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19423400000170

第170章

天麻(酒浸,一宿) 甘草(炙) 川芎(洗) 防风(各一两) 朱砂(五钱,为衣。)上为末,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荆芥汤化服,茶亦得,不拘时。

川芎丸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目头痛旋晕。

川芎 薄荷(去土。各七钱半) 桔梗(半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 甘草(三两半)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半作五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腊茶清下,食后临卧。

河间防风通圣散加半夏,治风痰咳嗽。(方见癫痫。)千缗汤(方见喘。)洁古治痰嗽不能饮食者,浓朴汤治之。(方见大便秘。)〔《山》〕喘嗽。白僵蚕为末,姜汁清茶调服,临卧下。

〔洁〕治痰嗽能饮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方见伤寒。)〔丹〕阴虚咳嗽,四物汤加竹沥、姜汁主之。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用知母止嗽,勿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肺虚嗽甚,此好色肾虚者有之,人参膏以陈皮、生姜佐之。

〔罗〕团参散 治脉气不利,治咳喘止嗽。

紫团参 款冬花 紫菀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乌梅一枚,同煎七分,去渣温服,食后。

人参款花膏 治脾胃虚寒,久嗽不已,咽膈满闷,咳嗽痰涎,呕逆恶心,腹胁胀满,腰背伤痛,或虚劳冷嗽,及远年近日一切咳嗽诸药不效者。

款冬花(去枝) 人参(去芦) 五味子(去枝) 紫菀(去芦) 桑白皮(去粗枝,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淡姜汤送下。或一丸分作四服,含化亦得。

〔《食》〕治咳嗽不瘥者。黄明胶,炙令半焦,为末,每服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豆豉汤一盏八分,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两,沸后倾入蜜,遇咳嗽时呷三五口。

〔《本》〕治十六般哮嗽。

黄明胶(一两,炙) 马兜铃 甘草(炙) 半夏(姜汁浸,三日) 人参(半两) 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临卧食后服,随病有汤使为引。心嗽面赤或汗流,加干葛煎早饭后服。肝嗽眼泪出,加乌梅一枚,大米十四粒煎。脾嗽不思饮食,或一两时恶心,入生姜二片煎。胃嗽吐逆酸水,入蛤粉煎。胆嗽令人不睡,加茯神五分,茶清调下。肺嗽上喘气急,入桑白皮煎。膈咳嗽出痰如圆块,生姜汁调药咽下。劳嗽入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晓嗽甚,葱白三寸同煎。血嗽连顿不住,当归末枣子同煎。暴嗽涕唾稠粘,入乌梅生姜同煎。产漱背胛疼痛,甘草三寸,黄蜡少许同煎。气嗽肚痛胀满,入青皮去白同煎。热嗽夜甚,蜜一匕、葱白同煎。哮嗽喉如拽锯,入半夏三枚同煎。肾嗽入黄 、白饴糖同煎。上件十六件般嗽痰,根据法煎服,无不效验。此方乃京都一家专治此疾,因中官浓赂,方始得传,屡试有效。

上人参治嗽例。

〔丹〕有一子三十余,久疟虚甚,盗汗得嗽,嗽来便热,夜甚。

甘草(炙些) 白术(一钱半) 防风(一钱) 黄连(五分) 人参(八分) 干姜(三分) 黄 (五分) 白水煎服。

里成人多嗽,怠惰,脉不数,两手脉大而长,此劳症无热。

白术(一钱半) 陈皮 苍术 茯苓(各五分) 神曲(七分,炒) 川芎(三分) 黄芩(三分,炒)五味子(七粒) 芍药(五分) 黄 甘草(各三分。炙)用生姜二片同煎。

陈孺人九十余岁,嗽或发或止,发时有清痰,寒热作,食少,面虚浮,淡黄色。

陈皮 青皮 白术 芍药(各五钱) 麻黄(二钱) 木通 干姜 黄芩(各二钱半) 甘草(炒)防风(各一钱)分七帖,五味子七粒,煎三之一。

〔云〕补肺汤 治劳嗽。

桑白皮 熟地(各三两) 人参 紫菀 黄 五味子(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入蜜少许,食后。

〔垣〕款花补肺汤 治年高气弱,肌体瘦困,短气,遇秋冬咳嗽大作,夜间尤甚,三五百声不绝,春夏稍缓。

黄 (半两) 甘草(炙,一钱) 当归(七分) 佛耳草(一钱) 款冬花(二分) 陈皮(七分) 丹皮(三分) 黄柏(酒浸,三分) 苍术(二钱) 曲末(七分)上 咀,每三钱,水煎去渣,稍热食后服。

清肺汤 除湿热,治金火嗽。

黄 (四钱) 苍术 防风 归身 茯苓(各一钱) 五味子(三十粒) 陈皮(一钱二分) 青皮(五分)泽泻(二钱) 黄柏(六分)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稍热临卧服。

泻火补肺汤 治金火嗽,五六月间嗽。

五味子(五钱)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 麦门冬 青皮(五分)升麻(一钱) 苍术(一钱) 归身(一钱)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稍热服。

上参、 、术治嗽例。后三方黄 为君,气虚甚者宜之,膈满食少者忌服。

〔丹〕蛤蚧丸 治肺脏内伤,咳嗽气急,久不除,渐羸瘦。

蛤蚧(一两,炙去头足) 诃子(煨,取肉) 细辛 甘草(炙) 阿胶(蛤粉炒) 熟地麦门冬(去心。各五钱)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五丸,每一丸食后含化。

上蛤蚧丸久嗽不愈者宜之。

〔罗〕大利膈丸 治风痰实喘咳嗽,风气上攻。

牵牛(四两,生用) 半夏(汤洗) 木香(五钱) 青皮(去白,二两) 槐角 槟榔 大黄(各三钱)皂角(去皮弦子,酥炙。各三两)上为细末,生姜面为丸。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

〔丹〕坠痰丸 治痰饮。

枳实 枳壳(一两半) 明矾(三钱,枯一半) 朴硝(三钱,风化) 黑牵牛(半斤,取头末)猪牙皂角(二钱,酒炒)上为末,萝卜子汁为丸。每服四十丸,鸡鸣时服,初有粪,次有痰。

上下痰用大黄、牵牛,有热者宜之。

〔世〕治久嗽痰积。半夏二两,用江子五钱敲损同煮,至半夏无白心,去江子不用,杏仁一两,用乌梅半两同煮,去乌梅不用,止将半夏、杏仁焙干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量虚实服,服后下痰积。

〔罗〕透罗丹 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 黑牵牛(微炒) 半夏(汤洗。各二两) 巴豆(去油,另研,一钱) 大黄(一两,水浸焙用) 杏仁(麸炒,去皮尖,一两)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丸,如桐子大。食后生姜汤送下二十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丹〕治痰喘嗽。

南星(二钱) 半夏 滑石(各三钱) 江子(五粒,去油) 轻粉(少许)上用皂角仁浸浓汁,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本》〕治诸般痰嗽。

半夏(姜汁浸一宿) 天南星 白矾(各半两) 焰硝(二钱)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青黛(各半两) 猪牙皂角(去黑皮并子。各半两) 巴豆(二十一粒去壳,生用)上一处为末,姜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临卧姜汤下,小儿五丸。

〔丹〕青金丸 治食积火郁嗽。

贝母 知母(各半两) 巴豆霜(五分)上为末,姜汁丸,青黛为衣。

上下痰用巴豆,有寒者宜之。(前一方但借巴豆之气,虚人亦可服。)〔洁〕款气丸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青皮 陈皮 槟榔 木香 杏仁 茯苓 郁李仁(去皮) 川归 广术 马兜钤(炮) 葶苈(各三钱)人参 防己(各四钱) 牵牛(头末,二两半)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罗〕紫参散 治肺气虚,咳嗽喘急,胸膈痞痛,脚膝微肿。

人参(二钱半) 蛤蚧(一对,酥炙) 白牵牛(炒) 甜葶苈(炒) 木香 苦葶苈(炒)槟榔(各五钱)上为末,用熟枣肉丸。每服四十丸,煎人参汤下,食后。

上下痰用槟榔、木香,佐牵牛、葶苈、郁李仁,久嗽面浮足肿者宜之。

孙兆视雷道矩病吐痰,顷间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与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本》〕治气喘咳嗽。

大黄 葶苈(一两,净瓦上炒)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桑白皮汤下。

上下痰用葶苈为效极速,虚人忌用。

〔仲〕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丹〕伯温年近四十,滋味浓,素患咳嗽有痰,与通神丸、神术丸和匀。食前生姜汤下五六十丸,后以津咽小胃丹十五丸,日服六服。

上十枣汤下痰,仲景法也,虚人审之。丹溪变十枣为小胃丹而少服,徐徐法也。

〔《脉》〕咳而时发热,脉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之,其脉沉者不可发汗。

子和稀涎散 三圣散 仲景瓜蒂散(以上三方并见治法门。)上吐热痰法,轻者但用芎、茶、栀仁、萝卜子、姜汁入酸齑汁探吐之。

〔《局》〕碧霞丹(方见治法门。)〔《本》〕治远年近日哮嗽妙方。

砒 面 海螵蛸(各一钱)上三味为末,水调作饼子,慢火炙黄,再研令细。每服一字,用井花水调一大呷,空心服,良久吐出为度。

小兄加减与之。忌食毒物。

上吐寒痰法,丸用藜芦、瓜蒂吐不透者,用附尖神效。

〔子和〕常仲明病寒热往来,时咳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饮食,夜多寝汗,日渐瘦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戴人断之曰∶上实也。先以涌剂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饮子降火益水,不月余复旧。此症何名?乃经中云二阳病也。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症名异而实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驰口镇一男子年二十余岁,病劳嗽数年,其声欲出不出,戴人问曾服药否?其人曰∶家贫未尝服药。戴人曰∶年壮不妄服药可治。先以苦剂涌之,次服舟车、浚川丸大下之,又服重剂果瘥。一田夫病劳嗽,一涌一泄,已减大半,次服人参补肺汤,临卧更服槟榔丸以进食。

上吐下兼施以攻其痰也。

〔《本》〕治劳嗽。

青黛(三钱) 辰砂 雄黄 白矾 信(各一钱,生用)上并为末,淡豆豉一百粒,汤浸去壳,研如膏,入前五味,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临卧冷茶清下。

治远年近日喘嗽。

蝉蜕(一两,去头足) 五灵脂(生) 砒(生) 雄黄(生) 杏仁(去皮尖。各五钱) 轻粉(一两)淡豆豉(四十九粒) 马兜铃(生一两)上研,除出轻粉另研,余为末,用生姜、葶苈自然汁合轻粉诸药为丸,如小弹大。每服一丸,临卧细嚼,生姜汤送下。

上用信劫痰例,盖为寒湿痰设也。

运气 咳有二∶一曰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候乃大温,其病气拂于上咳逆。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咳。终之气,风乃至,其病阳气不藏而咳是也。

二曰燥热。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民病咳喘。三之气,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咳喘,此上热下燥为咳喘也。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咳喘,此外燥包热在内喘咳也。

〔《本》〕治诸嗽久不瘥,贝母汤。

贝母(一两,去心,姜制) 黄芩(半两) 干姜(生,一两) 五味子 陈皮(各一两) 桑白皮(半两)半夏 柴胡 桂心(各一两) 木香 甘草(各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加杏仁七个,去皮尖,生姜七片,煎去渣热服。有姓蒋者,其妻积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治诸般嗽悉愈。

上方有寒有热,有收有散,诸嗽通用也。

〔《素》〕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此邪从外受之。王注云∶邪谓寒气。)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寒邪从外受也。)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所谓肺先受邪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王注云∶时谓王月也。)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肝治春,心治夏,脾治长夏,肺治秋,肾治冬也。)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取太渊穴也。)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取大陵穴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取太冲穴也。)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取太白穴也。)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取太溪穴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