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19423400000044

第44章

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脘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壮。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铜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壮。

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铜人》〕云∶二间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壮。

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 。

〔《铜人》〕云∶三间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铜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铜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是谓五脏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输篇)上五脏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虚上下廉共六十四 ,实切要之穴也。凡五脏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为五脏之原。其三里、巨虚上下廉、委中、委阳、阳陵泉,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医所最当先者也。六腑之合,谓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阳明也。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阳也。

胆合于阳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阳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后于其尾结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阳而表章之也。今效窦汉卿傍通十二经孔穴图,而后折衷之于经,开如左方。

〔肺〕〔心〕〔肝〕〔脾〕〔肾〕井木 少商 中冲 大敦 隐白 涌泉荥火 鱼际 劳宫 行间 大都 然谷俞土 太渊 大陵 太冲 太白 太溪经金 经渠 间使 中封 商丘 复溜合水 尺泽 曲泽 曲泉 阴陵泉 阴谷〔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井金 商阳 少泽 窍阴 厉兑 至阴 关冲荥水 二间 前谷 侠溪 内庭 通谷 液门木 三间 后溪 临泣 陷谷 束骨 中渚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冲阳 京骨 阳池经火 阳溪 阳谷 阳辅 解溪 昆仑 支沟合土(曲池、巨虚上廉 小海、巨虚 下廉) 阳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阳)〔《灵》〕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针十二原)〔《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 土,阳 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盖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难》〕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盖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荣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图(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经。) 呼(太冲,土 。) 泣(行间,火荥。)心 赤(少府,火荥。) 焦(少冲,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灵道,金经。) 汗(神门,土俞。)脾 黄(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荥。) 甘(隐白,木井。) 歌(阴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经。)肺 白(经渠,金经。) 腥(大渊,土俞。) 辛(鱼际,火荥。) 哭(少商,木井。) 涕(尺泽,水合。)肾 黑(阴谷,水合。) 腐(复溜,金经。)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荥。) 液(涌泉,木井。)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于受病一方穴内,泻所主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假如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荥火也,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荥火,是从脾经泻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处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图,乃海藏发明扁鹊七十四难之义,但心 五穴,不合经旨。按《内经》言心脏坚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阴独无 ,其外经病而脏不病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也。今图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当在心包络所受,而不列心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反列手少阴少府、少冲、少海、神门、灵道五穴,为未得也。

〔《难》〕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此五脏六腑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地元图(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井(心下满) 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咳寒热 逆气(泄)荥(身热) 心下满(小肠) 元证 体重 寒热 逆气俞(体重节痛) 心下满(胃) 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经(喘咳寒热) 心下满(大肠) 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合(逆气而泄) 心下满(膀胱) 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刺胆荥。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又病逆气而泄。(宜刺胆俞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溲淋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此是断五邪之原。

阴阳例即人元图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荥,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或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之。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阴,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子母例假令见肝病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火二字各泻一针。

兄妹例假令见足厥阴肝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水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俱属人元图。)〔《灵》〕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气海,气海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针十二原)〔《难》〕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为俞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假令针肝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下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经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灵》〕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云云。即前所谓内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内腑病见针灸六腑条。)

穴法下

〔《铜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禁不可针,针即发狂,宜灸七壮至三七壮。

上星一穴,在额颅上鼻直中,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壮至五壮止,不宜多灸。

囟会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二七壮,七七壮止,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前顶一穴,在囟会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针入三分,留七呼,泻五吸。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所中央旋毛中,可容豆,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二分,灸七壮。

后顶一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可灸五壮,针入四分。

强间一穴,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脑户一穴,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禁不可针,灸七壮。

风府一穴,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人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针入三分。

喑门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不可灸,针入八分。

上正头部中行前发际至后发际十穴,通长一尺一寸,取头部同身寸法,见后杂法条。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二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也。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二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三壮。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可灸三壮,针入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