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923400000002

第2章 绪论 (2)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贫穷,靠自学成了一名大学问家。苏格拉底一生以传授知识为主,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并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的意志的安排。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一生"好谈论而无著述",没留下任何著作。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师从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曾三次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都没有达到。回到雅典后,他开办了一所学园。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在学园里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是空想的乌托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师事柏拉图,之后自己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他在科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著作是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他还是归纳法的创立人之一,形式逻辑的奠基人,又是主张进行有组织的研究的第一人。他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但又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他主张公共教育,人的身体、德行和智力和谐发展。

从整个西方伦理学史的发展过程看,西方伦理思想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近代以及现代等不同时期。当代伦理学属于现代伦理学的范畴,可以看作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第二个发展时期。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古罗马的西塞罗、贾图、奥古斯丁,近代的马丁·路德、费尔巴哈、洛克、边沁、托克维尔、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萨特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伦理思想及其发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曾形成过不同甚至对立的不同学派,其中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干,经过与墨、道、法及道教、佛家等伦理思想斗争与融合而日益发展和完善。它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下列五个时期。

第一,先秦时期。这是奴隶主阶级伦理思想的产生、发展的时期,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并取代奴隶主伦理思想的时期。奴隶主阶级的伦理思想历经夏、商、周三代,这时虽然重视天命,但也重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道德的作用,并概括出了"孝""友""恭""信""惠"等道德范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由于对社会变革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儒家伦理思想是由孔子奠基、经孟子、荀子发展的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强调爱有差等的道德规范体系,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基本上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由墨子创立、经后期墨家发展的墨家伦理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无为"的道德原则,人应"复归于婴儿"的人格理想和"至德"境界。由管仲、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伦理思想,由提倡德、法兼重,进而发展到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强调以法代德,反映了从下层出身的新兴地主阶级急切统治社会的欲望。

第二,秦汉至唐代时期。这是地主阶级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适应封建"大一统"统治的需要,西汉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获得了法定的正宗地位。董仲舒以神学目的论为指导,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遭到了司马迁、王充的批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族门阀统治时期,各教纲常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出现了以重新讲解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理论基础的"贵无论"玄学伦理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等。与之对立的有裴的"崇有论"和反对"贵无论"维护名教纲常的伦理思想。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并进入皇室宫廷,道教也产生。至唐中叶以后,出现了儒、道、佛三家的斗争与融合的趋势。为了维护儒家的正宗地位,韩愈"力排异端,攘斥佛老",提出了"道统论",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第三,宋至明中叶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强盛开始转向衰落,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更加重视对人的心灵征服,愈加重视道德的作用和对道德的研究,出现了理学形态的伦理思想。理学伦理思想继承了孔、孟的传统,融合并吸收了佛、道伦理思想,增加了思辨色彩,它标志着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走向成熟。理学伦理思想视"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原则规范为"天理",把人的生活需求称作"人欲",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等。与之相应的有王安石的新学伦理思想以及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第四,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市民阶层出现,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衰微,具有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产生并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戴震等。虽然他们的哲学见解不尽相同,但是都积极投入到反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斗争中。

第五,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此时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出现了复杂的局面。这些矛盾和斗争反映在伦理思想上,出现了龚自珍、魏源的启蒙伦理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的平均主义伦理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伦理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伦理思想,以及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卫道士伦理思想。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的姿态投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斗争。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开始了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伦理思想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理论到应用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3)西方伦理思想与中国伦理思想比较。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特点是:第一,重论证。西方伦理思想和自然科学联系十分紧密,许多伦理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由于自然科学性质要求的原因,其伦理思想强调实证,而且其伦理思想往往来自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启示。第二,重思辨形式。西方伦理思想家大都是学者型,而且几乎又都是哲学家,由于这些原因,其伦理思想特别重视思辨,强调逻辑关系,甚至是纯粹的逻辑推论。第三,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伦理思想家著述甚丰,伦理思想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丰富,而且不是泛泛而论,大都有专著,相对理论体系完整。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融为一体。天命论既是伦理思想,又是哲学思想,也是政治思想,"三纲五常"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政治规范。其他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也往往都带上伦理的色彩。三者在功能上的一致性,体现了实用的特点;而其弊端在于缺乏分科的深入研究。第二,具有强烈的宗法血缘特征,特别突出"孝"的作用,强调百行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门。在五伦关系中,君臣、朋友关系虽非血缘关系,但将君臣关系归入父子关系范畴处理,将朋友关系归入兄弟关系处理。第三,重视人格节操的修养和维护,强调道德行为主体自觉服从整体。第四,重人伦日用,不重思辨形式;重规范和榜样示范,不重论证。这种特征与重视现实社会和生活,轻视自然科学的民族传统是一致的。

(二)伦理学的职能和任务

1.伦理学的职能

传统伦理学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人格、德性、至善为中心,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它强调人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个人人生目的的重要性。传统伦理学认为,伦理学就是要让人们通过教化来达到人生的目的至善,并且围绕实现人生目的至善提供相应的途径、方法或手段。

现代伦理学的主流是以人群为出发点,以行为规则、公平、正义为中心,突出了人以群居方式的特征,强调人的社会性内涵。现代伦理学强调用规则来规范人类的行为,用公平、正义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2.伦理学的任务

伦理学的核心是要解决社会治理结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结构,真正做到社会有序、结构合理,伦理学要完成三大任务。

(1)研究人类伦理道德。人类脱离了动物界是因为人有了高度发达的大脑,人的意识使人在生存和发展中有了理性,有了规则,而这些规则中最基本的是伦理道德。只有有了伦理道德,才能保证每个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追寻人类共生、社会生活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而对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般性规则、途经、方法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探讨,是伦理学的基本任务。

(2)研究制定优良道德。人类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有保障人类生存的伦理道德只是一个基本要求,仅仅有基本要求还远远不够。为了社会生活和谐、人类有序、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应研究与人类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良道德。通过研究,制定能够引导现实和人的观念进步的优良道德,用以指导人类的未来历史发展进程,这是伦理学的根本任务。

(3)制定优良道德实现的过程、途径和方法。优良道德是引导和促进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才能把优良道德的理念变为现实,从理想到现实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途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用什么方法等,都值得研究。唯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出实现优良道德的过程、途径和方法,而制定实现优良道德的过程、途径和方法,才是优良道德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三)伦理学的类型

伦理学划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两大类,其中理论伦理学又分为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

所谓描述伦理学即是对道德进行经验性描述和再现的科学,所以又称记述伦理学。所谓元伦理学又称分析伦理学,是通过对道德语言即道德概念和判断等研究道德的科学。所谓规范伦理学是关于道德规范的论证、制定和实施来研究道德的科学。美德伦理学则是关于人类优良道德的实现,人类优良道德品质--美德的养成的科学。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基本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由于其应用领域的不同,结合相关领域的特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些具备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些还不具备理论体系。目前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政治伦理、科技伦理、国际伦理等。

第二节 职业道德与医学伦理学

职业由社会发展而产生,有着社会性要求。医学作为一种职业,同样有着社会性要求。由于医学和人的健康、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因而医学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医德原则、医德规范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有着许多不同的职业,而不同的职业之间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形成了与职业特征相符的一系列道德要求,这就是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

(一)社会分工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