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029

第29章

神宗命详定郊庙礼文,佃实主其议。今集中所载诸篇是也。其他文字,勘以史传所纪,亦皆相符。惟《元丰大裘议》,集称佃为集贤校理。史乃称同列皆侍从,佃独以光禄丞居其间。当为《宋史》之讹。又佃绍圣初落职知泰州,故到任谢表有“海陵善地,淮甸近州”语。史乃称知秦州,亦为字误。殆修《宋史》时其集已不甚显欤!佃所著有《礼象》诸书,当时以知礼名。集中若《元丰大裘议》诸篇,大抵宗王而黜郑。理有可通,不妨各伸其说。惟其中自出新意,穿凿附会者。

如以特牲馈食礼饎爨在西壁,主妇视饎爨於西堂下,为在庙外。引《尔雅》门侧之堂谓之塾,饎爨在庙门外之西堂下,今以《仪礼》考之,《燕礼》曰:“小臣师一人在东堂下。”《大射仪》曰:“宾之弓矢与中筹丰皆止於东堂下。

宾之矢则以授矢人於西堂下。”《公食大夫礼》曰:“小臣东堂下。”《士丧礼》曰:“馔於东堂下。”《既夕礼》曰:“设棜於东堂下。”《少牢馈食礼》曰:“司宫溉豆笾勺爵觚觯几洗於东堂下。”凡此诸条,俱未有以东西堂为东西塾之堂者。《士冠礼》曰:“具馈于西塾。”《聘礼》曰:“摈者退负东塾而立。”

又曰:“摈者退负东塾。”又曰:“出门西面於东塾南。”《士丧礼》曰:“卜人及执燋者在塾西。”《士虞礼》曰:“七俎在西塾之西。”《特牲馈食礼》曰:“筮人取俎於西塾。”凡此诸条,俱未有称东西塾为东西堂者。又《士冠礼》曰:“適东壁。”《士昏礼》曰:“退適东壁。”亦无以为在庙门外者。佃之说殊为牵合。佃又谓北堂有北壁。考《大射仪》:“工人士与梓人升下自北阶。”注曰:“位在北堂下。”既有北阶,明知其无北壁。佃弗及考详,而轻诋贾疏,亦为未允。至谓“裼袭”之“袭”从“龙”,“龙衣为袭”,则又附和《字说》而为之。

尤无足深诘矣。方回《瀛奎律髓》称胡宿与佃诗格相似。宿诗传者稍多,佃诗则不概见。惟《诗林万选》载其《送人之润州》一首,《瀛奎律髓》载其《赠别吴兴太守中父学士》一首,《能改斋漫录》载其《韩子华挽诗》一联而已。今考《永乐大典》所载,篇什颇夥。大抵与宿并以七言近体见长,故回云然。厥后佃之孙游以诗鸣於南宋,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虽得法於茶山曾几,然亦喜作近体。家学渊源,殆亦有所自来矣。

《倚松老人集》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饶节撰。节字德操,抚州人。尝为曾布客。后与布书论新法不合,乃祝发为浮屠。更名如璧,挂锡灵隐。晚主襄阳之天宁寺。尝作偈云:“闲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遂号倚松道人。集中诗大半为僧后所作。吕本中《紫微诗话》称其萧散似潘邠老。陆游《老学菴笔记》亦称为当时诗僧第一。《宋史艺文志》载《倚松集》十四卷。今止存抄本二卷,末有“庆元己未校官黄汝嘉重刊”一行。盖犹沿宋刻之旧。又今所传本与谢薖、韩驹二集行款相同。卷首标目下俱别题“江西诗派”四字,与他诗集不同。或即宋人所编《江西诗派集》一百三十七卷内之三种。旧本残阙,后人析出单行欤?

《长兴集》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沈括撰。括有《梦溪笔谈》,已著录。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南宋高布尝合沈辽、沈遘二集刻於括苍,题曰《吴兴三沈集》。此本卷末题“从事郎处州司理参军高布重校”一行。盖即括苍所刻本也。括博闻强记,一时罕有其匹。所作《笔谈》,於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皆能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在当时乃不甚以文章著。然学有根柢,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

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作者之遗范。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阙卷一至卷十二。又阙卷三十一。又阙卷三十三至四十一。共二十二卷。勘验诸本,亦皆相同。知断烂蠹蚀,已非一日。《宋文鉴》及《侯鲭录》诸书载括诗什颇多,而集中乃无一首。又史称括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条上三十一事,皆报可。其他建白甚众,而集中亦无《奏劄》一门。盖皆在阙卷之中矣。又案三沈之中以括集列遘集之后,实则行辈括为长。《书录解题》曰:“括於文通为叔(案文通,沈遘之字也),而年少於文通。世传文通常称括叔。今四朝史本传以为从弟者非也。

文通之父扶,扶之父同,括之父曰周,皆以进士起家,官皆至太常少卿。王荆公志周与文通墓,及文通弟辽志其伯父振之墓可考”云云。其辨证甚明。元修《宋史》,仍以括为遘之从弟,殊为乖误。今据陈氏之说,附正其失。用以见《宋史》疏舛,不足尽为典据焉。

《西塘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郑侠撰。侠字介夫,福清人。治平四年进士。神宗时调光州司法参军,入京监安上门。以抗疏极论新法之害,发马递上《流民图》。复劾吕惠卿奸状。谪英州编管。徽宗初,除监潭州南岳庙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其集本二十卷。

明季重刊,叶向高更为删汰。存奏疏、杂文八卷,诗一卷。附本传、谥议、祠记等为一卷。具见向高所作序中。盖已刊除大半,非复宋本之旧。然如《景定建康志》载侠劾吕惠卿论西夏事,及上《君子小人事业图》诸疏,今俱不存。则向高之去取亦未为至当矣。王士祯《居易录》称其文似石介,而无其怒张叫呶之习。

古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今观其集,良如所说,惜横遭芟薙,旧帙遂亡,竟不得而全见之。是则前明隆、万以来轻改古书之弊也。

《云巢编》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沈辽撰。辽字叡达,钱塘人。遘之弟也。用兄任监寿州酒税。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久之以太常寺奉礼郎摄华亭县。坐事流永州。更徙池州,筑室齐山,自号云巢,遂不复起。事迹具《宋史》本传。辽墓志称所著《云巢编》二十卷。

今此本乃宋高布载入《吴兴三沈集》者,所存只十卷。《文献通考》所载卷数亦同。殆布校刊之时,已有所合并欤?又集中《海天寥寥禾黍秋》一首,此本题曰《初闻鹤唳》。而徐硕《至元嘉禾志》乃作《题干山圆智寺》。又《门箴》一首,《至元嘉禾志》作《华亭县门箴》,且有跋语两行。均与此乖互不合。或当时尚有别本,故所据互有异同也。辽文章豪放奇丽,无尘俗龌龊之气,而尤长於歌诗。

王安石尝赠以“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句。而安石子雱亦云“前日览佳作,渊明知不如”。皆以柴桑格调为比,其倾倒可谓甚至。然辽诗实主於生峭,与陶诗蹊迳颇不相类。观其生平,屡与黄庭坚酬和,而庭坚亦称其“能转古语为我家物”。知为豫章之别派,非彭泽之支流矣。

《景迂生集》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晁说之撰。说之有《儒言》,已著录。说之博极群籍,尤长经术。著书数十种,靖康中兵燹不存。其孙子健访辑遗文,编为一十二卷,又续广为二十卷。

前三卷为奏议。四卷至九卷为诗。十卷为《易元星纪谱》。十一卷为《易规》十一篇,又《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各一篇,诗序论四篇。

十二卷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十三卷即《儒言》。十四卷为杂著。十五卷为书。十六卷为记。十七卷为序。十八卷为后记。十九、二十卷为传、墓表、志铭、祭文。其中辨证经史,多极精当。《星纪谱》乃取司马光《元历》、邵雍《元图》而合谱之,以七十二候、六十四卦相配而成。盖潜虚之流也。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刘跂斯立墓志,景迂所撰,见《学易集》后。”此集无之,计其佚者多矣。此本当即陈氏所见,而讹误颇甚。《洪范》小传及十七卷序文内兼有脱简。又有别本,题曰《嵩山集》,所录诗文均与此本相合,讹阙之处亦同。

盖一书而两名,今附著於此,不复别存其目云。

《鸡肋集》七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晁补之撰。补之字无咎,钜野人。元丰间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元祐中除校书郎。绍圣末落职,监信州酒税。大观中起知泗州,卒於官。后入元祐党籍。事迹具《宋史文苑传》。初,苏轼通判杭州,补之年甫十七。随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轼见所作《钱塘七述》,大为称赏。由是知名。后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声价相埒。耒尝言:“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补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亦称:“余观《鸡肋集》,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并驾於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世传苏门六君子。《文粹》仅录其文之体近程试者数十篇。

《避暑漫抄》仅称其《芳仪曲》一篇。皆不足以尽补之也。此本为明崇祯乙亥苏州顾凝远依宋版重刊。前有元祐九年补之自序,后有绍兴七年其弟谦之跋。序称“裒而藏之,谓之《鸡肋集》”。跋则称“宣和以前,世莫敢传。今所得者古赋、骚词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二,表启、杂文六百九十有三。自捐馆舍,迨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云云。盖其稿为元祐中补之自葺。虽有集名,尚非定本。后谦之乃裒合编次,续成此帙。故中有元祐以后所作,与补之原序年月多不相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