服,手足当即轻快。卒中涎潮,分利后用之。(一方有浮萍四两)风药圣饼子 治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 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风,他药不效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风,并治之。

川乌(生) 草乌 麻黄(去节,各二两) 苍术 何首乌 白附子 白僵蚕 川芎(各五钱)防风 干姜(各二钱半) 雄黄(四钱六分) 藿香 荆芥(各二钱半)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捏作饼子。嚼碎,茶汤送下,食后。

〔世〕采浮萍草法并方不在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一任瘫风与痪风,些少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钱,钱 头上也出汗。

〔《本》〕治风半身不遂,此方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