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19423400000195

第195章

〔垣〕辨误服白虎变症。昔西台掾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以白虎汤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症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卫气。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投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他症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温药升阳行经。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症,奈何?东垣曰∶病隐经络间,阳道不行,而本症见矣,又何难哉。果如其言而愈。

〔洁〕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法见赤眼。)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摘》〕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 风门(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气冲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 肩 委中 腰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集》〕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 绝骨(补)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

太阳病

恶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脉浮属太阳。(方论甚众,并见发热门太阳病条。)恶寒脉微而复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乱门。)四逆加人参汤人参 干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枝,去皮,煨)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论见下利。)少阴病,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无脉,不烦而躁者,死。(方论见但欲寐。)恶寒手足逆冷,若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兼头汗,心下满,脉沉细,大便硬者,小柴胡汤。(方论见厥。)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灸之,宜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虚也。(论见发热。)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 白术(各二两) 甘草(三两) 桂枝(四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去皮) 生姜(各两半,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六枚)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活人》云∶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单用辛甘之味发散毒瓦斯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 生姜(各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附子(半个,去皮,炮)上 咀,水煎温服,每服五钱。

伤寒汗下后,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汤解表,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若痞而汗出恶寒者,表已解也,附子泻心汤主之。(方论见痞。)阳明病胃家实,若汗多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汤。(方论见潮热。)伤寒脉浮汗出,微恶寒,小便数,脚挛急者,忌服桂枝汤。(方论见厥。)

太阳病

恶寒续法

〔《活》〕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不可过覆衣被,及近火气,恐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彻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若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太阳病

恶风

发热恶风为表虚,属太阳病。(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发汗后,遂汗漏不止,其症似风湿相搏症,背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四肢难屈伸,但心下不满者,身不痛,用桂枝加附子汤。(方见自汗。)风湿相搏者,骨节烦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汤。(方见体痛。)身热恶风,项强胁满,手足温而渴者,用小柴胡汤。

(方论见胁痛。)

太阳病

恶风续法

〔成〕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必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恶寒者,则不待风而自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活人》云∶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

太阳病

头痛

发热头痛恶风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大便不利六七日,头痛身热,小便赤者,宜承气汤。

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论见胃实。)头痛发热,脉弦细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论见口苦。)若脉反沉者,当救里,宜四逆汤。(论见发热。)头痛兼心下痞硬满痛,苦眩冒,时如结胸者,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论见项强。)若下后仍发热无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见项强。)若表解汗出,胁痛干呕者,宜十枣汤。(方论见胁痛。)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方论见吐。)若表解汗出,心下硬,引胁痛者,用十枣汤。若阳明胃实,反无汗而小便利,呕咳,手足厥者,为寒邪。(方论见胃实。)头痛发热,吐利者,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能食者,纳药鼻中则愈。(方论见身痛湿痹条。)太阳病下之复脉细数者,头痛未止。

太阳病

头痛续法

〔丹〕一丈夫因浴冷水,发热头痛,脉紧,此有寒湿也,宜温药汗之。

苍术 麻黄 干葛(各钱半) 甘草(炙些) 陈皮 川芎(各二钱)分二帖服,得汗后知病退,又与下补药。

芍药(半两) 陈皮 半夏(各三钱) 白术 苍术 人参 木通(各二钱) 甘草(五分)分四帖,姜水煎服。

一妇人头痛发热而渴。

白术(半两) 陈皮 川芎(各三钱) 干葛(二钱) 木通(钱半) 甘草(炙些)上分四帖,水煎温服。

〔《活》〕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用连须葱白汤。

连须葱白汤方葱白(连须,切,半升) 生姜(二两)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再不止者,宜服后方。

葛根葱白汤方葛根 芍药 知母(各半两) 葱白 川芎 生姜(各一两)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热服。

若非次头疼,胸中满,及发寒热,脉紧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钱,暖水调下,吐涎立愈。

〔云〕伤寒汗下后,头痛起目眩者,宜独活汤。

防风 独活 旋复花 当归(各七钱)上 咀,姜水同煎服。

伤寒热病后,头痛不止者,用石膏川芎汤。

石膏 川芎(各一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海〕太阳头痛,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小柴胡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呕而微吐苦水者,吴茱萸汤。

〔垣〕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者,足寒而气逆也。盖太阴少阴二经,虽不至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则头上气不得畅降而为痛也。

〔云〕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完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谷、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此刺头痛之法也。

〔《集》〕伤寒头痛,刺合谷、攒竹。

太阳病

项强

发热恶风项强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项强胁下满,苦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若下后不能食,身黄,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必反重。(方论俱见胁痛。)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勿发汗,如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宜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注云∶心下满痛,小便利者,成结胸,小便不利,为停饮,故加苓、术以行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 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小便利即愈。

结胸,亦项强如柔 状者,大陷胸丸主之。

项强卒口噤,背反张为 。(方论见 。)

太阳病

身体痛

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病,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者,柴胡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若尺脉迟者,血少,荣气不足,《活人》先以黄 建中汤养其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和解之。身体疼痛,脉沉,发热头痛不瘥者,四逆汤。(方论见发热。)若少阴但欲寐,手足寒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桂枝 人参(各两半) 芍药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身体痛下利。(方论见下利条。)身体痛,吐利,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条。)身体痛,手足寒,若脉沉,但欲寐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自利恶寒者,四逆汤。

(方论见下利。)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者,为阴毒,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论见阴毒。)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活人》“脉沉细”作“沉缓”。)湿家之为病,身尽痛,发热而烦,身黄如熏,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大剂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上 咀,先以水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煎,温服,覆取微汗。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纳鼻药方见发热。)湿家其人但欲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烦躁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湿痹,《活人书》为中湿,脉沉细为沉缓,小便自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而不及麻黄加术汤,并纳鼻药。盖麻黄、纳鼻,皆是表药,而非脉沉缓之剂故也。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一两) 桂枝(二两) 附子(一枚,炮)上 咀,水煎温服,作四剂。(《活人》云∶身肿者加防风一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两半。)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疼体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一两二钱) 附子(一枚,炮) 甘草(六钱,炙) 大枣(四枚) 生姜(切,一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两半) 大枣(六枚)上 咀,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温服。一服觉身痒,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而剧者,多风湿。此病伤于汗后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汤。

麻黄杏仁薏苡汤方薏苡仁 麻黄(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枚,去皮尖)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温服。有微汗者避风。

风湿身重,脉浮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方见身重。)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仍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太阳病

体痛续法

〔垣〕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升麻、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海〕神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风,脉缓有汗。(俱见续伤寒发热条。)上二术汤,治风湿,又当随症加减。其详并见 条,及白术、神术二汤后。

〔《活》〕杏仁汤 疗风湿身体疼痛,恶风微肿。

桂枝(二两) 麻黄(去节,汤泡,干) 芍药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 生姜(两半)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炒)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垣〕麻黄复煎汤 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走疰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伸,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俱得生旺也。

麻黄(去节,用水五盏,先煎令沸去沫渣,再煎至三盏,方入下药) 黄 (各二钱) 白术 人参柴胡根 防风 生地(各五分) 甘草(三分) 羌活 黄柏(各一钱) 杏仁(三个,去皮尖)上 咀,作一服,入麻黄汤,煎至一盏,临卧服,勿饱服。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身体疼痛。(方见诸痹门一身尽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