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051

第51章

《石屏集》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戴复古撰。复古字式之,天台人。尝登陆游之门,以诗鸣江湖间。所居有石屏山,因以为号,遂以名集。卷首载其父敏诗十首。盖复古幼孤,勉承家学,因搜访其先人遗稿,以冠己集。昔黄庭坚《山谷集》后附刻其父《伐檀集》,王楙《野客丛书》后附刻其父《野老纪闻》。复古以父诗为数无多,不成卷帙,特升弁於简端。例虽小变,理乃较协矣。复古诗笔俊爽,极为作者所推。姚镛跋其诗,称其天然不费斧凿处,大似高三十五辈。晚唐诸子,当让一而。方回跋其诗,亦称其清健轻快,自成一家。虽皆不免稍过其实。要其精思研刻,实自能独辟町畦。瞿佑《归田诗话》载复古尝见夕照映山,得句云:“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惬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句以对,上下始称。其苦心搜索,即此可见一端。至集中《严子陵钓台》诗所谓“平生误识刘文叔,惹起虚名满世间”者,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极赏其新意可喜。而罗大经《鹤林玉露》又深以其议论为不然。盖意取翻新,转致失之轻佻,在集中殊非上乘。与虤所云,固未足为定评矣。

《莲峰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史尧弼撰。尧弼字唐英,眉州人。其仕履不见於史传。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尧弼《莲峰集》三十卷,而世间亦无传本。故录宋诗者多不能举其姓名。惟《永乐大典》载有是集原序二篇。其一作於乾道丙戌,自署曰省斋,不知何人。

其一为任清全序,作於嘉定癸酉。称“尧弼童丱即迥出不凡,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东坡,留馆於潭。与张栻游,每开以正大之学。

岁丁丑,偕其弟尧文登第”云云,而亦不言其所终。考周密《浩然斋雅谈》云:“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时第二人史尧弼,方十四岁。人疑其文未工。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袴,太守命分韵赋诗,尧弼得‘建’字,援笔立成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后为张魏公客,不幸早世”云云。其所记与任清全序相合。又《江湖续集》载张炜《题莲峰集》诗一首,亦有句云:“一梗江湖客,三朝忠义家。”以诸书参互考证,盖尧弼登第后未授官而卒也。尧弼天姿卓绝,其诗纵横排宕,摆脱恒蹊。其论诸篇,明白晓畅,澜翻不穷,亦有不可羁勒之气。

大抵有其乡苏氏之遗风。惟其夏绿霜凋,故不能如李焘之著书传后。然就其文章而论,要亦不失为才士。任清全序乃因集中有《论学》之作,遂以张栻少年自得,为尧弼磨礲浸灌之功,欲援而入於道学。则门户标榜之习,转不足以见尧弼矣。

其文在宋已多散落,是集乃其从孙师道所重刻,今亦不可复睹。谨从《永乐大典》中掇拾裒辑,釐为十卷,著之於录。俾怀才赍志之士,无声尘翳如之慨焉。

《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陈造撰。造字唐卿,高邮人。淳熙二年进士。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

遭宋不竞,事多龃龉,自以为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号江湖长翁。既不竟其用,故无所表见,而《宋史》亦不为立传。惟元申屠駉为作墓志,称其“於诲诱则良师,於抚字则循吏。身笃操修,道兼体用”。虽金石之文,称述例多溢量,亦未必纯构虚词也。集中《罪言》一篇,盖仿杜牧而作,不免纸上谈兵,徒为豪语。其文则恢奇排奡,要亦陈亮、刘过之流。其他劄子诸篇,多剀切敷陈,当於事理。记序各体,锤字炼词,稍伤真气,而皆谨严有法,不失规程。在南宋诸作者中,亦铁中铮铮者矣。至《易说》一卷,始於《无妄》,终於《比》,凡十五篇,疑其未完之书。中多以史证经,与杨万里《诚斋易说》、李光《读易详说》相类。殆为时事而发,托之诂经欤?其集久无刻本。明崇祯中,李之藻以淮南自秦观而后,惟造有名於时,始与观集同刻之於高邮云。

《烛湖集》二十卷、《附编》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孙应时撰。应时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馀姚人。登淳熙乙未进士。初尉黄岩,迁海陵丞。再迁遂安令,改知常熟县。以仓粟流欠贬秩,移判邵武军。未上而卒。考杨简作应时圹志及张淏《会稽续志》,均称其绍熙初尝应蜀帅邱崈辟,预料吴曦逆谋,白崈以别将领其军。后曦以叛诛,其言果验。时应时已殁,三省奏官其子祖开。盖亦智略之士。又史弥远受业於应时,集中与弥远诸书,皆深相规戒。迨弥远柄国,独超然自远,无所假借,甘沦一倅而终。其人品尤不可及矣。《宋史艺文志》载《烛湖集》十卷。据应时诗中自序,盖尝应刘克庄之求,手编其稿为五十卷。集末有其侄祖祐跋,称涑水司马述先以十卷付梓。后附以《问思录》五十条、《通鉴摘义》三十条,总名之曰《经史说》。又附雪斋父子倡和诗,及雪斋行状、墓铭,杨简所撰圹记,《会稽续志》小传,子祖开补官省劄等篇。是十卷为祖祐所编,非其旧本也。年远散佚,久无传本。故厉鹗作《宋诗纪事》,仅於吴礼部《诗话》、王应麟《困学纪闻》、黄宗羲《姚江逸诗》内采掇数篇,寥寥不备。兹从《永乐大典》所载,排纂成编。惟《经史说》残阙特甚,仅存一篇。其馀则约略篇数,殆已十得八九。以卷帙繁重,分二十卷。仍附编其父介及其兄应求、应符诗,并录应时父子志传行状、子祖开补官省劄诸篇,为上、下二卷。应求字伯起,尝登乡荐。应符字伯潜,所著有《历代帝王纂要》二卷、《初学须知》五卷,载於陈振孙《书录解题》。今并未见云。

《昌谷集》二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曹彦约撰。彦约有《经幄管见》,已著录。是编称《昌谷集》者,考集中有《与刘后溪书》,谓世为都昌村落人,后迁於城下昌谷巷,则其所居地名也。

彦约初游朱子之门。其后历任州郡,却敌平寇,独卓有实用。故《宋史》本传称其可以建立事功。及入侍讲筵,亦能殚心启沃。其《经幄管见》一书,敷陈祖训,规箴时政,尚历历可稽。文集乃湮没不显,《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惟焦竑《国史经籍志》有《昌谷小集》二十卷。钱溥《秘阁书目》亦有《曹文简公集》十五册。然亦久无传本。厉鹗《宋诗纪事》蒐罗繁富,绝不及其姓名,则无徵久矣。今考《永乐大典》,载彦约诗文颇多。核其篇目,如本传所称为利路转运判官时所作《病夫议》,为兵部侍郎时所上《荐李心传劄子》,俱不载其中。知已未免於佚阙。然其馀诸作,世所不传者,为数尚夥。谨类次排纂,釐为二十二卷。

其间奏议,大都通达政体,可见施行。所论兵事利害,尤确凿有识,不同摭拾游谈。其应诏陈言二封事,乃庆元、宝庆间先后所上。於当日苟且玩愒之弊,反覆致意,切中窾要,亦可徵其鲠直之概。惟俪词韵语,稍伤质朴。然不事修饰而自能词达理明,要非学有原本者不能也。

《省斋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廖行之撰。行之字天民,其先延平人。五季时徙於衡州。登淳熙甲辰进士。

尝官岳州巴陵尉,以亲老丐养而归,注授宁乡主簿。未赴。据田奇所作行状,称其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亦多著循绩。然名位不昌,故姓字不著於史传。

其所著作,诸家亦罕著录。是集乃其子谦所刊,原本十卷。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篇帙颇夥,似当日全部收入。谨排次审订,仍析为十卷,以还其旧。

其原跋十七通,行状、墓铭等三首,仍附於后,以备考核。其文章大抵屏除藻绘,务以质朴为宗,或不免近於朴僿。故戴溪作序,不甚称之。然其词意笃实,切近事理,亦足以想见其为人。至其四六之作,则较他文为流丽。潜敷敬跋,称其表启多互见周必大集中。盖以必大亦有省斋之名,故相淆混。今检勘必大全集,实无一篇与此相复。当由后人知其误载,从而刊除矣。

《南轩集》四十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张栻撰。栻字敬夫,广汉人。丞相浚之子。以荫补官。孝宗时历左司员外郎,除秘阁修撰,终於荆湖北路安抚使。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栻殁之后,其弟杓裒其故稿四巨编,属朱子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未及蒇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传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论,而末年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语,反多所佚遗。乃取前所蒐辑,参互相校,断以栻晚岁之学,定为四十四卷,并详述所以改编之故,弁於书首。

即今所传淳熙甲辰本也。栻与朱子交最善,集中《与朱子书》凡七十有三首,又有《答问》四篇。其间论辨龂龂,不少假借。如第二札则致疑於辞受之间。第三札辨墓祭、中元祭。第四札辨《太极图说注》。第五、六、七札辨《中庸注》。

第八札辨《游酢祠记》。第十札规朱子言语少和平。第十一札论社仓之弊,责以偏袒王安石。第十五札辨胡氏所传《二程集》不必追改,戒以平心易气。第二十一札辨论仁之说有流弊。第四十四札论山中诸诗,语未和平。第四十九札论《易说》未安,是从来许多意思未能放下。第五十四札规以信阴阳家言,择葬地。与胡季随第五札又论朱子所编《名臣言行录》未精细。朱子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忤。

又栻学问渊源,本出胡弘。而与朱子第二十八札谓胡寅《读史管见》病败不可言,其中有好处,亦无完篇。又第五十三札谓胡安国《春秋传》其间多有合商量处。

朱子亦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嫌。足以见醇儒心术,光明洞达,无一毫党同伐异之私。后人执门户之见,一字一句,无不回护,殊失朱子之本意。至朱子作张浚墓志,本据栻所作行状,故多溢美,语录载之甚明。而编定是集,乃削去浚行状不载,亦足见不以朋友之私,害是非之公矣。论张浚者,往往遗议於朱子,盖未核是集也。刘昌诗《芦浦笔记》驳栻《尧庙歌》,指尧庙在桂林,失於附会。其歌今在集中,盖取其尊崇帝德,而略其事实。昌诗又录栻《悫斋铭》称栻奉其父命为其弟杓作,本集不载。检之良然。然栻集即杓所辑,不应反漏。考高斯得《耻堂存稿》有《南轩永州诸诗跋》曰:“刘禹锡编《柳子厚集》,断至永州以后,少作不录一篇。南轩先生永州所题三亭陆山诸诗,时方二十馀岁,兴寄已落落穆穆如此。然求之集中,则咸无焉,岂编次者以柳集之法裁之乎!然则栻集外诗文皆朱子删其少作,非偶佚矣。

《勉斋集》四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