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19233800000063

第63章 附录一 范仲淹简明年表(1)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二岁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十月一日),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墉,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王钱俶归宋。范墉归宋后,历官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母夫人谢氏(?—1026)。仲兄仲温(985—1050),是年五岁。

淳化元年(990)二岁

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淳化二年(991)三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淳化三年(992)四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二十二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州等地为官,仲淹随母侍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景德元年(1004)十六岁

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仲淹侍父游学于淄州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秋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并拜朱文翰好友崔遵度(954—1020)为师习琴(后人于此建范文正公祠和范泉书院。现有范公祠、范公亭、范泉、后乐桥等遗迹)。

景德三年(1006)十八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广宣大师相识同游。

景德四年(1007)十九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

大中祥符元年(1008)二十岁

出游鄠(治今陕西户县)郊,与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啸傲于鄠、杜之间,一起登临终南山,抚琴论《易》。

大中祥符二年(1009)二十一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举学究。见姜遵(963—1030),遵待之如骨肉,并谓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是年应天府新建书院落成,戚舜宾(同文孙、纶子)主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十二岁

读书醴泉寺。有“窖金赠僧”传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书院求学。

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十四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送银还方”的传说。

大中祥符六年(1013)二十五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独不见皇帝”典故。

大中祥符七年(1014)二十六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与黄灏相交。

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

登蔡齐(988—103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蔡齐榜进士及第者凡一百九十七人,其中进士有:庞籍、滕宗谅、谢绛、吴育、吴遵路、魏介之、明镐、周骙、王丝、王渎、王焕、朱贯、沈周、沈严、郭维、萧贯、张昪、王益、欧静等。试题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十八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有“怒书屏风”典故。曾游太极洞,留下“跫然岩”手迹。游石溪,有《瀑布》诗。有《依韵和刘夔判官对学》。据宋代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请三位名士执教,于是广德学风日盛,郡人擢第者相继。

天禧元年(1017)二十九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亳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时上官佖知亳州,其子上官融(995—1043)侍行,与仲淹相交;通判乃杨日严(?—1047)。

天禧二年(1018)三十岁

有河北之行,赋诗《河朔吟》。是年八月,真宗立皇子昇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九月,进《皇储资圣颂》。

天禧三年(1019)三十一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

天禧四年(1020)三十二岁

仍在亳州任幕职官。

天禧五年(1021)三十三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

乾兴元年(1022)三十四岁

仍在监西溪盐仓任上。

是年,真宗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天圣元年(1023)三十五岁

仍在西溪盐仓任。上言寇准被诬事。富弼(1004—1083)侍父至海陵,仲淹与富弼、滕宗谅(991—1047,同年进士)、胡瑗(993—1059)、周孟阳相交。

天圣二年(1024)三十六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生长子纯祐(1024—1063)。

天圣三年(1025)三十七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2一1036)荐,知兴化县事。滕宗谅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天圣四年(1026)三十八岁

仍在知兴化县任上。是年春有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963—1039)、林逋(968—1028)、唐异等人相聚。徒监楚州粮料院。八月,丁母谢氏夫人忧。

天圣五年(1027)三十九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执万言书,深受时相王曾赏识。孙复(992—1057)来谒,授以《春秋》,资助孙就读于应天书院。六月,次子纯仁(1027—1101)生。

天圣六年(1028)四十岁

掌应天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天圣七年(1029)四十一岁

供职秘阁。秋,以发解官主持别头试于太常寺,拔张问(995—1046)策论于高等。十一月冬至,上书谏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后又疏请太后还政,疏入不报,遂自请补外,出为河中府通判。

天圣八年(1030)四十二岁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通判。春,曾赴陕西,逢故人周道士于长安,共同怀念亡友王镐。三月,上书请罢修寺观,裁并郡县。上书晏殊,对晏殊责以轻率上书,唯恐累及举主之说,表明心迹。四月,转宫殿中丞。五月上书吕夷简,议论即将举行的制科。六、七月,与周骙、欧静讨论滕宗谅所编唐制诰集的书名问题,认为名为《唐典》不当。劝富弼“当以大科名进”,弼应试中制科,中茂才异等科。

天圣九年(1031)四十三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上书乞将磨勘恩泽追赠父母。时杨日严知陈州,胡则继之。与胡则长子胡楷有“布素之游”。昔日在馆阁的挚友吴遵路(988—1043)因上书忤太后意而被贬崇州(即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即寄诗为其壮行。与友人游嵩山。三子纯礼(1031—1106)生。黄鉴卒。

明道元年(1032)四十四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辰妃卒;仲淹屡上奏疏,劝以唐中宗朝上宫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事为鉴。

明道二年(1033)四十五岁

三月,刘太后薨,仁宗亲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上疏谏不应立杨太妃为太后,又建议全刘太后之德,劝帝恪尽子道。六月,受命与范讽等人同判刑院大理寺,详定天下配隶刑名。七月,同管勾国子监。八月,受命赴江淮赈灾。上陈救弊八事。上奏乞以通州吴遵路救灾事迹颁诸郡为法,又请追恤含冤自缢身亡的前知卫真(治今河南鹿邑)县事黎德润。十二月,奏请诸县弓手服役七年者放归农。与孔道辅(986—1039)率台谏官伏合请对,力谏废郭后,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景祐元年(1034)四十六岁

正月,荐丁钧、邓资、徐执中、卫齐、卢革、李硕、张弁并公廉文雅,为众所称,堪充京官。春初,自京出发,至项城短暂停留,沿颍、淮而下,四月至睦州任所。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建龙山书院。政务之余,寄情山水,佳作迭出。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3,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诏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转运使言其治水救灾有方,愿留毕其役,遂复知苏州。

景祐二年(1035)四十七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择南园地建苏州郡学,延胡瑗等为州学教授。五月,灵岩寺定惠大师宗秀来访,请序。十月,擢礼部员外郎、除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十二月,进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郭皇后暴卒,舆论疑内侍阎文应下毒,仲淹奏劾之,阎被贬岭南,死途中。

景祐三年(1036)四十八岁

在开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时所判案牍。五月,上疏论营建西都洛阳事,吕夷简讥为迂阔近名。上百官图,指斥宰相用人失当,又上四论,吕夷简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论救,欧阳修切责高若讷(997—1055),相继贬外,士论荣之;蔡襄(1012一1067)作《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史称景祐党争。仲淹贬外,都门饯送者仅李纮、王质(1001—1045)二人。八月,至饶州任所。迁建郡学,自此“生徒浸盛”。奏免贡茶鸟御茶,奏蠲已不产银的德兴县银冶场贡课。在饶留下得心堂、退思轩、楚东楼、秋香亭、虚静亭、庆朔堂等遗迹。李觏来访。

景佑四年(1037)四十九岁

仍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知建德县事(今安徽至德县)梅尧臣往吊且有唁诗。

宝元元年(1038)五十岁

正月,赴如润州所。道经江西彭泽,谒狄仁杰祠,重撰狄梁公碑。至丹阳郡境,游茅山。凭吊京口甘露寺李德裕奠堂,游北固楼,有世事沧桑之感。欢宴相访的滕宗谅、魏兼两位同年挚友。在润州筹建郡学,修清风桥。清风桥后人名之曰“范公桥”。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途中访友人邵 ,在杭州拜访仕故人胡则。