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痘疹门
19278600000061

第61章

一、痘因虚发痒,遍身爪破,脓血淋漓,不能坐卧者,宜内托散去桂倍白芷、当归、木香,气和血顺,其痒自止,外以败草散敷之,庶免破肉受粘不便。若遍抓破,并无脓血,清水皮白,壳如豆壳者死。

一、痘因恶气触犯,发痒爪破者,宜内托散加减服之,外以乳香、苍朮焚烧以却邪气。

回浆三朝

一、痘灌浆日足,至九日后,当要回浆,收敛次第,作三日干尽,江南谓之痘黝,小黑色也。至期若不黝者,此气血两虚而不运行,故浆不干,无气血主宰之功,所以不收,必发痒爪破而死。

一、痘回浆过期有未尽回者,为气血虚也,宜用八珍汤,返魂汤之属。若有几颗不回,终作痒痛抓破而得生者,寡矣。

一、痘收后惟数颗深陷,臭烂不收口者,硝胆膏涂之。若收不回,遍爪破,气急烦闷痰上者死。

一、收时因犯恶气,不黝作痒,欲爪者,宜异功散、保元汤选用之。

结靥三朝

一、痘至十二日后,当结痂而渐靥,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靥矣,而有数颗不靥,难以求生。犹蛇蜕虽一节,彼节不能退,亦是死也。

一、痘结痂,从唇上头面,次第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为顺而吉也;若有他证,照后治之。

一、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咬牙爪破,此虚寒也,宜用异功散、保元汤。触秽冒寒,黑陷不靥发痒者,前汤调下无价散,外用祛秽散熏之。

一、因服辛热药太过,以致热毒猖狂,气血泛滥,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

一、痘自前报起灌浆回浆,俱各应候,至收靥时,或犯秽恶,以致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外涂猪髓膏自愈,不须忧也;若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治例

一、痘疮未出而先惊搐者,名曰先惊痘,不治自愈。

一、痘疮初出,次第高起,红光磊落,颗颗如珠者,名曰珠子痘,吉。

一、痘出上身多下身少者吉,反是者险。

一、痘稀少而夹疹子者,名曰麻夹痘,主轻;若痘稠密而夹疹子,主重。宜解散为先,内托次之。

一、痘疮红甚而引饮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用犀角地黄汤。

一、痘疮出后白塌泄泻者,名内虚,急服异功、保元、理中温补之剂。

一、痘疮溃烂臭不可闻者,曰烂痘,间亦收靥无事,只要胃气不衰,饮食如故,不作烦躁者可治,宜用八珍汤、消毒饮,外敷败草散。

一、胡荽酒虽能避邪气,惟在未出之前及初报之际用之,既出之后及起胀了,即不宜用。酒气触肌,多致作痒。出后或被触而发者,宜用石乳熏之为佳,或马牙速燃之熏被衣。

一、治痘疮在喉,则咽嗌不利,饮食阻塞不便,内服牛蒡甘桔汤;外看身上痘之最大者,为毒相关,宜用香油灯草燃而焠之,一焠即愈;或用手摘破,用痘疔药涂之。

预解

汪氏《理辨》曰:人传有药预投儿服,则终身不出痘疹,岂理也哉?痘中于有生之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应期变蒸诸骨十有三次,五脏六腑始能浚通脉络,行运气血于身。其蒸热之时,脏腑无不振动;变易之际,又或有伤寒风热而泄六阳等证,诸汗疮疡,一身之间,无不发泄,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药可以解此毒耶?今特录其法,少慰父母爱子之心,以见是书全备云耳。然而当其时行天气,先以解毒发散之剂防之,庶几不致于太甚,而邪气稍减轻则可矣;若谓终身不出,有是理乎?

一法:七八月间收胡芦蔓连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丝煎汤浴小儿,则终身不出痘疹。

一法:取丝瓜近蒂三寸,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干吃,入朱砂末尤妙,服之多者能少,重者能轻。

冬月应寒而反温暖,前人推度,至春阳气发生于冬之伏热,相传必发痘疹,故于冬月见儿头发耸竖,饮食稍减,此伏热之兆,便宜预服油剂,或升麻汤、三豆饮子、消毒饮子以防之。又云:或有伏热,痘疹未出,四肢微热,饮食似减,或时额上微热,宜服生油剂最佳。一或遇天时温热,恐发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饮之,未发者令内消,已发者亦能解利,使毒气不致太盛。

护眼

痘疮初出,欲使不入眼耳,可用胡荽酒涂于耳目边傍,或黄蘗末水调敷两目。又法,抱儿令自投菉豆七粒于井中,皆令痘不入目也。忌食酱醋五味、牛鸡鹅鸭卵及诸卵之气,熏袭儿目。但令食淡,不能淡者,宜少入盐。一法用干胭脂蜜调涂眼眶,则痘不入眼内。痘疮蕴非常之热,熏发肌腠为痘疹,顺其热则出而毒散,但过于热则又损目,折之以凉则为陷伏黑靥,故善治者,使阳不致亏盈,阴不致潜伏,调适中和而已。苟为不然,阳胜则热盛而生风,肝应于目,无不害目者;阴胜则土无燥气,肾水反胜,为黑靥陷伏,则夭伤者多矣。

此痘之毒气自里而达于外,故有目害,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热,解毒不致于凉,得其血活毒散,则睛不壅,血不郁,而免凹凸之患矣,似非点药可取效也。盖点药非毒则冷,必相攻击,反以为害,古人所不取也。

治痘护目,古方用胭脂涂,不如钱氏黄蘗膏好,从耳前眼皮面上并涂,日三五度。若用之早,则头面无痘;用之迟,纵使出亦稀。通圣散治痘入目生翳,白菊花、菉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泔水一盏,同干柿一枚煎,候米泔尽,只吃干柿饼,一日三服。一方加猪肝同煮,只食肝。一方将浮萍以竹筛盛水盆上,晒干为末,随儿大小,每服一钱,以羊肝半具,木石器内擂烂,投水半盏,滤取肝汁调服,食后。

痘疮伤眼,必用山栀、决明、赤芍、归尾、黄连、防风、连翘、升麻、桔梗,作小剂末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复自明。一法痘疮发热时,便用牛蒡子为末,贴顖门,可免眼疾。

首尾不可汗下辨

前人论曰:痘疮首尾不可汗下,盖是戒慎恐惧之意。若痘本轻,必仓慌妄药而致求全之毁。如《易》云:勿药有喜,言其刚健中正,本为无妄。故《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古人所谓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无汗下必用之证,惟恐执以汗下,则反有伤正气之过矣,正如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云。

古者,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疮本稀,出至足上有者为出齐,不可谓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无邪郁而强表之,正云诛伐无过之地,反有斑烂倒靥,耗散凡气,不能起胀者矣。谓首不可汗者,此也。痘当黝靥有热而脱迟,前路俱正,今虽迟缓终无忧也。若强汗之,必反损其真气而疮烂溃,不能收敛者矣。谓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云:首尾不可下。甫尝考其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见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并无里证,若下虚其里,则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实当汗,里实当下,此不易之理也。要当随时应变,审证而施,当汗则汗,当下则下,而何有于首尾之禁?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而疮有难出陷伏之患;当下不下,则内毒不除,而痘有变黑归肾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须详审:如痘疹未出,发热之初,非微汗则表不解,有身热头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毛焦,皮肤紧痛,此皆热极,痘疮虽出而毒亦不轻,宜微汗解散,痘出轻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脏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泻其毒;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满,小便赤,手足心并胁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结脓窠,尚有热证见者,当利二便,恐余毒在里,他日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避忌

李东垣曰:痘疮宜避一切秽恶气,及外人入房,远行劳汗,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麝香臊膻气,妇人经候诸血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厕缸便桶气,悞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鸡毛急骨气,葱蒜韭薤气。已上皆不可犯,须要时常焚烧乳香、苍朮、黄芩甘香之气微袭,闻臭则荣卫气畅,而无倒靥陷伏之患矣。

不治证

一、痘发热之甚,惊搐不止,日发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蚕种即死。

一、痘疮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云痘,四日死。

一、痘疮出如麻子无缝者,兼紫色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当顶红者,过六七日死。

一、痘疮凡见声哑气急,若痘色不正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作泻,服药不能止者,死。

一、出痘疮后犹发惊者,死。

一、痘疮面目俱肿,而痘反黑陷者,死。

一、痘疮闭目昏眠,舌卷囊缩,饮食呛喉,躁哭不宁者,皆死。

一、痘疮四围灰白,顶黑而陷者,七日死。

一、痘疮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搽药不变,仍复黑色者,死。

一、痘疮初出,状如蚊蚤所咬,三日后反不见者,曰反关痘,五日必死。

一、痘疮焦黑不灌脓者,三日死。

一、痘疮起胀清水,白色顶陷者,三日后爪破而死。

一、痘疮随胀随没,内躁发喘,死。

一、痘疮痒塌,寒战不止者,死。

一、痘疮不食,腹胀喘渴不宁者,死。

一、痘疮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闭声哑者,死。

一、痘疮发黄,状如橘色,下利气促者,即死。

一、痘疮头温,足冷闷乱饮水者,死。

一、痘疮身体通肿如冬瓜,腹胀如鼓,气喘即死。

一、出痘疮忽然泻血如豆汁鸡肝烂肺者,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