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痘疹门
19278600000057

第57章

痘出不光泽,不起胀,根窠不红,表虚痒塌者,十二味异功散主之。夫中气有余,气血充满,则痘光泽起发,根窠红活,表无痒塌之患。中气不足,则表亦虚而诸证作矣。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当归所以补胃;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温胃;半夏、木香、陈皮、厚朴所以调胃。胃,阳明也。陈氏云:阳明主肌肉,胃气充足则肌肉温暖,自然光泽起胀,而无痒塌之患,亦见道之论也。里虚泄泻而渴者,十一味木香散主之。夫胃虚而寒则生泄泻,泻失津液则令人渴。是方也,人参、甘草所以补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温胃,腹皮、青皮、半夏、前胡、赤苓所以调胃,乃诃子者所以止泻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气为主。盖胃不虚寒,则泻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陈文中云: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晃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耳,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昆谓痘色灰白,手足寒,大便溏,小便利,如是渴者虚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红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热也,非此方所宜,慎勿与之!

痘色灰白不起者,二神散主之。夫气血原实,或以饮食凉剂寒其中气,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温中,而不必参芪等也。

痘陷黑色,危困恶候,救生散即无比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而入内,食秽物则凸而出,故猪血、牛黄、麝香原皆秽物,可以起痘。乃马牙硝者所以攻结毒,朱砂、腻粉者所以攻结热,冰片则神于行滞而已。是方也,为热毒倒入脏腑,不得已而用之,以少卧时许,取下恶物如鱼脑为吉,然非平剂也。

痘已出而复隐,其势甚危者,南金散主之。夫小儿气体怯弱,外感不正之气,则痘已出而复隐。荷叶芬香,可以却秽,得震卦仰盂之象,可以升其生生之气而长养痘疮;佐以白僵蚕,一以取其就毒化毒,一以取其疏利风痰尔。

痘出陷顶,浆滞不行,或为风寒久克者,用水杨柳枝叶五升,水一大釜煎汤,先将三分之一置于盆内,以手试之,勿使甚热,亦勿使过冷。先服宜用汤药,然后入汤浴洗,渐渐添易,不可太冷。浴洗许久,乃以油纸捻燃灯照之,累累然有起势,陷处晕晕有丝,此浆隐也,浆必满足。如不满,又浴如前。若体弱者,只浴洗头面手足可也。桂嵓云:此犹黄锺以动而冻蛰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腹,始虽二物,竟则同一春也。水杨柳,春夏用叶,秋冬用根。

十日以后诸方

痘证十日以上,血气虚弱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夫参、芪、苓、朮、甘草大补气也;芎、归、芍、地、肉桂大补血也。气血平补,故曰十全。

痘浆已满,血滞疼痛,不可忍者,止痛活血散主之。凡诸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痒者宜补,痛者宜泻。此痛为血实而滞,故用芍药以平血,酒调以行滞。

血滞腰痛者,如神散主之。夫当归活血,官桂散血,元胡理血,血行而利,腰痛自除。

痘中有疔者,四圣挑疔散主之。凡痘中有独黑,独白、独陷下、独疼痛者,名曰痘疔,须以针挑破,令人吸尽恶血,以此药敷之,失治则余痘皆陷矣。珍珠能出毒止痛,二灰能烂毒化血,胭脂能利血拔毒,冰片能利窍行滞。

痘证黑陷者,人牙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入,内食秽物则凸出。牙灰、麝香亦秽物耳,故用之以起陷下之痘。钱氏云:变黑归肾,而用骨余以治之,非通论也。

表有风热而痘色滞者,蝉蜕散主之。夫蝉蜕、白芷消风热于表,地骨皮退风热于里。

痘后蕴热者,大连翘饮主之。夫痘焦之后,蕴热不去,则生痘毒。是方也,防风、柴胡、蝉蜕解热于表,表有热者,自皮毛汗孔而泄;荆芥、牛蒡解热于上,头目咽喉有热者,从口鼻而泄;滑石、木通、栀子、车前解热于里,里有热者导之从小便而泄。连翘去诸经之客热,黄芩去诸经之游火。乃甘草者所以解热于气,而芍药、当归所以调热于血也。

痘后肿毒,十三味败毒散主之。夫实证补之,则生痈毒。是方也,防风、白芷解表而泄其热,乳香、没药散血而消其毒;穿山甲、皂角刺能引诸药至有毒之处;金银花、赤芍药能解热毒于瘀壅之中。痰中诸热,贝母、天花粉可除;气血不调,甘草陈皮当归可疗。

痘后肝经蕴热目痛者,泻肝散主之。夫目者肝之窍,肝,木脏也,喜散而恶郁,故散之则条达,郁之则热痛。此方用防风、蒺藜、荆芥、木贼、蔓荆、菊花,虽所以清肝经之风热,而实所以散之,使其条达也。和肝部之血有当归、芍药;和肝部之气有川芎、甘草。复有黄连泻心火也,实则泻其子,以故用之。

痘后目痛红丝翳膜者,复明散主之。盖日月中天光明者也,一为云物蔽之,明则晦矣。风行天上,则蔽障去而日月复明。此方用防风、荆芥、柴胡、白芷、蔓荆子诸风药,以治目翳,亦是道也。复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之品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是故用之。

牙疳肿痛者,清胃汤主之。夫牙疳责胃热,肿责血热,痛责心热。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

痘后牙疳,犀角黄连汤主之。夫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用黄连泻心,生犀凉心。乃乌梅者,取其味酸可以收敛虚邪;而木香者,取其辛香可以缉和荣气。

患牙疳(上匿下虫)蚀,用走马牙疳敷药方掺之。夫黄连之苦能坚厚肌肉,雄矾之悍能杀(上匿下虫)虫,冰片之辛能利肌腠。

妊妇患痘方

孕妇出痘,罩胎散主之。夫以孕妇而痘,则血气大虚矣。故用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以养血,又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以补气。乃黄芩、砂仁、紫草、桔梗,所以安胎解毒;柴胡、干葛、防风、荆芥、白芷,所以利表疏邪。养血补气,则安其内;解毒疏邪,则利其外。安内利外,治道毕矣。

妊妇出痘胎痛者,安胎独圣散主之。夫胎痛者,热而气滞之故也。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安胎。

孕娠出痘,安胎饮互用。夫气血虚则胎不安,气血热则胎不安,气血滞则胎不安。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甘草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所以养血,黄芩所以清热,砂仁、香附、紫苏、陈皮、大腹皮所以行滞。

痘疮湿烂

痘疮湿烂,或以败草灰敷之,或以蚕茧灰入枯矾少许敷之,或以墙上白螺蛳壳烧灰敷之,或以蛤粉敷之,四法皆是湿者燥之之意。

医学纲目【明 楼英】

痘疮治法

小儿斑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出之由,因内因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抑其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其饮食,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溃,既愈之后,不致游毒,流汗虚腠,目疾膜翳,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泄,此治斑之大略也。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

一发出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

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粉下解毒丸。

凡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而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黄亦可。

张巽之治痘要法

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但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其表里俱虚也。

王氏验斑法

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疹不能辨者,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汗,五日已外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

阎氏验证施治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悞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宜以药下之者,当察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以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阴阳明也。惺惺散治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胸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尻冷,手足乍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此疮疹欲发候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蘗膏。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 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汤、甘露散。余依前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大小不同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也。白虎汤治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甘露散,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阳药也。紫雪、天麦门冬、黄芩、生地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也。石膏、寒水石为气剂。已上五方,皆泻时暑之药。

伤食宜消导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内伤饮食,宜枳朮丸;伤冷饮食,神应丸。

五脏形证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秽血,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如脓,其色白而大;心为斑,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其色赤黄而小。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荣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又病水疱脓疱者,涕泪俱少,以液从疮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

右:水泡者,俗谓之水痘也;脓疱者,俗谓之痘子也;斑者,俗谓之痱子也;疹者,俗谓之麻子也。痘之形状最大,水痘次之,斑痱又次之。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也。

顺逆轻重辨

更看时月重轻: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

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

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

先发脓疱,后发水疱,多者顺,少者逆。

先发水疱,后发斑子,多者逆,少者顺。

先发疹子,后发斑子者,顺。

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

海藏云:此一句足以知杂出者,诸脏相合而不齐也,用药亦难矣。前断云:五色各随五脏,亦有二色相合,或有三色,即无定也。此与前后脓水斑疹,大小不同,先后逆顺,大意相若。

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痘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白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如针孔者,热剧也。青干黑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寒,必归肾,变黑难治。

海藏云: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针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痘疮初出,用鼠粘子为末,水调敷顖门,并无患眼,亦妙。

疹痘则发于脾,宜陈氏人参清膈散。疹者皮肤隐隐如麻,名曰麻子。

水疱者,多因伤寒热毒而发,宜升麻散及羌活散。

不治证七

一、戛齿,痘黑陷,喉中涎喘,因先受风冷,血气虚弱,即变此证。

二、憎寒困倦,痘子缩伏。

三、疮作坑,内无脓血,或黑色疱,或疮迹作黑色。

四、痘痈壅肿,痘毒变疳,口臭龈烂牙落。

五、声哑气噎,或咽药腹中鸣。

六、痘初出而半在皮肤,带紫黑色不出者。

七、悞于疏转气哑者。

凡出前后,心密及两手心两足心密者,皆不可治。

疹痘发未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糯米煎。凡医百病不可损胃气,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气。出阎孝忠《续钱氏方》中。

四物汤治痘疹出不快,不甚红活,不起根窠,缘血虚故也。此药能活血,调顺痘疾,无如此方。自古及今,用之如宝,只加甘草服之。

太阳出不快,身之后也,荆芥甘草防风汤。

阳明出不快,身之前也,升麻加紫草汤。《圣惠方》升麻、葛根加紫草。

少阳出不快,身之侧也,连翘防风汤,即连翘饮。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痘疹烦不得眠者,甘桔加栀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