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夹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和中散。如夹宿食者,用紫霜丸。
初发时五脏形证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烦闷属肝,时发惊悸属心。
五脏形色
肝脏发水疱,色微青,以液为泪,故疱色如水,其形小。
肺脏发脓疱,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大。
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如斑。
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发水疱。
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
夫婴儿之胚,胚腪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丱,值寒煊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系于心,一云相火之气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疱,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也;入于肺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疹。
辨形气病
如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宜补肺散加生黄芪。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形病身温者,宜解毒防风汤;大便闭者,宜当归丸。形气俱病,小儿禀赋素弱者,宜预服十奇散,倍当归少木香煎服。
辨三阴三阳经候
太阳病寒身热,小便赤濇出不快,宜荆芥甘草防风汤。
少阳病乍寒乍热,出不快,宜连翘防风汤。
阳明病身热目赤,大便闭实,疮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草。
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汤、木香散。
少阴疳疮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
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宜异功散。
三阴病法当救里,故宜以温剂助之。
辨三阳证治
凡痘疹春夏为顺,当纯阳之时也。古人治法与伤寒同。
足胫热 大便秘 两腮红 小便濇 渴不止 上气急 脉洪数。
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痘疹一发,有密如蚕种者,糠秕者,合清表,宜连翘升麻汤。或未出而先发搐,是兼外感风寒之邪,宜茶汤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黄汤。疮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疮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滞,是热蓄于内,宜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表大热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蘗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热正炽,适疮大发烦渴,大便实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饮子。或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陷者,宜猪心龙脑膏。
辨三阴证治
凡疮发于秋冬为逆,当纯阴之时也。
足胫冷 腹虚胀 粪青色 面晃白 呕乳食 目睛青 脉沉微。
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痘疮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阴脾经,宜急温之,用异功散、附子理中汤、调中丸。
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此是正气不足,宜十补托里散倍黄芪加熟附子。
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系在厥阴,宜温之,异功散加防风、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辨形色不足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
自汗声不出 疮顶陷塌 不绽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
灰白色,根窠不红 不光泽。
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辨表里虚实
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
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诸痛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诸寒为痛。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厚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内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令,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并匀气饮。
诸痒为虚。凡血气不足多痒,此证所谓诸痒为虚也,宜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儿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加解毒药。
石壁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凉药太过,轻则吐利腹痛,重则陷伏倒靥,是宜温凉适中可也。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史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煊暖则易生。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三豆汤、油饮子、凤龙汤。
凡初觉痘疹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王氏钱氏惺惺散、张氏防风汤、升麻葛根汤、张氏四物解肌汤、参苏饮。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儿调之。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香散。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黄、麦门冬临服。身热甚者,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烦渴而便实者,白虎人参汤;轻者人参芍药汤加生地黄煎服。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丸。
一证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红点,此痘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斑汤。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芪六一汤。
疮出不快,宜活血散加防风汤、庞氏红花汤、紫草汤、四圣汤、桦皮饮子。
辨外证轻重
轻者作三次出,耳中无,大小不一,根窠红活,头面稀少,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布种,灰白色,泻利而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
辨外证逆顺
身体温暖者顺,能食大便实者顺。
寒凉者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痘疹初末形证
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如蚊蚤所螫,点点赤色,俗名麸疮。
甚者其邪在脏,为疮痘,状如豌豆,根赤头白色,出脓水,俗名痘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菉豆,或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红光泽者轻;如稠密陷顶并泻者重。六日七日,疮形肥红光泽者轻;如身热气喘,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长足圆满,疮肥色老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咬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疮当结靥,痂欲落之时将愈。十二十三日,当靥而不靥者为逆,宜稍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壮热,或腹胀或泻渴,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辨不药而愈
痘脚稀疏,根窠红绽,不泻不渴,乳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
已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朮以辟恶气,切勿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帷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渍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证
痒塌,寒战咬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陷顶,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
辨疹有阴阳二证
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白疹属阴,遇温暖而消。
辨疮后余毒
毒气流于太阴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宜消毒饮;重者十六味流气饮加附子,或酒浸大黄煎服,及必胜膏、蚬子水等敷之。
毒气流于太阴肺经,则臑肉并手腕肿,流为赤痈毒,宜消毒饮、如圣汤、五福化毒丹、雄黄解毒丸解之。气血虚者,十补汤加桔梗、枳壳、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肿痛,宜薄荷如圣汤。
毒气流于大肠,则便脓血,或下肠垢,或大便秘结,宜犀角地黄汤。身热烦渴,宜黄连解毒汤。热势盛者,小承气汤。下利者,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痘疮入眼,宜决明散、密蒙花散、拨云散、蛤粉散。
热毒流于三阳经之后,则腮项结核肿痛,宜荆防败毒散、十补汤减桂服,消毒饮倍加忍冬藤煎服。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
王氏《指迷》云:痘疮亦时气之一端,二人受之,传染其余。
又曰:疹者脾所生,脾虚时旺,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生惊。
张氏涣曰:痘子气均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
又曰:痘证未形而先搐,大忌凉心。盖疮属心,心主血,心寒则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须慎之。大抵治惊惟平肝利小便均气最妙。
仁斋杨氏曰:大热当利小便,宜五苓散、导赤散。小热当解毒,宜消毒饮、四圣散。
陷伏倒靥黑陷
一证变坏归肾黑陷,宜钱氏百祥丸、宣风散。
一证外感风寒所致,冬时宜五积散减麻黄加桂心、紫草,春时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防风。或风邪所袭,宜消风散加紫草兼服。
一证乳食所伤,内气壅遏,宜杨氏调解散,或四君子汤加缩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汤。
一证或因父母不谨,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气秽浊诸忤所致,宜阮氏辟秽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喷帷帐,及悬胡荽于床帐中;甚者以胡荽汤化下苏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苏散尤妙。
一证毒气入里黑陷,宜猪尾膏,神验。
凡痘疮脓汁不干,盖疮出太甚,表虚难靥,以致脓水粘衣着席,湿痛不能转侧,宜白龙散、败草散等敷之。
凡孕妇身发痘疮,宜冯氏罩胎散。若胎动不安,宜独圣散、安胎饮。身热甚,宜木香参苏饮。或疮稠密,宜十奇散倍芍药、当归减桂加香附、乌药。如胎已五月,则半夏、桂心之属,俱不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