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19276800000036

第36章 我又发表哲学文章

《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刊载于《哲学研究》1981年第8期。

“又发表哲学文章”,不是说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文章。“文化大革命”前我发表过多篇文章。但这篇文章是我回到人民大学经过两年冷板凳后第一次发文章,是“靠边站”后精心研究的成果。这就是发表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8期的《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一文。文章水平如何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这家全国著名的哲学专业刊物能够而且敢于发表我的文章,在当时很需要敢于担当的精神。按照当时不成文的潜规则,名字见诸报刊,表示此人没有问题。我知道《哲学研究》是个重视学术水平的杂志。我并无门路,完全是自由投稿,试试看。我记得责编姓李,是个有水平的老编辑。他很快就与我联系并编发。我至今仍然记着他。我们需要这样有担当精神的编辑。

文章是我研究《手稿》的副产品。研究手稿离不开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费尔巴哈。不研究费尔巴哈就弄不清马克思为什么和如何离开黑格尔,走向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创建。费尔巴哈可以说是马克思的先驱、朋友、对手和必须超越与清算的信仰。因此我首先发表关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研究的成果。正如《手稿》序言中明确指出的,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哲学本质的发现,使得马克思自己跟唯心主义哲学辩证法划清界限一事成为必要。在《手稿》中,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很多方面马克思超过了费尔巴哈,但是又在某些方面保留了费尔巴哈的痕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必须用发展的观点,首先考察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他同费尔巴哈的关系。正确理解这种关系对科学理解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至关重要。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事关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也关系到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轨迹,或者说思想发展路线图的论断。

在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以后,西方就开始了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研究,这股浪潮越卷越大。在这个总的浪潮中,存在两种相反的水流:一种以资产阶级存在主义和某些马克思主义学为代表,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早期思想中所残留的费尔巴哈的因素,力图以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来钝化、歪曲、溶解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情况是马克思主义者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出发,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问题、人的地位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因而完全否定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否定人本主义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这两种不同的水流、两种不同的倾向是不能混在一起的,但思想领域却不同于数学领域,可以有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在两种倾向之间的某些论点上,有可能发生互相诱发、借鉴和影响的作用。不管怎么说,这是两种倾向。不能由于西方用存在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就拒绝对人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中起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也就是说,马克思开始是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批判唯心主义的。早在1845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序言中,恩格斯就指出:在德国公开拥护这种改造的人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过了四十年以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序言中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即费尔巴哈是我们和黑格尔之间的中间环节。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讲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才走向共产主义的。费尔巴哈不是马克思的最终目的,他起到一个中间环节的作用。正因为马克思以黑格尔为出发点,以费尔巴哈为桥梁,所以马克思早期对待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思想家寻找一个出发点,是要经过痛苦的摸索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这个出发点,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时都是厌恶的,不喜欢黑格尔稀奇古怪的调子,只是参加博士俱乐部后才慢慢对黑格尔发生了兴趣,找到了这个出发点。可是对费尔巴哈不一样,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刚出版,马克思就热烈赞扬它的解放作用。这是因为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正陷入走投无路的矛盾。费尔巴哈的书为他们指明了道路,就像一个人过河没有船而突然发现了一座桥那样高兴。

费尔巴哈搭起的是唯物主义之桥,也就是说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但是,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忽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作用,把其人本主义仅仅看作唯物主义肤浅的不确切的表述。其实,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当然不能倒过来说,唯物主义都是人本主义。应该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战斗的唯物主义,是19世纪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不仅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同时,在反对唯心主义宗教和反对思辨哲学的斗争中,以人的本质代替神的本质,用人代替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重新确定了人在哲学中和在整个自然界的地位。马克思继承了这个传统。可以这样说,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过渡,构成了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突出的哲学成就,是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隐含着正在形成中的某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他借助费尔巴哈但又超越费尔巴哈,形成正在破茧而出的马克思自身的特点。

第一篇文章 的发表,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一个好的编辑,对于作者的成长是有功的,虽然他们为人作嫁,但得过帮助的人是感恩的。1956年我在《教学与研究》发表第一篇文章,我永远忘不了编辑对青年作者的教导;这次又算第一次发表文章,不是人生第一次,而是重生后的第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好编辑。

第二年,即1982年我又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这也是一篇分量较重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是全国顶尖的刊物,我没有任何熟人,又曾经是“负罪之身”。文章的责编后来告诉我,收到文章,他从头到尾看过以后,很为赞赏,立即找主编准备采用。没有关系,没有后门,当时刊物的学风相当好。我一年之内,相继在全国顶级哲学刊物上发表文章,表明理论界同仁已开始接受我,并没有因为我的错误而嫌弃我。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平复出,我们才有了出路和盼望。因此我对第一次发表我的文章的《哲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至今仍然怀着感激之情。人在困难时期最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