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19236000000045

第45章 友谊链接(8)

其实,对于老作家柳萌来说,秋天般安详而充实、深沉而高远的内心情境,又何尝仅仅体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状写秋天的散文中;作为由内而外的生命基调,它早已贯穿和渗透于作家一系列晚近之作,成为一种充沛而稳定的精神原色。君不见,一本《变换的风景》频频讲述着社会和自然风景的变换,而其中不变的就是作家这种精神原色。请读读《母亲的钱盒》《家乡的蟹餐》《老家的窗户》《无忧的时光》《老式收音机》等文吧!它们从作家记忆的长河里,选择一些意味深远的物象或情趣盎然的场景娓娓道来,其笔调的那份宁静与旷远、温馨与从容,足以让人感受到讲述者内心的平和、丰富与余裕,以及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由衷爱恋与赞美。同样是采之于记忆深处的文字,《夏天总算闲适》《友情的寻呼》《对襟小棉袄》《悠悠往事》诸篇,都不同程度地触及了作者人生经历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中包括左的政治运动强加给的长达二十二年的流放生活。只是所有这些并没有导致作品的悲怨、愤懑和峻急,相反,一种曾经沧海的从容不迫,超越荣辱的气定神闲和苦中有乐的欣慰愉悦充注其间,它们尽显了作家作为“过来人”所特有的宽厚、成熟和豁达。至于那些透过近年来的社会生活直接倾吐作家人生感怀的篇章,如《难得随意》《珍藏向往》《善待生活》《不亦快哉》《人生无驿站》《快乐每一天》等等,更是向读者清晰而真切地展示了一个朴素、健朗和乐观、睿智的灵魂世界,一种欢乐、洒脱和充实、多趣的人生态度。毫无疑问,承载着如此精神原色的散文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下意义:它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已进入生命金秋的年长者提供了健康有益的心灵滋养和生活启示;而且对所有的被欲望和焦躁所困扰的现代人来说,都是一种缓释和清凉剂,其宁静、澄澈的氛围有助于他们摆脱种种误区和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变换的风景》中,柳萌先生的心态是平和、恬淡甚至于有几分闲适的,只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的散文创作,已经放弃了对思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参与,而走上了一味逍遥、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路子。事实上,在柳萌先生笔下,平和、恬淡乃至闲适,说到底是阅尽人间悲欣交集之后的通达与洞明,它天生就包含了生命的自省和生活的反思。我们不妨将《小草情怀》《寻找情趣》《生活空间》《山的品格》《宽容是社交的通行证》等文拈来一起读。这些作品讲述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传达着各自的创作题旨,但有一点却又可谓殊途同归,这就是:它们都在具体的事物、场景和现象中潜心探索着人生的真谛,即人怎样活着才能更符合人性的规律,同时也更富有生命的魅力。显然,这体现着作者对人生质量的执著关怀,它在无形中把一种思辩的深度和哲理的内涵入了文本,使其形成了启人心智的特性。与以上篇章所具备的明显的内倾性有所不同,《砍价儿》《谁卡拉谁OK》《假如没有……》《原来足球并未变方》《安康是福》诸作,更多表现出向社会发言的外向性。它们或提示公民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或批评某些人行为方式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或指出体育竞技中的精神疲软,或重申社会生活里做人的基本准则,其言辞和口吻尽管委婉、和蔼,一如聊天,但内心涌动的却依然是知识者的正义、良知和忧患。它们为作家秋天般沉静的生命情怀,增添了必要的钙质;同时也使其整个散文世界在清新超然之外,兼有了生动、敏锐和大气。

似乎该说说柳萌散文的语言表达了,在这方面,一本《变换的风景》所呈现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尚藻饰,不屑雕琢,一任自然、本色的口语化叙述和简洁、朴实的白描手法,做尽可能切近生命状态的挥洒,力求水到渠成地再现生活与生命的双重真实。应当承认,作家的这种语言取向委实高妙,它不仅酿造了一种艺术的朴实美和原生美,从而强化着作品的审美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朴素美和原生美,在很大程度上暗自拍合着作家像秋天一样质朴平淡的内心境界,二者相互补充而又相得益彰,进而愈发辐射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面对如此的作家和作品境界,我不禁想起辛稼轩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名句,这里我暂且将其化用和借用,作为对柳萌先生及散文新著的一种描绘和形容,但愿它能传出对象的风采和神髓。

原载2002年7月2日《人民政协报》

得大自在的作家柳萌

——签名本风景之九

李华章

1994年盛夏,在北戴河的“作家之家”,中国作协组织会员避暑度假。每年各省安排三批,每批两位作家(带夫人),约七八十人,历时12天。集体参观游览之余,有的夫妇俩在树荫下独坐;有的在院内太阳伞下聊天;有的随意在大楼门厅小聚,听前辈(如张光年)讲文艺界大风大浪的往事。度假期间,我认识了张光年同志、柳萌夫妇、朱光亚夫妇等。柳萌,原名刘濛,天津宁河人。著名编辑家、散文家。历任《工人日报》文艺部组长,《新观察》编辑组长,《中国作家》编辑,作家出版社副社长,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小说选刊》社长。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失落的梦》、《生活,这样告诉我》、《珍藏向往》等十余部。

在北戴河避暑度假时,柳萌先生的工作岗位似尚未落实。后来,在《小说选刊》上惊喜地看到他的大名,担任社长。我每出版新著后,自然少不了寄赠柳萌先生。1996年7月,拙著《追赶日出》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他收到拙著后,百忙中不忘回函:“多谢惠赠大作。在报刊上常见您有新作问世,您的勤奋实在让人感佩。比起您来我要懒散的多。各地文友时有新书赠我,无形中是种鞭策,我当加倍追赶才是。”2009年夏天,我收到他的大著《悠着活》签名本。

我从读他的散文中,了解柳萌先生一生坎坷,历尽艰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此后不久就交上了厄运。“1955年在反胡风运动中挨批判受审查,失去到大学读书的机会;1957年划为右派分子,发配北大荒、内蒙古劳动改造,一生最好年华毁于荒唐年代”(《悠着活》)。他饱尝了命运的颠沛、生存的困窘、精神的压抑、人格的凌辱、筋骨的磨难,直到“文革”结束后平反,才回到北京。这22年的苦难历程和不寻常的生命感受,于是,柳萌的散文注重现实生活,贴近群众,饱蕴真诚,深含意味,悠远深邃,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于众的风格。

柳萌的人生坎坷经历和生命的苦难体验,虽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打上了印痕,但却没有化为怒不可遏的声讨与控诉,而是以其性情中特有的豁达、宽容,加以审美化的咀嚼,挖掘出具有启迪意义的生活真谛,从中引申出浓郁的人生况味。加之他惯用的朴实、平淡、天然、清新的叙述文字,“寄至味于淡泊”(苏东坡),使他的散文“如茶”似的。

当柳萌开始成了“自由”人后,不再为工作操心费力了,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快。迁入新居后,总算有了个客厅。便挂出著名诗人艾青赠他的条幅:“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他说:“老诗人的这句话,无形中给了我一定的启示。”另一位大诗人牛汉写给他的条幅:“得大自在”。他悟出,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当他略尝了“自在”的滋味后,进而让自己活得“大自在”些。“完全按自己的性情生活,悠闲自得地读书写作,日子过得倒也颇为宁静淡泊”。这才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原载2011年1月14日《三峡晚报》

目睹阳光与风雨

——读柳萌《文坛亲历记》

剑钧

近日拜访柳萌先生,获赠他的新书《文坛亲历记》。捧读之后,感触颇深。《文坛亲历记》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柳萌近年创作的纪实性散文随笔25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对改革开放之初文艺春天的记忆,二是对中国作协机关往事的见证,三是对当代中国文坛大家和领军人物学识和风范的追记。

首篇《记忆,从春天开始》,讲述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前后那段文艺春天的美好日子,艾青、蔡其矫、公刘、邵燕祥、白桦、刘绍棠等文学名家当时的创作、生活情况,以及目睹文学泰斗、艺术大师们,在历经磨难之后所展露的风采。他在文中说:“经过长期磨难和漫长等待,此刻相聚北京西苑宾馆。亲见他们相逢时的情景,作为一个晚辈文化人,为他们失去的宝贵时光惋惜,更为他们脸上有了微笑欣慰。”其实,这种心境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柳萌也曾经历过一段近似炼狱的日子,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二十余载,人到中年才过上正常的生活。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散文随笔才会既有往事的讲述,更有人生的思索。

《简易楼里中国作家协会》记述了尘封的往事。他留恋当年简易楼里那种蓬勃向上的文学气息:作家队伍重新在那里集结,优秀作品问世在那里推荐,作家的困难在那里解决,中外文学交流在那里进行……他留恋当年同事间不以职务论尊卑的轻松氛围,虽说寒酸的办公条件却拉近了领导者与作家的距离,即使对像张光年、冯牧、葛洛、马烽这些“老延安”,大家也都是名字后面加个同志而已……

应当说,柳萌以他特有的经历,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坛的风雨。从《出版即停刊的一本杂志》到《作家出版社淘的第一桶金》,从《第五次文代会的一个小插曲》到《见证第一个杂文学会的成立》,从《逼出来的“作家参考书”》到《一次尴尬的颁奖会》,他都以翔实的史料写下一桩桩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尽管有些往事夹杂着文坛的是是非非,但他还是如实记录下来。在《关于“三驾马车”上路》一文中,时在《小说选刊》任职的柳萌,详尽地讲述了被文学界公认的“三驾马车”——即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作家——提法的缘起和后来的误传,读来都让人信服。

柳萌一向认为,书写历史首先要把事情原委弄清楚,不管看法对不对,同不同,这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一定要让人说话,大家一起厘清事实,对未来研究历史的人,这些材料才会有价值。在我印象里,他为文一向对事不对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就接受了。可我认为,中国文坛缺乏的就是这样的风气,这也正是他难能可贵之处。几十年间,柳萌亲见了文坛的别样风景,用他的话说,“个中的苦乐、艰辛和忧虑,构成其后半生的另一种经历”。正是这样丰富的经历,才使他的这本书中的往事颇具真实性和可读性。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中国文坛心脏中国作家协会,柳萌担任报刊社和出版社的领导职务。这样,他就有机会接触一大批国内极富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像通过“传递中国文艺春天”的词作家晓光,让他结识了施光南、任志萍等歌坛实力人物;像为《小说选刊》创刊号“抢来的小说《感谢生活》”,让他和冯骥才成了朋友;像通过拜年约稿,让他和老作家孙犁建立起一种默契的关系;像作曲专业出身的著名编剧王朝柱的真诚,让他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柳萌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初期文学艺术百花盛开的繁荣,在多篇随笔中讲述了很多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往事。他以自己所熟悉的作家诗人为例,如数家珍地列出了一长串人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作品,像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谌容的《人到中年》、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汪曾褀的《受戒》、陆文夫的《献身》等等。在这些作家和作品及其背后,都有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

柳萌的散文随笔平实而优美,犀利而深刻,每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柳萌的《文坛亲历记》,我的脑海会不时浮想出文坛的其人其事。应当说,文如其人这话在柳萌的身上和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我从与柳萌老师的接触中,处处感受到他为人的真诚和坦率,丝毫没有年龄差距产生的距离感。我想,《文坛亲历记》带给人们的启示就是要正视历史,传承历史,用真诚来面对文学的未来,这样才可能使中国文坛的浮躁之风得到遏制,才能涌现出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原载2009年10月16日《天津日报》

我与柳萌先生的散文情结

訾晓辉

1978年12月,停刊十多年的《中国青年报》复刊发行,并连载张扬写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文革”期间“手抄本”),出于对连载小说的喜爱,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中国青年报》,更令人欣喜的是,报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柳萌写的才情浓郁、脍炙人口、打开青年人心扉的青春寄语式文章,每登一篇,我几乎是篇篇必读必摘:

年轻的朋友,热爱我们的祖国吧!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尽管她经历了过多的艰难挫折,未能更快地发展起来,但是她会在赢得新的岁月以后,重新振奋飞翔的翅膀,向着辽远、广阔的天地飞去。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祖国翅膀的一根羽毛,一尘不染,挺拔不衰,栉风沐雨地托起祖国健美的躯体……(《愿你做根挺拔的羽毛》)

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请告诉我,你可否找到了你青春的歌?生活是不能没有歌的,青年是不能没有歌的。没有歌的青年时代的生活,如同没有绿色的沙漠,没有流水的荒原,它会使青年人感到寂寞和窒息。(《去寻找你青春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