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汀州府志
19389400000034

第34章 学校(1)

古者建国必建学,凡以明伦、育德、陈艺也。周立四代之学,各祀其时之先圣。而以左右先圣成其德者为先师之配,此立学之大法也。孔子之祀,自鲁哀公时已然,然立庙旧宅而已。汉以后,或肖像于鸿都门学,或祀于辟雍。迨唐武德中,诏国学立孔子庙,至是而庙与学合。汀之学创于宋天圣,历元、明屡有建置迁移。我国家崇儒重道,振兴学校,锡宸翰,立卧碑,颁经书,定礼乐,文治聿昭矣。士生其际,瞻拜宫墙,昭明轨物,畏神服教,以上接正学之传,乃不悖古先王建学之意,并以上副圣天子右文之治乎。志学校。

汀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卧龙山麓。宋咸平二年,创文庙于鄞江门内横街,未有学。天圣中,因庙始创学,迁于横岗岭下。崇宁中,郡守陈粹又迁于兴贤门内。绍兴三年,郡守郑强改移今所。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张实甫,就学左射圃地,创文会堂,分中前后为三斋,建楼其上。郡守姚元特相继修葺。教授萧虞韶市民地广其基。开庆初,郡守胡泰初,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御书、稽古二阁,浚泮池,作石桥,创祭器库及斋舍门庑。明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八年,都御史张瑄、知府李桓,增拓学地,徙文奎阁于东偏,移明伦堂于阁旧基旁,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十五年,提学周孟中始置乐器,教乐舞。岁久殿坏。弘治元年,知府吴文度重修,建棂星门、省牲所、堂前仪门五间、书楼七间。七年,同知章颀创膳堂及训导衙。九年,吴文度重建桥道石鼓。正德二年,知府蔡馀庆建乡贤祠于殿后西偏,建名宦祠于殿前西偏。嘉靖五年,通判毛公毅、杨太古,重建棂星门。十年,诏易像以木主。二十七年,知府马坤重修。万历十九年知府万振孙、三十七年知府李自芳修葺。崇祯五年,知府笪继良重修。崇祯九年,知府唐世涵建棂星门易以石。国朝康熙二十年,学道杨中岳、巡道周昌、同知胡以涣修。二十一年,知府鄢翼明继葺。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重修明伦堂。今中为至圣殿,旁为东西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上跨石桥,又前为棂星门;后殿为明伦堂,为敬一亭;从明伦堂左出仪门甬道为大门,门东折入为土地祠,为省牲所;前为崇圣祠,祠内左右为名宦、乡贤祠;祠后为教授廨,左为训导廨;而尊经、文昌二阁,前后相望焉。

射圃在府东预备仓左,旧在广储门外。崇祯间,知府唐世涵、同知黄色中、推官唐锡蕃,捐筑今所。

学田原额实在八亩五分零,年征租银二两七分零。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五十二亩七分零。

学地一在通津门外弓箭局西,税钱四十贯。一在镇南门养济院东,租钱二十五贯。

学塘在射圃后。

学仓在大门内东偏。明弘治间,知府吴文度建。岁储米五百余石,以赡师生。久废。

龙山书院在文厂后。康熙二十年,巡道邓秉恒、知府鄢翼明创。三十五年,知府王廷抡修。第师无馆谷,徒乏膏火之资,屹存空院,渐致倾圮。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经营葺缮,榱桷一新,器物备具,前造正学津梁堂,后增学舍二十间,清查龙山、龙江书院岁入租米八十石六斗零,租谷一十九石零,租银一百二十八两六钱零。剔除侵冒,厘而正之。复偕绅士捐置二千零百金,贮为生息。额定肄业生童四十名,每月给膏火银一两,馆师修金年共一百二十两,馆师供膳月给银五两,并同厨夫、门役、工食等项,均于租息内取资焉。

龙江书院在府西门外。明天启中,推官寇从化、知县萧奕辅建。国朝知府冯协一重修。

文明书院在府学内。今废。

正音书院在府城隍庙左清风楼。雍正七年,奉文设立。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师以教子弟之贫者。

龙山学舍在长汀县学左,明知府万振孙建。今废。

社学在旧镇南门外。

长汀县

儒学在府学左数十武,旧在兴贤门外(即郡学旧址)。绍兴三年,郡学迁,惟留大成殿。嘉定间,知县谢周卿市民田以为廪饩。开禧中,知县刘谅之始建学宇。淳祐间,知县陈显伯修大成殿,复学地之僦于民者,建丽泽堂及尚志、阅礼、修性三斋。元至正间,毁于寇,遂建于县南五里许。明洪武六年,知县陈伯正复建旧所。正统十四年,又毁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舒瞳首创大成殿。天顺二年,知府李琼复拓基建廨宇。成化八年,御史洪性、提学游明、巡道周谟、知府李桓,移今所,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堂之后为尊经阁,堂东为号房,阁后为教谕廨,殿西为两训导廨,外为重门。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十七年,知县谢珪迁外门于左,更创二门。提学周孟中复购民地增广廨舍。十八年,提学任彦常、知府黄珵、乡官钟正重葺。弘治元年,知县谢珪迁学门于庙门右,修戟门、两庑。四年,知府吴文度、知县黄富重建两斋。十年,又修殿堂。知县黄汝隆修棂星门。正德十五年,提学胡铎、漳南道周期雍、知县黄用直改创,移圣殿于西,移明伦堂于东,堂之左为号房。嘉靖三年,提学邵锐以学左开元寺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殿后为训导署。五年,知府邵有道、知县李日芳以旧殿为宋文天祥祠(今废)。三十一年知县祝一鉴、三十九年知府杨世芳继葺。万历三年知府潘民模、通判潘侃、知县伍士望,三十二年御史方元彦、知县邱民贵重修。天启中,知县萧奕辅修葺。崇祯三年,知县薛应聘建学前兴贤、育才二坊,年久复圮。知府唐世涵、同知黄色中、推官唐锡蕃重修。国朝顺治间知府王康侯,康熙间学道丁蕙、巡道周昌、知府鄢翼明、同知胡以涣、知县韩世瑨、冯忠先、张文伟,先后重修。乾隆间,教谕张雷光建省牲所。今中为至圣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上跨石桥,又前为棂星门。明伦堂在殿之左,堂前为大门,门左为土地祠,祠左折入为教谕廨。崇圣祠在庙左。名宦、乡贤、忠孝祠及尊经阁、敬一亭、省牲所,均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殿右。

射圃在明伦堂后。国朝乾隆间教谕张雷光建。

学田在青岩里。

学地北至横岗岭,南临街,西距大街,东距东山庵。

学塘在旧射圃后。

学仓在明伦堂后。久废。

正音书院在福寿坊东。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东山书院在龙首山,山椒有亭,署为状元峰。

新罗书院在霹雳岩,今废。

鄞江书院在登俊坊,明崇祯七年,知县曾巽建。

紫阳书院在福寿坊东。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师以教子弟之贫者。

社学一在福寿坊,一在攀桂坊,一在归阳里,一在古贵里,一在青岩里,一在宣河里金鸡寺,一在平原里东山寺,一在平原里龙山寺,一在青泰里,一在宣成里三洲,一在宣成里畬心,一在四保里,一在成下里,一在成上里,俱国朝雍正二年新设。

宁化县

儒学在县治后。宋建炎二年,县令施禔创于县东正街。淳熙十年,县令赵伯虎迁于翠华山下(即今光严寺)。元毁。明洪武间知县张思诚、正统间县丞陈凌相继创建。正德十五年,教谕王雍、训导谭誴、周镛,请迁今所。十六年,周围砌筑土墙,建两庑、戟门、左右厢房、棂星门。嘉靖间,提学邵锐、推官秦僎、知县马淑,加筑造大成殿,建明伦堂,更戟门、棂星门,堂前左右建两斋,后为馔堂,左右建号房、土地祠、书器库、泮池,东西辟礼门、义路二门,号房各立一总门。教官廨、学门、宰牲房俱备。知县莫大德又建启圣祠、敬一亭。隆庆四年,推官吴之儒、知县杜桐重修。万历七年,守道郑汝璧、巡道彭应时,迁复翠华旧址,推官金俸捐赀佐工。四十三年,知府沈应奎,署县熊茂松重建圣殿,署教谕张涛重建尊经阁。四十七年,署县万邦宪改启圣祠于翰墨林,改明伦堂于教谕廨。天启六年,教谕刘养学、训导丁培,又将启圣祠、明伦堂互相更易。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何凤岐、康熙二十一年知县祝文郁、教谕谢汝霖、雍正五年教谕刘梦魁、训导魏玉枢重修。今中为至圣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为棂星门,殿左为土地祠,右为崇圣祠,戟门左右为乡贤、名宦二祠,殿后为明伦堂,旁为两斋,左为仪门,右入为教谕、训导廨,堂后为尊经阁、文昌阁。

射圃在山川坛左。明崇祯十年知县范澄清重建。

学田明嘉靖间,知县潘时宜给寺田二顷一十五亩四分。隆庆间,通判毛子翼给寺田二十五亩五分。国朝康熙间,总督姚启圣捐俸五十两置田;知县吴晟以黄冬生叛产一十石六斗归学,后此产售邑人张国昌,国昌仍捐归学;邑人伍明伟捐田租二石四斗,罗登峻捐田租二石五斗,知县朱瑞图捐三石三斗。

学仓在预备仓内,今废。

学塘原二口,今塞,改为启圣祠。

学店二植。在县治前。

正音书院在县南关外。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云龙书院即县丞旧署。乾隆八年,监生贾文兆捐七百金建造,知县陆广霖有记。

书院在旧射圃。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潘时宜建。国朝康熙九年,知县保凤岐重建。

社学一在太平巷,一在东门外,一在塔下街,一在西门祐圣堂,一在安远司前,一在石牛驿旁。国朝雍正二年,新设龙下里、兴贤里二所。

义塾在滑石铺,有田。

归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