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19390900000314

第314章 礼九十开元礼纂类二十五嘉礼九(2)

司正适阼阶上,东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司正回北面,告于宾曰:「请宾坐。」宾曰:「唯命。」宾主之词,皆司正传。宾坐,各就席坐。若宾主俱公服者,则皆降,脱屦于阶下,主人先左,宾先右。礼毕,降纳如常。正齿位,司正适篚跪取觯,兴,进立于楹闲,北面,乃扬觯而言曰:「朝廷率由旧章,敦行礼教。凡我长幼,各相劝勖,忠于国,孝于亲,内睦于闺门,外比于乡党,无或愆堕,以忝所生。」宾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觯,再拜,跪取觯,饮,卒觯,兴。宾主以下皆坐。司正适篚,跪奠觯,兴,降,复其位。司正降复位。乃羞,羞,进也。所进者肉胾醢。正齿位无进羞。无算爵。算,数也。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三宾以上,赞者二人行爵,以下取足而已。正齿位又无算乐,燕乐亦无数,或闲或合,尽欢而止也。主人之赞者与焉。燕讫,宾主俱兴,宾以下降自西阶,主人降自东阶。宾以下出立于门外之西,东面北上;主人送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介逡巡而退。

宣赦书

其日质明,本司承诏宣告内外,随职供办。守宫设文武群官次于朝堂如常仪。群官依时刻皆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其服。奉礼设文武群官次版位于顺天门外,东西当朝堂之南,文东武西,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官西北,东向。刑部侍郎帅其属先陈金鸡于西朝堂之东,南向。置鼓杖于金鸡之南。遂击鼓,每一鼓投一杖。刑部侍郎录京师见囚,集于群官之南,北面西上。囚集讫,鼓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各就位。中书令受诏讫,遂以诏书置于案,令史二人对举案。通事舍人引中书令,持幡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诣门外位立。持节者立于中书令之南,少西,令史举案者立于中书令西北,俱东面。立定,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诣中书令前,中书令取诏书,持案者以案退复位。中书令称「有诏」,群官皆再拜。宣诏讫,群官又再拜,舞蹈,又再拜。刑部释囚。刑部尚书前,受诏书,退复位。持节者加节衣。通事舍人引中书令,幡节前导而入。通事舍人引群官还次。

群臣诣阙上表

前一日,守宫设文武群官次于朝堂如常仪。

其日,量时刻文武群官集,俱就位各服朝服。奉礼设群官位于东朝堂之前,近南,文东武西,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官之北,南向。设奉礼位于群官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礼帅赞者先就位。谒者引群官各就位。礼部令史二人,绛公服,对举表案立于奉礼之北,西面。立定,典谒引中书令出就南面位。礼部郎中引表案诣中书令前,郎中取表以授,中书令受表,郎中、举案退复位。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中书令以表入奏,出复位,南面称「有诏」,群官再拜。宣诏讫,又再拜。谒者引为首一人进,北面受表,退复位。舍人引中书令入,谒者引群官还次。

群臣奉参起居

前一日,守宫设文武群官次于朝堂如常仪。

其日,依时刻文武群官九品以上俱集朝堂次。奉礼设文武群官位于东朝堂之前,文左武右,重行北面,相对为首。又设奉礼位于文武官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又设通事舍人位于文官为首者之北,少东,西向并如常。奉礼帅赞者先就位。舍人各引文武群官俱就位。立定,舍人引为首者少进,通起居讫,退复位。奉礼唱:「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入奏讫,舍人承旨出,复位,西面称:「敕旨。」群官在位者皆再拜。宣敕讫,又再拜。舍人及群官俱退。

皇帝遣使诣蕃宣劳

前一日,执事者设使者次于大门外道东,南向。

其日,使者至,执事者引就次,使者以下俱公服。蕃主朝服立于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执事者引使者立于大门外之西,东面。使副立于使者西南,持节者立于使者之北,少退,令史二人对举诏书案立于使副西南,俱东向。执事者引蕃主迎使者于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执事者引使者入,持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入门而左。使者诣阶闲,南面立。持节者立于使者之东,少南,西面。使副立于使者西南,持案者立使副西南,俱东面。执事者引蕃主入立于使者之南,北面。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使副前,使副取诏书,持案者退复位;使副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称:「有诏。」蕃主再拜。使者宣诏讫,蕃主又再拜。执事者引蕃主进使者前,北面受诏书,退立于东阶东南,西面。持节者加节衣,执事者引使者,持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出,复门外位。执事者引蕃主拜送于大门外。使者还于次,执事者引蕃主入。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抚

前一日,本司设使者次于州大门外道右,南向。又设应集之官次于大门外,文官在道东,武官于使者次西南,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使者将至,刺史出城,迎于一里外。相去九十步许,刺史于路左下马,使者下马,皆少进,使者命刺史乘马,使者与刺史俱乘马而行。使者至镇及县,其镇将与县令迎,与刺史同。若使者五品以上,镇将、县令六品以下,则使者不下马,命镇将、县令乘马而已。若临边者,不出迎。应集者至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应受制者及应版授官路远不及期者,则使至别定集日。本司设使者位于厅事阶闲,南向。设刺史位于使者位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于刺史后,每等异位。若有诸老,则位于诸官之后,俱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又设刺史以下位于大门外之东,每等异位,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若别日宣劳,则使者停于馆,应集者至日乃集。刺史入。使者以下皆公服,制书及版各置于案。赞礼者引应集之官就门外位。诸老应受版者齿位。八十以上者杖于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于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赞礼者引使者,持幡节者前导,立于门西,东面。持幡节者立于使者之北,少退,使副立使者西南,史二人对举制书及版案立于使副西南,俱东面北上。若版多,则量加于案。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引刺史先入立于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于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持幡节者前导,入门而左,使副以下从之。使者诣阶闲就位,南面立。持幡节者立于使者之东,少南,西面,幡在南。使副立于使者西南,持案者立于使副之南,少退,俱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使副前,使副取制书,持案者退复位;使副以制书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等再拜。宣制讫,刺史等又再拜。行参军引刺史进诣使者前,北面受制书讫,退立于东阶东南,西面。赞礼者以次引应受制者别受制如上仪。凡同制书者皆同拜。讫,引立于刺史东南,西面北上。若有版授,史以案诣使副前,使副取版进授使者,皆如初。赞者引为首者一人少前,使者称:「有制。」为首者再拜。宣制讫,为首者又再拜。赞礼者引为首者进诣使者前,北面受版。若有束帛赈恤,依式宣付。凡老者拜,八十以上一坐再拜,九十以上子弟拜受。讫,引立刺史之后。又引次受者亦如之。讫,持节者加节衣。赞礼者引使者出,使者幡节导之以出,使副以下从之,俱复门外位。诸老以版授子弟。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府之官及诸老出,复门外位。立定,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于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及诸老还次。

若在诸县宣劳、版授,如在州之仪。使者若于随便宣制受赐物者,县令先集乡望立于馆门外之南,重行,北面西上。使者至,立于门西,东面。乡望俱再拜。使者入,诣厅事前,南面立。乡望随入。宣劳授受及拜送皆如上仪。凡使至,先问百年者,有则宣制致饩,酒米牲物。皆子弟代受之。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制劳会

前一日,本司设使者次于大门外道右,南向。又设应集之官次于大门外,文官道东,武官于使次西南,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质明,应集之官到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以公服。本司设使者位于厅事阶闲,南向。设刺史位于使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于刺史之后,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又设刺史以下位于大门外之东,每等异位,俱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以制书置于案,使者以下皆公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于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赞礼者引使者立于门西,东面,史二人对举制书案立于使者西南,俱东面。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行参军引刺史先入立于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于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左,持案者从之。使者诣阶闲就位,南向立,持案者立于使者西南,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案者进使者前,使者取制书,持案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等再拜。宣制讫,又再拜。行参军引刺史进诣使者前,北面受制书,退立于东阶东南,西面。赞礼者次引应受制者别受制,如上仪。凡同制书者皆同拜。讫,引立于刺史东南,西面北上。赞礼者引使者出,持案者从之,俱复门外位。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俱就门外位。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于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各还次。

将会,本司改设刺史以下位于厅事之庭如常礼。又铺使者席于厅上楹闲,东向;刺史席于使者之东,西向;州官之席于刺史之后,各依资品俱南上。席于庭者,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皆北上。设讫,刺史以下各服公服若常服。赞礼者引使者,行参军引刺史,又赞礼者引应会之官,俱就门外位。立定,赞唱者先入就位。赞礼者引使者先入,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会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赞礼者引使者,行参军引刺史,又赞礼者引应升阶者,诣东西阶以次升,各立于席后。其位于阶下者,又引就席后。上下立定,俱就席,俛伏,坐,遂行酒。酒至,上下皆俛伏,兴,立于席后,俱再拜,搢笏,立受酒,升席,俛伏,坐饮。酒行三周,进食。食至,上下皆俛伏,兴,立于席后。设食讫,俱升席,俛伏,坐食。讫,仍行酒。会毕,俱兴,各以次引降复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以次引出。若无台使,会位赞拜亦准此。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赦书镇与州同。

其日,本司设使者次于州之大门外道右,南向。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以赦书置于案。应集之官至州门外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本司设使者位于厅事阶闲,南向。设刺史位于使者位之南,北面。设应集之官位于刺史之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又设门外位:文官于门东,西向,武官于门西,东向,俱每等异位,重行,以北为上。本司录州见囚,集于州门之外,北面西上。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于东南,西向。使者出次,赞礼者引立于门西武官之前,少北,东向。史二人对举案,立于使者西南,俱东面。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行参军引刺史先入,立于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于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左,持案者从之,使者诣阶闲就位,南面立;持案者立于使者西南,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案者以案进使者前,使者取赦书,持案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以下皆再拜。宣赦书讫,又再拜,舞蹈,又再拜。本司释囚。行参军引刺史进使者前,北面受赦书,退复位。赞礼者引使者出,持案者从之,俱复门外位。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复门外位。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于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各还次。

诸州上表

前一日,本司设应集之官次于州大门外,文官道东,武官道西,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夙兴,本司设使者位于厅事阶闲,南向。设刺史位于使者位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于刺史之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赞唱者位于东阶东南,西向北上。设应集之官门外位,文官于门东,西向,武官于门西,东向,俱每等异位,重行,以北为上。

质明,应集之官至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赞唱者先入就位,佐史对举表案,立于赞唱者之西,北向。表每一等为一案。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就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右,诣阶闲就位,南向立。赞礼者引表案诣使者前,使者取表,赞礼者引案退复位。余表案位于使者西北,南向东上。赞唱者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赞礼者引使者出,举表案者从之。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

上表者若止一人,则不须诸官陪位。上表者立于厅事东阶东南,西面;持案者立于上表者东南,俱西面。使者入立于阶闲,南向。持案者以案进上表者前,上表者取表,持案者退复位。上表者诣使者前授表,退,北面再拜。使者出,上表者入。

通典礼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