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时方妙用
19289200000012

第12章

眼目一症。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实不足凭也业是科者。庸妄固无论已。而高明之士。于实症。则曰风曰火。于虚症。则曰肝血少曰肾水衰。言之亲切有味。而施治则毫无少效。且以增病。余历数交游。凡目痛者。无不因医而致瞽。即有一二幸免者。原为轻浅之病。即不服药亦愈。于医固无与也。盖此症除风火赤肿外障等症。外而一切目视无光及昏黑倦视等症。皆为阳虚。心肺为上焦之阳。心属火。火能烛物。肺属金。金能鉴物。二脏之阳不宣则火不能烛。金不能鉴矣医者不知。以补血之药滋肝。以补水之药滋肾。下焦之阴愈盛。则上焦之阳愈虚。且令下焦阴气。上加于天。白昼如夜。爝火有光。阴云四合。龙雷飞腾。原欲滋阴以降火。其实滋阴以助火。火盛则遂增出赤肿红丝肉羞明诸火象。渐成废疾矣。予非专业此道。不敢多言。请向瞽者而询其所服何药。所点何药。便得前车之鉴。今于眼科所未载外。搜出数方。以救逐流之弊。

四君子汤。(一。加肉苁蓉川椒菟丝为丸。治虚寒症。)豆腐一块。(中挖一空。

入朴硝一二钱。仍用豆腐盖上蒸出水即以此水洗目效。治实热症。)桂附地黄丸(十五)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三钱。(六)磁珠丸。(二十六)还少丹。以菊花汤送下。(十六)初起翳障。不可遽用点药。及一切洗药。盖目不染尘。药汁入目。亦见羞涩。

唯用洁净开水。以洁净茶盏盛之。用洁净本色绢片。乘热淋洗。洗后水混浊。换水再洗。洗至水清无垢方止。如此数次即愈。水内并不用药。名天然水。水必煎沸者。以热能散风。水能制火也。

耳聋

肾开窍于耳。固也。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之腑以上耳中之穴。曰听宫。小肠之经脉贯之。为司听之神所居之位。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

有为大声所振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交媾水火。有先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开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龟板胶为丸。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若感冒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胆脉。

绕耳输。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实。听官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半夏生姜玉竹大枣主之。如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盛。宜芦荟当归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者。宜大补阴丸二丸俱加磁石菖蒲苁蓉之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可以笔楮传者。

浮大为风。洪数为火。洪大而实为风火。尺数为阴火迟濡为肾虚。

疝气

疝者。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是也。其名有七。曰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曰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外出黄水。曰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里急筋缩。或出白物。曰血疝。状如黄瓜。或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

俗云便痈。曰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胀。罢则气散。

曰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曰疝。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然亦不必拘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曰足厥阴肝病。丈夫疝。

妇人少腹肿。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肠病亦多。各经亦间有之。治之之法。统以二陈汤。加泽泻猪苓白术桂枝小茴香木通金铃子主之余少时初用。疑为偶效。后屡试屡验。方知其调气之功甚。张景岳先得我心。景岳云。病名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

湿有湿气。逆有逆气。陷有陷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从寒热虚实施治。俱当兼用气药。余此方。化膀胱之气。而诸气俱调。其义详于胀症。宜参究之。

本脉牢急。弱急不宜。

二陈汤加味外。若寒甚者。再加干姜附子。若热极者。加黄柏知母。小便如膏者。

加石菖蒲萆。气上冲。去白术。加肉桂吴茱萸当归。囊肿如水晶者。加苡仁桑皮。痛不可忍者。恐瘀血为脓致溃。加桃仁红花乳香。筋缩者。加苡仁一两。木瓜二钱。顽麻不痛者。加川芎槟榔。痒者。加刺蒺藜三钱。

千金翼洗方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雄黄末(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七钱)水五碗。煎二碗。洗。

又于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灸左。右灸右。

又灸外陵穴。在脐左右各开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

痿症

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而痿作矣。若用辛热风药。及蒸灸等法。立危。

脉浮数可治。虚弱难医。

一痿症皆属于热。宜虎潜丸。(二八三)阳明为诸筋总会。故取虎潜丸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则在于骨。三因方又取加减四筋丸为主。以肾为筋骨之总司也。方用肉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丝子各等分为末。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米饮下。

一痿症服前丸。若气虚多痰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紫菀。神农本经云。紫菀主痿。今人不读圣经。只知为治咳也。(一瘦黑人血虚多火。宜间服六味丸。加黄柏苍术。(十四)肥白人痰多气虚。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六)

泄泻

难经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

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泄而脱血。难治。泄而脉大。难治。

一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此为泻病之总论。宜平胃散。加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名胃苓汤。统治诸泻如神。(八十)口中热。溺赤下泻肠垢。为湿热。去桂枝。加防风黄连一钱。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为湿寒。加干姜二钱。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为食积。加山楂麦芽。食少便频。面色白。为脾虚。去浓朴。加人参干姜。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或脐下痛。为肾一忽然大泻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须防脾肾之气暴脱。夏月伏阴在内。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汤大剂。

一内经云。诸病暴注。皆属于热。然必有热症热脉可凭。不可以凉药姑试。宜香连丸。

(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一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须用升清法。宜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干葛。(五分)一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生飧泄。宜神术汤。(七十八)圣济附子丸(七十一)久泻愈而又作泻。时腹痛。诸药不效。此痼冷在肠间。必先取去。然后调治。宜平胃散。去苍术。加干姜肉桂附子各一钱半。大黄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温久泻诸药不效。有脏热肠寒。脏寒肠热之辨。微乎微乎。余详于从众录等书。兹用仲景乌梅丸。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泻。有用肉苁蓉鹿角霜当归须等法。有用芩连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胶羊脂乳酥黄连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会。不可以言传。喻嘉言颇得其秘。

一五更泄。名脾肾泻。及虚人时常作泻。必以温补肾元为主。宜回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炼蜜丸。朝服三钱。临睡服五钱。米饮送下。(七十二)

鹤膝风

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初起。发热头痛。宜五积散。痢后变成者亦宜之。若久病。为足三阴虚。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牛膝杜仲防风羌活主之。又治初起外法。用陈年白芥子研末。以姜汁葱汁调涂一伏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

五积散。(四十二)十全大补汤。(十一)又按。鹤膝风多是虚寒。香港脚多是湿热。一攻一补。治法各判。然香港脚有肾虚气喘小腹痹者。肾气丸必不可缓。鹤膝风有赤热肿者。二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亦所必需。此活法也。

脚气

脚之肿大是也。东垣云。南方卑湿。其湿从外以袭入。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其湿从中以流下。初起发热恶寒。似伤寒症。若上气喘急。及上少腹不仁。恐致攻心不救。若患久不治。即成痼矣。此症名壅疾。不可骤补。

一香港脚肿痛不可忍。宜鸡鸣散。(一百零八)香港脚气喘。少腹不仁。须防其入心。宜后方。香港脚服鸡鸣散愈后。亦宜之。用桂附地黄丸。(十五)一两胫大。为湿香港脚。两胫不肿。或顽麻。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四物汤。加牛膝独活苍术黄柏木瓜泽泻肉桂之类。(九)

积聚

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当辨其新久虚实而施治。内经云。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此治积聚之法也。

脉宜沉实。忌虚弱。

一积聚新病。审其可用发散者。宜用五积散。(四十二)一积聚新病。审其可用消导攻下者。宜用备急丸。(五十三)平胃散。加入蓄瞿麦炒大麦芽川芎。以上八味。各用五钱。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大黄酒浸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药须黄昏服。勿食晚饭。大小便见恶物为度。(八十)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去苍术。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肺之积在右胁下。名曰息贲。加白豆蔻桑白皮郁金。心之积起脐上。

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去苍术。加肉桂黄连石菖蒲莪术。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名曰痞气。原方不加减。肾之积在脐下。发于小腹。上冲心而痛。名曰奔豚。上方去苍术大黄陈皮麦芽蓄。加茯苓四两。肉桂附子当归吴茱萸各五钱。川楝子李根白皮膈一两。

淡盐汤送下。或炼蜜为小丸。吞下四钱更佳。凡热积。加黄连黄芩。寒积。加姜桂附子。

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半夏。水积。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积。加桃仁红花。肉积。加阿魏山楂。果积。加麝香草果。

一久病及虚弱之人。不可径用前药。或先服补药。然后攻之。或攻药去病之半。而即补之。或服攻药三日。服补药一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愈后。必以补药收功。宜六君子汤。(二)香砂六君子汤。(三)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以上三方。唯脐下动气。去白术。加肉桂一钱五分。

服攻药。大下积血。自汗不止。气弱不能转动者。宜急进参附汤。若贫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代之。(一百零五)

呕吐哕呃

声与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气自脐下冲逆有声。声短而频。古人名哕又名咳逆为呃。方书命名各异。今从俗本分名。使人易晓。

脉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吐出色如青菜者。危。

上四症。皆属气逆。有统治之法。宜二陈汤。随症加减。(八十二)如为寒气所客。脉迟畏寒。加砂仁藿香干姜如干呕吐涎沫。加人参一钱。吴茱萸二钱。

大枣三枚。倍生姜。如食不得入。为火阻于上。加黄连黄芩人参。如为饮食所伤。吞酸嗳腐。加苍术藿香砂仁麦芽山楂。如有声无物。加生竹茹二钱。人参一钱。旋复花三钱。

代赭石一钱五分。大枣二粒。如吐酸水。加吴茱萸一钱。黄连五分。如脾胃虚弱。运化迟而呕吐者。加人参白术砂仁木香。如食已即吐。是胃中有热。食入则两热相冲。不得停留而吐。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三钱。若寒热往来。胁痛而呕者。为少阳症。加人参黄芩各一钱。柴胡三钱。大枣二粒。如骤然发呃者。为胃火上冲。加麦芽石斛麦冬枇杷叶竹茹扁豆各二钱。久病发呃。有脾虚肾虚之分。脾虚者。加参术丁香柿蒂。肾虚者。加参附干姜沉香巴戟天。此症多死。如吐虫者。去甘草。加川椒人参吴茱萸黄连川楝子乌梅三粒。粳米一百粒。

五淋癃闭

淋病。小便滴沥涩痛。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古人分为五种。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劳淋。从劳役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皆为热结膀胱所致。而治者。却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数语。数百年来注家俱误。

不知津液为汗之源。膀胱气化。则能出汗故仲景发汗法。必取之太阳也水道为行水之道。三焦得职。则小水通调。须知外出为膀胱之津液。下出为三焦之水道也。又有清心之法。以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又有清肝之法。以肝主疏泄也。又有补肾之法。以肾为司水之脏也。治三焦与膀胱之正法。则用五淋散。清心滋肾。则用导赤散。清肝。则用龙胆泻肝汤之类。至于癃闭症。小便点滴不通。甚则胀闷欲死。其病源亦同前症。而治法更进一步。有用八味丸。

倍桂附。蒸动肾气以开关者有用滋肾丸。滋阴以化阳者。有用补中益气汤。服后以手探吐者。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则下窍通矣。)有用五淋散。

加入麻黄杏仁。以取微汗。(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下肺气。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有用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者。夏月不敢用麻黄。有用紫苏防风杏仁各三钱水煎服温覆取微汗者。有用白菊花根捣烂。以生白酒冲和取汁温饮者有用水母四两。荠十四粒。水煎服者。有用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数两。煎汤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小腹下体。久之热气内达。壅滞自开而便通者。务宜审其脉症而施治。

不可执一。

脉宜浮大。忌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