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周有光百岁隽语
19235100000004

第4章 双文化论(2)

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湖泊、江河、海洋。在古代,野蛮民族往往征服文明民族,但是失败民族的先进文化开化了胜利的落后民族。文化跟着政治而扩大,但是文化不受疆界的限制,能够传播到政治未能到达的遥远地方。朝代更替,文化并不跟着更替,文化的生命比朝代更长。流动和融合使文化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部落文化扩大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扩大为区域文化,最后形成世界性的现代文化。

——双文化时代

人类文化的结构形式像是一张八仙桌。四种地区传统文化是八仙桌的四条腿,国际现代文化是八仙桌的桌面。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有层次前进的程序规律。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文化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道路崎岖、阻力重重,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的。文化发展既要突破思维屏障,又要铲除权力垄断。西欧在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起飞,遇到教会的残酷镇压,因为自然科学破除迷信,教会感到信仰危机,这场斗争被称为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后,社会科学起飞,发生多次流血战争,因为社会科学唤醒群众,动摇贵族的权力,这场斗争被称为社会革命。排除教会神权,方能发展自然科学。排除贵族特权,方能发展社会科学。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今天世界各国,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神学文化、玄学文化、科学文化,同时并存。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文化不同,各自求进,可以和平共处。文化不同,固执恃强,就生文化冲突。文化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今天人类还处于长河的源头。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在现代文化出现高潮以前,世界上有四种传统文化:西欧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亚文化。西欧文化传播到北美,形成西方文化。西亚、南亚和东亚三种传统文化合称东方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西方文化贡献较大,因为西方的科学是现代文化的核心。东方三种传统文化都对现代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学中心在历史上是不断移动的,16世纪在意大利,17世纪在英国,18世纪在法国,19世纪在德国,20世纪在美国。今后的科学中心可能移到另一个努力前进的国家。

——中国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

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续存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存并用、相辅相成的。今天是双文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方面保存和改进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

文化不仅有地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有历史的发展。从古到今,任何文化都是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宏观来看,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神学文化的特点是崇拜,玄学文化的特点是推想,科学文化的特点是实证。

——双文化时代

文化有精神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从神学到玄学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相对减少,物质的重要性相对增加。文化以精神安慰为目标发展为以物质享受为目标;文化以“文史哲”为支柱发展为以“科学和技术”为支柱。精神和物质彼此依存、互为表里。没有物质背景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没有精神背景的物质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双文化时代

“文化是不断流动的,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从民族文化汇流成为多民族的区域文化,从单元文化汇流成为多元的全世界人类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流动规律。

——文化的流动规律

人类走出了原始生活之后,就开始思考两大问题: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个人与社会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天和人、地和人、动植物和人等。人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道德和法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科学和技术。

——双文化时代

西方文化发展成为国际文化,也就是国际化的现代文化。国际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创造,由全人类共享利用,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或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日本从东洋变为西方就是一例。叫它西方文化只是习惯,正确的名称是“现代文化”。

——双文化时代

西亚、南亚和东亚,都跟西方有价值观的摩擦。价值观实际就是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解释。例如:上帝可不可以批评,妇女要不要解放,政治能不能民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敏感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自我解释。虽然所有的文化都在前进,可是前进的速度和步伐差距很大。在多层次的文化世界中,文化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将在“矛盾和统一”的辩证规律中继续波动。

——双文化时代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又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呢?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双文化时代

“大清帝国”一改而为“中华民国”、再改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中国文化原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

——双文化时代

“创新”是文化新陈代谢的一种现象:积极的现象。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有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有抑制的阻力。“推进的动力强于抑制的阻力,文化就能顺利创新”,这就是“文化的创新规律”。

——文化的创新规律

印度做了三百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这是新兴的双文化国家。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双文化不妨碍民族主义。

——双文化时代

西方文化所以发展最快,因为它兼收并蓄,汇集众长,重视科技,奖励发明,思想自由,人才辈出,人的智慧充分释放了出来。要使落后赶上先进,必须研究双文化的策略。有浑浑噩噩的双文化,有航向明确的双文化。战后的历史进程是非常蹊跷的,这提醒人们对双文化的策略要理智地深入思考。

——双文化时代

文化像人生。人生有出生、幼年、成年、老年、死亡。一个生命周期完结之后,又新生下一代。这是生命的新陈代谢。文化有萌发、成长、繁荣、衰退、消亡。一个文化周期终了之后,又再生新文化。这是文化的新陈代谢。不同的是,个人的生命周期非常短促:100年。人类的文化周期非常悠长:1000年、3000年。

——文化的创新规律

文化的流向,不服从于军事的强弱,而服从于文化的高低,换句话说,不服从于强权,而服从于真理。

——文化的流动规律

人们常说“文化交流”,似乎文化流动总是对等地“有来有往”的。历史事实并非常常如此。相反,对等的“相互交流”是很少出现的。多数情况是大量输入,单向流动,而对应的输出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汉唐时代中国从印度输入佛教文化,包括语音学、因明学、雕塑技术和建筑技术等等,并使佛教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但是中国基本上没有把儒学文化输出到印度。这是最明显的“单向流动”。欧洲人征服许多殖民地.每到一处都尽力输出西洋文化,可是对应地从殖民地输入的土著文化,实在微乎其微。这是文化流动的“一边倒”。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文化汇流”。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输送到邻近的一些民族,跟当地原有文化中的有用成分相结合,汇流成为这些民族共同的“区域文化”。例如华夏文化从中国输送到朝鲜、日本和越南,成为“汉字文化圈”。在交通发达到海空无阻的现代,以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主流,会同各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用成分,共同输送到全世界所有的地区,汇合成为全人类的“国际文化”。

——文化的流动规律

文化是发展的,但是在发展中,新的突飞猛进,旧的保元守真。于是,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并立于现代世界。以旧阻新办不到,以新革旧也困难重重。结果是形成一个“双文化”时代。“双文化”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旧并存,新旧互补;另一种是东西排斥,东西斗争。违反历史规律的大都失败,顺应历史规律的大都成功。世界文化正在跟着世界格局的更新而更新。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文化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哲学、科学和艺术。古代文化以哲学为主导。现代文化以科学为主导。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现代形成了国际文化,也就是国际性的现代文化。这是以科技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精华,由世界各国的精英共同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社会是积极参与国际现代文化的社会。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是实现国际性的前提,“改革”是实现进步性的条件。积极改革开放,中国就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和进步性的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人类文化从古到今,不断由分散趋向聚合。5500年前,欧亚大陆上兴起多个文化摇篮,后来渐渐合并成为四大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19世纪以来,全球化运动加速发展,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形成高出于地区的“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今天世界各国都生活在各自的传统文化和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之中。

——《学思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