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19390900000050

第50章 职官二(2)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锺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琊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琊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北齐无闻。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自隋而无。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征,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齐制,九旒。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历代唯后周无,其余皆有,悉为三公。

司徒

司徒,古官。少皞祝鸠氏为司徒。司,主也。徒,众也。

尧时,舜为司徒。

舜摄帝位,命为司徒。

玄孙之子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毛诗缁衣,美郑武公也。父子为周司徒,善于其职。

秦置丞相,省司徒。

汉初因之。至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后汉大司徒主徒众,教以礼义。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蔡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徒公。邓禹为大司徒,封侯,年二十四。灵帝卖官,廷尉崔烈入钱五百万,以买司徒,其拜日,天子亦临轩,时人谓烈为「铜臭」。建安末为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华歆字子鱼,为司徒,家无担石之储。诏曰「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歆及妻、男等衣服。

晋司徒与丞相通职,更置迭废,未尝并立。至永嘉元年,始两置焉。王衍为司徒,东海王越为丞相,始两置也。陈骞为司徒,仰理万机,俯澄邦教。又王戎字浚冲,为司徒,高选长吏西曹掾,委任责成,常得无为。又蔡谟字道明,迁司徒,谟固让曰:「若我作司徒,将为后世哂,义不敢拜。」诏数十下,谟章表十余上,陈以疾笃。帝临轩,自旦至申,而征不至。公卿以蔡公傲无人臣之礼,奏送谟廷尉。谟率子弟诣阙稽颡,诏免为庶人。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之美选也。」王乔名畴,少有重名。

宋制:司徒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民事,郊祀则省牲,视涤濯,大丧安梓宫。凡四方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亦与丞相并置。

齐司徒之府,领天下州郡名数,户口簿籍。

梁罢丞相,置司徒,历代皆有。

至后周,以司徒为地官,谓之大司徒卿,掌邦教,职如周礼。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

司空

司空,古官。孔安国曰:「司空,主空土以居人。」空,穴也。古者穿土为穴以居人。

少皞鸤鸠氏为司空。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周礼正义曰:「禹自司空总百揆,乃分司空之职为共工。」虞书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

玄孙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

殷汤以咎单为司空。

周礼,司空为冬官,掌邦事。凡营城起邑、复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谏诤,与太尉同。

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

汉初因之。至成帝绥和元年,始更名御史大夫曰大司空。初改为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有司空,故复加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小大之文也。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何武字君卿,为司空。事后母不笃,诏以其「举措烦碎,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其上大司空印绶」。遂策免之。又彭宣字子佩,为大司空。而王莽为大司马,专权。宣上书曰:「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矣。臣老病,愿上印绶。」

后汉初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空公。第五伦字伯鱼,为司空。奉公不挠,言议果决,以贞白称。又张敏字伯达,为司空。行大射礼,陪位顿仆,策免。又陈宠为司空,府故事,以计吏至,时自公以下督属籍,不通宾客,以防交关。宠去籍通客,以明无所不受,论者大之。荀氏家传曰:「荀爽字慈明。董卓秉政,征之,起岩穴,九十五日而为司空,时号为白衣登三公。」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郄虑免,不复补。荀绰百官注曰:「献帝置御史大夫,职如司空,不领侍御史。」

魏初,又置司空,冠绶及郊庙之服与太尉同。郑袤字林叔,为司空。天子临轩,遣就第拜授。袤谓使曰:「魏以徐景山为司空,徐公曰:『三公当上应天心,苟非其人,实伤和气。』」固辞,见许。袤,莫侯反。

宋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扫除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历代皆有之。至后周为冬官,谓之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范之徒,佐皇帝,富邦国。大祭祀行洒扫,庙社四望则奉豕牲。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天宝十三年,策拜杨国忠为司空,其日雨土。

大司马

大司马,古官也,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

少皞有囗鸠氏为司马。囗音雎。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羽以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楚大司马景舍帅军伐蔡,蔡侯奉社稷而归之。楚发其赏,舍辞曰:「发诚布令而敌退,是王威也;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战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又司马穰苴本姓田,齐威王以古司马法而附穰苴,因号为司马穰苴。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罢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冠者,加于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马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霍禹为大司马,冠小冠,无印绶。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王莽居摄,以汉乃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